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开眼戒在线观看:贰 · 悔改与相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6:27

贰 · 悔改与相信

第九章、悔改

第二部分引言

......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马可福音一15)

基本教义

在我们读这么一大本圣经时,有没有一种简单的办法让我们能识别哪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义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跟所有有关圣经的提问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圣经的确提到过哪些教义比其他的教义更重要,需要优先查考。其实,圣经已经给我们列出了六大最基要的有关教义。希伯来书第六章第1—2节说:“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这里所说的“基督道理的开端”,就是我们学习基督和他的教训的起点。希伯来的作者在同一节经文中又用了“根基”一词来强调这一点。作者把两点列起来看,一是打信仰的根基,二是进入完全的地步,作到在教义上、行为上完全符合作一个基督的门徒。他的目的是叫我们进入完全的地步,筑起完美的基督徒大厦。但是,作者同时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只有首先立好了根基——稳定的信仰根基,才能谈得上达到完美的地步。  

说到这根基,作者按顺序立下了六个教义:

第一是“悔改死行”;

第二是“信靠”;

第三是“各样洗礼”;

第四是“按手之礼”;

第五是“死人复活”;

第六是“永远审判”。

我们需要注意这六个教义的排列。假如我们按照原先给我们的次序来看,它反映了基督徒的全部经历。首先是罪人作出第一个反应“悔改”,然后按逻辑顺序下去,直到基督徒经历的高潮,进入到永恒当中,即死人复活和最后的审判。  

尽管我们必须逐一仔细查考每一个教义,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记住,贯穿每一个教义的是一个不变的神圣完美的计划。特别是我们一定不要光注意眼前世上的事,而失去永恒的异象。否则,我们就容易陷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第19节中所说的悲剧当中。保罗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这第二部分的内容将着重谈“悔改死行”和“信靠神”这两大教义。

 

九、悔改

 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确切地理解圣经中“悔改”一词的真正意义,这一点很重要。

新约圣经中“悔改”一词是由希腊原文词直译过来的。这词的原文意思虽然经历希腊语文史的变更,由古典希腊文到新约希腊文,但该词的基本含义始终没有变,这原意就是“改变心意”。所以,新约“悔改”一词指立定心意,并不是情绪上的感动。

了解这个词的本意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除去对这个词的误解。很多人把悔改跟情感联在一起。一个人心里受到感动时会痛哭流涕,但从圣经上来看,那并不是悔改。也有人以为悔改就是守宗教仪式和规条,所谓苦修。但事实是人可以守规条,却并不表示悔改。真正符合圣经的悔改是:发自内心的果断决定,是心意上的改变。

旧约圣经当中每每用到“悔改”时,总是表示“回转”、“回头”,这一点和新约启示的悔改意思完全相符。新约用词表示内心的决定,心思的变化。旧约用词表示外在的行为,反映内心的改变,即“回转”。

所以,新约强调的是内心真正的悔改;旧约强调的是外在行为反映内心的变化。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这个词的完整定义。“悔改”就是内心的改变影响外在的 回转行为,朝着全新的方向前进。

罪人对神的最初回应

悔改的这个定义可以在新约中找到实例证明,那就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11—32节中主耶稣所说的浪子的比喻。浪子远离父家,在遥远的外地花掉了属他的那笔财产,只能挨饿、受冻,忍受孤独,几乎到了与猪抢食的地步。最后他下了一个决心,18节记载了浪子的决定,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

20节,他立刻将决定付出行动,于是,他真的走来往他父亲那里去了。这就是真正的悔改。首先是心里作决定,接著是付出行动——“起来往父亲那里去。”

罪的本性使每一个世人都背离了神,也就是背离了天上的父亲,使他离开了天国,也就是他的家。每次他迈开一步就是与天上的父和天家远离了一步。这样光照在他的后面,眼前只是阴影。他走得越远,影子就越长、越暗。这样迈出的每一步就意味着与结局更加进一步 — 这结局就是坟墓、地狱和永恒、无止境的黑暗。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需要作出一个关键的决定。他必须停步、改变心思、改变方 向,回过头来,背对阴影,让面朝着光。

圣经上叫这种当机立断的行为“悔改”。这是每一个渴望与神和好的罪人必须做的第一件事。

区分“悔改”和“悔恨”

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第3—4节说到加略人犹大,看到基督被判死刑,就“悔恨”收了三十块钱出卖主,经文说:

“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

这里我们看到犹大“后悔”,人们常把“悔改”和“后悔”混淆起来,尽管我们看到犹大“后悔”,甚至“悔恨”自己,但是他却没有“悔改”,他没有改变心思、转变路向。相反,下一节说他把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使徒行传第一章第25节说,犹大是自己丢弃使徒的位分,自取灭亡,说:“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犹大很明显地经历了感情上的强烈波动,非常后悔,自己恨自己。但是他却没有悔改,他也没有改变路向。事实是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路向了,他滑得太远了!尽管救主警告过他,他却一味偏行已路,直到没有回头路走了, 结果到了死无悔改的地步。

这是一个既可怕又严肃的教训。说明一个人完全可能执迷不悟,直到没有回头路可走,自己关了“悔改”的大门,走向自取灭亡的路。

希伯来书第十二章第16——17节讲到了另一个犯了同样可悲错误的人,那就是以扫,他为了一点点食物,竟然把自己的长子名分给卖了。经文说: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

以扫因为一时糊涂,竟然以一碗红豆汤把从父亲以撒那里所得的长子名分卖给了弟弟雅各。创世纪第二十五章第34节说:“这就是以扫轻看了他长子的名分。”轻看长子名分就是轻看神赐予长子的一切福气和应许。以扫后悔自己的行为,想要夺回长子的名分,但他已经发现没有悔改的余地了。所以经文说:“却得不着门路……”。

