暴风影音港剧不能看了:谁念歪了核心期刊这本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7:57

  2009年05月05日 10:17:5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尽管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近年来,社会上关于核心期刊的种种讨论却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热度。近日,《中国青年报》关于《商场现代化》借“核心期刊”之名敛财的报道,再次让核心期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究竟什么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看待核心期刊?其存在是否有其合理性,是否被歪曲甚至妖魔化?究竟又是谁把核心期刊这本经念歪了?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科学引文索引)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一般来讲,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

    目前,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的主要机构有6家。

    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每4年出版一次,共出了5版。各版遴选核心期刊的数量为:1992年第一版2174种;1996年第二版1578种;2000年第三版1571种;2004年第四版1798种;2008年第五版1983种,按学科排序。

    二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1987年开始研究,2005年起分别出版核心版和扩刊版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年出版发布。2008年核心版从6082种科技期刊中遴选1754种,按学科排序,建有《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

    三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以网络发布为主。2007年版从社会科学2770种期刊中遴选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152种,按学科排序,建有引文数据库。

    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2000年推出首版,2004年版从3000余种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遴选出核心期刊344种,按学科排序,建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五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2007年~2008年版从4000多种科技期刊中遴选来源期刊1083种,其中核心库737种、扩展库346种,按学科排序,建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六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每年发布。以C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收录6000余种期刊为基础,对全部期刊按学科排序,建有《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ISSN中国国家中心副研究馆员安秀敏介绍,上述6种评选报告均受到社会关注。

  遴选有哪些积极作用?

    面对如此众多的核心期刊遴选,我们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呢?

    对此,安秀敏认为,核心期刊的遴选有其积极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和质量的提高。核心期刊的评选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期刊的编排和参考文献的标准化、规范化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对推动并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编辑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核心期刊的遴选程序采用了量化指标,避免了依赖定性评价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完善科研管理有一定的意义。

    “确实有很多家在做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但各个项目的出发点不一样,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之一蔡蓉华在采访中一再强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是评价标准,而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是一本主要供图书馆期刊订阅工作参考的工具书。

    蔡蓉华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期刊有了一个数量的飞跃,期刊的价格也有了一个飞跃,但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却非常有限。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高峰的时候每年订购3000多种期刊,但随着期刊涨价,图书馆不得不砍掉很多中文期刊。“几年之内砍掉千把种期刊,图书馆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停订哪些期刊心里确实没数。1989年,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宣布成立,研究会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北京的几十所高校联合起来做期刊评价的研究,筛选那些在这个学术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学术价值比较高的期刊,为图书馆订购提供参考工具。于是就有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本书推出后受到了图书馆界的欢迎。”

    评价功能存在局限性

    核心期刊的遴选有其积极影响,但同时,其评价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记者了解到,核心期刊的遴选是把期刊看做一种文献载体,根据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来对期刊进行评价。但是,核心期刊的遴选采用载文量、引用率等指标,只是从某种角度对期刊进行评价,并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或论文学术优劣的功能。

    对于核心期刊在评价功能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晔坦言:首先,核心期刊主要是对信息量的评价。“某一期刊是否是某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主要在于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论文,而成为该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这对于该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而言,仅具有某种程度的评价意义。期刊在核心期刊表中的位次,仅表征该刊对某一学科文献信息含量的相对多少,核心期刊主要是信息量的评价,用来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影响因子不能完全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影响因子存在很大差异,而同一学科期刊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

    “第三,核心期刊遴选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4年发布一次,2004年版的遴选成果采用的是1999年~2001年期刊论文的引用数据,时间上难免滞后。

    “第四,核心期刊遴选不利于新、小、边缘、跨学科期刊的发展。”李晓晔认为,研究面窄的小学科期刊以及创办时间短、新创建学科的期刊会因没有足够多的引文数量而无法进入核心期刊,边缘和跨学科期刊会因类目的设置问题而无缘核心期刊。“这必然会影响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李晓晔表示,核心期刊遴选还存在位序的误差。“在核心期刊表中,每一种期刊的位序都是根据其计量指标值的大小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有的期刊容量大、出版频率高,往往能够形成核心优势,而有的期刊容量小、出版频率低,难以形成核心优势。因此,有的月刊排在季刊之前,但论文质量未必比后者高。”

