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勾勾狂在线:针灸精髓与疾病反应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23:04
针灸精髓与疾病反应点    
疾病反应点的含义:

   疾病的本质是机体的生理状态受到超过自身承受范围的改变而出现的病理反应。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刻处在内外上下交互密切联系之中,局部的改变会导致另外部位,甚至全身的改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内外上下联系,当机体某一部位病变时,必然会反应在局部、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反应,其表现特征也多种多样。所以疾病反应点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机体反应特性。

 

疾病反应点就是人体疾病状态下,在机体体表出现的相对特异性的反应点或反应部位。从医学的发展来看,已认识到这种反应点的部分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对特异联系,并据反应点特性创立了一系列针对疾病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作为刺激疾病反应点的一种典型治疗方法,创造了人类疾病治疗史的神话,开创了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作为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反应点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理变化等,它既是疾病的外在窗口,又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临床上诊疗疾病的不可或却的重要体征。在针灸学领域,反应点曾经被作为阿是穴来对待,这表明古人在临床诊疗时已经认识到反应点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但从阿是穴的定义来看,结合目前临床和研究,仅仅用阿是穴来概括疾病反应点是远远不够的。

 

临床上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临床上疾病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有压痛点、压之便快点、(这两种即为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范畴)、皮肤改变点(部)、牵涉痛点(部位)、皮下组织改变点或部位(结节、包块等)、电敏点、热敏点等。这些具有各种生理、病理、物理等特性的反应点分别反应了疾病的某些病理特点,它们或单独存在,或相互并存,组成了疾病体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灸作为一种刺激体表部位来激发机体自身内源性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穴位发展的过程来看,阿是穴(古人所认识到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早期的针灸临床种曾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穴位、经穴。从穴位的性质来看,阿是穴是最能表现穴位特异性的。

 

从反应点的研究情况看,反应点应该是一种处于活动状态的,或者说是处于以易于被激发状态的疾病反应及治疗部位。根据疾病反应点即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治病原理,刺激体表疾病反应点最能体现针灸治病的精髓,也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腧穴与反应点: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的部位,称为阿是穴,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医家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并与之起名而成为腧穴。《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以痛为输”、“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等,这充分说明腧穴起源于反应点。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临床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一定全是腧穴。反应点的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电敏点、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可见反应点在体表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发展及本质来看,反应点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

 

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先生认为: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经穴是在经络上的反应点。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直至反应消失,疾病也就痊愈了。

 

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我们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肤最确实的几个点,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凡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都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

 

所以,针灸医生在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在腧穴周围,或在某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无定处,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个体差异而变化,以致难以文字记载,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阿是穴在针灸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不仅因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传,并使“气至病所”,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腧穴又称气穴,既可以输注正气,也可以客注邪气,气之在穴是动态的,可以随脉行上下流动,也可以内外出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反应点在体表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出现的部位随着机体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故针灸临床选择反应点也应该针对疾病寻找最佳施术部位,而不能死搬硬套教科书的腧穴定位。

 

魏稼用阿是穴颇多,在治疗各种痛证及内脏诸证,常先检查确定其敏感点,后施针灸,效极佳。他认为针灸临床治病应根据敏感点的游移和衰变现象,不断调整处方配穴。如面瘫初起,多于翳风、风池、牵正等处出现压痛过敏,可取其处加外关、合谷、风府等针刺,数次后,往往上述敏感点压痛衰减甚至消失,或转移到太阳、下关、角孙等处,此时可以配合头维、地仓、攒竹等穴治疗,可以加快治愈速度,缩短疗程。故在针刺时应据病情变化采用恰当的穴位。

 

反应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一般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患为主,只要定位准确,找到恰当的反应点,刺激适当,多效如桴鼓。但其治疗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与之有关的病症。

 

从临床实践来看, 当内脏病变时, 往往可在机体体表出现压痛点、热敏点等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改善和治疗相关的内脏病变。例如痢疾或肠炎患者, 其内踝上8寸左右, 胫骨内侧而后缘处往往表现出压痛, 刺激这个压痛点(反应点) , 可以明显改善和治疗这些病变。

 

此外,反应点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穴位合用, 可起到疗效互补的作用, 这在古今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如《肘后歌》云:“打扑伤损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 甄权留下意无穷……”。故我们在临床实施针灸治疗时,应注意反应点的探察,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腧穴的定位。

 

针灸作为一种刺激体表部位来激发机体自身内源性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穴位发展的过程来看,阿是穴(古人所认识到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早期的针灸临床种曾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穴位、经穴。从穴位的性质来看,阿是穴是最能表现穴位特异性的。

 

从反应点的研究情况看,反应点应该是一种处于活动状态的,或者说是处于以易于被激发状态的疾病反应及治疗部位。根据疾病反应点即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治病原理,刺激体表疾病反应点最能体现针灸治病的精髓,也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大叉穴 ( 转载)