从这一个例子当中,我们进一步看到强烈的感情波动不表示悔改。以扫“虽然号哭切求”,但是,他却没有了悔改的门路。一个漫不经心的行为却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方向,使他走上永远不能回头的路。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类似以扫的并不乏其人。他们为了一时的享受,放纵肉体的欲望,轻看万能神的祝福和应许。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再去求自己轻看的永恒属灵福分时,他们会大失所望地 被拒绝。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找不到悔改的门路,再也没有办法改变心思了。

真信心的唯一途径

真悔改必须在真信之前,整本新约圣经在这一点上的记载是前后一致的,没有真正的悔改,就没有真正的信心。

悔改的呼召在新约一开始就提出来了,马可福音第一章第3——4节记载了施洗约翰的行为说: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得罪得赦。”

悔改的洗是以色列人在弥赛亚显明之前必作的预备。除非以色列人听到呼召而悔改;回到神面前,否则他们的弥赛亚就不能在他们当中显现。

马可福音第一章第14——15节记载了在约翰为主预备道路之后,基督自己传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约翰下监之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从基督口中所出的第一道命令不是要“相信”,而是要“悔改”。

在主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以后,吩咐门徒们往普天下去向万民传福音,他说的第一句话仍然是要他们传“悔改”的道。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46——47节说:

“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

这里的经文再一次显明要先悔改,罪才得赦免。

使徒行传第二章第37——38节记载,彼得立即将主吩咐的大使命付诸行动。37节讲到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那些觉得扎心,但还没有悔改的众人求问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彼得立即明确地回答说:

“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这里又是说到悔改在先,然后受洗,使罪得赦。使徒行传第二十章第20——21节记载了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传福音说:

“你们也知道,凡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使徒保罗所说的,也是悔改在先,然后是信靠。希伯来书第六章第1——2节是基督真道的基本根基,其次序也是先懊悔死行,然后才是信靠神,接受各样洗礼等等。

总之,整本新约圣经始终强调神要求悔改是对神的福音的第一个回应,不可取代。悔改必须先于信。没有真正的悔改,信仰只是一个空洞的誓言。今天许多基督徒的信仰经历不稳定、不可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错在第一步。他们只宣告信神,却没有真正的悔改,结果呢——他们宣告 的信既没有得到神的喜悦,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敬重。

从许多方面来看,今天的福音被大大简化了,成了“只要相信”的信息,与当初主耶稣和他的门徒所传的“悔改而相信”相差很多。任何人抹去悔改的呼召就等于误导罪人,误传神的信息。使徒行传第十七章第30节中保罗告诉我们,是神吩咐各处的人要悔改,悔改是神给全人类的命令。

希伯来书第六章第一节定义悔改为懊悔死行;使徒行传第二十章第21节说是,悔改的行为就是远离死行,面对神,预备聆听并且顺服神给我们的下一条命令。

“死行”这个词包括人类一切不悔改,不信神的行为,其中包括不以此为根基的宗教活动。先知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第6节说:

“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

如果我们不在圣经所要求的悔改而相信的根基上建造,即使我们借宗教和道德的名作好事,却不会蒙神悦纳。任何宗教仪式、条例、善行、祷告、教会活动, 如果不以悔改、相信神为基础,就只是“死行”与“污秽的衣服”。

圣经中所说的悔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这一层的悔改是以神,而不是以人为起点的。它不是来自人的意志,而是神随己意赐给人的恩典。如果没有神恩典 和神的灵的感动,人自己是不能悔改的。诗篇第八十篇记载了大卫三次向神求告,第3,第7,第19节说:“神啊!求你使我们复兴……我们便要得救!”

使我们复兴就是使我们回转,耶利米哀歌第五章第21节用了同一样的话说:“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

除非神感动,人不能单靠自己的意志到神的面前求得救,神总是先作个,人才能回应。主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第44节中说明了同一个真理,他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

罪人回转归向神,是因为神借着圣灵工作,吸引人悔改认罪,来到神的面前。人生命中最紧要的时刻就是圣灵吸引人悔改的时刻。如果人接受圣灵的引导,就有了得救的信心和永恒的生命。如果人拒绝圣灵的引导就只有继续走向死亡和没有止境的黑暗当中,永远与神隔绝。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3,第5节,耶稣说:

“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主耶稣说这话的背景是当时有一群加利略人在守某宗教仪式的同时被杀,彼得多让他们的血与祭牲混在一起,因为当时他们的血和祭牲的血一起洒在圣殿的地上。但是主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这些人永远地灭亡了,即使他们在圣殿里献祭,这宗教行为 也不能使他们的灵魂得救,因为他们没有把行为建立在悔改的基础上。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今天乐于宗教仪式的基督徒,他们的各样仪式都不能取代悔改。没有真正的悔改,就只能象基督自己亲自说过的那样,“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这是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3节的话。

好了,“悔改和信心”是我们所谈的信仰的根基中的头两个根基,这是取自圣经新约希伯来书第六章第1——2节的经文,圣经最好的注释就是圣经本身。我们今天侧重谈了“悔改”,使我们认识到悔改不是感情上的冲动,而是一个内心的决定 并付诸行动,这是每一个罪人都要迈出的第一步。这样才能转过头来面对光、面对神,信靠他。显然这“悔改”原来是所有根基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第十章、信心的本质

10.信心的本质 

“信心”一词在世上有着广泛、不同的意思。我们的探讨是在圣经范围内的。圣经里的信心有两个特色:第一,信心总是来源于神的话;第二,信心总是与神的话有直接的关联。 

圣经很少给名词下定义。“信心”的定义却很明确。这个定义记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一节: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信心就是对所希望的事有把握,对眼睛虽然看不见的事有确据。 

