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配合比设计哪里做的: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7)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3:31
第一部分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午时是心经当令的时间,此时不宜做剧烈运动,午时一阴生,动养阳,静养阴,所以此时宜静养,可以静卧闭目养神或小睡一会儿,但午睡不宜超过1个小时,否则易引起失眠。此外,午餐时也不要吃得太多,凡事过犹不及。脏腑有问题,舌头先知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君主。心主血脉,它能够配合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输送全身;心藏神,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称“心主血脉”。主,有主持、主宰的意思。心通过自身的搏动和血管构成的闭合回路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全身器官提供活动时所需的养分,并带走其活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旺盛则全身组织器官得到的营养就充足;反之,全身组织器官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导致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心气。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不出差错;如果心气不足,就会使心血管系统内部发生*,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都会来找麻烦。

    怎样发现自己的心有问题呢?《灵枢·五阅五使》载:“舌者,心之官也。”也就是,心在窍为舌,也可以说心开窍于舌,心的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以从舌的变化上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去中医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医生诊完脉后还要看看舌头,这是因为中医诊病特别重视舌头,认为“舌为心之苗”。当然,这个“心”不仅仅是心脏,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会在舌上相应呈现。

    一般来说,正常舌象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如何观察和分析舌象呢?伸舌时要自然,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口尽量张大(但不要过分用力),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或舌体紧张、蜷曲,都会影响舌的气血运行,并引起舌色改变或舌干湿度的改变。

    望舌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同时看舌体(舌质)的色质和舌苔的厚薄、颜色等。

    望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体:包括舌色(淡红、淡白、红、红绛、青紫),舌形(荣、枯、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下脉络(观其长度、形态、颜色、粗细、舌下小血络的变化等)。

    舌苔:看苔质(薄厚,润燥——润、滑、燥、糙,腻——垢腻、黏腻、滑腻、燥腻,腐——脓腐、霉腐,剥苔与类剥苔——前剥、中剥、根剥、花剥、镜面舌、地图舌等),苔色(白——薄白、厚白,黄——浅黄、深黄、焦黄,灰黑)。

    舌诊内容较多,医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才能逐渐掌握。临床根据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处方遣药。有的患者经常自己对镜望舌,又不能确定其中的变化信息,反而凭空增添了许多烦恼和担忧。

    如果舌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就要注意了!

    ①淡白舌:舌体颜色浅淡,有时全无血色。这可能是脾虚运化无力或阳气虚弱所致。

    ②红舌:舌呈鲜红色,多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如火热内生、外感热邪等。

   ③绛舌:绛舌比红舌颜色还要深,绛舌表示热度更重,程度更深。

    ④紫舌:紫是一种红中带蓝的色彩。如果红的成分多,呈绛紫色,多代表体内有热;如果蓝的成分多,多代表体内有寒。

    ⑤青舌:舌表现为暗青色,多见于瘀血和寒证。

    通过对舌的颜色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身体内部情况,然后再行对症治疗之法。

    有些异常舌象可以自己调养。

    苔厚,口中有异味:一般提示胃有点小问题。如无不适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入手。如生活规律,情志舒畅,吃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不喝酒、不吸烟。经调养,异常舌苔和口气有望自愈。

    苔黑黏腻:如仅舌苔异常而舌边尖呈正常的淡红色,且无其他明显不适,有时为“染色”现象。但胃病较重者有黑苔时则要警惕,如舌边尖呈深红色甚至发青发紫,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

    舌有裂纹称“裂纹舌”,如无不适感亦属生理性的,无需治疗,如重病后出现裂纹舌,舌红无苔且有不适感亦属阴虚,需配合药物治疗。

    身躯肥大,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苔薄白,如无明显不适,则为太过肥胖所致。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其脾胃运化功能相对不足,食物消化吸收易出现障碍。要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适当运动。如苔白厚腻,舌边有齿印,不欲饮食,腹胀满,便溏薄,则属痰湿过盛,在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舌红,苔黄厚,便秘,口臭,此属胃火盛,可服清热泻火中药,忌酒,忌食辛辣热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问:我最近总感觉心慌,气短,自汗,胸闷不适,浑身无力,面色苍白。医生说我是心气虚,只要补一补就行了。请问如何来补呢?

