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聚灵怎么玩:汉语新诗鉴赏(109)青小衣?祝发能?陈黎?银发?西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19:49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零九

青小衣/祝发能/陈黎/银发/西彤

 

青小衣,本名张萌。2010年冬开始写诗,是崭露头角的年轻女诗人之一。

 

在春天,我把自己简洁成一朵云

 

在春天,我把自己简洁成一朵云

一朵恬静的云,并以一种高度

占有另一种高度。我还在翅膀之上

打开所有的耳朵,倾听时光和花朵

晚归的南风也听。我慵懒地笑着

走过入骨的蓝,一群羊在吃草

最后,我不露声色

把自己沉入湖水,与岸边的杨柳

依依,相守也好,道别也好

在春天,我把自己简洁成一朵云

豁出命来,融进夜色,让安静的月光

修复我,惊艳无声

 

(选自:青小衣新浪博客)

 

[赏析]

唐朝杜甫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里,我把什么是佳句,大致扼要举例说明,

佳句也称亮句,有的简直就是警言: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首先它给你突兀的感觉,让你眼前一亮,惊动人心。

神秘诗人伊德拉斯说:我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关心他们的生死,我所有的愿望就是可以找到我所追求的人,然后,挖掉他的眼睛。--挖掉他的眼睛就是亮句。

它让你猝不及防,这时你必须得经过思索,思索以后便承认它不无道理。

此外还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余光中写晚上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躺着,很静,没有一点声音: 象躺在一只坏了的表壳里。

当代诗人邹静之写路上遇见一只狼:狼跑了,身子紧贴着夜。

还有,余光中形容一个人:瘦得象耶稣的胡须。小说家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必须须说清楚,所谓的佳句,首先是引起了你的共鸣,然后你才认可它是佳句。倘若尚未共鸣,别人认可它是佳句,你也无话可说。

我在我过去的文章中曾多次说过,时间因素非常有质感,我认为简直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它是重大转折的开始。但有一样我还尚未触及,就是俗得掉渣的语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有五雷轰顶的效用,不知大家有所认识否?!

像时间因素一样,在诗性诗化的语言氛围里,你冷不丁安置生猛的口语俗语,反而使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凸显出来,感到异常亲切。

青小衣在这首诗歌中的运用,就是这样,前面我所讲的,唯独对青小衣诗中的四个字吃了一惊,这四个字就是“豁出命来”。

不记得是谁说过,一首诗中若“有句无篇”,也算是到了一个高的境界,我们的诗写,尽量要达到“有句有篇”的境界。  (西翔/文)

 

 

 

祝发能(1964-),贵州省水城人。著有诗集《岸上之鱼》、《山火》、《黑马红日》、《祝发能短诗选》等。

 

父亲

 

千万遍耕耘黄土

如青岩千万次默诵冗长的经文

鞭梢抽打牛背上的日子

日子滑入犁沟变成种粒

当日子把父亲挥上鞭梢

父亲默默离去

他的墓碑

是那根插进黄土的鞭子

 

母亲

 

母亲的最后一颗牙瓣

掉进了新耘的犁沟

她说那是包谷瓣儿

是春天播下的种子

它跟日子一起

被另一犁黄土覆盖

母亲嘱我

别忘了秋天

 

(选自:《存在与虚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第一版)

 

[赏析]

父母的形象在祝发能的诗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这里各选一首。

首先《父亲》是一首极好的短诗,父亲“千万遍耕耘黄土”留下的一行行犁沟,使之与“经文”有了形式上天然的契合,而“经文”则使父亲的普通劳作瞬间变得神圣起来,有了某种仪式感和宗教感。事实上,数千年来,土地就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唯一的信仰。当终有一日,父亲回归泥土,他的墓碑就是“那根插进黄土的鞭子”,而碑文还是那一行行写了又擦,擦去又写的犁沟。由于“经文”一词的预设,这种并不存在的碑文,成为大地上真正不朽的文字。

与《父亲》相比,《母亲》也毫不逊色。父亲是耕耘者,母亲则是播种者。母亲播下的最后一粒种子,是她自己的“最后一颗牙瓣”——诗人说这是一粒“包谷瓣儿”,“是春天播下的种子”,它必将长成“秋天”。秋天,是母亲最后的嘱托。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一生的耕耘和播种,使他们一旦回归泥土即成不朽,成为春天和秋天!

这里的父母情写得温润、和谐与圆熟,令人刻骨铭心。 (向卫国/文)

 

 

 

陈黎(1954-),本名陈膺文。台湾诗人,出生于花莲县。著有诗集《小丑毕费的恋歌》、《猫对镜》等。

 

罚站

--给中国少年

 

蓝天没有罚云朵扫地,

深秋也不会叫枫树直站,

要飞的,他们飞,

要转的,他们转,

要停的,他们停。

微风不会强迫秋千翻书,

晨钟也没有逼铜像念经,

弯弯曲曲地,他们听,

高高低低地,他们唱,

歪歪斜斜地,他们走。

 

走到凌乱自由的思想的草坪,

走到繁复自在的梦的实验场,

走到臭水沟,

走到垃圾堆,

走到人间。

 

美丽的岛春天了。少年中国,

你为什么还罚站在习惯的教室里?