信心与希望有别

这一节经文说明了有关“信心”的两个事实。第一,信心和希望不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希望是寄托于未来,而信心确立在眼前。希望对未来抱有一种期望的态度,而信心是一种实在,一种内在的确信,实际 存在心里,这种实在此时此刻就有。另一方面的区别是,希望属于意念的范围,而信心却属于内心的范围。圣经在描绘基督精兵的装备时,特别指出心和意念的不同。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第8节说: 

“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信和爱有关,两者都是用来遮的,是遮“心”这个部位。望是与头盔有关的,是属于头的部分,是“意念”的源头。“望”是对未来有所盼望的态度;“信”是存于内心的实体。 

罗马书第十章第10节说到信心的使用,直接与“心”有关:“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 

很多人宣告信基督,相信圣经,但是他们的信心只停留在意念的范围中,只是在理性上接受一个事实或道理,这却不符合圣经所说的信心。 

所以,这种人虽然也会当众宣告自己信神,但生活中却不能有真正的改变。但是,发自内心的信心,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改变,给人带来实际的经历。与心连接的“信心”会转化为行动。保罗说:“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这里的称义是事实,不是念头。只用脑子相信,脑子只能领会什么是“义”;但当我们以心去相信的时候,我们就称义了,是进入到“义”里面而成为义,这是因为这样的信给人带来习惯、性格和生命上的改变。 

在基督的话语中,“相信”的后面总是都是紧接着“进入”,表示改变或有所行动。比如他在约翰福音十四1中说:“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这就说明“相信”是与改变或行动的过程有关联的。只头脑里接受相信而有关基督生命的种种事实或他教训的真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相信从而进入基督, 受由心牵动的信心所感,脱离我们自己,从而进入基督 —— 脱离我们的罪,而进入他的义当中;脱离我们的软弱,而得到他的能力;脱离我们的失败,而得到他的胜利;脱离我们的有限,而进入他的无限当中。所以圣经中的信心会带来变化;总是给我们带来基督的特性和他的义,结果总是 此时此地的积极的经历,不光是对未来的希望或空想。 

约翰福音第六章第47节所说的“信的人有永生”,是指现在就有,不是将来才有。合乎圣经的信心是叫信的人相信现在就已经有了永生,不是死后的希望,而是今天的实在,这是神国的真实平安、喜悦等。 

有很多人信教是为了希望死后得到一些好处。合乎圣经教训的信心是叫信徒不但立即有永生的经历,而且心里面也已经有了永生的把握。这样的信心才是真实的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平安和盼望。建立在“今天”的信以上的望是对未来有把握,必定经得起死亡和永恒的考验。如果希望不是建立在现时的信心上,必定会导致失望。

单单建基于神的话语上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看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1节对信心的定义,留意有关信心的另一个重要事实。

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也就是对还没有看见的事情有完全的把握。这就说明了信心是针对还没有看见的事。

信不是建立在感官的确据上,而是建立在神话语启示出来的永恒的,眼睛看不见的真理的实体上。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五章第七节中提出了信心与感觉的对比,他说: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信心和眼见成了对比。眼见和其他的感官是用来与物质世界相接触的。信心却是与神的话语所启示的真理相关的。感官只能接触到短暂、易变的事物,而信心使人接触到神启示的真理,是肉眼所不能见的、永恒而不变的真理。 

意念体贴肉体,只能接受感官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的意念受灵的感动,我们的信心就会使我们领受到感官所不能带给我们的神话语的真理。我们的信心不是建立在看得见的或经历过的事情之上,而是建立在神话语之上。所以,我们真正看到、经历到的事实际上是我们已经相信的结果。在属灵的经历中,眼见后于信心,不是先于它。诗篇第二十七章第13节中大卫说: 

“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 

大卫不是看见才相信,他是相信以后才看见的。他因信而来的经历,不仅是死后的世界,也是当时活的时候的经历。

主耶稣和马太在拉撒路坟旁的对话也表明了这个教训。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第39―40节说: 

“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阿,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 

信心的第一个要素是相信,先相信然后才看见,大部分人却把次序弄倒了。他们总是说:“没看见,我绝不相信”。这是大错特错的态度。人如果已经看见某事就不需要为那事操练信心。只有还没有看见的事情才需要我们有信心。保罗所说的“信心”和“眼见”其实在本质上是反义词。 

我们的日常经历也可以告诉我们的感官所证实的东西和神话语的启示之间常常有明显的冲突。比如:我们可以看见或感觉到身体上的各种病痛,但是马太福音第八章第17节说,主耶稣代替了我们的软弱,担当了我们的疾病。彼得前书第二章第24节也说道,“因主受的鞭伤,我们便得了医治。” 

这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官告诉我们身体有病,而圣经却告诉我们已得了医治。感官和神话语之间的矛盾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作出两种反应。 

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感觉,接受身体有疾病的事实,我们因此就成了肉体意念的俘虏。反过来,我们如果坚信神话语的见证,便就得了医治。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运用积极的信心,那么我们感觉的见证就终会与神话语的见证相吻合,然后我们就能够说,我们已经得了医治,这种信心不单单基于对神话语的信心,也基于我们的实际肉体经历和感官的见证。 

这时我们有必要停顿一下,再一次强调产生这样结果的信心并不是出于意念,而是出于内心。我们必须承认,光大脑里接受圣经中有关医治和健康的话并没有力量使这些应许成就在我们的肉身上。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第8节说到救恩的话也运用于医治。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得救(得医治)是本乎恩,也是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这样凭信心所带来的医治是神至高恩典的礼物。这样的信心只能凭着属灵的心思去领会,对属肉体的心思只能是愚拙。属肉体的意念在各种情况下只接受感官的见证,所以受感官的支配。属灵的意念把神话语的见证当作有效、不变的真理,所以只接受符合神话语的感官见证。诗篇第一百一十九篇第31节是一个好的总结,代表了属灵意念对神话语的态度。经文说:

