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f2002 10周年:凡人论道一至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6:49:31

凡人论道

(2011-04-28 13:47:27) 转载标签:

杂谈


凡人论道一:祸福相依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边荒注解:福从祸中来,祸在福中伏,究竟是福是祸,谁人知道?它没有固定的标准。
WY对此理解极为深刻,所以在《凡人修仙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例一:公孙杏
青灵门的公孙杏等人,被鹰鸢兽追得屁滚尿流,大祸临头。
突然他们发现下面有个雾岛,可以休息一下,说不定还能躲过妖兽的追击,好事呀!
“不好!”中年修士脸色大变。妖兽的眼睛是雪亮的,没瞒过去,又追来了,休息片刻变成坐以等毙,倾刻间又大事不妙。
突然发现前面有幻阵,急忙冲过去,果然有同道在,韩跑跑出手把妖兽灭得一干二净,好呀!
公孙杏发现眼前居然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前辈”,病急乱投医,为父亲求救,结果以自己当“炉鼎”为代价,求得一瓶“至元丹”。父亲有救了,自己有难了,这笔帐要怎么算?
结果因祸得福,恰逢韩跑跑准备开路之际,清仓大甩卖,把已用不上的洞府、法器一鼓脑留给了公孙杏,还特意留下了几瓶丹药和两件法宝,真是狗(和谐)屎运呀!
祸在福中伏。谁知道以公孙杏的智商和实力,能不能守住这些宝贝,会不会被人劫财劫色,把跑跑难得发一次的善心,便宜了其他人呢?
事例二:南陇侯
南陇侯找到了先祖苍坤上人的洞府,却破不开“太妙神禁”。
找来了一大帮人,一起破禁而入,眼看法宝大大的有,特别是进入坠魔谷的地图就在到手了,幸福就在眼前招手呀!
突然形势急转直下,被多年的老友袭击,差点就要当场交待在洞里了。
侥幸逃得性命,拿到了期盼以久的地图,辛苦没白费。
拉着跑跑和鲁姓老者来到坠魔谷,灭了火蟾之后,一人分到一粒丹药,一件古宝,幸福中。
甩掉跑跑之后,两人打开血咒之门,被眼前的“天元果”、“补天芝”等灵药,一股无与伦比的幸福感瞬间淹没了两位老头。
接着供桌中间又出现了圆钵、玉符、银色小剑、乌黑禅杖、血红圆珠,看得两位老头目瞪口呆,口水直流,都是上古修士留下来的好东东呀!天哪,爽死拉!
两人激动地打破小金刚须弥阵,瓜分起眼前的宝物,结果乐极生悲,到手的圆钵还没捂热,就当了古魔的点心。
事例三:叶家
叶家是大晋的皇族,是个尊贵显赫的家族,是常人眼里,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
祸在福中伏。就因为叶家地位显赫,大晋十大门派对其万分警惕,不让其坐大,一旦家族势力膨胀,立马下杀手剪除。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叶家终于抓住了一个翻身的机会:取得昆吾山中两件通天灵宝,实力就可以和十大门派抗衡。
费尽五牛二虎之力,打开了封存的禁制,多年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所有人沉浸在狂喜之中。
风云突变,昆吾山不是叶家的福地,是地狱。叶家的有生力量,几乎全部交待在里面,维持皇族的地位,恐怕大有困难了,叶家已面临灭顶之灾。
其实与一般的修仙家族相比,叶家的处境已经算不很错了。得知两件通天灵宝的下落,对于叶家来说,究竟是福是祸,故事发展到现在,答案已昭然若揭,然而在未到昆吾之前,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凡人论道二:绝仁弃义
凡人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有人说,凡人奇在构思巧妙,气势恢弘;有人说,凡人奇在想象丰富,天马行空;有人说,凡人奇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在贫道眼里,凡人最为神奇之处,在于“践踏仁义,藐视礼法”。
下面以金庸武侠作为对照,来论证这一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仁、义、礼”是它的核心,写小说的,除非毫无思想性可言,否则罕有不打这几块招牌的。比如金庸武侠中的主角,除了韦小宝是极端的个案之外,其它的那些大侠,几乎个个都是“仁义”大哥,而在《鸳鸯刀》中,金庸更是直接喊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金庸之所以能被广泛认可,其作品被视为经典,甚至进入到中学课本,与其思想契合传统,能够轻易融入主旋律不无关系。
凡人却毫无疑问是个另类。凡人不是一部普通的快餐小说,其中人物的行为不是随意的,无原则的,而是带有极强的思想倾向性的,正因其中有较深的内涵,凡迷们才敢把其它QD小说戏称为小白书。
凡人中的人物,有很明显的思想倾向。但他们的思想,却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说得夸张一点,几乎是把儒家的“仁、义、礼”踩在了脚下,用力地践踏。
(一)、绝仁
“孔曰成仁”,“仁”在儒家思想里是摆在头一位的。
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而且爱别人还要胜过爱自己,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被大肆宣扬的,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信你看那些历史上被推崇的正面人物,哪一个不是道貌岸然,爱心泛滥?开口闭口为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似乎全天下人都是他儿子,非得要他老人家操心才行,少了他的关爱,别人就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
所以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要象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象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趋避之”;要象徐九经那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
凡人中的人物却完全不是这样。以主角韩跑跑为例,心里就根本没有什么苍生黎民的概念,他从来不操心别人的死活,决不会象其它小说的主角那样,时时不忘拯救苍生,完全没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完全没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觉悟,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修仙大业,最想拯救的是他自己,所以拼命地修炼,拼命抢夺灵药器材,以求早日进阶,顺天续命。
在跑跑的心中,没有“仁”的概念,跟他这种人,你不用去扯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要滥杀无辜”之类的屁话,到了要杀人的时候,他是决不会手软的。比如在第五百三十一章《赠宝》中,跑跑把一堆淘汰的法器和洞府赠送给了公孙杏,一些不明真相的道友可能会发出“真是好人哪”之类的感叹,WY却话锋一转,揭开事实真相:“当然留给此女的法器和法宝,对韩立来说,也是丢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般存在。至于这座小岛洞府,韩立更是在这些人没有到来之前就早已决定,闭关出来就马上弃之了。否则,韩立可不会让中年修士等人轻易地离去”。
对于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人,跑跑历来都是立下杀手,毫不手软的。比如第二百零二章《灭口》中,被赤脚汉子发现了手里的“青凝镜”之后,跑跑担心被掩月双娇的祖母报复,立马起了灭口之心。对此赤脚汉子有清醒的认识:“如今,阁下是打算杀人灭口了!看来发下毒誓,阁下也不会相信的!”跑跑也很干脆:“没错!我只相信死人不会泄密!”
再比如第五百六十八章《强敌》,跑跑一旦发现来了强敌,接下来可能会有一场大战,为安全起见,立马用噬金虫变化的巨矛,将先前潜入的不知名修士灭杀,毫不留情。
跑跑这种“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和“仁”的思想彻底背离,在儒家卫道士的眼中,不仅仅是自私那么简单,简直就和恐怖分子没啥两样,如果以儒家传统思想来评判,恐怕要被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了。
(二)、弃义
“孟曰取义”,“义”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义分是非。在儒家看来,分清是非,坚持正义,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所以你要“舍生取义”,要有为正义牺牲自己生命的觉悟。在组织上叫你去做事的时候,你不能嫌麻烦,要“义不容辞”;在组织有需要的时候,即便是叫你去卖身,你也要“义无反顾”。
搞清楚是非对错,站稳立场,是“义”的关键。对的一方,就是正义的,错的一方,就是邪恶的,所以在分清大是大非的前提下,站好立场,抢先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就能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而一旦站错队,就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越是努力,成绩越大,就越反动,越为人所唾弃。
在金庸武侠中,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它的故事情节,经常放在朝代更替、外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之下,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划条线,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义士谁是汉奸,一目了然。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在襄阳抗击元军;《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领着明教抗元;《碧血剑》里的袁承志,助义军抗清;《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志在反清复明。即便是其它没有外族入侵情节的书中,好人坏人,正义邪恶,也是界限分明、清清楚楚的。
而在凡人中,你分不清是非,说不出对错,看不到善恶。谁能告诉贫道,凡人中哪些是正面人物,哪些是反面典型?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蛋?哪些人申张正义,哪些人支持邪恶?
没人说得清楚,因为在凡人中,根本就没有是非标准。
比如跑跑,你说他是好人嘛,不太象。如上所说,他经常滥杀无辜,道友们可能会说他杀的人都有取死之道,这说不过去,人都会有点好奇心,看到异常天象过来瞧个究竟,不能说人家就该死吧!而且他也没有什么正义感,只要事不关已,他才不会去管闲事,做那“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滥好人呢!
你说他是坏人嘛,好象也说不上。他不会无缘无故因为心情不好就去杀人越货,你没惹到他,他才懒得理你呢!虽然他的敌人对他恨得牙痒痒,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从来不会没事去找别人麻烦,也说不上对修仙界有多大危害,造成了什么恶劣影响。
跑跑就是跑跑,你没法用好坏、善恶来衡量他,他就是这么个人。他的行为,你也千万别用是非对错去评价,那只会把你自己搞傻掉。
和金庸小说一样,凡人中也有正道和魔道,但你如果想据此来分辩好人坏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第一百七十七章《修仙界与正邪》中,李元化就毫不客气地对后辈们说:“在修仙界里,不论是名门正派还是邪魔外道,追求的都是逆天行事、优胜劣汰。只不过,正派讲究的是徐徐缓进,水到渠成,功法较为温和,但经常好打除魔卫道的旗号去干一些小人的行径,多是假仁假义、伪君子之流的多;而邪派魔道则力求法力突飞猛进,一味追求功法威力强大,修炼过程过于阴狠恶毒,有投机取巧之嫌,虽然号称随心所欲,显示真性,但实际上随着功法的精进,却会逐渐行为偏激,迷失掉人的本性,甚至变得极度嗜血残忍。但无论正邪双方及其他修仙派,口头上怎么说的,但实际上执行的都是弱肉强食的那一套。”
书中大量事例证明了这一说法。比如第七百五十八章《玄天仙藤》中,魏无涯问作为天南正道第一人的至阳上人,是不是看着跑跑身上好东西多,起了杀人夺宝的念头,至阳上人并未作出悖然大怒之状,只是说非常时期不可能干这事,而且跑跑本事大,杀人夺宝没啥把握,更何况他一个元婴初期修士,身上能有啥东西会让元后大修士感兴趣的?从这段话可以推出,以前这种事情至阳上人肯定没少干过,只是要嘛不干,要干就要干得漂亮而已。
再比如第九百二十二章《噬真合元诀》中,儒门的鲁大先生,引诱严姓儒生,以生命作为代价,帮助他修炼噬真合元诀,这样的做法,和魔道又有什么区别?
