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扶沟租房:陶行知及其创造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2:49
-----------------------------------------------------------------------------------------------------------
·安徽/应 学 俊 ·                       (原1998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更极具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当认真研读陶行知的著作以后,才不得不折服:他确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他自己的思想和实践正如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所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
本文和《学习和运用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探索创造的课堂教学》,均为在有关陶行知研究会上的讲话,后分别发表于1998年和2000年《行知研究》杂志。
本文已由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如 “全国中小学教育专家网、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网”
http://www.chinaeducn.cn/viewnews.asp?id=129 等等

提 纲:(点击阅读相应部分)
一、高瞻远瞩的陶行知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和他的《创造宣言》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人有创造力
、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及给我们的启迪
点击这里看陶行知专题视频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科技迅猛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崭新时期。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乃至人类的命运。
回顾历史,注目今天,展望未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是人的良好素质的重要方面。不论是小人物的小创造还是大人物的大创造,人类正是因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有所进步。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我们至今可能还留着长辫、穿着长袍马褂、坐着马车前往这里开会。我们不必说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也不说导弹、潜艇、核武器以及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等;就拿教育领域来说,没有中国的陶行知,没有美国的杜威、B·S布卢姆、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保加利亚的洛柴洛夫以及包括我们在座的许多有识之士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教育领域也不会像像现在这样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再拿政治领域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一个令全世界瞩目和称道的创造性构想。这一伟大创举推动了历史前进,为世界各国解决政治争端疑难问题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在我们全面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面向21世纪挑战的今天,我们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这一基本素质的培养,我们将愧对历史!
一、高瞻远瞩的陶行知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陈旧的周期加快,这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象征和必然趋势。例如,六十年代初,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开始应用晶体管;但到1969年,美国的弹载计算机已不再用晶体管,而改用体积更小性能更好的集成电路--仅仅七八年时间,晶体管知识陈旧了。科技新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稍举几例:摄影技术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1727-1839,经历了112年);而电视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来只经历了12年(1922-1934);激光器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来只经历了一年不到(1960-1960)!
有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想一想,我们如果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能力,不教会他们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他们将来怎样面对知识不断增长、不断陈旧、瞬息万变的21世纪的挑战?
以上所述,似乎都是当今教改的“热点话题”,是教育“新论”。可是,我们可曾想到,半个世纪以前,中国有位伟大的教育家已经高瞻远瞩地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观点,发表了掷地铿锵的《创造宣言》,而且有了系统的、丰富而卓有成效的实践
—— 他,就是陶行知!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日本、德国、美国等外国研究教育的有识之士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是的,我们只要认真读一些陶行知的著作,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教育改革的不少思路、做法(当然不是所有),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已经在思考、实践了。比如,我们今天搞教育改革引进德国的职教“双元制”,可当我们派出有关人员赴德国考察时,德国人却说他们的“双元制”是从中国学来的,陶行知早就在中国创造、实践了。就连我们现在定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陶行知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并提出了“少生”这一控制人口的主张。由是观之,陶行知确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先知先觉者,切实躬身实践的先驱者!
因此,我们研究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研究和学习陶行知。我们将会从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中受到深刻的启迪,然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创造崭新的。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和他的《创造宣言》
在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宝库中,创造教育思想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犹如一支流光溢彩的火炬,充满着智慧与活力,启示并鼓舞着人们不断探索教育发展的革新之路。
1、陶行知认为:社会要发展,生活要进步,我们就得培养出具有创精神的学生,他们不应是唯唯诺诺因循守旧的人。
1943年,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由南洋方面来的经济援助断绝了。就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候,在一个早晨,陶行知在晨会上面向学生朗诵了他的散文诗《创造宣言》,也是他创造教育思想的总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还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作了精辟的升华性总结:“教育者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他《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有更具体的阐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并加强这创造力,使它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
2、陶行知本人创造教育的伟大实践。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
是的,陶行知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开拓、创造精神的伟大的教育家,他办教育从不因循守旧、“拘于古法”、“仪型它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第一个辞去高官厚禄,主动赤脚穿草鞋,来到乡村,创办出驰名中外的新型的第一流的(南京)晓庄师范、晓庄学校(见右图),他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乡村幼稚园,他的外国教育界朋友也赞扬和

佩服他教育实践的魄力与成就,陶行知先生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发挥了教育在改造社会方面的功能。当时,国际自由同盟会特派来华的一位英国女士、一位法国女士,来晓庄师范考察后说:“这次来中国参观了很多学校,不免大同小异;而到了这里(晓庄),忽然得到意外的振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你们的宗旨和办法实在很适合现代潮流,你们将为中国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不但为中国教育的前途找出一条生路,而且将来在国际上也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当时还有一位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博士(美国设计教学法的创始人、也是陶行知留学美国的老师),他从苏联考察教育后来到中国参观了晓庄学校,拍了纪录影片,他对陶行知说:“今后不论我走到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中国南京有个晓庄学校它是代表世界教育的一道新曙光。”——以上这些都说明:陶行知先生探索了“未发明的新理”,他独树一帜,确实是“创造的教育家”。而国内的学者——毛泽东同志的至交梁漱冥老先生把陶行知与毛泽东、周恩来并列一起,称为它所由衷佩服的盖世人物。陶行知与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当时旧中国教育界一面革新的旗帜。
陶行知首创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崭新体制的学校——“工学团”(即“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还首创了在难童中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当年育才学校的学生,有许多解放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比如陈贻鑫、杜鸣心、杨秉孙,后来分别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作曲家、中央乐团团长;还有很多成为学者、革命者,乃至大学校长;国务院总理李鹏曾是育才学校的学生,老一辈革命家张劲夫是晓庄学校的学生,他们都受到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诲。
我们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改革教育的过程中,正需要许许多多具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家,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我们必须学习陶行知,要敢于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的教育家,培养出具有较全面的良好素质尤其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21世纪的。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人有创造力”
陶行知本人是一位具有很深洞察力的创造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即“小孩子有创造力”、“人人有创造力”。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我们加入到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
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像陶行知那样认识到小孩子究竟有多少创造力,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像陶行知那样“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我们往往是以大人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来看待小孩子,于是只能觉得孩子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幼稚可笑。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只有和小孩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时,和孩子一起比赛解难题时,和孩子一起搞制作时才会感受到孩子所特有的大胆的想象力、创造力,最起码能感受到孩子们那种创造欲望。他们的创造想象常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其中也常不乏合理的成分,那正是创造的星星之火,好好保护,将来是可以燎原的。”
值得说明的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有不同的含义——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或物质产品,而小孩子的创造大多前人曾经历过,只是孩子是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所思所为——对大人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重演”,但对孩子自己来说却是他们的首创,我们怎能不承认这是他们的创造呢?一般来说,小孩子大多数的创造发明虽然对社会发展不能直接起推动作用,却促进着他们本人个性品质中创造因素的发展,为他们今后从事社会的创造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即培养了创造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完全不应当苛求小学生的创造一定要有社会发展价值或一定要是地区、社会的首创,而应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及个性特点——这才是素质教育,这是顶顶重要的。例如,某小学有一位杨达维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异想天开创意发明”——绘制了自己创意想象中的“达维式多功能宇宙太空行走鞋”示意图,并写了说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奖励……。那么,中央电视台仅仅是奖励孩子一般的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式的“”吗?