“我持守你的法度,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叫我羞愧。”

 同一篇第152节又说:

“我因学你的法度,久已知道是你永远立定的。”

这类信心的圣经模式可以在亚伯拉罕的经历中找到(参阅罗马书第四章第17―21节 )。17节说亚伯拉罕的信心是直接向着神的: 

“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死人复活使无变有的神。” 

这里说的“使无变为有的神”是指神一旦命定一件事成就,尽管感官感受不到依据,信心会立刻叫人知道事已成就。所以当神称亚伯拉罕是“多国之父”时,亚伯拉罕就已经从那一刻起认定自己是“多国之父”,尽管那时他的妻子撒拉还没有经他受孕生子。 

亚伯拉罕没有等看到实际经历中的证据之后才相信神对他说的话完全属实;相反,他是先接受神的话,然后才在生活中经历了的神所说的话一定成就。所以在下一节,第18节中,保罗说亚伯拉罕既有信心,也有指望。因信乃有指望,对现在有信心,也有指望――对未来有指望,对现在有信心。对未来的希望是当前信心的结果。第19节保罗说: 

“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亚伯拉罕拒绝接受他感官的认识。当时感官的见证无疑是在告诉他,他和撒拉已经没有能力养子。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这个感官上的见证,拒绝考虑它。 

罗马书第四章第20―21节接下来说,亚伯拉罕“总没有不信,心里起疑惑……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亚伯拉罕把信心的目标集中在神的应许上。他的信心是建立在神的应许和神所宣告的话语上。亚伯拉罕相信,只有符合神的话,感官所感受的才能被接受。

罗马书第四章第11节称亚伯拉罕是“信之人的父”,又在下一节说到其他人“按亚伯拉罕的踪迹而信。”

这就说明符合圣经的信心要象亚伯拉罕那样付出行动,跟随他信的踪迹。在分析亚伯拉罕的信心时,我们看出了三个连贯步骤或阶段:

第一,亚伯拉罕对神的应许一开始就深信不疑。第二,当感官见证神的话不相符时,亚伯拉罕拒绝接受。第三,因为亚伯拉罕紧紧抓住神的应许,最后他的实际经历和感官 见证完全符合神的话语。

所以,亚伯拉罕一开始就单纯相信的事情,尽管和感官见证不符,后来在实际经历中却都成了现实,那时感官也作出了相应的确证。

许多人误认为,这样不顾感官认识而坚定不移地接受神话语的态度,无非是愚昧无知或宗教狂热。但是,值得一提的,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会一致认为,凭感觉行事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的主观太容易变动了。

那么如果我们的感官见证本身并不可靠,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真理、现实的正确标准,好让感官依靠这个标准来评断事务呢?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没有能够提供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的确,历代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回应彼拉多在坐庭审判耶稣时的发问:“真理是什么呢?”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个答案记在约翰福音第17章第17节上,是基督自己对父神所说的话,耶稣说:“你的道就是真理。”

真理和现实最终不变的标准在神的话里。信心来自听道、信道和行道。在探讨信心和感官见证的关系时,我们有必要区分什么是真正符合圣经的信心,什么是所谓基督教科学的信心。

他们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所谓基督教科学偏重强调、抬高人为因素,例如,人的意念、理性和意愿,结果是基本上以人为中心。而真正符合圣经的信心是以神为中心的 。这信心不在乎人,而是高举神,神的真理和大能。第二个区别在于,所谓基督教科学不是直接或主要来源于神的话。他们寻求以上的意愿促使事情成就,这根本就与神的话语相违背。但是,真正符合圣经的信心,从本质上和定义上都反映出它从不超越神的话语。

此外,我们还要区分信心和自以为是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微妙,但可以决定成败。自以为是带有人性自傲、自大的因素,尽管所用的语言听起来很属灵,但是它只不过是肯定人的意愿。反过来看,信心是完全依靠神,其结果总是荣耀神,其出发点总是神。再让我们回头看以弗所书第二章第8―9节保罗提醒我们的话:

“……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施洗约翰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以用来总结这种态度。约翰福音第三章第27节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简单地说,信心使人得到神所赐的,自以为是使人强夺人想要得到。

口里承认

圣经中真信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记录在我们已经念过的罗马书第十章第10节的话中,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保罗在这一节经文中说出了心里相信和口里承认的关系。这个心与口的关系也正是圣经的一大原则之一。基督自己在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34节说:

“……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心里充满的东西从嘴巴中流露出来。当心里充满了在基督里的信心时,嘴巴就会作出适当的公开承认。但是如果信心被压在心里,得不到口中承认,这样的信心就是不完整的信心,不能给我们带来应有的祝福和成果。

在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第13节中保罗说明了“信心”和“说”的关系:

“但我们既有信心,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

这里的逻辑连词是“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

保罗这里说的是一个信心的灵。光头脑里相信可能保持沉默;但是信心是属灵的,在人灵里和心里的信心必定使人说话,必定会从人口中得到承认。

“承认”本身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同样的话。对于基督徒来说,承认就是以我们的嘴巴说出神在他话语中已说过的话。更简单一点来说,我们口中的话与神的话是一致的。从这一点看来,承认就是心中信心的自然流露。我们心里相信圣经中神的话,这是信心,然后我们自然说出我们心里相信的事,这就是承认。 

信心和承认所围绕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神 话语的真理。希伯来书记录了一个神的启示,这启示进一步强调了承认和信心之间的重要关系。这启示是希伯来书第三章第1节的经文说:

“我们所(承)认为大祭司的耶稣。” 

在天上的基督要为世人口里所承认的每一个圣经真理作辩护。我们如果在地上不肯承认自己的信仰,就等于是拒绝承认基督是我们在天上的代表。在地上的我们不开口,在天上的我们的代表也不开口。基督以大祭司的身份在天上代表我们 的程度,是由我们在地上承认他的程度而决定的。

圣经对信心的特性是如何界定的呢?