而从与主角敌对的极阴祖师、蛮胡子、玄骨上人、风希、古魔等人身上,反倒能看到不少可爱之处。所以凡迷们才会亲热地称呼他们“骨哥”、“古哥”,“风希,妖兽中的战斗机”

“义”这个字,在凡人中一点市场没有。你看书中人物的为人行事,简直就是把“义”字踩在地上践踏。
(三)、废礼
“荀曰守礼”。“礼”在儒家思想中,排在“仁”、“义”之后,也是极为重要的。
礼定尊卑。儒家重视尊卑、长幼、亲疏之别,讲究出身、地位、身份的差别,要求按照自己所处的位置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和“仁”、“义”不一样的是,“礼”的强制性、约束力更强。儒家卫道士们“以礼入法”,在制订律法时,加入“礼”的条款,形成所谓的“封建礼法”,不仅限制人们的行为,还能深入影响人们的思想。
礼不可废。在金庸武侠中,“礼”体现在对“师道”的尊重上,体现在严格遵守“江湖辈份”上。武功再高的人,对自己的师门,对自己的师傅,也得恭恭敬敬,对比自己辈份高的人,即便是实力不如自己,也得尊称他“师叔”、“师伯”、“师叔祖”、“前辈”等,表面上也得老老实实的,轻易不能扫了老家伙的面子。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虽然放荡不羁,却极为尊师重道,对伪君子师傅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稍稍失了礼数。
而在凡人中,简直是乱套了。辈份的高低,不是按照资历、长幼、入门先后来排的,而是根据拳头大小来定的。今天你比我强,我喊你前辈,明天大家实力一样了,就变平辈了,后天我比你强了,你得叫我前辈。
比如第二百一十五章《炼丹与筑基》中,跑跑在地火屋里筑基成功出来,门口的丑汉发现后,“倒也乖巧得很,立刻点头哈腰地陪笑着,连称呼也由以前的师弟,马上改成师叔了”。
再比如第七百零六章《雷万鹤的震惊》中,跑跑按以前的叫法,称呼“雷师伯”,雷万鹤脸上红白神色变了数遍后,终于苦笑一声后说道:“师伯这称呼,雷某万万不敢当了。韩前辈既然已经进阶元婴期,那就是晚辈的前辈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儒家对于“礼”的讲究是十分严格的,象凡人这样以拳头大小论辈份的做法,是对“礼”的极度藐视和彻底颠覆。
看完贫道以上分析后,有些道友恐怕会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追凡人那么久,原来它的主角居然是一个“不仁不义”,而且“无礼”的货色!
是的,没错,跑跑就是这么一个货!
既然这样,有些道友可能会说了,象这种道德败坏的垃(和谐)圾,我们还追他干嘛!
这种说法就错了。跑跑是不仁不义,而且无礼,但你不能说他道德败坏。他不遵守儒家的道德,是因为他另有标准,他符合道家的做法,下面我们以《道德经》中的观点来论证。
老子对于“仁”、“义”、“礼”都是反对的,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简单一点讲,道就是天地法则,德就是万物天性。讲道德,就是做事要符合天地法则和万物天性。老子反对把“仁、义、礼”作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既不是天地法则,也不符合人的天性。
首先,天地法则中没有仁的说法。世间各种生物之间,是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植物从泥土里吸收营养,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食草动物吃植物长大;低级食肉动力吃食草动物;高级食肉动物吃低级食肉动物;高级食肉动物死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尘土,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循环。所有的生物,都处在吃与被吃的链条中,你不让它吃,它必死无疑;你不让它被吃,食物链中在它上游的生物必死无疑。作为一种生物,它要存在于世,必然是以牺牲其它比它低级的生物为代价的。天地法则中,哪有可能讲“仁”?
所以根据自然法则,从逻辑上讲,儒家提倡的“仁”本身就是狗(和谐)屁不通。
人类社会其实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人的身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动物的特征。在人的天性中,自私是天生的,怎么可能“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爱父母胜过爱子女”?
所以儒家提倡的“仁”,完全是孔夫子的美好愿望,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之所以在历史上会成为传统主流思想,被一再提倡,只是因为统治者寄希望以此使读书人成为酸儒,把狮子改造成绵羊,便于驾驭。
其次,天地法则中没有是非一说。老子认为,矛盾的事物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恶,哪有善?没有丑,哪有美?你想绝对分清善恶、是非、对错,是不可能的,天地间根本就没有这种标准。所谓的是非标准,其实是人定的,里头大有问题,实际上执行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那一套,为什么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就是这个道理。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其实都是赢的人说了算。〖《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比如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兄弟间自相残杀,肯定不能说它对吧。但你看《隋唐演义》中,硬把李建成、李元吉说成阴险小人,李世民杀兄之举,就变成了“大义灭亲”,就符合了儒家的道德标准,而在很多史书中记载,其实李建成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这样的做法,只能说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又比如《九鼎记》最近一章《一饮一啄》中,明明是滕青山想抓董哲紫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石刻,番茄偏偏要编出一个董哲紫残暴不仁的理由,来显示主角行为的正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历史上有多少人物,被泼上污水,无法清白?历史上有多少事件,被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所有这些,都源自于儒家的“义”,源自于人为的是非、对错、善恶标准,源自于儒家道德观。
再次,天地法则中也没有什么尊卑之分。儒家非要搞出一大堆的标准,说这个是高贵的、那个是卑贱的;这个是要尊敬的,那个是可以藐视的。其实你搞出来的这些东西,谁信哪?陈胜吴广早就喊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儒家的“礼”,以律法的形式强制推广,所以大家不得不遵守。其实真正的明白人,谁也没把它当回事,最后执行的,还是“拳头大是哥哥”这一套。
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做到“仁、义、礼”,但按照人的天性,很少人愿意这样做,实际上也根本做不到。怎么办呢?所以很多人开始说一套,做一套,假仁假义,虚伪之风泛滥,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男盗女娼。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历史发展的事实,被他不幸言中。
《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就是典型的例子。人称“君子剑”的岳先生,表面文章可谓是滴水不漏,以至于在他身边朝夕相处的令狐冲,都一直相信他是个正人君子。而骨子里这人是个什么货色,想必不用贫道多说。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岳不群这样的货,道友们可以自己去算。但依贫道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岳不群的影子,因为传统的儒家道德标准,定得根本不切实际,我们做不到,又不想被人说“不仁不义”,只好装。
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既要做婊(和谐)子,又要立牌坊,“**”成风之后,每个人脸上都戴着面具,社会风气就糜烂至斯。
贫道宁愿喜欢凡人中的“真小人”,不愿意看到岳不群这样不男不女的“伪君子”,那实在让人恶心。
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看,跑跑确实是一个“不仁不义”而且“无礼”的人,但在贫道眼中,这种人很真,不**,所以贫道很喜欢。
近日书评区很火爆,高手辈出,好贴不断。贫道有段时间没来了,前几天才发现QD在搞书评赛,所以就发了张贴子,想出点力,没想到两下半就沉了,一点作用也没发挥,真是惭愧呀!
所以这两天憋足了劲整出这贴来,走过路过的道友,麻烦大家捧捧场,多多回复,最起码让贫道这贴挤进3000名之前,好歹也算为凡人在书评赛中取得好成绩出了点力!