 

(选自:1986年12月19日《自立晚报》副刊)

 

[赏析]

寓意深远的一首好诗。表面上看,只是一首抗议体罚的诗,其实不仅止于此而已。

首先由大自然的自由、自在,各得其所,与学子生活的扫地、直站、翻书、念经,接合在一起,是不是青年学子也该让他们:要飞的,飞;要转的,转;要停的,停。即使他们唱得高高低低,走得歪歪斜斜,也该让他们能有自己可以自立的世界。甚至于,这一代的青年学子要走向思想自由、走向自在的梦,走向臭水沟、垃圾堆,走向人间。教育的胸襟、眼光、远景,原该如是!

最后的一段说:“美丽的岛春天了。少年中国,你为什么还罚站在习惯的教室里?”不仅鼓舞青春年少走出“习惯”,还有更深的隐寓。 (萧萧/文)

 

 

 

银发(1944-),本名卢斯荣。香港诗人,祖籍广东花县,生于越南嘉定。1966年与诗友出版越华文坛第一本新诗选集《十二人诗辑》。

 

中国是梦里的风筝

 

喜爱风筝的父亲

站在劲草的旷野里

用风

把思念搓成一条长线

 

放的不是蝴蝶

不是蜈蚣

更不是盘旋的老鹰

是赫赫一只万里长城

 

在万里长空

飞舞

 

凌晨二时转侧

他左枕一条湄公河

右枕一条珠江

还在心坎浩浩流淌

 

他的脸上一座花山

笑意正浓

 

[赏析]

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只风筝缓缓放飞,载着对祖国的思念,在异国的空中,飘荡,飘荡……

《中国是梦里的风筝》,诗人将读者带进了这么一个想象的空间,仿佛看见了,一个万里长城般的风景,将它放飞的是诗人的父亲,他站在一个茂密的旷野里,把思念搓成一条长线,将这万里长城在异国的长空中放飞。作者自由在外国长大,对于祖国的回忆更多的是在梦中,也只有在梦里,他才能与祖国相见。故乡并不朦胧,故乡清晰可见,那赫赫的万里长城,那悠长的珠江,那斑驳的花山,都是清晰明亮的故乡的模样。

风筝似浮萍,远离故乡,但风筝牵引的,是我们手中紧拽的一根叫思念的长线,它不会断,思念似无形,实则有形,它能够寄托在形形色色的物体上,正如同此刻,它寄托在一只万里长城般的风筝上,它牵引着它,在异国的边界上,远远地遥望着那边的故土。

凌晨二时,诗人正在梦里与自己的祖国相会,他的左边,枕着他的出生地——越南的湄公河,他爱这个地方,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的右边,枕着他的故乡——中国广东的珠江,那是他祖祖辈辈奋斗与生活的地方,是他无数次思念,却总只能在梦中回到的地方。这个地方,尽管他能在梦中回去,但这种思念之情自始至终都在他的心坎浩浩流淌,滔滔不绝……

诗人的故乡,在一个叫花县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山,叫花山,这座山,没有名山的高大,没有古迹的久远,但这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在梦里,他放飞的那只风筝,仿佛也飘到了那座山上的天空,而他,笑意正浓。

梦里的那只风筝,飘扬,飘扬……    (胡岸莹. [学生]/文)

 

 

 

西彤(1930-),澳大利亚籍汉语新诗诗人。祖籍广西恭城。著有诗集《心灵的彩翼》、《春的魅力》、《爱泉》、《西彤诗选》等。

 

 

 

拾起史书重温

在我用以体味

面壁之乐的

小天地中

 

蓦地发觉

那曾经为我珍藏

满以为最完备的一部

竟然如此地

残  缺  不 

 

[赏析]

作者以读史为线索,作出短诗一首,诗篇虽短,却生动的刻画了他读史的感悟。

全篇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了作者在重温史书并且抱着以“面壁”为乐的小天地中,为何“面壁”之乐呢?可以大概理解为“面壁思过”的寓意,并非“面壁”而是“思过”,是从史学材料中对过去的错误予以反思与自省,是一种对过往行错的思考与纠正,而第一节的情绪进入一种和谐的,静谧的氛围。

第二节的开头,突然笔锋一转用了“駦地”一词,这个描述动作突然甚至带有一丝唐突以为的词,将第一节中敬慕的气氛打破,原来作者是发现他自以为珍藏的,自信满满得最完备无损的一部史书,居然是残缺不全的,作者在形容不完善的史书时“残缺不全”四个字分不加空格,我想,这不是偶然也绝非意外,他正是将此四字用空格隔开,显示此四字的深刻寓意,加深读者的印象感官。

那么,始终所写真的只是为了写作者史书的残缺与遗漏吗?我想作者用心良苦,表面写“史书”一物,意在写历史一事,作者洗碗各界以独立式,重温历史是,却突然发现,自以为信心满满倍加珍藏的一部竟是空洞的,这无疑导致了作者的惊讶与悲愤。

在阅读诗篇的时候,不难发觉作者疑似同新,对历史残缺的同新,对记载遗漏的难过,在讶异之余,这是悲概支撑起了全文的基调。本事和谐乐趣的“小天地”却陡然门化作了惊讶恐慌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现今历史记载却是的不满和遗憾,以及对现今历史记载的质疑。真是一丝不露吗?真是重现真相吗?历史的真实情况真是被我们原原本本的还原与史书中吗?忽略历史的真实,遗忘历史的真实,遗忘确凿的过去,一丝悲哀,一丝愤怒,一丝疑问,这也许就是本诗篇意图表达的全部含义吧。  (潘悦[学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