一 、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董氏奇穴,并有幸遇到了左师,其独特的授课风格令各位学友久久回味。说实在的我虽然初步学习了董氏奇穴但是对于奇穴的多数穴位使用并不多,唯独大叉穴例外。近几个月来使用人次不少于50人,点滴体会希望和大家分享。我个人认为大叉穴是左师送给大家送给患者最好的礼物,也是左师对针灸最大的贡献。
1 、大叉穴的位置、。。。。。。。。
2 、大叉穴的作用、温阳补气,通调全身气血。
3 、适应症、治疗百病。
4 、选针、寸半毫针越细越好。
5 、选穴、健侧的大叉穴,特殊疾病男取左女取右或者交替针刺。
6 、环境时间要求、最好选择上午8至14点的晴天为佳,光线以暗室内以静   为   宜。
7 、进针方法、找准部位快速刺入皮下,进入皮下后轻轻缓慢捻转进针,根据所治疗疾病选择进针深度,上部的病进入天部就可以了,中部的病进入人部,下部的病进入地部。
8 、催气、进入相应深度后缓慢运针,一呼一吸运针一次,幅度以180度为佳,运针时间不限,以患者有反应的时候可以暂停,但是最好每隔5到10分钟运针一次,留针时间大于1个小时效果最好。
二、治疗心得
1 、我所治疗的病种、中风后遗症、腰疼、腿疼、肩周炎、头痛、畏寒、尺神经损伤、颈椎病、末梢神经炎、胃病、郁证、经常感冒。
2 、穴位配合、可以选择经穴或者董氏奇穴随病随证搭配。
3 、运针期间要注意体会针下的感觉,也就是针下辨气,针下辩气我最早看到的是德会说的,他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如果暂时做不到千万不要否定他,这是针灸的境界不是瞎说的。如果针下空空的感觉就像扎在海绵上是不容易达到我们想看到的效果的。
4 、治疗间隔、我一般是隔日使用大叉穴一次,中间的一天用其他穴位。
5 、找到气后要守气,不要让他丢了,就是德会说的勾气,运针幅度千万不要太大,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有一次我运针的时候病人说他的患侧腿部有发麻发凉的感觉,但是患者同时说大叉穴的部位疼,我考虑是有肌纤维缠绕也就是滞针了,按以往滞针的经验我在针丙上弹了几下,病人马上说患肢的感觉没有了,后来我又试验了几次都是这样,看来我之前虽然抓住了气但是这一弹气竟然跟着针散了,再运针的时候针下的感觉就没有了,只好重新找气,董氏针灸虽然没有强调手法但是任何针法都是以调气血来治疗疾病的,这个很重要。
6 、用传统手法可以做出大叉穴应该出现的效果吗?答案是我不能。我曾经在熟识的患者身上做过试验,强刺激手法没有任何效果,后来我在大叉穴做烧山火手法,病人说我扎大叉穴的胳膊非常热,我摸着比对侧温度明显升高,但是患病的部位依然没有感觉。所以左师说的要慢 轻轻的运针是有根据的。
7 、针刺大叉穴出现的反应、开始几次80%的患者表现患病部位发凉,少部分患者表现发热或者发麻 发胀,也有患者说患处跳动。后来多针几次就开始发热了。但是必须说明患者最早出现反应的部位不一定就是患者来找你治疗的病变部位,这个起治疗作用的正气他自己会找病的,他会去找人体发病最严重的部位或者脏器,他不会以医生或者患者的意念而改变。
8 、阳虚的患者同时配合神阙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都是用艾灸盒直接放在肚脐上,很方便。说到这个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看大部分的病有几个是因为患者受热而引起的?尤其是各种颈肩腰腿疼的病有哪个患者找你治疗的时候说医生我受热后这里疼了?曾经认真拜读过火神派的一些文章,感觉他们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病人阳虚的患者及因寒邪引起的疾病还是占很大比例的,我在临床接触的火热性病人就很少,当然外感病一般是没有几个人找我看的。
三、这次济南之行收获很大,左师很实在啊!他讲的都是干货都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现在经济时代这样无私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是打心眼里敬重他,新年了祝愿他好运连连心想事成。德会对内径的理解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有机会还要向他讨教点问题,他这个人智商高啊!这次本来打算好的要单独请教他没有想到反而被他的学生缠住了,气的我的血压把血压计的水银柱都顶坏了,本来打算在他讲课的时候给他出两个刁钻的问题的,后来发现这老弟确实有水平咱还真的拿他没有办法,下次到济南一定去找他,让他好好招待咱消消气。上次的学习班认识了一个很年轻帅气的学友,当时感觉他很有水平,可惜那次感冒提前回来了没有深入交流,这回又遇到了,泰安中医院的,高手啊,后来一打听原来和德会是同学!抓住他给我扎了一针,手法很独到很利索,针下辩气不是吹的,烧山火做的更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腿有点残疾的医师了吗?他可是身残志不残,对针灸有很深的造诣,人品也好,我和他聊了一个晚上受益匪浅,有时间我会去拜访他的。这几天还接触了几位医师,都很厉害,都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希望什么时候我到你们那里去学习的时候别保守啊。
我这个人有点懒,不喜欢写什么,关键是肚子里没有什么学问,写出来怕被大家笑话,看到左师都这么无私的把这么好的东西交给大家,我怎么能不为大家做点贡献呢。对错慢慢验证,关键是我如实的把自己做到的 体会到的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大叉穴进针方法:针尖透过合谷穴,对准桡动脉掌浅弓分支搏动处(相当于“肾间动气”)进针,针尖抵达灵骨穴附近。相当于从神阙穴进针,直抵命门穴“肾间动气”处。
                                                                 (转载)

