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之大国崛起txt:八宝山:科学与艺术——革命公墓里的遐想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06:52

八宝山:科学与艺术

——革命公墓里的遐想之六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陈海春

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观最好是夏天,北京的夏天骄阳似火,热气袭人,但是来到八宝山,在参天古树下,阵阵凉风吹拂,让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倍感惬意。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可以分成火化区和墓室区。火化区没有什么好看的,偶尔警卫林里而站,警车呼啸而过,那是告诉你,今天火化之人,级别较高,来送葬的人亦级别较高。不过常识告诉我们,葬礼从来就是“外交”场所,那是活人的领地,故人不过是大家在一起相聚的由头而已。当年陈毅同志去世,毛主席身着睡衣来到火化区前的吊唁室,与陈毅家人和一批老帅握手,那是要告诉天下人:陈毅是个好同志。因为,当年红卫兵小将斗陈毅元帅时,陈毅郑重地让他们打开《毛主席语录》,并自己翻到最后一页,大声朗读:“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因此,我每次来都是到墓室区。墓室区也分早年棺葬的和后来盒葬的,1962年以前,人死了多为棺葬,其后改火化,但烧完之后,还是照老例:“入土为安”。但不论是棺葬还是盒葬墓前都有一个墓碑,当我慢慢看看墓碑前面的遗像,看看墓碑后面的生平简介,每每问自己,他们当年靠着什么叱咤风云,靠的是科学,还是艺术,或者是二者的结合?

有一次,我的一位老领导,得知我在给公共管理学院开设领导学时,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陈海春,你讲领导学,到底是讲科学多,还是讲艺术多?”他是我党正厅级干部,属高级干部之行列,久经磨砺,见解独到,口碑极佳。平日我十分敬畏他,但同时他也是我的老上级和老朋友,所以敬畏之余也还敢回言:“您认为,领导者的行为是科学多,还是艺术多,那我就多讲什么。”“多讲科学!”随后,他抚掌哈哈一笑,再无他言,而我也再没接话。因为,我以为,他能在政坛驰骋多年,未必靠的就是科学;其次,艺术是个案他怕我讲不清楚,但能否讲清楚是我的职业要求;再次,他这样讲未必是他本意,“声东击西”也是领导者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因为,若干年前,就是他把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关系时的一段话,告诉了我:“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

的确,科学与艺术是不同的,但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从概念上看,《词源》对科学和艺术都做了比较准确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看,一是目的相同,二是侧重点和方法有别。科学与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依赖于人头脑中的创造力,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都担负着追求“真善美”的共同使命。但是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发现和描述,是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并且是永远无止境地探索、发现、描述,但永远是人对客观的认识进程描述。艺术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句话,科学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而艺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恰恰是从一般到特殊。

领导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卓越的领导者是善于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的人。首先,领导者的行为是有科学性的。人们对领导活动进行仔细观察后做出了种种判断,这些判断具有抽象性,并可以条理化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具有规范性和合理化的知识体系,就是领导者的科学性。江泽民在《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一文中说:“什么是领导科学?我认为领导科学就是指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要把它上升到理论上来,使之科学化。”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领导科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有利于领导者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领导科学强调客观性、重复性和规则性。从科学性看领导,我们会得到许多启示。第一,由于领导科学是一个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它自身的内在逻辑来判断领导者活动的特点、规律和走向。领导科学主要研究三大规律:一是与领导者本身有关的问题,如领导者的定义,领导者的活动等等;二是与被领导者有关的问题,如被领导者的特征,被领导者的活动等等;三是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有关的环境问题,如时局和社会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第二,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由于其可重复,可描述,因此就有利于规范性的传播和传授。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在武汉,你翻开任何一本关于领导科学的书籍,都会发现这样的概念有:领导决策、战略思维、思想政治工作、识人用人、调查研究、宣传鼓动等等。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领导活动的规范性。估计这也是那位领导者让我多讲科学的原因。第三,由于领导活动的复杂性,由于领导科学研究的滞后性,人们往往并不是就领导活动而谈领导活动,就领导科学而研究领导科学,而是借助其他社会群体的活动规律,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领导者的行为。这就使得这块本来没有学问、没有概念的领域,这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学者、其论文、其论著汗牛充栋,此现象让老夫感叹道:概念本没有都是人编出来的!

领导者的行为是有艺术性的。尽管领导活动具有科学性,但领导活动却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因为科学反映不了全部的领导行为。这些科学无法涵盖的内容,就成为领导活动的艺术性。领导活动的艺术性首先反映在领导者是个人,人的直觉、经验和洞察力往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以成为知识体系。其次,领导活动的可变性、不确定性,使得领导者的创造力成为评价其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也难以成为知识体系。再次,某些领导活动虽然可以定量化、模式化、程序化、数字化,但是无论是领导内容的复杂性,还是人们在技术上的局限性,科学都不足以解决问题。

领导艺术强调主观能动性、通权达变性和灵活创造性。从艺术性看领导,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与领导者的艺术性常见的概念有:直觉、经验、顿悟等等。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高效能解决或协调领导活动中复杂事物的能力和手段,领导艺术最高和最经典的表述就是一个字:“度”。“度”就是“分寸”,就是“火候”,就是“权谋”。因此,领导者一是要懂得凡事要适度,度是个与量连在一起的概念,但本质上要考虑的是质量互换的问题,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了“度”的极限,事物才会发生质变;事物的质只有在量的范围内才能保持。二是要学会熟思缓处,熟思就是凡事要考虑周全,缓处就不要急,要留有余地,利用时间换取空间。三是要学会宽严并重,且大事严,小事宽;亲者从严,疏者从宽;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朱元璋说:“大罪不治,则法无以立,小过不赦,则人无所容。”美国著名汽车大王亚科卡也有句名言:“表扬可以形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看来皇帝老儿和商界巨匠都是高人。总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学会刚柔相济:以刚为质,以柔为示;刚而不暴,柔而不弱。

至于“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也有许多话可说,但无外乎,科学讲严谨,艺术讲精妙,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严谨与精妙的结合;科学讲规范,艺术讲独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规范和独到的结合。这些做到了,我们就上了一个新层次,就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最后,让我们来听听大师是如何说的,钱学森先生在“关于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决策要用科学,但决策不仅是靠科学,还要靠艺术。领导工作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领导者要有两方面的素养,一个方面是方法,就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方法和所需要的学识;另一个方面是胆略,就是指领导和决断的气魄、决心、胆识和眼光。一般说来,方法是可以学的,因为既然是科学的方法,能说出道理来,就能通过讲课、读书、练习等过程来理解和掌握。而胆略的具备则比较复杂,要经过在实践中反复磨练和多种因素的融合才能形成。当然,方法和胆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又有过硬的本领,就能站得高,看得远。有决心和气魄从事各种艰巨的事业。但是,方法和胆略又毕竟不是一个东西,而胆略往往更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风格和世界观。”

                 (写于49岁最后一天,明天就是知天命之年,不惑之年还困惑,知天命之年不晓事,只有勤奋尚满意,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