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一点通:浅谈“以学定教”模式的理论与操作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9:53
浅谈“以学定教”模式的理论与操作

重庆市万州区长岭初中 段晓芳

摘要

“以教引学,以学定教”模式的提出与推广,并不是出于形式与跟风,是走在第一线的教师们在各种各样的的实践与探索中屡屡碰壁后的产物。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观念的更新与认识是前提,学生质疑能力的呵护与培养是重点,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能力才是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以学定教  理论   误区   操作

 

 

前言

从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杨福海老师将这一理论的提出,到广西韦国锋老师对这一理论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已得到了一些教师的认识和了解。但其真正意义上的认可和推广,还处在一个初行的阶段。笔者想以这几年在工作中的试探,作一些粗浅的归纳和总结,以供教育同仁们参考。

一、         推行“以学定教”模式势在必行

1、素质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素质本体。

应该说,素质教育的理论是准确而深远的,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普遍关注的课题。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总是在钻研教材和参考形形色色的教学参考资料,然后设计成大大小小的问题,将自认为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对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会很有收获。往往置学生的感受和问题于不顾,按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施教。结果常常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素质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素质本体,即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就是素质本体含有的自我吸纳、自我调节、自我排除、自我整合的、主动的身心发展机制。让儿童素质的发展如何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前进的动力,得到正确的导向,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学习能源”,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真正任务和目的。

2、高学分与高能力不成正比。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中,高分是受家长老师和同学赞许的。但问题是,社会不赞许!所以,有一个词,叫“高分低能”;有一种现象,是大学生找工作不如农民工……如果高学分与高能力成正比,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小时候竟是一个劣迹不少的普普通通的少年;就无法解释爱迪生竟被老师视作弱智而被迫辍学。

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知识教学,而是反对死记硬背的知识传授。我们主张进行活知识的教学,强调知识的动态结构和知识的价值功能,强调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基础的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把握知识和初步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处理知识和能力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并不认为有了知识就必然形成能力,或者注意能力发展就必然忽视知识基础,而是把两者放在上下互动的立体框架中,以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材料,让学生发展和完善有机统一的能力以学定教旨在让学者自学、学者自立、学者自能,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应该是以文化知识底蕴做基础的,并且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课程改革也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通过改革就是要大面积的提高质量。因此,我们在教学和考核的时候,一定要贴进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不要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不要让孩子们在学习考试当中把学习兴趣一点点丢掉。

二、          “以学定教”的误区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理论显得太抽象,简单点说, “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免不了生出一些问题:

1、“以学”会误“教”

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想以学生为主体,殚精竭虑地设计了各种教学方案,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发现学生却并不能甘当主人:或者缄默不语,静候老师的讲解;或者袖手旁观,听记同学的发言;或者三言两语,浅尝辄止;或者支支吾吾,令人心焦……很多时候,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只能按预定方案进行了。此外,我们还会怀疑,学生散乱无奇的疑问或感受与教学的重点相去甚远,把主要时间耗费在质疑和释疑上是否值得?于是,我们原本计划要认真执行的“质疑问难”,最后只是一个匆匆的形式。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还是放在对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上,限定一个范围让学生发挥。常常如此,就发觉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想法只是存在于理论中,并不能付诸于实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太急于求成,太急功近利,没有真正重视素质的提高。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智慧的“发现者”和真善美的“生产者”。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就应该“以学定教”,要“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跟着学生转”

2、重“学”而轻“教”

一提到重“学”,有些教师就赶紧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来尊重学生,任其课堂上随意发挥,尽其所能地给予夸奖。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点拨功能,教师的调控机智却又束之高阁了。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学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定的、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模式。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活动是每个学习主体所固有的发展特性。教师要充分尊重这个特性所赋予的相应的学习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活动。

3把“自主”等同于“自由”。

我曾试过,也见过一些放手让学生“问”的课堂,结果往往造成问题主次不分、问题颠三倒四。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思考性与激发力;信口而来的追问往往牵绊了课堂教学的重心。这样碎问碎答的课堂,既无深度,也无逻辑性,反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问题出在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并不是否认教师的提问艺术,更不是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问”的艺术应该更高,“引”的能力应该更强,否则,将适得其反!

有效的课堂,无论它有多活泼有多灵动,但其始终是有序的。而这有序的实现,就是教师的管理和调控机制。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实际上,课堂管理是指鼓励、促进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换句话说,教师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尽管不同教师对课堂控制的程度不同,但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又要组织学生有序发表个人意见。随着合作学习和交互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更为突出。要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活动,使学习得以深入,又要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

三、          “以学定教”的操作建议。

首先,“以学定教”应该遵循其教学原则:学路优先原则,学法优先原则,能力优先原则,思维主线原则。特别是学法优先原则,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重视学路和能力,更看重思维的训练,却往往忽略了学法的指导。此外,我想补充实际操作中的几点建议:

1、  以“问”定学,以学定教

首先,问题要来源于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成人化的角度进行的,并不能贴进学生的实际,一讲起来就偏、难、怪。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的问题。大家需要明白,基础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其次,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问题的归类、筛选、引申与拓展,应由教师来把握。教师应该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重难点。最后,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千万不要心急,以一个先知的姿态匆匆把问题解决了——这虽然省时省力,但却没能激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神经。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去碰壁、去发现了,才是最深刻最恒远的。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学生高效率的学路。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这一点就不难。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学”而不在于“教书”,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2.呵护并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而这种参与的热情,却需要教师足够的爱心和宽容来呵护和培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交流的主角,自己甘当一旁的向导和助手;要对回答片面甚至错误的学生,不轻易批评,而是委婉指正;要对偏颇的质疑,指明全面而深入思考的方向……这样的尊重与呵护,学生才能越战越勇,思维的碰撞也才越发激烈,才能生成许多精彩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常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那么做?常问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有什么看法?这样跟着学生走进去,教师就会把握住孩子的“脉搏”,孩子们就会得到相应的营养;“跟着学生走”,教师不仅会发现来自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能感受到学生丰富和至善至美的情感。

3、辩证处理,“教”“学”适度

首先,教师不能走极端: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了。任何事物都有个度,教师要清楚这个度的位置:哪些是学生应该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深析讲解的!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要讲,难点要讲,方法要讲;简单的不讲,学生思考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

此外,教前要“三思”: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教后也要“三思”: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学会?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弥补?出现问题根源在哪?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搞清了,我们的教学就能从无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才能不断增长智慧,提升专业素养。

4、加强学法指导

时常在教学中记起这两句话:“我最满意的地方是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帮助得还不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的确,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教学是轻松的,他的学生是轻松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因为,他授人以“渔”了,可以终身受用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一个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网站:

http://www.chinaedunet.com/(中国教育网)

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

http://www.jyb.cn(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