信心是心里的,而不是意念上的;

是现在的,而不是未来的;

它使我们的行为和经历改变,并且只有在蒙神的的话语为印证时才能接受感官所感受的见证;

信心还要用口承认表达。

 

第十一章、信心的独特性

11.信心的独特性

  “信心”的定义记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1节;第6节接下来说明了人为什么要凭信心来到神面前: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喜悦”和“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这一节经文告诉我们信心是人到神面前,讨神喜悦的条件。

罗马书第十四章第23节说:

“……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不管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如果不能凭圣经的信心去做,在神眼里都是罪。这甚至包括宗教活动和行为,如参加礼拜、开口祷告、唱赞美诗、作好事,等等。如果这一切行为不是凭信心去做的,就都不会被神接纳。除非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悔改和真实的信心,但也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死行”,不被神接纳。

公义生活的基础

哈巴各书第二章第4节最能说明信心和公义的关系,经文说:“……惟义人因信得生。”

新约三次引用了这一节经文,它们是罗马书第一章第17节;加拉太书第三章第11节;希伯来书第十章第38节。这一句经文只有少少七、八个字,但是却为使徒们传讲福音信息打下了基础。正是这一小群受人轻视的使徒所传的信息,曾经使历史上最显赫、最悠久、权势最大的罗马帝国皇帝向主耶稣屈膝下拜。大约十二个世纪以后,又是这一句简短的经文,经圣灵提醒,感动了马丁.路德,众信徒因着圣经的亮光驱逐了罗马教皇的权势。新教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改变由欧洲开始直到影响、波及全世界。显然,今天只要凭信心去领会、运用这一句经文,依然会给人、国家、联合王国的进程带来革新。

“义人因信得生”,这短短几个字的句子却意义深远。这里的“生”这个字,包括所有有气息生物的行动、生态,它不仅指生存状态,还包括属灵、心态、肉体、物质等等生态;也包括人的各种活动,如呼吸、思想、说话、饮食、睡眠、工作......。

圣经教导我们,每一个得称为义的人都要在每一个生活领域、每一个行为动态上表现出这样的信心原则,也就是说,信心是一切生态、行为的出发点,信心支配一切。

罗马书第十四章第23节,保罗把这原则运用在人所熟知的饮食上,他说: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这节经文说明了唯有公义的生活才被神所接纳,甚至连吃饭这类最最平凡的事也必须依靠信心。什么是凭信心而吃呢?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对这问题的答案有三个方面:第一,它说明我们承认供应我们日用饮食的正是神。雅各书第一章第16―17节说:

“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腓立比书第四章第19节说到神的应许必然成就,经文说:

“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第二,因为我们承认供应我们饮食的是神,我们自然在饭前要先停顿一下感谢神。这是顺服歌罗西书第三章第17节的命令:

“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他感谢父神。”

谢饭是表示我们相信神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使我们从中得到滋养,保罗在提摩太前书第四章第4―5节解释说: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

因为信心和祷告,进入我们口中的食物就蒙了神的祝福,因此分别为圣。

第三,凭信心而吃意味着我们承认从食物中而来的健康和力量也是属于神的。要我们用来服事神,使神得荣耀。哥林多前书第六章第13节保罗说:

“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这一切,加上其他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义人因信得生”这个原则的实际运用,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最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义人凭信心而吃。当我们仔细分析“凭信而吃”的含义时,我们不得不说,其实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许多基督徒在内,并没有做到“因信而吃”。从来没有因食物供应或在预备、享用食物时想到去感谢神。所以很多人会得消化不良的毛病,还有其他如溃疡、肿瘤、癌症、心脏病等等毛病,毫无疑问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今天很多人因为食物充足、财富累累就毫无节制,随便挥霍浪费,结果导致肉体上受伤害,神在生活中管教他们,他们不但不听,反而不承认神的管教。传道书第五章第17节,所罗门王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图画,指出那些心中没有神、只凭肉体感官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情景,经文说:

“并且他终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

所罗门王在几千年前所描绘的情景,今天仍然很真实。人要是不凭信而吃,就是在黑暗中吃喝,后果只能是:烦恼、患病和呕气。

 另外一个与“信心”有关的日常活动就是“睡眠”诗篇第一百一十七篇第二节说:

“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唯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今天有多少人不惜代价,追求健康、享受,却仍然不能从饮食和睡眠上得到满足。谁能说今天每天服用安眠药和胃药的人有多少呢?但这些药物的效果是有限的。

神的儿女在主里凭信心生活,蒙神的保守安然入眠,因为神的话语叫他所爱的人安然睡眠是主的怜悯。所以有人说:钱可以买药,却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床,却买不到睡眠。把神摆在生命以外,身体就很可能常受伤害。

大卫一生中受过很多苦,遇到很多难。但他对神的信心扶持了他,给了他安稳、香甜的睡眠。诗篇第三篇第4―5节说到大卫的见证,是祷告信心扶持了他。他说:

“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我躺下睡觉,耶和华保佑我。”

诗篇第四篇第8节,他又说:

“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

这样的平静、安稳的睡眠今天仍然属于那些相信“义人因信得生”的人才能享受到的,他们所享受的是神的大爱和恩典。

有人会说:“你说凭信心,在吃饭、睡觉这样的日常小事中我们能得保守;但是今天世界上的问题不只是吃饭、睡觉啊!国家大事、国际间更有又大又复杂的问题,凭信心能解决吗?”是的,我们承认今天的世界的确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事实证明,人凭自己的脑子和力量,不但不能解决身边的大问题,连无关紧要的小问题都解放不了。所以,如果我们必须凭人的能力和智慧去解决人类大事,真是前景太没有希望了!