四、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及给我们的启迪
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是很多的,他将其概括为“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嘴、时间、空间、双手”。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是互相联系的。
所谓解放头脑,笔者认为即解放思想,“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把学生从各种迷信、成见、命定、主观、片面的糊涂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敢想、会想、客观地想,不受错误框框的束缚。只有解放了思想,才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八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使神州大地产生了多少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的创新和迅猛发展的奇迹!
从观念上讲,我们当老师的不会否定“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也喜欢聪明的爱思考的学生。而实际上,又常常扼杀小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幼苗——因为我们有些老师没注意“解放小孩子的嘴”;事实上,由于小孩子是天真的,所以他们常常怎样想便会怎样说、怎样问;他们的“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头脑这个人体这个暗箱的窗口。须知,当小孩子敢问——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或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或是因为没有好好上课而课后又来问的问题——这是多么可贵呀!这说明他们在“想”了,思维已经启动了!这里引述两个例子:
一位青年教师教秦牧的散文《土地》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很远的地方”、“收回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下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不耐烦地说:“你如少钻些牛角尖,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弄得这位学生分厂尴尬、难堪,当时的学习兴趣自然全无。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何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于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竟然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有的学生冲口而出:“‘万万'不就是‘亿’嘛!”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同学竟灰溜溜地坐下了。可于老师觉得那位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又感觉到可以因势利导,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
过了一会,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从发音来说并不很响亮和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于漪老师当即给与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同学,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哦,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同学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漪老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积极性真是精心呵护啊!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及其之间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仅仅“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嘴”还不行,还必须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
关于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行知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遗憾的是,陶行知先生概括的教育现象好像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什么改观!中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钟左右是很多的。试问:那些作业都是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而非做不可的吗?是很有价值的吗?我们做教师的课知道,学生遇到一道疑难的数学题或是写一篇作文要用多少时间吗?为了应试,忽略了学生一切其它重要的方面,更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等这些教学中最本质的问题。
时间得不到解放,空间、眼睛和手就得不到解放。
没有时间,怎能到教室和学校以外更广大的空间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事物的表象及刺激,头脑中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再加上老师不善于迁移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何以去联想、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和来想象力、创造力?
没有时间,眼睛和手就都得不到解放——学生的眼睛总是盯着黑板、课本、作业本,没有时间去看别的;没有时间,学生的手总是握着笔、捧着书本,他们如何去做别的有益于创造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在实施创造教育方面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道玩“科学的小把戏”,其实就是做一些有趣的小小科学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在这些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使他们"感到惊奇"的刺激,思维便活跃起来了!这是屡试不爽的规律。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在自然、艺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是多么兴奋,而孩子在兴奋、愉悦之中,思维是解放的,也常常是敏捷的,极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纵观陶行知先生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提出的“六大解放”,其核心是“解放”,是尽量减少或消除对学生的束缚。当然,我认为这里的“解放”决不是“放任自流”之“放”,还应有正确有效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解放”之后去做那些既符合孩子天性又有益于创造力培养的事,比如设计、开展各种学生爱参加的活动,诱导他们自己设计、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开动头脑、动手创造。
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尤其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标--教育要培养人的基础素质,就是要促进人的整体发展、根本发展;而在人的素质因素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就没有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而只有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搞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不要被一张统考试卷吓倒,而始终应考虑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科学文化、有创造意识和能力的人,而不是应试的机器。同时,我们应该相信:一个真正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是不会惧怕合理的体现基本素质和能力考查的“考试”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在否定之否定中求得教学方法的不断科学化、高效化。要记住:求知欲的激发、思维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根本。在此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适当的量、富有思维和创造性因素的质),空出时间、提供空间,启发和诱导学生设计和参加各种带有创造性的符合孩子心理活动的实践活动;借鉴“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理论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始终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那些天真、稚嫩甚至是可笑的创造——犹如爱迪生的母亲。
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方法。我们一旦确实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一定能创造出许多有效的有利于创造的教育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将来也一定会出现瓦特、爱迪生和牛顿以及更多的具有或多说少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