    此外,李晓晔认为,专业性强的期刊及综合性的期刊较难进入核心区。“一些专业性强或地方性学术期刊通常不能在整个文献交流系统中传播,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为特定的读者服务,因此,很难进入‘核心区’期刊。数量众多的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中包含了多个学科,平均到各学科的文章数量远远少于专业性期刊,入选核心期刊也很困难。”

    “异化”,不能回避的话题

    谈到核心期刊,备受关注的“异化”问题自然是不能回避的。究竟什么是核心期刊异化?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核心期刊的异化问题呢?

    安秀敏认为,核心期刊异化的根源在于不适当地夸大了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在核心期刊的异化过程中,早期为图书情报机构订购期刊提供参考和为读者阅读期刊提供门径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日渐突出,使用价值日益广泛。”

    “核心期刊的异化主要有3个表现。”安秀敏分析说,首先是核心期刊评价对象的异化,即从对“学科期刊”的评价扩大为对“论文”的评价。“核心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的统计概念,核心期刊表只具有参考作用,不能代替评价标准。核心期刊的遴选不是对期刊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是从文献收集、期刊利用的角度对期刊的一种筛选。如果将核心期刊表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标准来使用,就可能发生谬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期刊的质量只能作为评价其所刊载论文质量的参考,不能简单化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不应只认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在论文质量与期刊质量不一致时,应注重论文的质量,以是否在哪个载体发表作为评判文章水平高低的评价方式,恰似‘血统论’、‘出身论’,实不可取。”

    “其次是核心期刊评价作用的异化,即从‘参考工具’异化为‘评价标准’。”安秀敏解释说,由于核心期刊基本上包括了国内学术水平较高、质量较好的学术期刊,因此,许多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工具。核心期刊表也因此从参考工具变成了评价标准,广泛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等领域,核心期刊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实际上,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核心期刊毕竟不是评价标准,当它的性质超出参考工具时,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安秀敏认为,核心期刊异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核心应用范围的异化,即以期刊遴选参考工具代替评价期刊标准。“作为图书情报界的期刊遴选结果,核心期刊与没有进入核心区的期刊相比,确实表现出较好的水平,因此,对学术期刊而言,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期刊评价功能,但它不是期刊评价标准,也不能代替期刊评价标准。期刊质量的高低涉及多种因素、多个指标,仅仅依据载文量、转载率等不能对期刊作出全面评价。” 

   异化现象缘何泛滥?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要正确看待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要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

    从这一决定可以看出,5部委文件对包括SCI、EI等在内的核心期刊功能与作用进行了严格限定,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因此,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科研成果评价上简单地“以刊论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2000年版起即在其研究报告中反复声明,“核心期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然而,让研究人员颇感无奈的是,如今,核心期刊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当做评价论文的标准来使用,而一些期刊借“核心期刊”之名收版面费、见文就发的做法也更让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陷入尴尬的境地。

    那么,究竟是谁把核心期刊的经念歪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推出的时候,根本没有被用于评职称这一说,但第二版出了以后,我们就发现有人开始拿它当标准了。”蔡蓉华认为,核心期刊的异化其实跟杂志社没有太大关系,跟用的单位有关系。在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他们除了在书名页特别加注“中国期刊订阅指南”的字样外,还再次在研究报告中声明:“当前,社会上有的单位将核心期刊表当做评价论文的标准来使用,扩大了核心期刊的作用,异化了核心期刊的功能,产生了某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再次呼吁社会各界正确理解核心期刊的概念,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表,避免因不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而产生负面作用。”

    对于核心期刊异化的问题,李晓晔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不规范,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在人才评价问题上的简单化和粗放化。“正是由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才导致了科研评价‘历史地’选择了核心期刊。”

