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唐僧:“能说会道 快乐交际”课题实验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33:48

“能说会道 快乐交际”课题实施方案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它不仅仅是变更了提法,重要的是赋予其新的教学内涵。 此举不只小语教改逐步深化的标志,更是小语教学现代化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然而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检测教学效果仍需进行考试,而考试总以书面形式进行,口语表达能力则不需考试。所以,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书面训练。殊不知这样长期下去,既违背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基本原则,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造成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给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了障碍。
  针对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我校开展“能说会道 快乐交际”课题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提出

1、“能说会道快乐交际”是学生应该练就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形成的重要学习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关系的社会化、多元化、竞争剧烈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这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能说会道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当前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很不容乐观,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学生“金口难开”,即使开口往往也是“千呼万唤”,或是“欲吐不能”、“欲说又休”,或是“鱼刺梗喉”等等,有的是因为老师过于严厉不敢发言;有的是因为怕答不好会被同学笑话;有的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无话可说;还有的从根本上说是缺乏言说与交际的兴趣而甘于“默默无闻”。语文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对话与立体交往的互动过程。但课堂上学生总是话语内动、情感支持、参与情趣显得不足,并多处于被动之中。这样的教学,必定会严重阻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学生不想说、不愿说、无内容可说;而说不上来,交际水平也就上不去的恶性循环状态,继而导致语文堂学生生命活力的消蚀,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学生能说会道乐于交际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可缺失的学习元素,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学普遍显得底气不足,多被忽视。教双眼只是死盯着书本知识,耳朵直重视听问结果,交流多在套出答案,质量多在直逼应考,从而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平面化、单一化、低质化和庸俗化的语文不语、语言不言、人文不文、交际不交的尴尬境地。由于语文课堂很大程度失去了这一应有的特质,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无了趣味、无了文味、无了滋味,工具性的特点也就迷失了归途。由此可见,从课堂入手作为起点研究学生能说会道、善于表达与乐于交际,已势在必行。

3、说话与交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所以离开了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训练,还不是真正的、完全的语文教学。

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现行对说与交际评价手段的重视差,加之对乐说与口语交际同语文教学之间关系重要意义的认识模糊,故在落实其教学的目的性、自觉性、训练的有效性、着眼于人的发展性上十分缺乏。一是忽视从新课程理念层面去落实说话与口语交际教学,从低年段到高段,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无序姿态。二是既不能“教教材”,对教材中的训练内容见不入眼、教不上心,随意性大,缺少对教的目的性研究,与其说在教学,更多的不如说在走过场;更不能 “用教材教”,以教材为凭借,教给学生说话与交际的方式与技能,往往为说而教说、为交际而教交际的多,将情境表达知识化,互动表达平面化,学生无法成为训练的主体。三是教学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特点,其一是课堂无氛围,孤立性教占主导;其二走不出课堂,严重忽视生活实践训练,造成课内与课外的训练脱节,异化了语文教学本质特征。

4、说写与交际是情感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智慧的流露、心灵的倾诉,学生不想说、不爱说直接影响着听说与口语交际的教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声不响,怕说不敢说,不想对话不爱交际,老师并未从教上去反思,从学生心理层面去探索,特别是蹲下身子走进学生心灵从儿童特点去研究学生,不是置若罔闻,就是无可奈何,更有甚者是把责任推给学生,从而使对话与交际异化成学生具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行为负担,并循环往复,导致语文课堂的无自由表达的空间,无交际与对话气息,使语文教学变味,只有机械的死的知识填充,而没有活的知识与语言的吐出;只有听读的教学,而没有说表达对话的活动。这样的教学,不研究、不突破,将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并直接给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开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与学习品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故改革并转变这一教学现状,已箭在弦上。

二、实验目标

1、着眼“人”的发展,让学生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在和谐社会里的交际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和谐地与人相处,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生活课堂还给学生,把语言表达与交际权还给学生,通过课堂上多层次的训练、日常生活中多角度的实践、课外多种形式的情境交往,满足学生主动表达、充分表达、快乐交际的欲望,让每个学生精神向上,能说会道,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活实践中的主人,积极发展,充分发展;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回归儿童自己。

2、开放教学,营造和谐的快乐交际的氛围,较全面地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说会道快乐交际”的实施策略,通过该课题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乐于交际、善于交际,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全面而富有成效地、有质量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快乐表达的健康心理,扎实发展学生语言吸纳、语言应用、语言表达水平,以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稳步构建,全面提升。

