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 专访黄轩:婚姻中门不当户不对的苦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30:24
门不当户不对的苦恼
2010-06-19 07:58:54|  分类:婆媳关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门不当户不对的苦恼
1、豪门与小市民相互的冷眼
从我国古代开始,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撮合有情人的首道程序,便是探门户、查八字。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人认为爱情至上,门当户对被认为是封建思想,对“婚姻是否需要门当户对”的讨论,也已成老生常谈。但去年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的热播,再次将这个“骨灰”级话题呈现在世人面前。片中,男女主角何建国、顾小西,一个是“农村精英”,一个是“城市*”。由于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城乡结合”,为其婚后的纷争、纠葛埋下了苦果。
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与现实生活较远,人们在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悲喜叹息的时候,没有想到,其实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钱有势的家庭与普通老百姓家庭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相差甚远。相比而言,生于优越环境中的人,无论是从社交,还是从工作,都会如鱼得水,心境也表现得乐观、自信;而从小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人,从心理上、处事方式上相比会受到一些约束。
因此,当女人嫁到一个与自己贫富悬殊太大的家庭里做儿媳的时候,与婆婆天长日久地相处的时候,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如果儿媳是嫁到一个家庭条件比自己好很多的家庭,往往内心有较为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刚入婆家的门,自然是要看婆婆的脸色,如果婆婆能够体贴心意、照顾到儿媳的情绪、和蔼可亲,还可消除儿媳的顾虑;如果不能,往往会给儿媳造成压力,为婆媳和谐相处设下障碍。并且往往很多富户的婆婆会对儿媳的标准十分苛刻,在成为自己家准儿媳前,往往设置了很高的门槛,门槛越高,儿媳受的委屈越多,心里自然会生下积怨,势必会造成婆媳之间的隔阂越大。
常会听到因为男朋友家庭条件好而初次见公婆的尴尬:“第一次拜见他父母我就觉得不舒服。”嘉儿说,“公公也倒算了,可这位准婆婆,第一眼就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个仔仔细细,吃饭的时候还不停地问我父母的职业,我上什么大学,在哪里工作……听说我家不请阿姨,我妈自己做家务,我看她连下巴都掉下来了。”“我又不是非要嫁到他们家!”嘉儿为此愤愤不平。
就连明星也遭遇这样的尴尬,台湾着名艺人贾静雯是奉子成婚,贾静雯虽然嫁入豪门,却屡传婆婆对她没好感,小两口甚至因此起口角。原来贾静雯的丈夫孙家是商业世家,对儿媳的门槛设得很高,希望未来儿媳是高学历。婆婆刘曙光乍见贾静雯,对她的甜美外形和应对得体很满意,认定她出生书香世家,但后来知道她从小出来赚钱,台湾学历仅国中毕业,对此她相当失望,常跟孙志浩抱怨讨个没学问的儿媳过门,低学历导致婆媳关系更显不合。尽管婆婆不满儿媳,也只能接受现状,毕竟贾静雯为孙家生女是事实(中间曾传闻经历了未婚夫孙志浩携女出游风波、准公婆验女儿DNA才准婚、坐月子中吵架捶墙等事件),贾静雯也只得表面上强颜欢笑。贾静雯有姣好的外貌、高超的演技,曾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人,嫁入豪门前却要过这么高的门槛,也是门户观念作的怪。
门户所造成的观念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何时能消除婆婆对自己的成见,婆媳关系最终相处融洽,也不一定是哪个儿媳能做到的,只能是冷暖自知。
