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报送的讲话:古瓷鉴定基本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8:10
一、学习古瓷鉴定的意义 

古瓷鉴定是文物鉴定中的重要内容。文物鉴定随着文物的收藏而产生。据战国《周礼》记载:周代"春官之职,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晋书·张华传》记载,元康五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尽焚焉。"可见最迟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历代的宫室、武库和庙宇,就是收藏、陈设祭器、法器及奇珍异宝的场所。并很快出现了私人对文物的搜集收藏。到宋代,收藏文物已成了朝野的风尚。宋元祐初年(约1086年)哲宗皇帝,收藏夏、商、周三代古物和秦汉器物数达万余。十二世纪初宋室建有稽古、情古、尚古等阁,以藏古玉、印玺、鼎彝、礼器、法书、名画、文物考释、鉴赏的专著也相继刊行。如北宋王黼等著的《宣和博古图》、元祐七年(1092年)吕大临著的《考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薛尚功的《钟鼎彝器款识》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考古著录,文物鉴定的专家也不断涌现。明、清时,搜求、鉴赏文物的风尚更盛。 

对古瓷的收藏要晚于对古玉、印玺、青铜 器、图书、书画等文物的收藏。唐、宋时,我国瓷业空前兴旺发达,南北名窑辈出,制瓷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产品丰富精美。瓷器不仅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赢得了帝王、臣、庶的喜爱,并进了收藏文物的宝库了。如唐代邢窑类银、类雪的白瓷,雍容华贵、斑烂淋漓的唐三彩;五代越窑的"秘色瓷";宋代滋润如玉的官窑瓷,莹如堆脂的汝窑粉青瓷,艳如朝霞的钧窑红花釉瓷,美如琼玖的景德镇影青瓷等都是当时收藏、鉴赏家们蓄意搜寻的珍品,又因瓷器的产量大,流传范围广,又具有历史犹新的物、化性能,所以它很快就成为社会收藏最广泛、最多的文物了。也因此古瓷鉴定、鉴赏的著录和专家较多,如明曹昭《格古要论》,王世懋《窥天外乘》,高濂《遵生八笺》、张应文《清秘藏》,黄一正《事物绀珠》,谷应泰《博物要览》,陈眉公《妮古瓷》,屠隆《考盘馀事》,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等都有专门的篇幅,随着"博雅好古"之风甚盛和古瓷贸易的兴起,至清代到民国,有关专著则不断问世了,如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南窑笔记》(无名氏)吴骞《阳羡名陶录》,梁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朱琰《陶说》,寂园叟《陶雅》,程哲《窑器谈》等。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赵汝珍《古玩指南·瓷器》,邵蛰民《增补古今瓷源流考》杨歗谷《古月轩瓷考》,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郭葆昌《瓷器概说》,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绘瓷学》,江思清《景德镇瓷业史》,张斐然《江西陶瓷沿革》,陈万里《瓷器与浙江》等都是影响较大的说瓷专著,但旧时对古瓷的收藏和鉴定,多一家一氏的欣赏珍玩,或是为古董商搜集古瓷以牟暴利的。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文博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对古瓷的考古、研究、征集、收藏陈列等都有了专门的队伍和部门,1980年成立的中国古陶瓷、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的会员已达三百余人,其中许多著名的古陶瓷研究学者本身就是古瓷鉴定的专家,他们发表的古瓷鉴定的著作也很多;可以说,古瓷鉴定已在前人著录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完善、提高了,并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了。 

今天,我们学习古瓷鉴定这门学问,决不同于过去的有闲阶级那样,仅是对古瓷的珍玩,摩挲或是以自己的收藏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雅逸之气,而是有着新的重要意义: 

1、古瓷鉴定是研究陶瓷史的基本功。研究陶瓷史主要靠文献史料和实物资料。实物资料主要来源于调查、发掘古窑址、古遗址、古墓葬和征集社会上的流散古陶瓷。要运用好这丰富的实物资料,首先必须解决好古瓷的鉴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这些实物资料来认识不同窑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所发生的相互影响;才能认识到各窑口不同时代产品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原料的选择与精制、成型与装烧方法、装饰技法等一系的工艺过程;同时也可窥见当时作坊内部的分工情况等。陶瓷史上这一系列的重要内容,又往往是文献史料中载不详或缺乏记载,所以古陶瓷鉴定对研究陶瓷史来说,是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功。 