信心总是跟谦卑连在一起的。真正的信心使人承认自己有限;真正的信心让人区别什么是人所能办得到的事,什么是非神供应不可的事。

有人总结信心生活中人与神的责任关系,说:人负责简单的事,神负责复杂的事;人负责小事,神负责大事;人负责可能的事,神负责不可能的事。神对人的计划是:“义人必因信得生”,这个计划今天仍然适用。人凭着信心和顺服的心态去寻求神在生活、家庭、教会、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引导和祝福,使我们在压力重重、道德败坏、精神、肉体堕落的世界得到依靠和释放。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不能理解的、不能解决的大事,神必因人对他的信心而负起责任,所有国际间的事务,神也必掌管,这样的结果会令人惊讶。

这个“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原则在人类历史是已经两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只要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个原则,它今天仍然有能力革新我们现代生活和命运。这原则是神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是神对人的需要的回应。

面对今天世界上的种种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人类超越物质和科学范围的潜在天赋――人对神的信心。从主耶稣基督在地上事奉时的两个宣告,我们可以明白人信靠神的潜在大能。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26节说:

“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马可福音第九章第23节说: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把这两节经文并列起来看,“在神凡事都能”和“在信的人,凡事都能”,意思就很明确了:只要信,凡神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信心是人可以支取神的无所不能的渠道。信心所能得到的限度正是神自己所能做的限度。

支取所有神的应许

我们已经说过信心是人心灵的经历,可以革新人的作为,并为人的一生提供一个生活原则。现在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个附加要点,那就是信心不单单是什么主观的、个人的、私下的东西。这一切都对,但并不完全。

信心的基础是一些确切的客观事实。是哪些事实呢?答案可以很广,也可以限定在一两句话上。从广义上来看,信心的基础是整本圣经。我们已经说过,信道来自于听道,所以信心的基础总不超过神话语的范围。对一个基督徒来说,神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应许都包括在他的信心范围当中。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一章第20节说得很清楚: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实在原文作阿们)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罗马书第八章第32节可以和以上的经文并列来看: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

万物都是神的,包括他的赐福和应许。凡相信基督的代赎受死,并相信他又是死里复活的人,都能够凭信心领受这一切。

今天的人常会片面解经,认为现代不同古代,基督徒只能享受部分神的祝福和应许。根据这种解经方式,神的上好福分是分时代赐给属他的人的,有的赐给了摩西时代的人,有些要等到千禧年以及时候满足时才是属实的。

但这种解经并不符合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一章第20节中所说的话: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实在原文作阿们)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神的应许,不论多少”是指神全部的应许,不是指部分的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不是以前或将来,而永远是今天,“所以借着他也都是阿门的”,不只是“是的”,而且也加上“都是阿门的”,表示强调它的真实可靠,是“叫神因我们得荣耀”,不是因为其他不同时期的人,而是因今天的我们使神得荣耀。这里的“我们”,指所有真正的基督徒。没有任何一个基督徒是在神应许以外的,保罗在腓立比书第四章第19节说:

“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基督徒生命中的每一个需要都可以在神的应许中得到满足,只要我们凭着信心去支取。

作为一个基督徒,当我们的生命中有缺乏时,需要我们按三个步骤去做:

第一,要寻求圣灵的引导,让我们找到神的特别应许,并把这个应许运用在我们的需要上;

第二,遵守神的应许中立下的条件;

第三,宣告神的应许成就在我们身上。

这就是信心的行为,这样的信心是“使我们胜了世界的”(约翰壹书五4)。这种胜利的秘诀在于认识并且运用神的话语。

彼得后书第一章第3―4节也强调同一个真理:

“神的神能已经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

彼得所讲的话跟保罗讲的一样。神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赐给我们,我们可以凭信心靠基督支取神丰富应许的福分。

在旧约时代,神借着约书亚带领他的百姓进到了应许之地,在新约时代,神借着耶稣带领我们――他的子民,进入到他的丰盛。约书亚和耶稣原来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形式,可见这两方面的类似经历。

在旧约时代,神告诉我们约书亚有活泼、主动的信心。约书亚记第一章第3节记载了神对约书亚所说的话:

“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新约时代这个原则仍然没变,神照样说:凡事你凭信心所领受的应许我都赐给你了。

我们必须知道,神在新旧约中大多数的应许都带有条件,需要我们事先满足这些条件,应许才能被支取。诗篇第三十七篇第5节说:

“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依靠他,他就必成全。

这里的应许是:他必成全你的事。凡依靠他的人,他就成全他们所求告的事。但这里有两个明确要求:一是将你的事交托给神;二是要依靠神。交托是一次性的明确的行动,依靠却是一种持续的态度。

应许得成全的条件是要我们一次性作出向神交托;然后要保持依靠的心态,能做到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神的应许必然在他身上成就。不管外在因素多么不利,但是神必成全我们的事。

对神的应许持有活泼的信心,是基督徒得胜生活的关键。这信心必须以神的话语为基础,而且还要经历三个连续步骤。第一,积极在神话语中寻找有关的应许;第二,遵行应许的 附加条件;第三,支取应许的成就。只要这些条件被满足,基督徒的信心范围真的可以象神的应许那么宽广了。