凡人论道三:趋利避害
(一)
细细品味,凡人真是奇怪。
其它QD小说,大多有一个不俗的男主角。帅气的,人见人爱,车见车爆胎,是个母的,见了就迈不开步;生猛的,一入江湖,谁与争锋,见神杀神,见佛灭佛;聪明的,料事如神,敢与孔明比智商;仁义的,爱心泛滥,义薄云天胜关公。
同样是主角,跑跑就逊色多了。他貌不惊人,本书第一章《山边小村》中,就说“这个二楞子长得很不起眼,皮肤黑黑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孩模样”;他行事低调,第九百七十章《双蝎山》中,难得讲出一句狠话“都给我滚”,就让凡迷们吃惊半天,大赞“有王八之气”;他脑子不怎么够用,经常判断失误,第五百四十章《九级妖修》中,就误判妖兽不在巢穴,一头扎进去,结果差点送命。
不帅、不猛、不聪明也就罢了,《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虽然丑得离谱,可是心灵美,也为人所称颂。
跑跑却似乎从外到里都谈不上什么美。他没有什么爱心,不怎么怜香惜玉;缺乏正义感,基本上从不主动做好事;还贪财逐利,以至于被“哦小姐”为首的凡迷们,轻蔑地称之为“地主老财”。
跑跑最大的乐趣,在于翻找别人的储物袋。他的毛病是从第六十三章《神灭》开始养成的,在灭掉第一任师傅墨大夫和余子童后,跑跑开始发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笔死人财,书中这样写道:“见到如此,韩立才放下心来,几步来到了墨大夫的尸首前,毫不介意地伸出双手,开始一寸寸的仔细摸索起来”。
第九十三章《烈火焚敌》中,金光上人成了“精光上人”,荣幸地成为头一批送货员,他送来的“升仙令”,成为跑跑得以踏上漫漫修仙路的关键。尝到甜头之后,跑跑乐此不疲,众多的送货员不但为跑跑送货,往往还送上小命:陆师兄送来“青蛟旗”、封岳送来“踏云靴”、林师兄送来“大衍诀”、骨哥送来“玄阴经”、风希送来“风雷翅”……
跑跑的最大爱好,是搜刮各种灵石、灵药、法宝、炼材、功法。只要看看他的库存,你就能想象他搜括得有多厉害:玄天仙滕、九曲玄参、赤精芝、灵缈园的众多灵草、培婴丹、元后傀儡、虚天鼎、青竹蜂云剑、金雷竹、养魂木、灵眼之树……天底下的好东西,好象都被他一个人拿光了。
最为夸张的情节出现在第四百七十三章《狼首傀儡》中,跑跑被众多老魔胁持着来到虚天殿内殿,小命危在旦夕,前途无亮。但在看到蛮胡子击垮狼首傀儡后,地上出现一堆七零八碎的破损材料时,他还是“沉吟了一下之后,立刻动手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的收进了储物袋中,这才重新跟上了前面的一行人等”。命都快保不住了,还惦记着收破烂,见过贪财的,没见过这么贪的。
除了窝在洞府里炼功、诱杀妖兽夺取妖丹之外,跑跑其它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参加各种寻宝活动上。细细数来,他参加了金青组织的海岛古修遗址寻宝、虚天殿寻宝、南陇侯组织的苍坤洞府寻宝、坠魔谷寻宝、冯家密窟寻宝、富姓老者组织的阴阳窟寻宝、昆吾山寻宝等多次活动,每次都能在“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下,捞到最多的好处。
更奇怪的是,书中其它人物的行为,和跑跑并无二致,个个自私自利,只不过在主角光坏的笼罩下,跑跑的运气好一点,其它人的运气差一点而已。
人自私自利一次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自私自利,跑跑做到了。
书中有几个人自私自利不奇怪,奇怪的是整本书里的人,从头到尾都自私自利,凡人做到了。
迄今为止,象凡人这样,书中人物不分正派反派、善良邪恶,一律以“利”为本,为人行事完全从利益出发的小说,坦白地说,贫道还是第一次看到。
(二)
中国的传统文人,大多是清高的,对于“利”是鄙视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谈利益就俗了。有名气的画家,不会把画拿出来卖,有名气的书法家,不会把字拿出来卖,他们的字画,可以借着“请XXX雅正”的名头,送来送去,但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否则就会“沾上铜臭味”,就会有损清名。

即便是很需要钱,他也不会拉下面子直接向你讨,顶多摆摆脸色,让你自己懂事点,主动给些“润笔费”。
所以你看见卖画卖字的,肯定是不入流的画师,和街头上摆摊帮人写对联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
在儒家看来,“利”是“义”的对立面,重利必然轻义。《论语述而》中说:“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不义之财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孟子也这样教育梁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仁义”就好了,要“利”干什么!
孔子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和义拉上关系,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君子;和利沾上边,那么抱歉,你就是了小人!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要是成为众人眼中的小人,日子可不好过,所以只要是认为自己有点文化的,无不迫不及待地和“利”划清界限,唯恐一不小心戴上顶小人的帽子。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一旦涉及到私利,作者无不立场坚定,大加批判。象凡人这样以“利”为本,贯穿始终的小说,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三)
有些道友也许会问,既然跑跑自私自利的行为已经坐实了,你还要为他辩护呀?
是的,贫道还要为他辩护。
难道自私自利还有理了?
是的。自私自利在儒家看来是问题很大,但在道家看来,却没什么大不了的,下面还是以《道德经》来论证这一观点。
按照道家的道德观,道是自然规则,德是万物天性,做事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则和万物天性,就没什么问题。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你能说服狼不去吃羊,改成吃草吗?不可能,那样它会饿死;你能说服羊不跑,等着狼来吃吗?不可能,那样它会被吃光。
趋利避害不仅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类的天性。买东西的时候,你不会眼睁睁看着便宜的不买,非要买高价的;走路的时候,你不会眼睁睁看着前面有个坑,还要一脚踩下去,除非脑子有病。
有些人一说到利就羞答答的,明明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成绩,报酬偏少了,却不敢向老板开口。你不说,老板还以为你对现在的薪水很满意呢,怎么可能给你加薪?
有些人把利和义相对立,别人借了你的钱,长时间没还,明明自己需要钱用,也不敢去讨,怕被人讲没义气。你不去讨,人家还以为你钱多,根本用不上这点钱,哪会还你呢?或者有些马大哈根本就把借钱这回事忘了,你不提醒他,下辈子再等他还钱吧!
这样的人,就是脑子有病,都是被儒家思想害的。
儒家的义利对立之说,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
关注过扶贫工作的道友可能会知道,扶贫的关键不在于扶,而在于帮助他们自立;爱一个人的关键不在于你爱他有多少,而在于帮助他学会自爱。如果一个人不自立,你扶他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不自爱,你爱他有什么用?
儒家认为“义”和“利”对立的前提,是认为“义”是“利他”的,“利”是“利已”的。从前面的道理可以知道,“利他”和“利已”并不是对立的。你既然想要“利他”,就应该让他“自利”,他不“自利”,光靠你“利他”有用呀?你来养他一辈子呀?儒家既强调要“利他”,又不让他“自利”,说“自利”是“不义”,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就是狗(和丵谐)屁不通,根本没有现实的可行性。
不现实的东西,非要大家遵守,结果就是造成虚伪。在这个最讲究“义”的国度,现在社会风气怎样,不需要贫道多说了吧。
也许有些道友会说,现在社会风气是不行,但以前不会。事实并非如此,就以二战时期来说,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伪军”数量是最多的,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数量的国家。这就是一个最深受儒家“义”的醺陶的国家,公众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真实表现。仅从这一事例来看,儒家的“义”虚伪不虚伪,贫道觉得就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了。
凡人论道四:善复为妖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正义的可能一转眼就变邪恶的,善意的可能一转眼就变敌对的,对人性反复无常的疑惑,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古板,硬朗而不尖刻,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
WY在《反目》、《战起》两章,为我们深刻地诠释了这一道理。冰冻五人组齐心协力帮助死相冲阶化神,功亏一篑。事毕,死相还没来得及交待几句诸如“感谢诸位道友竭力相助”之类的场面话,就迫不及待地卸磨杀驴,恶颜相向,要求跑跑交出虚天鼎,还美其名日“归还本宫之物”,翻脸比翻书还快呀!
相信很多道友看到此处,心头一阵恶寒,在暗暗大骂死相,恩将仇报,卑鄙无耻。跑跑也试图从道义上进行谴责:“没想到我出手相助阁下冲击瓶颈,倒是被道友利用了一次,小极宫一向是这样恩将仇报吗?”但死相却理直气壮:“师某不是付了报酬吗,不但本宫精炼寒焰的法诀交给了道友一份,老夫苦思数百载才想出的冲破瓶颈秘术也一同复制给了道友,更何况,韩道友肯出手相助,最大是原因还不是想亲眼一睹此秘术效果如何,好用于自己借鉴吗。这能算什么恩将仇报?”
事实无数次反复证明:道义上的谴责,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济于事的。道义这东西,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法完全不同,比如青衫中年人和白梦馨,肯定是和死相穿一条裤子的,你要和他们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辩到天亮也不会有结果,最后还是要依靠拳头来解决问题。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对于人性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一个“奇”字,一个“妖”字,把人性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还凸现了这种变化的突然、出乎意料。WY显然对此理解得十分透彻,他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解读了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最出乎意料的应该是第六百九十八章《算计》,因对分宝方案的理解出现分歧,南陇侯、云姓老者两位元婴中修士和以王天古为首的四名元婴初修士对恃起来,就在道友们期待他们斗个两败俱伤,好让跑跑渔翁得利之际,风云突变,“云姓老者猛一回头,一只银轮从激丵射而出,快似闪电的击在了近在咫尺的南陇侯身上。砰一声闷响传出。在南陇侯难以置信的神情中,银轮一下切开了他的护体金光,直接击到了胸膛上。”
转眼间,相交两百多年的盟友变成了敌人,这种敌我关系的转换,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好生动的“善复为妖”呀!
有一个例子,很生动地诠释了“正复为奇”这句话。第七百七十九章《远信》,天南、慕兰两大阵营,展开激烈撕杀,双方各出绝招,干得不亦乐乎。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时,随着“几位神师,快住手,草原出事了,事情有变!”的喊声,边界这场十余万修仙者参与的大战,嘎然而止,双方有秩序地撤离,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这样的结果,让很多看书的道友感觉不可思议,一场规模浩大,伤亡惨重的大决战,就此烟消云散,简直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儿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多年的生死冤家,刚刚还在拼得你死我活,一转眼就成为盟友,组织了“抗突统一战线”,成为相互扶持的战友了!
还有第一千零五十四章《禁魔》,珑梦妖妃、万年尸熊、银翅夜叉、玄青子、七妙真人、木夫人等正、魔、妖联军,正在齐心协力,共抗古魔。七妙真人祭出“禁魔环”,一下套住了古魔圣祖,貌似大功告成了。就在这时,“忽然玄青子一下化为一道黄虹直奔魔气上方激丵射而去;而一旁的中年文士竟也不顾祭坛上的巨狼,也同样化为一团灰气,一模糊下,竟然在原地凭空消失;花天奇和那只白毛尸熊,竟在一冲进魔气中后,蓦然化为一白,一绿两只大手,分别朝空中的黑风旗所化乌蟒和银色巨莲抓去;另一边,林银屏此女和徐姓青年所寄附的灵犀孔雀,破空射出,目标同样是空中的两只灵宝。空中灵光乱放,各种轰鸣声交织闪烁不停,刚刚还联手共同对付古魔的一干人、妖,眨眼间就为了两只灵宝,大打出手了。”

还没搞清楚古魔圣祖是不是真的被制住,威胁是不是真的消除,自己人就先干了起来,真是迫不及待呀!