2、可作为田野考古的断代手段。田野考古工作是取得考古资料的基础工作,也是用实物史料来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但在考古工作中往往遇到文献记载不详或没有带纪年的资料出土的遗址、废址或墓葬,考古工作者就得靠对伴随出土的文物的断代等来印证其相对年代,而瓷器又普遍存在遗址、废址和墓葬中,所以对古瓷的断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非洲东岸一些国家的古城遗址中,常有我国自唐以来的古瓷出土,这些国家的学者就根据对遗址中出土的中国瓷器的断代,来证实城市的发展史和同中国友好的交往历史。 

3、可以较正确地评价某件古瓷的价值和划分藏品的等级。"博览众长"是鉴定所渴求的事。只有对古瓷看得多、想得多、记得多,才能判断具体实物是否属于稀世珍品,有何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实为哪级藏品为宜?譬如,江西高安县博物馆对1980年本县窖藏出土的暗抡蛟善鞯恼啡鲜叮褪抢醋远杂诠谕獬鐾梁褪詹氐脑嗷ā⒂岳锖齑闪私狻7裨蚴遣豢赡艿贸觯?amp;quot;这批青花、釉里红瓷属延祐六年以后,至正十一年以前的作品","这批窖藏瓷器中,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品种、数量、质量,不仅在我省尚属首见,在全国也是最丰富的一次发现,其中青花云龙纹荷盖罐、釉里红高足转杯、釉里红芦雁纹叵、戧金行龙纹玉壶春瓶等也都是国内外罕见的珍贵品。"等正确结论(见《文物》1982年第四期刘裕黑、熊琳"江西高安县发现元青花、釉里红等瓷器窖藏"一文)。 

4、在陶瓷美术领域中,可以更深地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有利于创新。在学习古瓷鉴定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把同时代的不同窑口的产品相比较,同一窑口的不同时代的产品相比较,才能得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来,并在脑子里筑起一个由"同一窑口各类产品所具的年代特征为纵线","不同窑口的产品所具的地方特色为横线"的古瓷鉴定"法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的同志如果具有古瓷鉴定知识,必然会较全面地了解各历史时期曾有过哪些主要造型、装饰手法和纹样,何为精华和糟粕,古代瓷工和艺人们是如何发现和使用新材料,创造新技艺的,怎样不断地继承、创新,为"适销服务、促进瓷业发展的?前人在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创作的许多优秀造型与装饰,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陶瓷美术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所教导的:"有这个借鉴(指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

5、可以更好地收集流散在社会上的古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陶瓷之国",流散在社会上的古瓷遍于祖国各地并数量可观。各地的文物收购部门的业务人员,有了丰富的古瓷鉴定知识,就不会使价值高的古瓷失散以致受到损坏,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古瓷藏品也将不断丰富。 

6、有利于文物商店的同志宣传好我国光辉的陶瓷历史,把生意做活,使生意兴隆。并可以更好地按照国家规定,搞好古瓷出口。不致因业务生疏致使属于国家收藏的古瓷外流。 

7、可以指导仿古瓷的生产,提高仿古瓷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如景德镇陶瓷馆的专业人员和小作坊的工人在研究元青花、明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和明代民间青花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的复制。由于对以上各时期的青花特征认识较深刻,便复制品在造型、料色、纹样等方面都与原件极似,使复制品达到了乱真水平,深受专家和需求者的赞赏与欢迎,价值也比一般仿古瓷的要高。 

二、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 

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 

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 

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 

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三、古瓷鉴定的主要依据 

1、以带有真实纪年的瓷器和明确纪年的墓葬遗址中出土的瓷器为"标准器",去比较不知烧造年代的瓷器,这是很重要的断代依据。但对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不能简单地把墓的葬年都看成是墓中出土瓷器的烧造年代,要看出土地点离出土瓷器的产地远近、器物上有无使用痕迹、墓主的身份等因素以及我们对古瓷断代的经验来判断它最可能的烧制年代。因为古人把保存或使用过多年的艺术瓷和日用瓷用于殉葬是有的,特别是距景德镇千里以外的墓中出土的景德镇瓷器尤其是这样。墓的葬年只能反映出土物的制作下限年代。 

