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分辨率等于多少像素:教学中的架“桥”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3:41:40

教学中的架“桥”艺术

向  瑢  德

生活中的“桥”起着引导、输通、渡过、超越的重要作用。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或创造性,也体现为“桥”的作用,让学生顺利地从未知走向已知。物理教师“架桥”的艺术贯穿于教学始终,联结起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其创造性地巧架各具特色的“桥”,恰是其教学艺术之所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总了架“桥”艺术:

1、突破重、难点,巧架“过街桥”

教学中遇到重、难点,教师往往要费很多口舌,反复讲解,常常事倍功半。如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不仅令很多学生感到难学,也使不少教师觉得难教。无疑,这一重点内容同时也构成了教学一个难点,然而,运用教学时,只要强化对动量守恒定律“四性”——整体性、矢量性、相对性、瞬时性的理解、掌握,并以下述错解例题为“过街桥”,重、难点就能轻松的突破。

例:质量为M的小车,以速度v0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前进,上面站有质量也为M的人,问:当人用相对于车的速度u向后水平跳出后,车速度为多大?

①不注意“整体性”错样:设人跳出后的瞬间,车速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M)v0=Mv  解得v=2v0

②不注意“矢量性”错解:人跳出车后,车的动量为Mv,人的动量为M(v+u)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M)v0=Mv=M(v+u)解得:v=v0-u /2

③不注意“相对性”错解:选车的前进方向为正方向,人跳出车后,车的动量为Mv,人的动量为-Mu,根据动量过恒定律有:

(M+M)v0=Mv-Mv解得:v=2v0+u

④不注意“瞬时性”错解:仍选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人跳出车后小车的动量为Mv,人的动量为-M(u-v0),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M)v0=Mv-m(u-v0)  解得:v=v0­+u

[本例点评]:正确解法:选地面为参照系,以小车前进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M)v0=Mv-m(u-v0)  解得:v=v0­+u/2

2、融会贯通,巧架“立交架”

高三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设M是某天体的质量,m是它的一个卫星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T是卫星绕天体运行的周期,试求该天体的质量。

解:由GMm/r2=4π2mr/T得:M=4π2r/(GT2)……(1)

[扩展]①题目提供了一种测天体质量的方法,只需测出r和T,就可估算出天体的质量。

②由(1)式可求天体的密度  ρ=M/V=3π/GT2

③由(1)式变形可得到开普勒第三定律  r3∝T2

④由(1)变形T=2π(r3/GM)1/2=2π(r3/gR2)1/2(R为地球半径)可判断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4分钟的人造卫星不可能。

[本例点评]:该例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经教师稍加变换后,学生便觉得奥妙不尽,知识不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趣望。而且对全章内容起到了复习巩固,融汇贯通的作用,可谓教师精心巧架的一座“立交桥”。

3、设疑置障,巧掘“地下桥”

教学中,启发是“架桥”,设疑置障同样是“架桥”。

例:A、B两物叠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已知A的质量为m(A在上面),当A、B保持相对静止而沿斜面滑行L距离的过程中,求各力对A做的功。

求解得:Wf=mgLsinθcos2θ

        WG=mgLsinθ

        WN=- mgLsinθcos2θ

[扩展]①增加条件,设疑置障:上题中,若A、B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求各力对A做功的瞬时功率。

②更换角度,设疑置障:上题中,要保持A、B相对静止,A、B间的摩擦系数最小值为多少?

③改变条件,变换角度,设疑置障:上题中,若B与斜面间摩擦系数为μ 且μ<tgθ ,斜面高度为h,A、B由静止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A物所变合外力的冲量为多少?

④改变条件,联系实验,设疑置障:上例中,若将AB物体换成一小车,问还需哪些器材才能完成“斜面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例点评]:讲解此例,学生会在排疑除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许多知识技能。可见,“桥”不一定都是显形的,有时巧掘“地下桥”,效果会更好。

4、全方位、立体化,求得“桥”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架桥”,更要教学生自己“筑桥”。教师可选开阔之地作为“桥”的起点,使学生自己“筑桥”时,具有思维发散和扩展的空间。

讲完“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后,组织了一堂“电磁波的功与过”的辩论课。首先,两位同学分别简略陈述电磁波的功与过,然后,让学生自愿分成三个派别:①功大于过派;②过大于功派;③功过均等派。其余学生为观望派。主要由①、②两派相互提问、置疑、辩论,教师作为主持者,只是及时归纳和引导,保证辩论的顺利进行。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通过热烈的辩论,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电磁波同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学生还交流了一些更诱人而无污染的未来通信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流星通信”。

[本例点评]:这堂课,学生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兴趣、训练了口才,扩展了思维、增强了应变能力、激发了创造的精神,还从中尝到了“筑桥”的艰辛和“过桥”的欣慰。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对研究性自主学习的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