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记忆力下降的原因:论针刺、刺血、艾灸、火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8:29

论针刺、刺血、艾灸、火针的治疗作用及其相互配合应用

 于书庄 《燕山医话》 针刺法,刺血法、艾灸祛、火针法是针灸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四种方法,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及其适应证。因此,针灸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其主要功能,不断地总结其应用规律,才能在临床上有目的地选择应用,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法,这里系指毫针的针刺法。针刺的目的在于调和气血,使失调的阴阳、气血恢复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为此,历代医家创立了多种针刺手法和针刺补泻方法。这些操作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不同性质的针感,用以治疗不同性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疾病。如柔和的酸胀感,治疗虚证、慢性病、体质虚弱之人;触电感、强烈的酸胀感,治疗实证、急性病,体质壮实之人,热感治疗寒证,凉感治疗热证;抽搐感治疗内脏下垂(气陷证)。痛感虽然不是术者主要寻求的针感,也针刺人中、涌泉、十宣等穴主要是痛感,用以醒神开窍,治疗神志昏迷的闭证。另外还有一种沿经到达病所(气至病所)的针感,可以提高针刺治病的效果,治疗各种不同性质的局限性疾病。因此说,针刺法具有补虚、泻实、清热、散寒、升清、降浊、祛瘀行血等作用,故针刺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成为针灸治病的主体。 刺血法,即络刺法。是以三棱针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络脉或穴位,通过“刺络取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法主要起着泻热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以及通过其泻热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取得退热、止痛、解毒、止痒、消肿、镇吐、止泻、急救、熄风解疼等效果。 刺血泻热,适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暑热、燥热、毒热、热极生风、热深厥深,以及积滞化热等实热证。刺血降火,则适用于治疗五志化火、气火上逆的实热证。 祛瘀行血,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的痹证,气血壅滞的肿胀,气滞血瘀的疼痛等血液运行受阻的血瘀证。 由于刺血法的泻热降火和祛瘀行血的作用强于针刺祛,故刺血法成为针刺法的右翼。 艾灸法与火针法虽然均属温法,但二者尚有区别。因艾灸的温热比较柔和,作用面积大而深,作用时间较长。而火针温度高,作用面积小而深,作用时间短暂,故二者的作用有所不同,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如艾灸具有温补阳气、温散风寒、温化寒湿、温散血肿以及温通经脉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阳虚火衰、亡阳、寒湿、虑寒、寒邪偏盛的痛痹、劳损以及扭、挫伤的血肿等证。而火针除具有温散寒邪、温化寒湿、温通经脉,用于治疗经筋病的疼痛、转筋的寒湿证外,还用于阴疽(瘰疬)的散结、排脓,腱鞘囊肿的排液等。在临床上如欲回阳固脱,只能用灸法而不用火针,而痈疽的排脓,只能用火针而不用灸法,故二者既有相同之点,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在临床上,有某一法单独使用,也有两法并用、三法并用者。其选择应用的原则,是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以及病情的轻重,结合治疗方法的不同作用决定的。 针刺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但针刺法的助阳温寒作用次于艾灸法,因此,治疗一些气虚、阳虚的轻证,可以单独使用针刺热补法,治疗其重证,则应针刺与艾灸并用,以增强其助阳的作用。治疗寒证、寒湿证较轻者,可以单独使用针刺热补法,对于沉寒痼冷、寒凝血瘀、痰饮内停之证,则应针刺与艾灸并用,以增强其温散寒邪,温化寒湿,温通经脉的作用。至于火针与艾灸的选用,火针主要用于治疗寒痹(经筋病),以及消散阴疽,而艾灸法既用于治疗经筋病,同时还用于治疗脏腑的虚寒证。 针刺法的泻热降火、祛瘀行血的作用亚于刺血法,因此,在治疗火热或经脉瘀阻的轻症,可以单独使用针刺法,若火热、毒热以及经络瘀阻重者,则应针刺与刺血并用,以增强泻热降火、祛瘀行血的作用。刺血法适用于实火证,虚火证只宜针刺,不宜刺血。 针刺、刺血、艾灸并用,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的痹证,如慢性腰腿痛的寒凝血瘀证,若下肢出现血络者,可刺络出血,未出现血络者,可刺井穴出血以祛瘀行血;灸肾俞等穴以温散寒邪,温通经脉;针刺环跳、阳陵泉等穴以通经。火针、刺血、针刺并用者亦有之,如治疗漏肩风,用火针点刺局部以痛为输,若患者感觉憋胀疼,可刺外关络脉以祛瘀行血,针刺下肢相应的条口(透承山)、飞扬、绝骨穴(根据病属何经选用)。 上述是常用的主要治疗方法的治疗作用,及其相互配合应用的梗概,望我同道深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