    答:心气虚是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您这种症状就是心气虚的症状。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畏寒、肢冷时,则属于心阳虚。一般来说,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平时应避免大量出汗,因其可导致“气随液脱”,并进一步加重气虚症状。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症状时,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用。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心理调摄,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午时小憩是对心经最好的回馈

    午时,即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是心经当令时间,这时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古典小说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为什么行刑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原来,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的时候,此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我们讲的子午时刻,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以人体气的变化来说,阳气是从半夜子时开始生,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子时阴气最为旺盛,所以人体阴阳气血的交换是在子、午两个时辰。

    如果心经不畅,午时就会有反应,轻者会有一种煎熬感,而且感觉胸闷、呼吸不畅,或耳鸣、声哑,夜晚往往难以入睡且多梦、盗汗,或心里惶恐不安,总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因此,要照顾好心经,午时最好宜静不宜动,使心火下降。
    我们在此时如何养生呢?午时应为“合阳”,此时应“少息所以养阳”。此外,“心主血脉”,“心恶热”,而此时正是太阳高照,气温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为了让心脏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此时宜小憩,一般来说休息30分钟就可以了。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午休最有补益。午休也有助于消化。当然,午睡时间不要太长,最多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不吃早餐或早餐没吃饱,到了午间11点至1点的时候,往往会因气血不足而头晕。因此,不论工作有多繁忙,早餐一定要吃饱,才不会让心脏时常陷入“油尽灯枯”的困窘。

    必须注意的是,心经的养生之道是尽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脏过度兴奋。因此,茶、咖啡、酒等应适可而止,肥胖、高血压或已有浮肿的人,更应少摄取高糖、肉类、点心、油脂太多的肉类(如肥猪肉)或含盐量太高的食物。

    问:我父亲今年52岁,他以前一直很健康,可最近不知怎么了,身体变瘦了,且身上忽寒忽热,每天午时之后出现恶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如需中药治疗,请医生四诊合参后再*方。如行穴位疗法,根据按时发病的特点,建议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选取发病时间当令经络的输穴治疗。如果是午时,属心经当令,心经输穴为神门。午后未时为小肠经当令,小肠经输穴为后溪。可请针灸医生针刺此输穴的方法治疗。此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黄帝内经》认为,心为神明之官。

    一个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现象。

    在生活中,当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或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悸动不安的情况,有时还会有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学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但缺乏好的治疗方法。中医从心所藏之“神”对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是心所藏之“神”不足所致,从而运用安神的方法治疗心慌、失眠、多梦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平时我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现代人如何宁心养神心明则神清,神清则身健。养生先养心,养心就要宁心养神。

    宁心养神可以让我们摆脱无谓的烦恼,并进入一种超凡悟我的境界。

    您可以静听天籁之音。何为天籁之音?风声、雨声、鸟声、水流声皆是天籁之音。清晨,您可以听树叶沙沙的响声,听虫儿的叫声,听鸟儿的啁啾……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细微,所有日常的积尘、积怨、积郁、积忧、积乏,顷刻都会化作云烟。

    静听天籁是以归依自然的方式,慰藉紧张与烦恼,使之宁心养神,获得深度的休憩。稳住了,其他脏腑就好管理了。正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的病变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心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暗耗;实证多由痰、火、瘀血内阻所致。

    血脉失调: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为心之液,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日中正午应夏,夜半应冬。所以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宜如《黄帝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也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治病救人的心经腧穴

    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压力;精神压力增大,体力上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积劳成疾”。有时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多是因为心经问题所致。心经是人的生死命脉。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发生病变,除表现出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喉咙干燥、头痛、心痛、口渴、胸胁痛和上肢前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心属火,木能生火,木行对应的是肝。