人性的善变、诡异,被WY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凡人中,WY写出了“奇”和“妖”的精髓,经常放出“忘|语神雷”,雷得你外焦里嫩,但不可否认,事态的发展,虽然往往出乎意料,仔细想想,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这种复杂的变化,用“道义”来解释是不通的,只能通过“利害”关系来解读。
死相早就知道跑跑身怀虚天鼎,但他前面之所以隐忍不发,是因为他还需要跑跑的帮助来冲阶化神。他把跑跑引入虚灵殿,打的就是一举两得的算盘:如果化神成功,搞定个小小的元中修士,自然是手到擒来;不成功,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也可以瓮中捉鳖。
从死相一步步的行动分析,此事他是蓄谋已久,对于虚天鼎,他是势在必得,所以不管你用什么话来谴责他,都不会动摇他的念头,因为虚天鼎对他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任何表面文章。而青衫中年人和白梦馨,显然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死相一边,因为他们都是小鸡宫的人,抢到一件通天灵宝,对于解决目前小鸡宫面临的困境大有帮助,所以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而龙姓老妪,表面上看来,准备保持中立,两不相帮,但摩鸠老和尚说出了她小鸡宫外门长老的身份,揭穿了她突然打闷棍的企图,让她原形毕露。
在此不得不表扬一下老和尚,的确姜还是老的辣,警惕性高,判断准确,决策果敢,不拖泥带水。他一眼就看穿了小鸡宫数人同穿一条裤子,跑跑被杀之后,他也必然被灭口的结果,所以不仅事前作了准备,对跑跑预先提醒,事发后也旗帜鲜明地站在跑跑一边,决不含糊,不愧是老油条呀!
从“利害”关系来进行分析,其它几件事也是迎刃而解。一旦知道了云姓老者明是散修,暗是鬼灵门长老的身份之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心头升起“原来如此”之感。作为鬼灵门的长老,出于门派利益的考虑,他当然会把与南陇侯“两百多年相交的友谊”甩在一边,与王天古联手,将准备加入正道的南陇侯杀得落花流水。
从“利害”关系的角度出发,一旦知道情况有变,慕兰人留守的“金阳部”全军覆没,突兀人封丵锁消息,打算让双方两败俱伤,趁机渔利之后,天南人与慕兰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就要服从与服务于“组织抗突统一战线,共同抵御突兀人侵略”的大局上来了,因为单靠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抗衡突兀人,双方停止战斗,保存实力,联手抗敌,才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最佳选择。
“抗击古魔统一战线”的瓦解就更好理解了。正、魔、妖原本就是相互敌对的,站在保护人界安全,抗击古魔侵略的立场上,大家暂时走到了一起,一致对外。一旦古魔束手就擒(虽然是他们想当然的),威胁消除,脆弱的联盟关系土崩瓦解,一触即溃,面对通天灵宝的巨大诱惑,立马出现“空中灵光乱放,各种轰鸣声交织闪烁不停”的混乱场面,刚刚还联手共同对付古魔的一干人、妖,眨眼间就为了两只灵宝,大打出手了。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抗击法西斯联盟,迅速崩溃,美国和原本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搞在了一起,冤家对头成了亦步亦趋的盟友,而反法西斯同盟的两大主力军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现实就是如此,“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由于利害关系的复杂多变,引发了人性的诡异善变,凡人中的许多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例子。也许正是因为凡人融现实与YY于一炉,WY善于在现实中提炼YY的素材,在YY中揭露原汁原味的现实,才使得凡人有如此大的魅力,集趣味性、合理性、真实性于一身,吸引了如此众多凡迷的追捧。
现实与YY中的区别,就在于现实中人性的表面,蒙着一层温情的面纱,在深层次目的的上面,总要以这样那样的幌子来遮遮掩掩。人们在忙于争论各色幌子的是非对错时,自然就分散了对真实行为的注意力。而WY却在凡人中一把扯下了蒙上人性身上的遮羞布,让它赤|裸|裸地曝露于阳光之下,所以才会让很多道友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如此的真实,让你刻骨铭心的真实,而最让贫道拍手称快的,也就是这样的真实。
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现实就是如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世呢?老子说,要“方正而不古板,硬朗而不尖刻,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道友们可以自己去揣摩一下跑跑的为人处世,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做人堂堂正正,却不会食古不化,和敌人讲仁讲义;风格硬朗,不屈服于人,却也不伤人;讲话直截了当,从不遮遮掩掩,却懂得守本分,不轻易向人挑衅;实力强悍,经常在战斗中大放异彩,却做人低调,经常扮猪吃老虎。
凡人就是这样一部好书,在精彩的故事中,可以让人领悟到很深的人生哲理。贫道与其说是在以《道德经》来解读凡人,不如说是在以凡人来解释《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公认的难懂的经典,贫道却总能在凡人中找到合适的例子来解读它,由此也可见凡人的不一般,可见WY没有把它当作平常的YY小说来写,随手涂鸦敷衍书友,而是在里面倾注了自己的满腔心血。
呕心沥血之作呀!不得不支持呀!!!
在贫道发出“千人集体投票、打赏大行动”的倡议之后,道友们反应热烈,纷纷响应,许多道友主动冲V参加大会,有几位不懂怎么充值的道友,还委托贫道办理充值手续,特别是一位台湾的道友,特意利用到深圳出公差的机会,到网吧充值,网吧的人不会充,又找贫道帮他充,这样执着支持WY的那份心意,让贫道也是十分感动呀!

凡人论道五:天道人心
上篇:天道篇
凡人看了两年,感悟良多,沉淀到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天道人心。
谁看得透天道?
谁猜得透人心?
(一)、天道何物
“天道”是什么?
要和别人解释什么是“天道”,恐怕得费些口舌,但要和凡迷解释“天道”的概念,却是件很简单的事。
贫道先以凡人中的虚拟世界为例,说说“天道”是什么意思。在凡人世界中,忘语就是“天”,叫“创世神”、“造物主”也行,都是一个意思,他写作的动力、规则设定、故事大纲综合起来,就是“道”,就这么简单。
《道德经》中虽然没有解释“道”的概念,但通过老子对它的描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口中的“道”,形象一点说,就是世界的动力、规则、大纲。
凡人世界的写作动力、规则设定、故事大纲,有以下特点:
1、先于凡人世界出现。忘语先有了写作的动机和能力,先写出了规则设定和故事大纲,之后才开始写凡人这本书。
2、是凡人世界之母。整个凡人世界,都是在忘语写作动力的驱使下,按照事先构思好的规则设定和故事大纲,一步步衍生出来的,只要凡人这本书没结束,不太监,它就会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无数的故事。
现实世界中的“道”,老子是这样描述的:
1、有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可以视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道是生养天地万物之神,是永存的,这就叫玄妙的母体。它的产门,是天地的来源。它绵绵不绝地繁衍着,在它的作用下,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事物。〖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道的作用下,天地间一生二、二生三,衍生出万事万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口中的“道”,可不正符合动力、规则、大纲的特点?如果老子看过凡人,把它指定为配套读物,就不必把《道德经》写得那么玄玄乎乎,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凡人世界的“道”,源自于“天”,即忘语。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认识忘语。但在现实世界中,谁认识创世神?谁知道有没有创世神?所以老子说,抱歉,我不懂“道”是怎么来的,但它好象比神话中的天帝还早出现呢!〖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二)、天人感应
忘语究竟有没有事先写好凡人世界的规则设定、故事大纲,这是一个问题。
因为很多写手都是想到哪写到哪的,凡人会不会也是如此?事实上,在读者眼中,小说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而故事大纲却是无形的。凡人世界中的规则设定系统到何种地步,故事大纲详细到什么程度,甚至于有没有大纲,这些只有忘语自己清楚,其他人都仅仅是猜测而已。我们之所以认为凡人有事先写好的规则设定和故事大纲,一方面是依据忘语在三江访谈和Q|Q聊天时透露的信息,另一方面凭的是我们的感觉,凡人结构如此严谨、逻辑如此严密,根据经验判断,应该事先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象是随意挥洒、临时拼凑的。
现实世界中的“道”,同样也是无形的,谁也没有见过它。老子说,你看不到它,叫“夷”;听不到它,叫“希”;摸不到它,叫“微”。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就叫“惚恍”。〖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象“道”这样无形无象的东西,怎么确定它的存在呢?我们不可能邀请“老天爷”来参加三江访谈,或者和它Q|Q一下,问它究竟有没有“道”这一回事。我们只能通过人的感觉,感应它的存在,这就叫“天人感应”。
老子说,“道”这东西,没有明确的实体。但恍恍惚惚间,感觉得到其中它的形象,惚惚恍恍间,感觉得到其中它的实物。它深远暗昧,却有精华实质在其中,这精华实质是很真实的,是可信的,是可以验证的。〖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们怎么才能感应、验证“道”的存在呢?很简单,道是自然演变的规则,在规则的作用下,事物的演变过程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们只需要发现规律,就可以证明规则的存在。规则是不变的,所以根据规律,可以从事物的现状推导出它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事物以后的发展趋势。
老子说,总结以往事物的演变规律,就可以掌握眼前事物的发展趋势。能知道事物的初始状态,就叫认识了“道”的规律。〖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现在上溯到远古,道从未远离,有了它,就可以观察到万物初始的状态。我是怎么知道天地初始时状况的呢?就是从“道”推导出来的。〖第二十一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三)、天机难测
凡人世界中有没有“轮回”这一设定?《轮回之惑》一章,再次勾起了书友们对凡人世界规则设定的关注。
凡人区的书友,很喜欢关心设定的合理性,讨论BUG,很多道友拿着放大镜仔细搜索,他们发现,越到后面,越难找到凡人中的BUG。
因为忘语学乖了。凡人在刚开头的时候,交待设定时采用的是显规则,比如第五十九章,白纸黑字公布了“修仙界夺舍三大铁则”,这种写法无疑比较菜,不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经常有一个声音给你答疑解惑,一切的认知只能随着你的视角逐步深入,答案要你自己去找,不会象电脑上一样,鼠标一移到某个按钮上,旁边就出现该功能的注释。
概念的定义,用语言来表述,总会有漏洞,容易被推翻。越明显的规则设定,越容易出现BUG,所以越到后面,道友们越难看到这种方式表述的设定,换之以人物不经意的对话中,漏出一两句线索,让你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比如化神,要达到什么条件,只有只言片语涉及这个话题,忘语不给明确你列出一二三四来,让你自己去猜。象这样的“潜规则”,是很难找出毛病的,无形的东西,你怎么去找它的BUG?
