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五大人口迁移:不持有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42:04
超过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留恋的物品,不持有;  无法回归自然或转让给其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风格不符的物品,不持有;  比起买“因为便宜大量购买”,选择“虽然贵但很喜欢”的物品,并慎重的使用;  即使没有变化,也只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说谢谢的时候,看着对方双眼并微笑;  买物品时,以要使用10年以上为前提;  带购物袋出门,拒绝塑胶袋;  减少购买需拆封或只需要微波烹调的食物;  不拿免费的物品;  购物时带着事先列好的清单同行;  用家里现有,自己喜欢的餐具吃饭;  早三十分钟起床;  早上一起床就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  尽量要吃早餐;  尽量在早上洗衣服;  丢弃垃圾袋之前将其缩小,减小体积;  四楼以下,尽量爬楼梯;  每天一定看天空一次;  减少吃便利商店的便当和超市里现有的熟食;  每天一定写日记,一行也可以;  每天用吸尘器打扫家里;  每三天擦一次地板和家具;  自己选择并整理毛巾和肥皂;  疲劳不堪时,看悲伤的电影痛哭一场;  洗发精和面纸,换成自己选择的配方;  尽可能不申请会员卡;

特点

  不持有的生活会有七种生活习惯:  废弃的企业宣传单1.不拿。免费得到的东西,很少被人珍惜,因此往往囤积不用。“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不拿免费塑料袋,以自备购物袋来代替;免费发送又用不到的赠品,也要坚持完全不拿的态度。  2.不买。冲动购物感觉痛快,但买完东西感到后悔的状况也不少,因此只要是“没买也无所谓”的东西,就坚持不买,让物品登堂入室的门槛变高,这样家中就只会出现真正喜欢、真正必要的东西。  3.不储存。不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这类消耗品,也许大减价时买了一堆,像占了便宜,却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一旦停止囤积,使用时就会更谨慎,并且想出各种生活小妙招,例如以密闭容器代替保鲜膜、纱布代替卫生纸,自然能降低消耗品的使用率,换来神清气爽的好生活。  4.丢弃。养成丢弃的习惯,杂志或小册子超过一定数量,就丢掉;没在使用的漂亮糕饼盒子、过期的食物和调味料,也丢掉。并且确实执行丢弃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用美观的袋子,作为垃圾分类的容器,让丢弃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  5.替代。添购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东西可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就用现有的塑料板卷成漏斗状来代替,如此就能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而是为了创造丰足。  6.借用。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租用,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囤积少用物品的情况,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  7.没有也无所谓。购物前,务必自问:这个真的是必要的吗?也许能得到“没有也无所谓”的答案;生活中这种东西,应该很多。

评价

  不论是中野孝次提出的“清贫思想”还是金子由纪子提出的“不持有的生活之道”,都不是不顾现实的。他们所强调的都不是“一贫如洗”状态下的“清贫”或“不持有”,必定要在物质极大丰富、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实力并且物欲开始膨胀的条件下,讨论这个命题才有意义。  “不持有”不是真的、完全、绝对的“不持有”,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它的目的在于“缩减”,而不是完全摒弃。出于环保或节约能源的考虑而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持有”的表现形态。  “不持有”的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思维定式,也有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比方说,本来你是不打算再买房子了,可一想到只有现金积蓄生活似乎缺乏稳固感,万一以后有个病啊灾的,估计扛不住,也有可能改变主意。  “不持有”这个概念,看上去很美,事实上“持有”还是“不持有”是见仁见智的,所以我们并不想特别拔高关于“不持有”或“清贫思想”要传递的观念。我们不希望营造一个“高、大、全”的氛围,大肆宣扬“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就一定值得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