 

第十二章、得救的信心

12.得救的信心 

我们已经谈了信心的范围,其实信心的广大可以相当于圣经中神所有的应许。也就是说,神有多少应许,我们凭信心都可以得着。但是,圣经中还有一个重大的信息,可以决定每一个人的灵魂,这个信息就是圣经中称为“福音”的部分,这福音向人启示,人怎样可以从罪和罪的后果中得救出来。

人们常常以为,福音是一个情感上的含糊概念,没有办法凭理智去解释。甚至人在传讲福音的时候,也常常强调情感上的反映,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救恩跟情感上的经历有关。 

可惜,这完全是一种误会,根本不对。圣经中的福音有既明确,又简单的事实。救恩在于听到这些事实后,承认、相信并且作出适当的行动。 

福音的四个基本事实

那么,福音的事实是哪一些呢?请看罗马书第四章24―25节和哥林多前书第五章第1至4节的内容。首先,罗马书第四章。保罗在这里分析了亚伯拉罕信心的主要特征,他指出,根据旧约,亚伯拉罕不是凭行为在神面前称义,而 是他的信心使他称义的。然后,在第23―25节,保罗直接把亚伯拉罕的榜样运用在信基督的我们身上,因为他说: 

“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福音,包含三个明确的事实:1,耶稣从死里复活了;2,神使耶稣从死里复活了;3,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记录,相信耶稣是为我们受死,又复活了,我们就得称义,在神面前被接纳为义。 

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第1―4节,保罗提醒在哥林多的基督徒保罗向他们所传扬的福音,并且借这福音他们已经得救。这回他又再一次在他们面前摆出这信息的基本事实。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第1―4节说: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福音包括三个明确的事实,第一,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第二,他被埋葬了;第三,他在第三天复活了。 

保罗也强调了,见证这些事实的首要权威不是那些看到基督复活、开天的人的见证,而是旧约经文的见证,旧约预言发生在事实的几百年之前。当时人的见证只是作为后补见证而已,旧约预言在先,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把保罗的这两个书信并列起来看,即罗马书第四章第24―25节和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第1―4节,从中我们可以决定组成福音的基本事实。 

这几个事实都是围绕基督本人的――不是围绕他在地上的生活和教训,而是围绕他的死和复活。 

总结起来,福音的基本事实有四点。第一,是父神差派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来到世人受死的;第二,基督被埋葬了;第三,神在第三天叫他从死里复活;第四,相信以上三点为事实的人就得救,因他们的信,神就算他们为义。

得救恩的单纯举动

让我再一次强调一下,信心不是头脑里相信,头脑里相信只不过是把福音事实当作知识接受下来。整本新约圣经很简单地说明了,救恩来到人身上只是因为给人对福音作了回应,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新约圣经用了不同的字句来形容给人对福音的回应。所有的字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单、易懂,而且容易执行出来。 

举例来说,保罗在罗马书第十章第8―9节解释救恩在于心里相信,并且做到口里承认,然后在第十章第13节,他又说: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人得到救恩是因他求告主的名,也就是说,他奉主的名求神赐下救恩。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28节,主耶稣说: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第37节,我们又看到主基督对这一个邀请又加上了一个既宝贵又确实的应许。他说: 

“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主耶稣发出邀请附加了一个特定条件,叫那些渴望接受邀请的人有信心去作出回应。 

约翰福音第四章第14节讲到了主耶稣在雅各井旁向来打水的妇人传神的福音,他用“喝”来表示人对福音应当有的反应,他说: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主耶稣把接受救恩的行为和喝水作了雅各比较。主的应许是,人得到救恩就“永远不渴”。约翰福音第七章第37节主耶稣又说: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启示录第二十二章第17节经文说: 

“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约翰福音第一章第11―13节用了“接待”一词来形容人对福音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三节是说到基督: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这里的关键意思就是人要个别地接待基督,这个信心的结果就是约翰所说的,成为了神的儿女,或“从神生的”。基督自己在约翰福音第三章第3节指同样的经历为“重生”,他在那里很清楚地说明了没有这个个人的经历,没有人能希望进入神的国。他说: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在启示录第三章第20节,主耶稣给人一个明确的应许,证实了约翰福音中约翰所说,接待基督就是对福音有反应,他说: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主耶稣这话是对每一个听到福音渴望打开心门接待基督的人说的。他对作出回应的人应许说:“我要进到他那里去”,很直接、很明确,毫不含糊。福音一旦传出去,听到的人需要凭信心作出个别的回应。我们可以用“接待”、“接受”、“回应”等词来表示人对福音的积极反应,词虽不同,意思一样。圣经对这种反应的用词有“求告”、“来”、“喝”、“接待”。这样的字词很简单,只有一个简单又熟悉的举动,是每一个听到的人一听就明白而又容易做到的。这些举动的共同点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做”,没有别人可以代劳。所以必须自己“求告”,自己“来”到主面前,自己“喝”主所赐的水,自己“接待”在心门外叩门的主基督。这些都是对福音的个别反应,没有人可以应别人的请求而代劳的。人得救不得救在于自己对福音的反应。 

这就要求每一个基督徒在传讲、显扬神的福音时,不管他是全时间传道人,还是个别见证主的道,他必须自己先完全明白基本的福音事实,和新约对这方面的启示,那就是,每一个灵魂都需要对福音个别作出明确的回应。 

传道人在讲道时,如果能很完整地把福音事实带到讲章中,这会对神的工作是很大的祝福。反过来一个传道人的讲章中不能到期反映这些福音基本事实和人应当怎样作出回应,那 么他的讲道就很难说会带来具有永恒价值的结果。 