    经络取穴补泻时常用“虚则补其母”之法,而且“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虚则补其母,一可补其母经,一可在其本经上补其母穴。照此理论,补心的穴位可以是心经原穴(也是输穴)神门,还可以是肝经原穴太冲,或心经的井穴少冲(心经属于阴经,阴经的井穴五行属木)。肝在五行属木,其变动为“握”,手背透露心脏秘密很多人手背上的静脉极其凸显,血管胀得像要裂开一样,其实从这些凸显的静脉可以发现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具体检查方法:将手先向前伸直,然后斜放下45°片刻,此时静脉处于怒张状态,再把手往上举高45°,此时血液下流,静脉的凸显会消失。如果此时静脉血管依然凸显,表*脏可能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现在做一个握拳的动作,但是要从小指这一侧握起,小指尖正好点按在心经的荥穴(属火)少府穴上。这一小指的抓握点按,心经木穴少冲点按在火穴少府上,木火相生。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补心手法。但其动作要领是缓慢,使少府穴微痛即可。此法可以有效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而改善手冷、血脉不周等现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敲打经络,敲打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那么简单,弄不好会出现问题。

    医生在临床也常用拍打法,但其五指并拢微屈叩打而非握拳捶打。医生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时,要在被叩击的肾区垫上一只手掌,而不是直接叩击肾区。笔者的一位同事遇到一位求治腰痛的老先生,自诉身体一向很好,体检正常,现在每天敲打腰部膀胱经。这位同事马上建议患者到大医院做检查。其后患者化验尿中有红细胞,因敲打腰部用力不当所致。凡事有一个度,正确的操作才是保障。抽空看看经络循行,经络如同河道,经常梳理一下河道还是有益的。选择适合的部位,如肌肉丰厚处,用适合的手法拍打还是安全的。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临床实践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辅助方法。

    在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至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人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则感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休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由锁骨上至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左肩、左手臂内侧有阵阵酸痛,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

    心脏病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走路易喘、心跳异常及浮肿等。有时过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会引起心跳异常,出现头晕、眼花。如非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只是年纪大或紧张引起的心律不齐,或轻微的心区不适,可立刻按压心经穴位,如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经输穴、原穴)加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常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但这些穴位毫针针刺效果较好。如果按压神门穴,切忌按压神门穴处的尺动脉,用拇指掐中指尖心包经的中冲穴也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中医临床治病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方法的运用是不固定的,针灸穴位也是同样的,不同的大夫针刺会有不同的效果。

    问:请问按摩心经是不是在午时最好?

    答:当然,午时是心经值班,阳气最盛,此时按摩心经可以畅通人体气血;按摩后再午睡片刻更好。问:前一段时间,我母亲与父亲吵了一次架,尽管现在与父亲和好了,但最近还是感觉心慌气短,夜里总是失眠,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答:可选用补心气的穴位:少冲、神门、太冲。自己操作无效时请及时就医诊治。

    “心腹之患”是大患

    中医理论博大而精深、神奇而微妙。在中医里,人体内的许多东西都相互联系,彼此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有一个成语典故叫“心腹之患”,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将“心”与“腹”联系在一起呢?

    相传,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感觉自己国力强盛,想向外扩充地盘。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带着自己的臣子和一些厚礼来朝见夫差。夫差心里感觉很高兴,心想,越王对我还不错,还挺忠心的,就放他一马吧!这时吴王手下大将伍子胥看出问题。他认为出兵伐齐,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当前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可夫差这个人很倔,不听劝告。后来,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时出兵伐吴,就这样将吴国给彻底打败了。

    这便是“心腹之患”的典故。它原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其记载:“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后来人们常用“心腹之患”形容问题的严重性。有些权臣、大员将自己最亲信的人称为“心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心腹”为什么重要呢?心是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内有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二者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也通于心。

    “心腹之患”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往往会表现为背痛、上肢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经线路。

    如果一个人的心火过旺,除了会出现口烂、舌疮外,还会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证候,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舌尖溃疡等症状。因此,同时出现这些情况时,在治疗上既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有成效。
    为什么说“心腹之患”才是大患,原因就在于此。

    问:我听说“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这样看来,是不是说吃一些苦味食物对心脏有好处呢?