如果儿媳嫁入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婆家,则又会反过来,常常婆婆会有讨好儿媳的心理,而儿媳的优越心理会导致对婆婆的不满和挑剔。尤其是有些有钱的儿媳就会认为婆家是赚了自己家的便宜,在自家大树下乘凉,失衡的心态势必会导致自己的言行举止出现偏差,也就会给婆婆造成压力,婆媳关系难以融洽。
嫁了位山西男人的可可朝女友抱怨:“我婆婆家穷,我知道,也能理解婆婆在老家勤俭节约惯了,可她也不能老是来干涉我花钱的权利啊!”让可可头疼的是,婆婆一看见她婚纱的标牌就摆出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一听说他们喜糖的价码就在背后嘀嘀咕咕。这很让可可恼火,“我自己赚钱自己花有什么不对?”可可继续抱怨道,“嫌婚礼规模太大?你让她去问问,我可没多花她儿子一分钱!天生是个穷命,自己穷也不让别人舒服……”
看看这对婆媳,还没有结婚,婆媳之间就有了别扭。因为门户的差距造成各方面的差距,也就给婆媳相处带来了难以融洽的前提,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如同弹簧,你弱对方就强,你强对方就弱,这就如同门当户对中的儿媳一样,往往家世好的那方在婆媳关系之中就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也由于家世的不同而导致了婆媳之间很难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和品位,从而也就导致了婆媳之间缺少弹性和和谐性,矛盾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城乡差距的壕沟
多年的儿媳熬成婆,对于家庭状况较为贫困的农村婆婆来讲,倾其所有供一个儿子上完大学、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就意味着儿子要给予回报的时刻到了。因为农村的婆婆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退休工资,她竭尽所能将儿子抚养成人,所有的投资出去后,她就等待回报了。这是现实条件,也原本是应该的,但是因为儿子找了家庭条件尚好的城里姑娘后,就会存在观念的差异了,因为城里的姑娘本身父母有退休金,不仅不会跟子女要钱,还会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一来一去,农村出身的子女跟城里出身的子女之间就有了矛盾。
周婆婆家是偏远农村的,好不容易举全家之力把儿子供着读完研究生,就等着儿子有出息了孝敬自己的时候,偏偏儿媳那边出了问题。儿媳家是大城市的高干家庭,跟儿子结婚,车、房都是陪嫁品,儿子娶儿媳,周婆婆只拿了积攒下来的5000块钱。这下儿媳不乐意了,不仅不让婆婆家的亲戚上门,更是连公婆也不愿意让去她家住,理由是房子是她买的,属于婚前财产,她有权让谁住不让谁住。由于丈夫结婚的时候没什么钱,工资都交给自己管,这下儿子连给父母的钱都没有了,只好偷偷赚点小外快给父母。一次夏天下大雨把破旧的偏房给冲塌了,周婆婆打儿子电话打不通,就跑到儿子家去向儿子要点钱修理一下房子,结果被儿媳说了一顿,嫌她家里穷,儿子结婚拿不出钱,现在还有脸来要钱,当儿子是赚钱机器呢。平时在村里备受爱戴的周婆婆没想到竟然被儿媳羞辱了一顿,回到家后就大病了一场。
周婆婆和儿媳之间的矛盾看上去似乎是因为钱,认为婆婆抠门儿小气,不但儿子结婚没花钱还想跟儿子要,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婆媳矛盾,而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经济回报概念和现代生活的冲突。老人认为开始的时候为儿子付出,然后儿子自立后可以帮助家庭,这是一个传统农村家庭的一般习惯,因此,当家庭出现困难的时候,向儿子要钱在婆婆眼中实属应该,但作为在不同家庭环境和条件下长大的儿媳就认为婆婆是频繁地跟儿子要钱,导致出现情绪不满。这是由在城市长大的儿媳对农村条件的不了解造成的,儿媳因为身处高干家庭,向来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衣食无忧,条件优越,她想象不到偏远农村生存条件的艰难,也体会不到这样的地区举全家之力来供一个研究生所要付出的艰辛。
很多农村婆婆的处境是比较艰难的,在年老后一旦没有了劳动能力,就没有了经济收入,就只得靠儿子儿媳赡养。没有经济来源的人,一般在家中说话没什么分量。一方面,婆婆苦于无经济枝柱,凡事不得不迁就儿媳;另一方面,作为家中的长辈,在养育儿子方面有功,又促使她不能完全屈从于儿媳。而作为外姓人的儿媳自然不希望自己家庭的收入给外人,而男人往往只管挣钱,不管钱的分配问题,所以双方对这种生活本质问题都十分敏感,关系自然也不易处好!