凡人世界中的规则设定,对于书友来说,是不明确的。只要忘语不公布,完整的设定永远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完全由他说了算,别人只能猜测他脑子里设定的内容。
这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在现实世界中,运行规则是老天爷制定的,但老天爷是谁,我们不认识,更不可能知道它脑子里有没有完整的规则设定,内容是什么。
虽然我们不知道规则的内容,但规则发挥作用后,就会形成规律,通过发现规律,就可以认识规则。
一开始,人们只是通过观察自然界,来总结和发现规律。自然界发生的事件,是随机的,偶然的,人们不容易找到足够的样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所以发现的进程比较缓慢。后来,人类变聪明了,以科学细分出不同的认知领域,以实验人为地大量重复制造同一事件,分析事件的共同特点,总结其中的规律,大大加快了发现的进程。
但人类依然不知道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律,是否能准确、恰当、完整地体现规则的内容。人们在总结规律时,分析的样本是有限的,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不是全面,有没有遗漏,是否有特例存在,谁也不敢肯定。所以规律往往是有适用范围的,有它的局限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出现新的重大发现时,原先总结出来的规律,往往会被打破。
如同我们眼中凡人世界的规则设定一样,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在人类的眼中,也是不明确,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天机难测呀!所以老子感叹说:道如果能说得清楚,那它就不再是道了。〖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四)、天意难料
另一件书友们很喜欢做的事,是猜测剧情走向,有时能猜对,有时却会被忘语雷倒。
之所以会被雷倒,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故事大纲的内容,不知道它详细到何种程度,究竟有哪些人是重要角色,哪些人是很快就要盒饭的龙套;哪些人的命运确定,哪些人的命运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临时决定;哪些情节是大纲上有的,哪些情节是临时添加的。我们没看过大纲,只是凭空猜测剧情走向,难免有时会猜错,这就叫天意难料。
比如昆吾副本中的圭灵,猜剧情的道友,都认为它会填补大眼、银月走后跑跑身边留下的空白。跟着猪角混,自然是前景一片光明,在后来的故事中,会有重重的一笔,未料转眼就领了盒饭。说到底,书中人物的命运,全在忘语一念之间,别人怎么可能完全猜得透?人算不如天算呀!
之所以有人偶尔能猜对剧情,是因为忘语在前文中留下了线索。比如每次开新的副本,事前往往会有提示,象坠魔谷、昆吾、重回乱星海,前文中都有线索,所以有些道友能猜得出来。
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故事大纲?有所谓的“天命”吗?如果有大纲,大纲详细到什么程度?每一个人的命运,是不是上天都已经安排好了,“万事由天定,半点不由人”?
这是比规则设定更难回答的问题,毕竟规则运行之后,会表现为规律,能为人们所感知。而大纲,你怎么感知?怎么验证?
有意思的是,老子虽然崇尚“天道”,却反对“天命论”,否认“天命”的存在。他认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是自然演变,自生自灭的。老天爷虽然制定了运行规则,却没有制定故事大纲,如同一些网络游戏,虽然定下了游戏规则,但游戏的过程,却完全是由玩家自己作主的,怎么玩,全看你高兴;能通过几关,全看你的水平。
老子说,“道”不辞劳苦,衍生了天地万物,但它却不图“万物之主”的虚名,不主宰万物,它看似自甘渺小,实则伟大。〖第三十四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养育万物而不加以主宰,一切顺其自然。〖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认为,道不干涉万物的演变过程,不主宰万物,让它们顺其自然地发展,实际上就是否定天命的存在,不承认有故事大纲了。
但现实中相信天命的人不少,很多人认为生辰八字、掌纹、面相中,有老天爷留下的线索,通过论八字、看手相、面相,可以算出你的命运。
命运这东西,究竟有没有?其实它就如同凡人最近一章《约定》中所说的阴冥界一样,“这是既无法证明是真实存在,也无法证明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没人拿得出证据说它有,也没人拿得出证据说它没有,天意难料呀!
以贫道个人的观点,老子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老天爷确实没有干涉万物的发展进程,只是让它们自生自灭。“运”是有的,因为事件的发生都有偶然性、随机性,你撞得好就好,撞得不好就不好,这就是你的“运”。“命”却未必存在,现实世界可能有大纲,但它和凡人的大纲一样,是粗线条的。一些重大的事件,比如天地的起源、毁灭、重生等,可能是确定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生物的命运,却未必规定得那么详细,应该是自然而然,自生自灭的。如果大纲详细规定到每一个细节,那它就不再是大纲,而是完本了。
所以道友们在生活中不必怨天尤人,“命”不是上天注定,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的。你可能一时运气不好,比如出生在穷苦家庭,或在某段时间内做事总是不顺,但你不可能一辈子运气都那么屁。时来运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关键,跑跑凡人修仙的经历,忘语不为排行榜成绩所动、坚持质量为先的创作经历,都是很好的注释。
(五)、天网恢恢
搞明白了“天道”的意思,知道了它是天地规则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理解,是天道掌管了天地间的一切,上管天(这里天指的是宇宙的意思,不是指老天爷),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正是由于天地规则的存在,才使得世间万物的演变过程有章可循,有序而不混乱。
而这一规则,其复杂程度,远远不是凡人世界的规则设定所能比拟的。但天道却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完美,把世界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点BUG都没有,老子把它比喻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凡事都有例外。天网恢恢,其实还有遗漏之处,有一样东西脱离了“天道”的控制,那就是:
人心。
(看完最近《轮回之惑》、《约定》两章,越发感觉忘语对于天道的理解,极为深刻。凡人一书,整个就是《道德经》的趣味读物,将老子的思想完全贯穿其中,内涵极其丰富,引发了贫道心中强烈的共鸣。加上2月份的月票大战,凡人表现很出色,道友们充分展示了力量,贫道感觉十分振奋,所以抓紧时间赶出了“天道人心”贴的上篇:天道篇,以表欣喜之情。另有中篇:人心篇,下篇:天人合一篇,将陆续推出,期待道

凡人论道五:天道人心
中篇:人心篇
有些小说,里头没有大道理,却能引发你深深的思考。
比如凡人,就是这样一本奇书。毁诋者甚众,有人看到通篇的不仁不义,有人看到通篇的杀戮无度,有人看到通篇的灭绝情爱;赞誉者也不少,有人从中感悟人生,有人从中体会现实,而贫道却在品味凡人中,与《道德经》相印证,明白了天道人心。
上篇说了天道,本篇来说一说人心。
(一)
宇宙的演变象一场大戏,导演是老天爷。
“道法自然”。这样一幕浩如烟海的演出,却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演员们完全是即兴表演。
没有剧本,演出却井然有序,老天爷这个导演,是如何做到既让演员们自丵由发挥,又不至于乱套的呢?
它的做法有点象网络游戏。
游戏虽然是拿来玩的,却并非儿戏,越好玩的游戏,越象真的一样。它有严密的游戏规则,这是大框架,有了它,就有章可循了。
游戏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种物品,都会有一个基础设定,规定了它各项指标值的下限和上限,你一旦进入角色,就要受到该设定的限制。这是必须的,如果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无限壮大自己,其他玩家还玩个屁呀?当然,这一基础设定,本身就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对于试图破坏游戏规则的玩家,规则中有制裁措施。游戏规则如果可以随意破坏,那游戏还不乱套了?