    答:是这样的。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如苦味归心经、心包络经、小肠经,所以心火旺或小肠经旺时,都可用苦味来调理。“小肠经旺”指的是小肠、十二指肠感染、发炎,引起腹泻、溃疡、糜烂,或熬夜以后舌头肿胀刺痛;心火旺则包括过敏反应、红肿热痛等,可以用苦味食物来缓解。

    在苦味食物中以苦瓜最佳,中药则用黄连解毒汤;在肝功能异常的急性期,也要用苦的药方,如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

    当然,凡事都不能太过。过多地吃苦味食物,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因苦味属火,过食还会伤害肺脏,会使皮肤变得枯槁,头发也会脱落。

    夏季养心重在静

    “心”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一样,自始至终为我们的身体工作。我们睡觉了,它却不能睡。

    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养心,但夏天为重点。《黄帝内经》载:“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

    为什么养心一定要在夏季呢?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因为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再加上心为阳中之阳,属火,两火相逢,势必扰动心神,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了,心的负担就会加重。所以,在烈夏至不贪凉,冬至要多冻夏至那天,地寒始生,地球吸入冷气入地心,人体也一样,那天起中焦的炼化能力减弱,吃凉太多,就会出现肠胃问题,因此夏至这天不能吃太凉的食物。

    冬至那天起,地球吸收的太阳热量开始释放,地热开始上升,人体内热生,冬至那天要多冻,不要把热能给压住。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夜卧早起

    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无厌于日

    厌,有厌恶、厌弃的意思。也就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每次晒太阳,不得少于15分钟,但不宜过长,过长会损害皮肤。

    使志无怒

    夏季要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发怒;只要神清气和,思想平静,心火就不会生。当然,也不能大喜,过喜则会伤心。

    使气得泄

    夏天一定要使体内的气宣泄出来,如夏日困扰,懈怠厌倦,恼思郁积,气滞不宣,则有违养生之道。怎样宣泄呢?最好是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微汗为宜。

    所爱在外

    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尤其是夏季的午后,天气炎热,使人难以入眠,情绪急躁,此时可以采取静坐、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等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尽量选择舒缓的音乐,音量不宜过大;也可闭目坐于阴凉处,想象冰雪、大海、绿阴等景象,默念“阴凉”二字,在心理暗示、心理放松的同时,使机体放松,代谢下降,达到去热消暑的目的。
   问:夏天天气炎热时,我就感觉自己的心特憋闷,而且晚上总是失眠多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答:夏天天气炎热,总会扰乱人的睡眠。点按少府、太冲、行间,再配合按揉内踝下照海和外踝下申脉穴。此外,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会儿,午餐后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片刻,一下午心情都会很好。如果自己点按穴位效果不理想,还是找中医医师进行治疗。因为穴位疗法能否得效与手法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附一手少阴心经知识简表手少阴心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语译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下过横膈,络于小肠。上行支脉从“心系”向上,挟食道旁,联系于“目系”(眼和脑相连的部位)。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向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到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穴,接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而欲喝水,这是前臂部气血阻逆发生的“臂厥”。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附注手少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语译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半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连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目系”。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则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通里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语译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至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手少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语译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其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下方为肘部之纲,病时当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酸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2青灵少海穴与极泉穴的连线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心经“合穴”4灵道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心痛,瘈疭,暴喑,肘臂挛痛心经“经穴”5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心经“络穴”6阴郄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心经“郄穴”7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②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心经“输、原穴”8少府第四、第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心经“荥穴”9少冲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心经“井穴”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附二手少阴心经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