    李晓晔指出,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传统上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这一方法在国内具有局限性,随着科研队伍不断扩大、文献数量的急剧增长,采用专家评审制工作量大、成本高,易受专家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准影响,不易纳入常规管理。因此,专家评审制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相对客观可信。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来说,以刊论文的评价方法不用组织专家评审,依据是否位列核心期刊表就可轻而易举地判断论文优劣,核心期刊便自然地成为职能部门进行学术评价的一个主要参照。

    “总之,核心期刊功用异化现象之所以产生,与目前缺乏一套科学、操作简便的学术成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关,与职能部门简单化管理偏好有关,与人们对核心期刊的含义、功用缺乏了解有关。正是多种因素的交织,才导致了核心期刊异化现象的泛滥。”

    “核心”强化了版面费问题

    “一些核心期刊确实存在收版面费、见文就发的倾向。”蔡蓉华坦言道。那么,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费是否是普遍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期刊收取版面费呢?

    “期刊收取版面费由来已久。”李晓晔介绍说,在国外,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在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政策依据最早见于1988年中国科协颁发的《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1992年,中国科学院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的暂行办法》;2006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也对版面费作了规定。

    “应该说,核心期刊并非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始作俑者,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术期刊的版面收费问题。”李晓晔坦言,由于论文需求的高速增长和期刊数量的相对稳定,导致论文与期刊供求关系的失衡,而核心期刊对于有限学术期刊数量的切分,加剧了这种失衡。目前,我国期刊总数已达9468种,其中学术期刊大约5000多种,而收录核心期刊数量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核心期刊仅1983种。本来5000多种学术期刊就很难满足教育、科研等机构对于论文和科研成果发表的巨大需求,而核心期刊又进一步压缩了可以发表的空间。由于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种硬性的要求,因此就造成了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的版面收费就难免水涨船高,不仅侵蚀了学术期刊版面收费所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把其荒谬之处成倍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异化现象暴露核心问题

    核心期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进入新世纪后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04年~2007年研究热度最高,4年共发表相关论文近千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核心期刊这个持续受到关注的热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对此,安秀敏分析认为,核心期刊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异化存在着复杂原因。我国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的评价依据,经历了一个主要依靠专家评审到主要依靠核心期刊评价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评价标准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与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核心期刊采用定量方法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质量进行评价做了积极的探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人们对其评价的局限性缺乏认识,夸大了评价作用,导致了核心期刊的异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此,李晓晔分析认为,核心期刊评价异化的现象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我国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质量以及人才评价标准的缺失。有关部门由于缺乏对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部署和规划,导致核心期刊被动地扮演了评价标准的角色。同时,在我国人才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相关部门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要求,导致大量的论文和科研成果产生,客观上对评价标准产生了强烈需求,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的不完善或缺失,致使核心期刊遴选结果成为权宜之计。

    “对于核心期刊的研制单位而言,由于社会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作为图书与情报机构提供购书参考的研制初衷的核心期刊,本不具有或并非主要功能的评价作用被无限放大,核心期刊遴选被异化在所难免。”李晓晔、安秀敏一致认为,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缺失、社会对评价标准的急需、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异化,导致了处于“下游”的学术期刊正常发展受到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衍生出种种荒唐可笑和匪夷所思的现象。

    李晓晔告诉记者,近年来,科技部等一些部门已经在着手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评价标准涉及很多部门和单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足以根除核心期刊异化的弊端,因此,需要建立包括人才、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期刊质量等在内的各种评价体系,代替目前将核心期刊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各行业评价体系的综合研究、相继开发与推出,才能彻底消除核心期刊异化现象。

    谈到如何解决核心期刊异化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有关负责人也希望通过有关方面呼吁,尽快解决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的问题。“高校学报数量过多、大量申请创办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核心期刊概念异化等等围绕学术期刊出现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目前人才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解决学术期刊出现的种种弊病。2009年,我们将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取消目前各行各业在评定职称、获得学位、考核工作业绩时要求必须发表论文的不科学、不合理政策,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目前产生的学术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8,而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中排名第123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