有了游戏规则和基础设定,不管玩家怎么折腾,都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会因个别玩家动作过大,使游戏崩溃。
在现实世界中,“道”就是游戏规则,而角色和物品的基础设定,就是万物的天性,对于动物来说,也叫本能,《道德经》中称之为“德”。
古人说,“食、色,性也”。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懂得找奶吃,成年后不用教,公的就懂得找母的嘿咻嘿咻,因为这些都是天性,是本能。
“道生之,德畜之”,万物因天道而衍生,循天性而成长。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如同你进入游戏之后,看不到游戏规则的存在,而它却又无处不在一样,道也是一只无形的手,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就象是润物无声的春雨,“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天爷就是这样控制着天地万物的演变。作为游戏规则的“道”不能违反,作为基础设定的“德”不能改变,其它的不管,随便玩,反正不管你怎么折腾,都逃不出老天爷的手掌心。
就这样,天道作为天地间的唯一规则,完全主导着宇宙的演变,直到出现了人类。
(二)
人,其实就是八级妖兽。
人是怎么来的?宇宙诞生后,经过漫长的演变,银河系出现了,太阳系出现了,地球出现了,然后,生物出现了,动物出现了。
动物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如同妖兽的修炼,一级一级往上升,到哺乳动物,已经相当于七级妖兽了。
有一天,七级妖兽中的猴子,突破了瓶颈,渡过了化形天劫,灵智大开。
刚刚有灵识的时候,八级猴子还是迷迷糊糊地,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其它妖兽有什么不同,依然整日与其它低价妖兽为伍,茹毛饮血。
惭惭地,八级猴子们发现了灵识的价值:有了灵识,就可以发现游戏规则、认识游戏规则,最终利用游戏规则。
比如,猴子的武力值本来是有限的,但炼制法宝可以使武力值上升。青铜法宝、黑铁法宝被炼制出来后,猴子们的武力值直线上升,把其它低价妖兽远远抛在了身后。
八级猴子们意识到了金手指的强大,手中握有小瓶子之后,一切皆有可能。通过炼制各种各样的法宝,猴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这些是低价妖兽做不到的。
一阔脸就变,八级猴子开始嫌弃起自己的伙伴们,从此羞于与低阶妖兽为伍,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叫“人”,急吼吼地想与低价妖兽划清界限。
(三)
人类出现之后,世间就有了人心。
人心和人性不一样。
人性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万物有天性,动物有本能。尽管猴子有了灵识,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它依然受本能的束缚。
而人心则是人类灵智大开的产物。人类拥有智慧的同时,还捎带拥有了一些其它东西,比如情感和欲望,所有这些融合成一个全新的事物,那就是人心。
人性是基础设定,是人的固有特征,人类进化了,它也跟着变化,人类不进化,它就不会变化。
人心却是善变的。
灵智初开之际,人类仍旧延续着低价妖兽的习惯,做事完全按照天性,出于本能。此时的人心是单纯的,如同偏僻山村的懵懂少年二楞子,最大的奢望只是每天能填饱肚子。
随着灵智的开发,功能的加强,人类的各项能力在提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屁话,但能力越大胃口越大却是事实,人心在膨胀。
灵识逐渐强大,人心逐渐分化。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你可能只是个纯情少年。但随着岁月变迁,来到大都市,在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下,你惭惭迷失了自己,让欲望象野草般在心头疯长。腼腆的村姑早已被你抛在了脑后,现在你迷恋的是艳光四射的影视明星;找个贤淑的小家碧玉双修早已不是你的渴望,现在你的脑子里装满了和妖冶女子3P的场景。
(四)
动物没有独立的意识,其行为完全是本能反应。
而人类有了灵智,情况大不相同,在更多的时候,支配人类行为的,不是天性,而是人心。
人心不足,欲望是强大的动力,所以人心思变。
在人心的支配下,人类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从此世间万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的,一类是人为的。
原始人发现,组团打怪比单独狩猎效率更高,风险更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部落。从此在人心的推动下,一种全新的事物被创造出来了,那就是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新生事物,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心叵测,人多是非多,这么多人要组织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事,人们感觉到,有必要立下一些让人类自己遵守的规矩。
从此天地间多了一种游戏规则,在天道之外,又出现了一种人为的、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人道。
天道源于自然,人道出自人心。
(五)
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以来,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
社会的不稳定,源自于人心的不稳定。
原始社会还好,生产力极其低下,大家都在为肚子忙碌着,没人可以闲着,没功夫想七想八,那时的人不仅单纯,也很齐心。如同凡人中的各类寻宝团,在禁制尚未破除,宝物还没出现之前,大家都齐心协力。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人心开始复杂起来。就象凡人中的寻宝团,每当宝物出现之际,就是团体解散之时。人们各自打起小算盘,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人心越来越复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变得一团糟。这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往好的方面讲,是思想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往不好的方面讲,是人心乱得一塌糊涂,大家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道,互相打来打去,社会极其动荡,逼得大家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时势造英雄。在极度的混乱中,诸子百家横空出世,在激烈的碰撞中,他们的思想达到了非常的高度,影响力持续两千多年,至今余音袅袅。
其实纵观各家的观点,虽然是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稳定人心。
以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儒家、法家来说,它们都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混乱,人心涣散。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三家的观点大相径庭:在方向上,道家崇尚天道,儒家和法家倡导人道;在方法上,道家强调“平息人心”,儒家提倡“教化人心”,法家坚持“约束人心”。
三家之言,谁对谁错?贫道认为,在方向的问题上,道家回答正确;在方法的问题上,法家回答正确;而儒家两题全错。
方向的问题,将在下篇《天人合一》中详细解说,本篇只谈方法。
(六)
道家主张“平息人心”。老子认为,混乱的根源在于人心,在于人的智慧、情感和欲望,特别是欲望的永不满足。因为在诱惑面前,人们容易迷失自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不是越聪明越好,如果每个人都精明过头了,社会就乱套了。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常怀赤子之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在他眼中,品德最高尚的人,单纯得就象婴儿一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基于以上理由,老子认为,在管理百姓方面,“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样才能“常使民无知无欲”。同时还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对于统治者,老子认为要自我约束,稍安勿躁,不能好大喜功,头脑发热瞎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小国寡民”。大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智慧、情感和欲望都是不变的人性,狗改不了**,猫免不了偷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化,统治者自己都管不往自己,更谈不上“平息人心”,所以老子的主张,只能被人当作笑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他失望地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时至今日,事实证明老子“平息人心”的主张,从方法上来说,的确是失败的。人心从未平息过,浮躁是不变的主题。
(七)
儒家主张“教化人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统一思想”。
事实证明,儒家的主张,也是问题多多,注定要失败的。
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教材。教化人心,首先要有教材,用什么作为教材来教化人心?当然要用正确的思想作为教材了,否则连教材都有问题,还教个屁呀?
问题是,找得到这样的教材吗?存在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思想吗?没有。任何思想都有其局限性,儒家思想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靠的不是教材正确,而是政权的强制推广。
教化人心的教材,其版本还得依靠拳头来确定,有点搞笑哈。
第二个问题是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即便后来统治者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把儒家典籍作为教材,但弟子们对它的理解却是五花八门,出现了理学、心学等诸多流派,经常为争正统地位闹得不可开交,教化人心的教材本身,就在分化人心,相当有讽刺意味。
第三个问题是教化人心的结果出现了偏差。孔子希望把人心统一到“仁、义、礼”上来。在情感方面,大家都讲仁,心里只有爱,没有恨;在欲望方面,大家都讲义,明辨是非,对的才能做,不义的不能做,以此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些东西映射到现实中,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大家都来遵守,自然就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天下太平。
这些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贫道的孩子从小就有点野,在托儿所的时候会打其他小朋友。被老师投诉几次之后,贫道果断采取措施,打屁股,晓之以理,向其灌输爱的理念,果然效果很好,从此再没有接到投诉了,贫道感觉教化有效。
后来,情况变化了。孩子回家后,经常发现衣服上被画得乱七八糟的,有时脸上被抓破,有时身上有伤痕,甚至有一天,孩子满脸期待地说:“爸爸,你到幼儿园去叫XXX不要再打我了好吗?”真是无语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教化熏陶的民族,却多次沦为化外之民的奴隶。把老虎教成了病猫,这样的效果,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第四个问题是难以找到现实案例。教化人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照着学习。但问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是有血有肉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经常把死人立为榜样,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个问题是人心可以教化,人性无法改变。事实证明,基础设定是改变不了的。儒家的观点,很多是违背人性的,教化人心的结果,往往是压抑人性、扭曲人性,却无法改变人性。结果就是虚伪之风盛行,很多人在阳光下道貌岸然,在黑暗中,真实的人性释放出来,加倍的男盗女娼。
儒家的方法也是失败的。国人被教化了两千多年,效果怎么样,去香港、欧洲看看就知道了。
(八)
相对来说,法家的方法比较对路。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成坏人。
不用管他想什么,只看他做什么。只要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久而久之,人心就被管住了。
(九)
最后回到本贴的标题:横扫“仁义、情爱、杀戮”等各路喷子。
忘语自己曾经说过,在凡人中,他想要书中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不论正魔,只问本心”。
所谓本心就是天性,在凡人中,修仙者们基本上按照天性做事,得道成仙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期盼,人心并不复杂。
如果与现实世界相对照,此时的修仙界,相当于人类的原始社会阶段,一个个的宗派就相当于原始部落,天南人与慕兰人之间的大战,就相当于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此时人道尚未大兴,天道基本上是唯一的游戏规则。所以各路以“仁义、情爱、杀戮”等等来贬低凡人的喷子们,只能说你是个白痴,不信,到非洲那些原始部落去谈爱情、仁义试试?你以为你是谁呀?酋长?