3、建构一支能教善研的教师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及教学技艺,做到与课改共成长,与实验共成长,与学生共成长。从而在学校造就一批思想开放、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小学语文课改排头兵。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从教学上进一步指出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写的兴趣和欲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这些论述从思想上、理念上、方法论上、策略上为本实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务实的操作思路。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3、“以人为本”理念:人本心理学家把潜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压抑,而后天的环境必须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成为可能。戈布尔说:“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艺和能力,乐于增强力量,因此要对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产生兴趣。”马斯洛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的价值在于促进潜能的现实化。本理论中三方面值得本课题的关注:①学生是口语交际的真正主体;②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学生真正口语交际潜力的促进者;③口语交际触及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发展。"能说会道 快乐交际"的目标达成正是基于这三个关注点而实现并走向优化的。

四、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张扬学生个性,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科学性原则:自始自终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实践性原则:即每一节课,每一教学环节,都不能放弃让学生历练的可能和机会,多让学生参与对话与交际、评价与实践。

4、乐学性原则:即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具体生动,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为前提,体现教育效能。

5、开放性原则:即体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五、实验内容

1、从儿童心理与情感、表达与言说、方式方法与策略、情境与效率上着手,构建适合儿童快乐表达与交际的训练体系和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深入探索口语训练的层次性、语言内在发展的规律性、交际情境的互动性、专职课的引领性与渗透课的特质性,全程创新口语交际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与策略。

2、从语文即生活的特性入手,探索课内外整合的基本规律, 揭示实践原理,理出“快乐交际”同日常生活的本质联系;精细地进行“能说会道 快乐交际”的生活化语文特质的研究。

3、构建开放、合作、自主的课外交际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交际与表达,在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与智慧,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4、紧扣现实口头表达与口语交际评价上的严重不足,着力整体入手,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课型教学等元素探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知识评价与人本评价的基本技术和激励功能,建构口语交际评价的新体系。

六、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教材分析、现状调查、课堂教学、评教议学、实验报告,成果展示等。其主要方法是:

1、查阅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快乐说写与交际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规律。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设计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教材分析,集体备课、研讨,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活动方式;再通过课堂教学,听课议学,反思交流等方式进行反复提炼,形成成果。

4、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实验教师所在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启动阶段(2010年3月)

(1)搜集实验资料,充实实验理论,把握实验取向,制定实验方案,建立实验组织,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宣传发动,人员到归位;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方案,明确实验要求,内化课题要旨,掌握实验与研究要素,落实各项实验与研究任务。

2、专题实验研究(2010年5月~ 2010年10月)

①按照课题方案,全面启动实验研究。

②按照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开展研究,做好实验资料、实验教材的搜集、整理、上报归档。

3、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①进行科学检测及归因分析,验证实验方案,撰写课题

②收集、整理实验成果,做好全面结题准备工作。

八、实验组织

1.组织成员。

低年段组长:    成员:中段组组长:   成员:高年段组长:    成员:资料整理员:    2.实验班级

   一三班、一四班、二四班、三三班、四一班、四三班、五一班、六三班、六四班。

2.义务与责任。

①加强研究管理。一是学校将认真落实课题实验有关管理制度,严格加强研究过程管理研究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轨迹、有实效、有总结,同时要为研究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各分段组长要超前构思与谋划,深入课题的灵魂之中,居高临下,融进课题之中,有思想、有思路、有创见、有内力(具体指导课题研究与劈进的驾驭能力),始终走在课题研究与发展的前面,并要充分合作,全段贯通,抓优衔接;执研教师要自觉深入课题内涵中主动探索,显扬个性,形成见解,并要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管理制度,认真完成研究任务,不断总结推出研究成果。

②加强学习与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全体执研教师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与培训,定期召开执研教师交流会,选派教师积极参加与本课题的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特别是组长要全力履行好组长之责,要在学习上自我超越,理论上自我内化,发展上不同凡响,指导上高出一筹;执研教师要强化理论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切实转变观念,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

③落实过程研究。一是每个实验教师要将研究体现于自己的常规教学过程,并从课前设计、具体备课、教学思路、指导策略、环节落实、具体评价等方面体现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二是学校要把课题实验有的放矢地整合于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让研究为课改服务,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三是要建立课题组成员学习与研究的制度,加强内聚力,重智力与经验共享,以增强课题研究整体实力;四是开展课题专题研究活动:其一进行研究导向与成果推进的探索性研究,其二是学期阶段性成果展示与总结研究,活动力求有“的”有“矢”,追求高质优效,并重视对外开放,同时要有意识地请上级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四是严格阶段性成果验收。五是建好实验资料档案。各分组长要着眼整体,从年段着手,分时分类有序地把档案工作抓规范、抓扎实、抓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