这里我不仿跟你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历。有一位胡女生定期给我家两个小女儿教钢琴我们对她不很了解,只知道她名声很好,家庭富裕,在我家不远的教会作礼拜,并且在教会的妇女团契里参加事奉。有一天女士患了重病被送到医院急诊,有生命危险。我们去探访她,护士告诉我们她病得很重,不能接待探访。后来,他们知道我是牧师之后才给我五分钟的时间探望她――多一分钟都不行。 

我在病床前先介绍自己,确定她知道我是谁,这样就花去五分之一的时间了。然后我直截了当地问她说:“你已经徘徊在永恒的大门口了,你心里有没有底,知道自己的罪已经被神赦免,并且已经预备好了去迎见神呢?”她的回答竟然是“没有”。 

我立刻很简单明了地将基本福音告诉她,说:基督因我们的罪受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了,在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只要我们相信这些事实就可以得救。但是,神希望所有渴望得救的人凭信心对这些事实作出积极的回应。我问她是不是原意回应这些事实,她说原意。于是我请她跟我祷告,我们只简单地大声说了这样几句话:重复福音的事实,宣告神救赎的应许,太太一句一句地跟我祷告。祷告后我再问她是不是肯定自己已经得救,她说肯定了。最后我带她作了另外一个简短的祷告,将她交托给主,感谢主救了她。到这时候五分钟的期限只剩下了半分钟。我用了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向胡女士传讲了福音,带她经历了积极的回应,使她得到了救恩的保证。神就这样救了女士的灵魂。 

女士得到了内心的平安,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为内心的平安和医治,她身体上也出乎意料地迅速恢复了健康,不久竟然出院了。几个星期后,她又来到我家教孩子,我问她:“我可不可以请教一个问题?”她点头表示同意。我问她:“女士,我知道这 么多年来,你每星期按时去教堂礼拜,在教会中也很活跃,但当危机来临时,你却一点也没有准备好去见神,这是什么原因呢?告诉我你们牧师主日给你们讲道讲些什么内容?” 

她回答说:“我们牧师讲道多讲基督徒生活和在恩典中长进。”我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重生,你带他过基督徒生活,在恩典里长进,那是没有用处的,就好比你教没有出生的胎儿怎样生活、长进一样。”她说:“你说得对,我要去跟我的牧师反映一下。” 

我不知道这事有什么后果,但她既然已经很明白背后的道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阻止她。过了一个礼拜,我再见到她时,她说:“上个星期天我们牧师讲道的主题是――‘知道自己得救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真巴不得所有去教会,说自己相信神的人都明白:知道自己已经得救才是最重要的事。 

女士多年每星期去教会,并参加各种聚会,但对福音的事实却一点也不明白,对福音也没有作过个别的回应,因此没有实际领受救恩的经历。但是在生命危机的时候,她在不到四分钟内就明白了福音的事实并作出了必要的回应,因此就经历了救恩,有了救恩的保证。 

可惜的是,今天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嘴巴上说自己是基督徒,但心里一点也没有底。这样的故事后面意味着多少时间、精力的浪费啊!

 有一次在东非我听到当他的一个传道人对一个白人宣教士说:“你的那些教会只不过是仓库,为地狱储藏一堆人!”原因是那个宣教士的任务是负责扩展教会数目。 

也许你听了这样的评论你很吃惊,但是这个黑人所说的全是事实。因为很多教会并没有将福音的基本事实传给会友;也没有告诉他们必须对这些事实作出明确的个人反应。有些教会把异教思想变成基督教教义,教人熟读教义问答手册,借着施洗仪式,接纳多人为教会会友。也有许多人接受宗教教育,但他们对福音的重要事实和得救经历不但不明白,甚至从来没有认识。这样的教会不论在非洲、美洲或者世界各个角落都正是那位黑人传道人所说的:是为地狱储藏一堆人的仓库! 

每一间教会的最高目的,每一位属神仆人的首要责任就是,用清楚、最有效的方法,将基督福音的事实传给每一个能接触到的人;并鼓励听到的人对神所要求的事实作出明确的反应。这是属神儿女的最重要的职责,其他活动和职务都是次要的、附属的。 

福音的基本事实是:第一,基督是神的儿子,受父神差遣来到地上,为我们的罪受死的刑罚;第二,基督被埋葬;第三,基督死后,第三天复活;第四,所有相信以上事实的人都被神称为义了。 

为了蒙神拯救,每一个人都要对上面几个事实作出直接、个别的反应,这回应可以是:“求告”主耶稣的名,认他为主;“来”到基督面前;“接待”基督;“喝”基督所赏赐的生命的活水。 

我要向我的每一位听众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相信这些福音事实呢?你有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个人回应呢?如果没有,我鼓励你作出明确的行动,要立刻回应,就象女士在病房里跟我祷告一样,作出以下的祷告: 

“主耶稣基督,我相信你是神的儿子,为我的罪受死在十字架上,你被埋葬后第三天从死里复活。现在我向你认罪,我来到你的面前,求你怜悯、求你赦免我的罪。我相信你的应许,并且接受你作我个人的救主,承认你是我的主,求你进入到我的心里,赐给我永恒的生命,使我成为父神的儿女。我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作以上的祷告,阿门!” 

如果你一句一句跟我作了以上的祷告,我愿意在这里为你献上祝福的祷告,把你交托给我们的主:

“主啊,谢谢你救恩的大能,谢谢你是救赎主,谢谢你今天又救了这么多人归向你。我想把他们都交托给你,求救把你的圣灵赐给他们,住在他们心里,带领他们今后每一天的路,让他们知道你的同在和大能。在他们读经、祷告时,能明白你的话语,相信你的每一个应许。谢谢你,我们的主耶稣。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