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计算公式:词作者林夕:最爱亦舒和金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01:27
.NoUser {}.Title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SubTitle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IntroTitle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mallTitle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uthor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ource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bstract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林夕1961年 生于香港,1986年正式出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香港乐坛首席词人,其后大举进军国语填词界,如今是华语音乐圈最具影响力的填词人。

    喜欢轮番住遍漂亮房子的林夕,终于结束频频租房换房的生活,搬进了自己购买的独立别墅。房子藏在一条安静村子的深处,村口有间旧式的小学,小朋友们穿着干净的校服在平房前大树下玩耍,这番景象在香港已不多见。通向家里的小路要拐上几个弯,拐角处有时会凭空冒出高头大马一匹,一人一骑在柏油马路上散步,看起来有点古怪。但村民们并不为意,空留下外人目瞪口呆。这里距离深圳不过10分钟车程。

   1你是图书馆职员吗﹖

  林夕总是在香港固定的几间书店买书。三联书局、商务印书局是定期要去的;台湾书多通过诚品书店的网络购书渠道获得;深圳书城是购买内地书籍最便利的场所,所以每次他总以“扫货”的姿态,以“节约时间”为由,一买就几大堆。曾有售货员见状询问:你是图书馆的职员吗?林夕当时很想回答:是,我家就是个图书馆。“一个爱书的人,不可能看完所有买回来的书,很多书都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很多时候会突发奇想,我实在不知道自己会在某一刻,确实需要哪本书。所以,差不多的书我都会扫回来再说。”

  2被巨型屏幕包围

  房子住进来一段时间了,装修还没有完成,建筑材料四处可见,一楼客厅和餐厅仍然光溜溜的,不见雏形。惟独三楼的书房最具规模,房间靠墙处全部垒起了高高的书架,地上、桌上、墙角,到处都是书。林夕在书房里挂上了厚厚的丝绒窗帘,林夕总是躲在书房尽头的书桌前,被4部巨大的白色显示器包围,矮矮地坐着,仿佛一个科学怪人。4部显示器分别属于一台电视机和两台苹果电脑,它们永远是同时开着的,各有分工:电视机主打24小时滚动播放的新闻节目;1、2号显示屏连通同一台主机,是林夕的主要创作工具;3号显示屏独立主机,随时播放一些剧集、电影。所以,词人林夕的工作情形是这样的:用中间的1、2号显示屏进行写作,时而瞄瞄左手边的电视机,看看这个世界发生着什么事情,时而瞄瞄右手边的3号显示器,看时下最火的剧集进行到哪一步。被4个大块头占领的大书桌,只剩些边边角角,也都堆满了书、杂志,都是随手拿起来看完,还没有及时归位的。

  3亦舒教会人情世故

  林夕一度频频搬家,书架不晓得经历过多少颠簸流离,离奇的是,他居然能把所有藏书都完好保存下来,包括自己在中学时期最早读的那本《三国演义》。每次搬家前后,他都是自己把书慢慢分类,上架。如今新房子里的书大概分了类,但还是很乱。譬如二十四史,堆在了一起,朝代却是乱的。唯一排得最好的,是亦舒和金庸的作品。

  “亦舒令我提早对人情世故有所体会。进入社会工作,自然对人情冷暖、爱情友情有亲身体验,但我在读书的时候,亦舒就让我对这些微妙的关系早有体会了。亦舒后期也尝试想改变风格,不那么集中地写都会情感,譬如她去加拿大之后,也写关于志愿工的题材,我想那都是瓶颈阶段的转型之作。我想亦舒个人并不愿意停留在情爱之间的讨价还价。所谓经典书,就是你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可以从中找到新的东西,譬如《红楼梦》,中学时期看到的是痴情,是一个小家子气的林黛玉;长大一点,看到凤姐八面玲珑掌管一个大家族,里面充满人情世故;现在再看,充满人生百味。我在中学的时候第一次读《鹿鼎记》,只是觉得韦小宝怎么这么好运,左右逢源。但当我进入社会,对政治多了一点认识,我会想两件事情:第一,所谓英雄的定义;第二,书里的背景是康熙盛世,对比之下明朝腐败入骨,可为什么那些人还要反清复明?”

  4读书也要随缘

  林夕在中学的时候真正开始读书,当时看了一批书,包括《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红楼梦》,还有《宋词选》。亦舒和金庸的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看的。

  大学时代林夕看得最多的是台湾的新诗和内地的朦胧诗,北岛、顾城他都有所了解,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看张爱玲,“她的短篇小说金句如云;长篇小说中我最喜欢《金锁记》,把人性之中的丑恶、扭曲写得淋漓尽致;中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半生缘》,写出了人生的错遇。”至于为什么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屡屡失败,林夕的答案是“她的对白太具透视力,每个动作和神情,仿佛都是工笔画,只适合文本阅读,一旦排戏感觉就不对了。”

  这个时期对林夕影响很深的还有香港作家钟玲玲,他看过她写的《爱莲说》和《爱人》,自言因此对苦恋和暗恋的理解深了许多。

  出来工作并且开始歌词创作之后,林夕的阅读范围拓展了许多,广告,经济,政治……都会关心。近几年林夕比较关注历史书,特别是明清历史。“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其实国人的劣根性在明清时期集中体现出来,明朝皇帝的疏懒,清朝的文字狱,还有大臣中的互相猜忌,等等。”林夕认为制度和文化是决定一切的。

  读书也讲机缘。1990年前后,香港另一位词人黄霑常常让林夕看《金刚经》,他说:“读这本书好啊,读了人就不会太过执著,像我,一天到晚哈哈哈,多好,可是那时林夕怎么看都看不进去。到了1998年,因为填词的缘故,林夕对情感、解脱有很多想法,模糊中感觉自己跟佛教的一些基础理论很接近,于是把《金刚经》拿出来看,这次他完全看进去了。从此对宗教书籍有了更多的认识。

  林夕发问

  问老子

  你始创了道家哲学,后来道教把你的思想变成宗教,炼丹求长生,还把你捧为太上老君,这与你讲究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相违背的,请问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一个知道答案的问题。所以我要再问一个:《道德经》,后世注释超过50本,你最满意谁的版本?

  问苏轼

  既然你和这么多和尚来往,你的作品很多都充满禅宗的魅力,可是你始终没有皈依。我很想知道他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问杜甫

  喂,你是不是真的这么愁啊?杜甫真的很愁,忧国忧民。我想知道他真实的生活里,所谓的安贫乐道,究竟是怎么样的?

  问曹雪芹

  《红楼梦》里那些菜式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吃?曹雪芹五岁左右,家里已经破落,我猜他是以想像来怀念吧。我更想问他的是:你对高鄂的续怎么看?

  其实不用问,我想他一定不会认可,他有什么理由会让贾宝玉去应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