现如今,老年人口急剧增多,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尤其是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农村老人原本生活条件就不好,老了以后没有生活保障,更没有条件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导致老人的身体健康也很难有保障。很多农村的老人尽管年轻时辛苦养大几个孩子,却等老的时候因为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而发生纠纷,这样的案件多有发生,严重者还有儿子、儿媳不孝虐待老人的事件发生。
如安徽省阜阳中院曾审结了一起虐待犯罪上诉案,不孝的儿子、儿媳被双双判刑。其原因是儿子和儿媳对其年迈母亲多年来充满厌恶嫌弃之心,平时经常辱骂、奚落李氏,为逃避难挨的日子,实在看不过去的李氏亲属,被迫将其接走,安顿到亲属家居住。在近3年时间里,儿子、儿媳夫妇始终不管不问。3年后,李氏从后事考虑,决定返家居住,但遭到儿子、儿媳的阻挠反对,并多次对李氏进行辱骂,实在不堪忍受的李氏于一天早晨悲愤自杀身亡。李氏的亲属将她的儿子、儿媳告上法庭,之后法院以虐待罪分别判处其儿子、儿媳有期徒刑2年。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堪忧。所以,作为儿媳应该理解农村老人的处境,既然选择了经济条件比自己差的丈夫,就应该接纳他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状况,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给自己婆婆以照顾和体谅,毕竟他们给了你最大的一颗硕果--他们的儿子、你的丈夫。
其实这种婆媳关系因为门户不对等而产生矛盾、摩擦的也不仅仅限于农村和城市的结合,男方和女方的经济条件悬殊造成摩擦和矛盾是一样的。作为经济条件差的婆婆一方势必会在气势上要低于儿媳,而儿媳常年养成的养尊处优的优势常常会导致婆媳关系的失衡,有些儿媳是有意为之,有些儿媳则是无意为之。这种婆媳关系的失衡不仅给婆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给自己的丈夫也形成了压迫感,毕竟都是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才让自己家人感受到了压力,这样的结果很容易导致夫妻关系的隔阂。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总结下来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古人传统婚姻的一种固定模式,如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因此在古代,母亲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在选择婚配对象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所处的阶层、经济状况,这样的婚姻并不是为了儿女婚姻生活和美,更多的是为了父母的颜面、家族的荣耀。这种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不知阻挠甚至扼杀了多少年轻人的美满爱情和幸福婚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终被执意认定门当户对的焦母拆散。
尽管这种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常常制造出悲剧,令我们深恶痛绝,但即使是在口诛笔伐门当户对陈旧观念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门不当户不对”仍然影响着婚姻内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否,尤其是婆媳关系。
一个人无法选择父母和家庭,他的成长过程注定要受到家庭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饮食起居的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无不打着家庭的烙印。俗话说“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长大后很难改变。婆媳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会有所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个自小生活优越只与书香为伴的女孩绝对体会不到为五斗米折腰的婆婆当年的苦涩,而一个从小生活条件贫困的婆婆即使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不会丢下节俭的习惯。所以,不管婆婆跟儿媳现在是处于同一个怎样的家庭之中,要根本磨灭家庭文化在二三十年的岁月中给个人留下的烙印,几乎不大可能。
就这样,婆婆跟儿媳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的2人,各自带着自幼在家里已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走到了一起,要想一方趋同于另一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异源文化”的差异,成为婆媳之间最难逾越的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融洽。
由于是一家人,想和谐相处的愿望双方都有,于是婆媳之间在相处中,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要求对方来适应自己而改变某些习性。殊不知,那恰恰是在要求对方改变其无法改变的文化特质,这就难免给婆媳关系进一步添加了危机,婆媳关系往往就在这种改变对方中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