2、文献资料。在史籍中,往往发现当时人直接或间接地记述当时瓷业或评述瓷器产品的史料,这很有利于古瓷鉴定。如《元史·百官志》说:"天历元年,罢会福、殊两院,改置太禧院以总之,二年改为"太禧宗禋院"。那么有"太禧"款的卵白釉印花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当在此时后不久。《乐平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九年因景德镇扰攘,部分瓷窑被迫停业,才在乐平永靖镇、嘉兴镇一带建窑烧瓷。后又因"水土不佳",不多久相继废了。那么此窑址中堆积的青花瓷片等窑业遗物,必定是嘉靖十九年后的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宫"造办处"档案资料,有关于"珐琅作"生产的珐琅彩瓷和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御器的记载,只要我们把这些御载与收藏的御器细加对照,也是可以明确某些产品的具体烧造年代的。 

3、窑址的地层资料。在窑址调查和发掘时,往往可以在没有凌乱的窑业遗物堆积中或某一地层中发现带有真实纪年的瓷片、窑具或已经明确了纪年的产品残片,这时我们就要认真地清理,全面地采集标本,并作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这样所获得的新资料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时代的产品面貌。如1982年景德镇红光瓷厂建厂房挖基地时,在明代青花窑业堆积中出土了一件"弘治十四年制用"底款的青花碗残片,与此碗共存的青花瓷残片,产品形制,青花料色与画风等又和此碗一致,无疑它们是同一时代的产品。这就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明确了烧造年代的青花瓷并可帮助我们认识弘治民间青花瓷的基本特征。 

4、看官窑与民窑之间的相互影响。景德镇自明洪武设立御窑厂以来,官窑产品往往影响着民窑产品,但民窑中受官窑新产品影响而出现的新造型、新画面,一般约要晚于官窑的生产时间。如宣德、成化官窑青花,常画香草龙,则成化民间青花亦常出现香草龙纹样。嘉靖官窑青花多绘云鹤纹,而嘉靖、万历时的民间青花也多有类似纹样。宣德以来的官窑产品普遍书本帝王年号款,断代较民窑瓷容易,因此有年款的官窑瓷也可帮助验证民窑瓷的相对烧造年代。 

5、考虑同时代姐妹艺术对瓷器的影响。在日用工艺品的设计与生产中,低廉材料制造的工艺品,往往模仿贵重材料制造的工艺品的造型与纹样,以显示其产品的高贵。如宋、元的影青刻、印花瓷,有的造型、纹样,受到当时金银器的影响;清康熙的瓷胎画珐琅就是仿当时铜胎面珐琅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古瓷鉴定时,学习工艺美术史;了解我国各时代工艺美术品的风格特点,注意姐妹艺术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我国名窑林立,各时期瓷器的花色品种繁多,艺术风格离奇变幻,明、清以来仿古风盛行,传世品中真伪杂糅,所以对古瓷作出较准确的鉴定是要下很大的力气。在实践中除多接触实物,多调查古窑址外,还要学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多查看有关文献资料,掌握的材料愈丰富,鉴定时产生的联想就愈丰富,相比较的因素也越多,才有可能达到鉴定无讹的目的。 

四、古瓷鉴定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应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的方法是目测鉴定古资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与装饰分类,或把不同时代的碗进行系统的排比,或把不同时代的五彩、青花、单色釉等分别进行系统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运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鉴定的五点依据,去解决鉴定的以上四点主要内容。 

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则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美国波普氏在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器形: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胫、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以景德镇宋代的碗类产品为例,有斜壁、弧壁、鼓腹碗三大类,其中又有唇口、葵口、撇口、直口以及圈足高低、宽窄和碗身高、矮大、小的变化。经过反复比较,各类碗的变化规律大致如下表:

时代

变化情况
北宋初
北宋中
北宋晚至南宋初
南宋中、晚期




高低
由低—————→高——————————————→低

足径
由大———————————→小(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壁厚度
由厚——————————————————→薄(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深度
由浅—————→深———————————→浅(至元代出现了实

圈足。)




唇口
由多————→少

由粗————→细



芒口


少—————————————→多

碗壁厚度
出现薄胎 ———→薄

由厚———————————————————→薄

———→厚

碗身高矮
矮———————→高———————————————→稍矮


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5、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6、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五、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