凡人论道五:天道人心
下篇:天人合一(上)修仙
引言:凡人在网络小说中形成一股“凡人流”,众多写手百花齐放,以各种方式诠释自己所理解的修仙,作品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但人多嘴杂,五花八门的修仙令众多道友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到底修仙是什么意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纵观之下,贫道认为忘语的凡人,里头没有高深的理论,却以韩立的经历,准确而浅显地告诉了我们修仙的含义,是同类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为便于读懂凡人的内涵,贫道下面将以“韩立偷渡事丵件”为案例进行剖析,让广大道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修仙,什么是真正的修仙小说。
正文:
在孩提时,人们都很崇拜和依赖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天,是最厉害的,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切行为都遵循父母的意愿。
然而人心是会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惭惭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质疑父母的意见,不再一昧听从父母的话,觉得父母管得太严、太宽、太多,迫切地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
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同样如此。在《天道篇》中贫道说过,天道是万物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天道和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在幼年时期,人类对于天道是敬畏的,在自然面前是谦卑的,图腾崇拜就是例证,人们把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雷电、风雨甚至众多动物、植物都奉为神灵,摆在很高的位置上膜拜。
然而如同孩子一样,人类在成长,人心在变化。渐渐地人们开始抱怨父母对自己没有偏爱(天地不仁);觉得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天不遂人愿),人类越来越象个叛逆的孩子,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试图摆脱天道的约束,在自觉羽翼丰满之后,喊出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口号,把自己摆在了天道自然的对立面。
而修仙,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摆脱天道约束的登天之路。
(一)飞升
天道是这一界的规则,所以要摆脱规则的约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离开这一界,也就是传说中的“飞升”。
比如在国内,中国法律就是天道,是规则。想要摆脱它的约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跑到国外去。
想去国外有两条路。如果你能赚到足够多的钱,你可以考虑移民,这样既安全又可靠,如同在凡人中,只要你能修炼到化神后期,你就可以直接飞升灵界;然而如果不幸降生在灵气枯竭的地方,比如朝鲜,就不可能采取移民的办法了,你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偷渡,如同凡人中的韩立,所处的人界不幸被魔气侵蚀,灵气不足以支撑他修炼到化神后期,只能廷而走险,试试运气。
不管是移民也好,偷渡也罢,一旦到了国外,中国的法律就对你失去了约束力,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飞升是摆脱天道规则约束的最简单、最直接、最广为接受的途径。
凡人中采取偷渡的办法飞升,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举,贫道以前是闻所未闻。偷渡的情节,虽然因为人界篇后期突然加速的缘故,描写得不算精彩,但这一事丵件的设计,却充分说明了忘语对于修仙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斐夷所思的程度,让人拍案叫绝,引人深思。

(二)悟道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移民的。如果不能飞升,那怎么办呢?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最直观的想法就是,既然注定不能摆脱规则,那就干脆面对它,通过学习规则、掌握规则,进而使规则为我所用。
在国内,从表面看法律是凌驾一切之上的规则,但在很多时候,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数量众多的潜规则。同样的,天道也是彻头彻尾的潜规则,它没有明文规定,难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管,而要掌握天道的潜规则,首先必须发现它,了解它的内容,这就是“悟道”。为什么要“悟”呢?因为天道是潜规则,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它是无形无状,无物无象的,你既看不见,也听不到、摸不着它,“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你只能在发现规律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需要去“悟”。
“悟道”是重要的。混社会的道友都知道,了解潜规则是很要紧的,否则你可能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只要你掌握了规则,你就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懂得要怎么做才能趋利避害,你还可以引诱敌人去触犯规则,借刀杀人。
掌握了规则,你就可以绕过规则,避开规则,利用规则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阎王殿发现寿命原来是在《生死薄》上记载的,于是大笔一挥,把花果山上猴子猴孙的记录全部勾掉,它们就长生不死了。
人们设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有一天人类能掌握天地规则的全部内容,这样就可以掌控天地间的一切了。就如同你将中国的法律融汇贯通之后,就可以打擦边球,游走于法律边缘,钻法律的空子了,这样做事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触犯法律。
悟道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武侠和修仙小说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狗血镜头:猪角悟性高,看到某个东西,或者和某人打上一场,就突然开悟,虎躯一震,浑身散发出王八之气,实力大增,将原本比自己强的对手打得满地打牙。
道是神秘的,很多写手利用了这种神秘感,把悟道写得玄之又玄,来唬弄读者。猪角一会儿悟出这个道,一会儿悟出那个道,忙得不亦乐乎,而实力也跟着涨得飞快,让外行的道友大呼过瘾。
在贫道的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在金庸的《书剑恩分录》中,陈家洛看到《庖丁解牛》,立马开悟,自创出一套剑法,武功大增。其后许多写手的小说中,类似镜头屡屡出现,形成了一种恶俗的套路,令人作呕。
贫道之所以对此类场面不感冒,是因为它违反了常识。
规则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力量。比如中国的法律之所以会让你敬畏,是因为背后有国家的力量在支撑;而明朝时候的律法虽然严苛,生活在现代的你不会把它当回事,因为明朝已经消忙,失去了力量的支撑,律法就成了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了。
由此人们经常会产生“规则就是力量”的错觉。掌握了规则之后,你可以利用规则,间接使规则背后的力量为你所用,比如你被人揍得遍体鳞伤,又打不过人家,没办法找回场子,于是你拿起法律的武器,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讨回了公道,此时你可能会自信满满,产生一种自己貌似变得很强大的错觉,但实际上你仍然是弱者,法律背后的国家力量不是你自身拥有的,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被你借用的,就如同六道极圣的“六极真魔功”,可以借用魔祖的力量,但那并不是他自己的实力,一旦这招不灵了,就被韩立轻松拿下,而如果真是魔祖亲临,相信要跑路的就会变成韩立了。
“悟道”同样如此。在《天道篇》中贫道说过,天道是动力、规则和大纲的综合,天道之所以让人敬畏,不在于其规则的深奥和严密,而在于其背后蕴藏的无穷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在推动着天地万物按照天道的规则运转。悟道悟到的是规则内容,在了解天道规则之后,通过一定的途径,你能借用它背后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你的,你自身的实力没有增加。那些小白文之所以写出一悟道就实力大涨的情节,是根本没搞清楚状况。
悟道能提升实力,是非常“白”的理解。提升实力更多的是依靠“修炼”,而不是“悟道”。
韩立在最近的章节中,也开始“顿悟”了,这着实让贫道捏了把汗。忘语,你悠着点,千万别落入俗套,给凡人造成硬伤呀!

凡人论道六:物竞天择
电影《倩女幽魂Ⅲ道道道》的片尾,梁朝伟扮演的小和尚在西行的漫漫长路上问:“师傅,西方有极乐吗?”
看着屏幕的我们,心中也在思考:假如西方没有极乐,苦行僧们的坚持还有意义么?
同样的,在凡人中,一个问题总是被提起:韩立潜心苦修,毫无个人享乐,值得吗?假如到了最后,发现世上其实没有仙界,或者仙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韩立的坚持还有意义么?
赌玉书的话很有代表性:“各位朋友,有时候,我会想,凡人写到如今,或许功法玄奇,或许法宝炫目,或许夺宝刺激,可是,真正觉得愉悦的,大约只是读者,而不幸的主角韩立,却是个像慕容复一样的可怜人。慕容一生,一心复国,为了这个渺远的梦想,失去了太多太多。亲人、朋友、爱情、仁侠。却从未真正快乐过!韩立这一生,何尝不是如此。。。。。。我只是怀疑,当光阴老去,孤行于天地之间,到那时,真的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吗?那是韩立最初踏上这条路时想要的吗?是否会,大梦方醒,发现一切本不值得!”
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验证。随着忘语笔下灵界画卷慢慢展开,我们发现人界修士们心中向往的天堂——灵界,并非想象中的乐土,反而是一个生存环境比人界更为恶劣的地方。人界修士们历经千辛万苦飞升到了灵界,并未“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反而面临着歧视、不公平待遇和众多的危机,甚至随时都有陨落的风险,与他们原先在人界呼风唤雨任逍遥的日子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传说中的仙界,是否真的存在?仙界是否真的如同我们想象中那般美好?抑或是一个生存环境比灵界更为恶劣的地方?长生是否只是一个泡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修炼进阶是否只能延长寿命而已,最终仍免不了将化为尘土?
所有疑问最终指向同一个问题:韩立苦修,到底有没有意义?
今天贫道就谈这个话题。
一、与天争命
长期以来,在对于《凡人》主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很多道友以为韩立苦修是在“与天争命”,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为便于说明问题,贫道先讲一个很多人可能都听过的故事:
两个人在非洲大草原上结伴而行。突然远处来了一头狮子,两人掉头撒脚就跑。
跑了一会儿,其中一个人停下了脚步,沮丧地说:“别跑了,反正我们跑不过狮子!”
他的同伴却仍在继续跑。他心中想:“傻瓜!我可没想要跑过狮子,只是想要跑过你!”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抗争,实际上是在与“自己”争,与“人”争,与“环境”争,而不是与“天”争。
从韩立身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韩立苦修,首先是与“自己”争。初入修仙界,当得知自己是资质低劣的“四灵根”,终生也难有希望筑基时,也许大多数人会就此沮丧地停下了脚步,做些及时享乐的事情,而他却没有就此失去信心,泯灭梦想,他战胜了自己。在其后漫长的修仙生涯中,他挣脱了情感的束缚,战胜了寂寞的难耐,抵制了诸多的诱惑。韩立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已。
其次是与“人”争。在“血色试炼”前李元化就说了,修仙界是一个强者为尊、弱肉强食的世界,所谓的“正道”、“魔道”,只是修炼功法上的区别,途径不同而已,并不是什么“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在利害关系面前,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还是“拳头”说了算。
修炼“青元剑诀”是韩立笑到现在的关键,因为这种功法让他比同阶修士多了1/3的法力,再加上手段多,经验足,使他在与人争斗中占了大便宜,才能靠着翻捡别人的储物袋,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后就是与“环境”争。在修仙的路上,韩立在多数时候是处于恶劣的环境当中,黄枫谷时,在门派中不受重视,曾被人欺负,剥夺了“筑基丹”,甚至还被当作“弃子”;乱星海,作为一介散修,没有门派的庇护,想找一个安全的落脚点都难,被一众元婴老怪四处追杀,长期处于被通缉状态,随时准备跑路;阴冥之地,法力全失,还要应对诸多的“阴冥兽”;落云宗,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却碰上和“慕兰人”的大战,被慕兰神师赶得屁滚尿流,并被作为重点盯防对象;游历大晋,举目无亲,还摊上煞气发作,法力被禁的鸟事。虽然好象总是不顺,甚至被凡迷们称为“扫巴星”,韩立却总是能无视逆境,在捞足好处后脱身而出。他战胜了逆境。
凡人整本书,就是一部韩立与“自己”斗争、与“人”斗争、与“环境”斗争的传记,恰恰没有“与天斗争”的内容。
二、物竞天择
看完上面这段,有些道友可能会感觉,韩立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个人努力,其实不尽然。
还是从上面那个故事说起。长跑比较厉害的那位老兄,显然生存的机会比他的同伴大得多,但现实中是常有意外的。
也许那天狮子刚好对善跑的人感兴趣,对他穷追不舍,他的努力就变成了引开狮子,反而成全了他的同伴。
所以个人努力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狮子的选择。
在老天的选择面前,你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即便狮子选择了你,你也不可能和狮子讲价钱:老兄,商量一下,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儿,能否不要吃我?