行者老师医论之六经气化总论 一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所谓的毒,就是戾气比较重,叫做毒。所谓的病毒细菌都是六气产生的变化,乖戾的变化,没有其他的。理一定要彻,脑子一定要干净,这样分析问题的时候才能干脆。

现在简单的讲一下六经的现象。第一个就是说,六经说简单讲起来简单,说复杂讲起来也比较长。我想给大家稍微系统的讲一下吧,今天就讲一个总论,六经就不分着讲了,以后抽时间再把六经分着讲一下。先讲一下六经分为:厥阴经,天行六气,客气有着巡行次第,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这是天行六气的次第,这个次第大家可以看出伤寒论中,表里病邪相传的次第正好相反的过程,正好是个逆行。因为天行也有主气也有客气,给大家列出的是天行客气,天行客气主要影响人身体的六气的变化,伤寒论正好是倒过来的。天行之气为什么是这种次第,厥阴经,由阴到阳的生化的次第,由里到外,而人体的感应呢,人体的正气的气机也是这样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经气由阴出阳,由少到多的阴阳之气生达的一个过程。

先讲这个厥阴风木,厥阴之气又称风木之气,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风木之气主的是相火,少阴是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六气。在内经上讲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分一个标、本、中见,六气的标、本、中见,讲到这个呢,这个里头在六经里面,以后讲到经常要用到。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个厥阴呢,就是这个经的厥阴之气呢,是阴气,风木之气是个现气,然后中见是这个经的中见之气。第二就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两个是对称的。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紧跟着就是厥阴从乎中见。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什么叫中见呢?中见就是这个词,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见,就是说厥阴病呢,以风火为主。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标,厥阴经的标象,外表的现象是厥阴经,风气治之,风气是本,这一经的本气是风气,中见少阳,就是说他见的大多数情况有少阳火气,厥阴经从乎中见,十有七八厥阴经以风火为主,以火气为主,厥热胜负中的时候,往往疾病刚开始的话都是一派火象,相火炽盛之现象,这就是厥阴从乎中见,至于为什么厥阴从乎中见,这个到时候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少阳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呢,少阳从乎火气,少阳为病的话,基本上都是相火。这个都是需要背的,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学这些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因为没有临床上的知识,也没有自己去领悟,所以说背下来,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太阴,太阴湿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你看相对的就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这两经的太阴之气,从本,阳明之气,从乎中见。所以说呢,内经上讲,阳明燥气,阳明本来是燥热之经,他是从乎中见的,所以说呢,阳明病虽上有燥热,中多具有寒湿。太阴病,从乎本,本为湿气。根据这点来说,黄元御先生的立足点就是太阴阳明由于他们从本从中气不同,人得病的时候十之八九寒湿居多,十之一二,燥热之象的鲜乎见。所以呢,现在很多人,有一些很滑稽的说法,仲景时代,伤寒居多。然后是金元四大家,等到刘河间出来了,火热比较多,等东垣出来了,人民劳役,劳役伤中的比较多。等到地理环境不同,到了四川了,郑火神出来了,寒湿比较多。这都是胡说八道。

从古到今以来,虽然运气有变化,地理位置也有不同,就像仲景所说,趺阳胜少阴,太阴从本,阳明从中见,这种大象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人活的就是这股生生不息的元气,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本于天,这股阳气它是营运不息,流动不息的,必须谨防寒湿阴邪之气的消损。所以古人向来就提到,七损八益。七损就是阳之渐消,八益,就是阴之易长。少阳之气是很容易受到消伐的,所以古人讲到七损八益,这个在道家修炼时是非常讲究的。所以立足于中土的这种说法,黄元御先生就是立足于中土以寒湿为多,以肝脾郁陷,肝脾湿陷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