你只能平静地接受老天爷的选择,毫无抗争之力。
这就叫“物竞天择”。“长跑哥”和同伴各自的努力是“物竞”,狮子的决定是“天择”。
“物竞天择”并不否定个人的努力,因为老天爷就象是站在绣楼上的小姐,机缘就象是她手中的绣球。
台下的你如果不努力往前挤,站到前排,那么很难想象台上的小姐,在根本看不到你脸的情况下,会把绣球往你身上抛。这时候你的努力是主动的,这就是“物竞”。
然而即便你站到了前排,绣球也未必就会抛给你。而你又不可能到台上去质问小姐,为什么我先来,站在第一排,长得也帅,你却非得把绣球抛给别人?因为这时候你是被选择对象,是被动的,这就是“天择”。
你挤在最前面,绣球不一定是你的,决定权在小姐手里;但你不往前挤,绣球肯定没你的份,你连被挑选的机会都没有。你努力往前挤的意义,就在于为自己争取一个被选择的机会,而不在于结果,因为结果跟你努力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你没能达到目标,往往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老天爷没看上你,这就是“物竞天择”的内涵。
忘语在凡人中,把“物竞天择”诠释得淋漓尽致。
比如修炼,忘语反复强调,法力提升靠的是苦修,这就是“物竞”;关键时候瓶颈的突破,跟苦修没有关系,完全靠机缘,这就是“天择”。
机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每当韩立修炼遇到瓶颈时,他都会外出寻找机缘。
机缘又不是随便可以找得到的。在人界,绝大多数元婴期修士,都被困在初期,难以进阶,可见机缘极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然而你不能因此而不去努力。因为如果没有你之前的苦修作为铺垫,功法没有达到大圆满状态,没有面临瓶颈,那么你连让机缘挑选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凡人的主题,是“物竞天择”而不是“与天争命”。
为自己争得让老天挑选的机会,这就是苦修的意义。
说韩立苦修没有意义的道友,未必有悟到这一点。叫韩立放弃苦修,无异于在上面的故事中,叫人在狮子面前停下脚步。
三、争斗之道
关于争斗之道,贫道想说以下三点:
1、“物竞天择”是自然之道。道友们可以观察一下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无处不在。所以我们不必回避争斗,否定争斗,而是要大大方方地去争,理直气壮地去斗。
为了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你需要去争;为了避免成为天敌的口中之食,你必须去斗。争斗是生存基础,否定争斗,无异于剥夺了生物的生存权。
一定要记住,争斗,争斗有理。
道友们都知道,贫道是推崇《道德经》的,但贫道对于它的认同,是建立在与现实世界相印证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比如其中的“不争”二字,贫道就是不能认同的。
2、要在争斗中胜出,首先要使自己变得强大。
韩立时时刻刻不忘壮大自己,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坦白地说,在初次看到忘语写傀儡之术时,贫道心中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不过是“小道”耳,无助于修炼进阶,不值得如此大书特书。然而在后来的争斗中,傀儡术无数次发挥出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尤其是在“边界大战”中,韩立用傀儡引开了乐上师的注意力,在近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抢到了那盏破油灯,对整个战场的形势逆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候贫道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地浅薄。
育虫术也是如此。在最初韩立从御灵宗修士的储物袋中翻找出育虫心得和奇虫榜时,贫道也根本没有当回事,很难想象,这居然会成为韩立漫长的争斗生涯中如此重要的手段!
还有“玄牡化婴大法”培育出的第二元婴、“风雷翅”、“乾蓝冰焰”等等,都是对修炼进阶无益,专门为了争斗而准备的东西。看了凡人,贫道才意识到,“神通广大”的意义不比“法力高深”差,“境界”这东西固然重要,但一些务实的争斗法门,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道友看不惯打打杀杀,主张大家要谈“情”说“爱”的看法,贫道觉得是十分幼稚的。
壮大自己,是立身之本,也是谈“情”说“爱”的本钱。如果你很弱小,坦白地说,你有没有“爱”的资格,还值得考虑,因为爱不仅是用来说的,更是用来做的。
来看看李煜与小周后的故事吧。李煜这个风流才子,多愁善感,怜香惜玉是没得说的,他爱小周后,这从他留下的多首词作中可以得知。
然而李煜这个软蛋,把国家丢了,自然连老婆都保不住。小周后多次被宋太宗召进宫陪睡,还以陈|冠|希式的恶趣味,叫画师们录下强|奸过程,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情|色画之一《熙陵幸小周后图》,这顶被强戴上去的绿帽,足以排进“史上最有名的10大绿帽”之列了。
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作支撑,你的“爱”只能是空洞的,软弱的,无用的,贫道所说的“假、大、空”,是有感而发的。
3、不能好斗,但更不能因感情和道义而在争斗中束手束脚,自废武功。
韩立是不喜欢争斗,低调做人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不主动惹事,面对别人纯属意气的挑衅,也一般不作回应。
然而一旦争斗不可避免,韩立却相当果断,心狠手辣,铁血无情,一出手就要置敌于死地。比如在慕兰草原上与穆上师那场战斗,一把掐住对方的脖子;在苍坤洞府与尤姓修士之战,直接把对方冻成了冰棍,最后连元婴也被蓝焰炼化,灰飞烟灭,搞得旁观的老妇人等几位修士都“面露恐惧”之色,说“此物比我们想象中还阴毒得多!”
这就是争斗的本质,往往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是可以一把撕开温情面纱,毫不犹豫地把你往死里招呼的。
与韩立相反的典型例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傻蛋宋襄公。宋襄公在和楚国开战时,特意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想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在楚军开始渡河时,有人建议他半渡而击,他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楚军渡完河,在河岸上乱哄哄地布阵时,又有人建议他发动冲锋,宋襄公又骂:“你净出歪点子!人家还没布好阵,你去打他算什么?”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结果让对方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反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人也受了重伤,第二年就死翘翘了。
斗争是残酷的,和敌人讲感情,讲仁慈,讲道义,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敌人,就是要象鲁迅说的那样,“象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出手要准,下手要狠。
要记住: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四、斗争的价值
争斗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争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物质基础,让你和你亲近的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我们来看看韩立通过斗争,为自己和亲近的人争取了哪些机会:
黄枫谷:这是韩立筑基的地方,韩立对它是有感情的,所以才会答应令狐老怪“三件宝物换取三次帮助”的条件,让黄枫谷在令狐老怪坐化之后,仍能屹立不倒。对黄枫谷以前的同门,如聂盈、雷万鹤、萧翠儿等,韩立都曾施以援手,给予帮助。
星宫:这是韩立结丹的地方。虽然星宫对于韩立的态度远远称不上友善,韩立却仍然记得这一段香火之情,在“逆星盟”手下挽救了星宫。
落云宗:这是韩立结婴的地方,也是韩立最有感情的门派,因为两位师兄对他着实不错。程师兄押对了宝,其付出的回报是十分巨大的,不仅避免了其坐化后本宗被迫搬出云梦山的结果,还因韩立的名气震摄了其它各方,“为落云宗争取了近千年的发展良机,使其最终成了名符其实的天南超级大宗,从此昌盛万年之久”。

天南燕族:韩立出身于此,理应责无旁贷地维护,所以他在与慕兰人的大战中也是竭尽全力,扭转乾坤,为天南燕族修士争得了生存空间。
南宫婉:如果没有韩立出手,以及其表现出的实力让魏无涯有所顾忌,很难想象单凭南宫自己,能摆脱魏离辰的反复纠缠。而且即使韩立出手,如果实力不济,也未必能保证小周后的杯具不会再一次地重演。
韩立自己:进入化神期,得以偷渡灵界,大大延长了自己的寿命,给自己争取了长生的机会。
紫灵、幕佩灵、田琴儿、元瑶、李缨宁……其实受到韩立直接或者间接庇护的人,数不胜数,韩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够强大!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你心中不想让他(她)受到伤害的亲近之人,只要是个男人,下面这句话你时刻都不应忘记:壮大自己,随时准备战斗。
所以不管有没有仙界,韩立最终能不能成仙,你都不能说他的苦修没有价值。
五、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物竞天择”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在职场争取升职的机会,你和同事之间要比业绩、比资历,这就是“物竞”;但决定权在你的上司手里,关键要看他怎么看待你的成绩和资历,这就是“天择”。
根据“物竞天择”的原理,在职场上,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最有可能得到升职的机会。
当然这里所说的会做人,是由你的上司来判断的,所以你要懂得揣摩上意,上体天心,否则你在同事中可能很会做人,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但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却适得其反,认为这是在“拉帮结派”、“抢夺领导权威”,把你打入“不懂做人”的另册,那么就会形成你升职的呼声很高,机会反而离你很远的局面。
不管怎么说,该争的还是一定要争。因为争了,你不一定有机会;但不争,你肯定没有机会。
但你跟自己争,跟同事争,千万别跟上司争,因为是他在选择你,你没有跟他争的本钱,也没有必要。
有点可笑的是,国人对于“争”字,往往羞于出口。
最典型的是以前当皇帝的,其实很想当,却总要臣子们三番五次地上书,假惺惺地推辞几次,才肯坐上那个位置。
在K歌的场合,你有没有竞争意识,也很容易就看得出来。
有些人歌唱得很差,表现欲望却很强,一直拿着麦克风不肯放,俗称“麦霸”,这样的人竞争意识是很强的。这种人往往读书比较少,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深,比较不懂得害羞。
有些人歌唱得不错,也想上去唱上一首,却一直想等别人来请,不敢主动走上前去说:“把话筒给我,这首歌我来唱”。
结果人家唱得酣畅淋漓,你却忍受了一个晚上的噪音,生了一肚子的闷气。这样的人就是被传统思想毒害了的傻蛋。
因为在传统教育中,“仁爱”、“持正”、“谦让”等内容灌输得太多了,而教育孩子学会如何争斗的内容太少了。
这种内容严重失衡的教育,其后果就是造成了“虚伪”的泛滥。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与人为善”、“谦恭忍让”的观念,所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然而现实中争斗无可避免,斗争的残酷与双方在争斗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人性,往往与我们固有观念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印象格格不入,我们只能采取被自己视为“残忍”、“无情无义”、“不够君子”的手段才能获胜,于是有时候就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邪恶魔鬼了,这样你就成为了“人格分裂症”的患者。
这种教育是东方特有的,贫道之所以看儒家思想不爽,就是因为觉得国人之所以会象今天这样虚伪,与儒家关系太大。据说国外没有儒家思想的地同,比如在德国人眼中,强壮的孩子欺负弱小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不会教育弱小的孩子去仇视强壮的孩子,但会鼓励弱小的孩子通过锻炼变得更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