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德尔菲神谕:中国文学期刊分类杂谈 小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1:21
中国文学期刊分类杂谈
作者:宛金 来源:网上收集 加入时间:2006-3-12 14:30:48

    中华大地一直盛行一种风气就是“跟风”,比如“耐克”打出了名气,市场上不久就出现了“温克”,“雕”牌透明皂成名了,不久市场上会见到字体设计的和“雕”几乎一模一样的“腾”牌透明皂,比如《我为歌狂》之后《我为画狂》、《我为球狂》。数年前,《绝对隐私》后就有《单身隐私》、《情人隐私》。《天亮以后说分手》又引爆《天不亮就分手》、《天亮以后不分手》、《天亮以后说再见》、《天亮说再见》等。《谁动了我的奶酪》出版以后,相关的“奶酪”图书如《我能动谁的奶酪》等一古脑儿地纷至沓来。《狼图腾》是2004年原创文学的一匹黑马,引发了一批“狼书”:《狼性:个人发展和团队生存的动物图腾》、《从狼群争斗中学的经营管理》、《狼图腾启示录》、《狼祸》,甚至于《狗图腾》之类。有意思的是,美国文学大师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传世名著《白鲸》竟被改名为《鲸图腾》。在出版界,跟风模仿之严重让人不寒而栗,当然,杂志也不例外。
    中国杂志市场体制不健全,种类繁多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不少精品,但大多数都是滥竽充数之流。本文就是简单谈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以及其大大小小的跟风模仿者的特点和作者自己的浅薄感触。
    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杂志非兰州的《读者》莫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读者》如今的主要特点是:正16开(787×1092毫米,1/16),正文64页(共计4个印张),彩页及封面不计,定价3.00元。近几年的定价一直都坚持3元,以后可能基本不再会变。和《青年文摘》相比,内容比较严肃正统,说理性比较强,偏爱哲理、真情、知识性,内容比较驳杂,可谓“老少咸宜”,因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上至耄耋老人,高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博士后,底至小学肄业人士,都能够在每一期《读者》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文章,尤其是16-26岁年龄阶层的知识青年。在分类中,《读者》属于“综合性文摘”刊物。
    可是《读者》成名之后,立马招引来了一大群跟风者,其中跟风模仿最成功者要数兰州大学创办的《视野》。《视野》自创刊之日起就受到《读者》的良好胎教,所以成长极为迅速,短短几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读者》和《青年文摘》的综合性文摘类刊物。从内容到风格,可以说,完完全全“照搬照抄”的读者,除了名字不同。同样的正16开本印刷,同样的64页正文,同样的3元的定价,同样的综合性文摘刊物,甚至同样的版式设计和美术效果。时势造英雄,《视野》可谓生当逢时。因为中国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垄断,如果综合文摘类刊物市场都被《读者》独霸那还得了?所以《视野》诞生了。站在巨人的肩上好说话,创刊之初就在吸取《读者》创刊教训的同时毫不保留的吸收和借鉴了其成功的经验,所以在其出生不久就已经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要和《读者》单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和市场的原因,《读者》培育了《视野》,同时也培育了自己未来一个最大的敌人。《视野》不折不扣地成功了。
    在很多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眼中,《青年文摘》和《读者》两个名词往往被放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了《青年文摘》在当今杂志市场上和学生族中的影响力。虽然两者同属综合性文摘类刊物,但是风格颇有差别,所以这两者在市场上并不构成本质上的竞争对手,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同时拿着两本刚上市的杂志,一本《读者》,一本《青年文摘》。但是很少见谁同时买《读者》和《视野》的。如果说《读者》是一位久经沧桑满腹经纶的智者,那么《青年文摘》就是活力充沛朝其蓬勃的青少年。相比《读者》,《青年文摘》更偏爱亲情、友情、爱情、成长奋斗、搞笑幽默。当然,不论名气多大,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今期刊竞争残酷市场混乱体制不健全和貌似繁荣实为虚假泡沫的影响,不得以以“真情回报”之名,采取了在原定价不变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容量(由原来64页增加半个印张扩至72页),这么一搞确实效果显著,拿在手里不再像有原来那么明显的轻薄之感了。
    如果非要论资排辈的话,那么似乎接下来该轮到《青年博览》了吧!《青年博览》在九十年代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唯一的证据就是上高中那会儿在小书店里在一部分嚷着问老板娘新的《读者》和《青年文摘》到了没有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双眼急切地在书架上寻觅《青年博览》的倩影。而且,《青年文摘》在高中生中的传阅率还是蛮高的。应该说这也属于老资历了,可惜的是,近几年好像一直效益不太不太景气,现在已经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没听说过这名字了。依然是64页4个印张,依然是3元的定价。可惜彩页太少,栏目陈旧,风格过于拘谨缺乏一定的活力和张力,虽然名字也有“青年”二字,但和《青年文摘》相比少缺了太多青春的气息,“博览”二字本该“驳杂”本该“包罗万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缺少很多《读者》中的思辨与智慧。可以说在风格上,《青年博览》是介于《读者》和《青年文摘》之间的,吸收了两者的部分优点,但更加明显的是最后搞成了“四不像”,缺乏自己的特色。也曾尝试改版,但决心不大,力度不够,结果改版之后的《博览》,最大的变化也只是用了夹膜的封皮,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但手感并不甚好。或许,“博览人”的一番心血恐是白费了。
    综合文摘类刊物有点名气的数得着的大概也就这几本了名,“冲锋枪”数完了,也该轮到一些小口径的“手枪”“步枪”和“气枪”了。
    不论是《读者》《青年文摘》还是《青年博览》的优缺点究竟如何风格到底怎样,但最值得说的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跟风”,或者说明显地模仿国内的什么期刊(虽然《读者》改名之前和美国《读者文摘》有法律上的争执,但毕竟善终了),所以排辈份的时候地位必然靠前,而另外一些有名气的没名气的“跟风”刊物之所以排在后面,原因之一就是太明显的模仿跟风行为。
    《读者》创出了有了名气,其成功的模仿者《视野》也诞生了多日了,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刊物《小读者》,令人大惑不解。难道这是《读者》的“私生子”不成?仔细翻开一瞧,才发现和甘肃的《读者》竟然没有任何一点关系。这个个头矮小的小子究竟从何而来呢?再看看上面赫然写着“总第一期”字样,才明白刚刚创刊。对于这个貌似自己私生子实际上和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东西,《读者》大哥真是又气又恼,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公开声明比如诉诸法律等等但皆无效果,也罢也罢,在无奈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同时默默向上帝祈祷:亲爱地读者啊!在掏您血汗钱买杂志的时候可一定要火眼金睛啊!拜托!
    另外,为了适应市场,《梨花》也不叫《梨花》了,改成了《梨花·慧语》,《百柳》改成了《百柳·读者文汇》,西安的《百花》也更名为《百花·新读者》,广西的《大众科技》名字太专业了,不通俗,改成了《大众科技·新思维》,《春风》不叫春风了,叫《春风·意林》,《现代交际》么,难听,干脆改成了《现代交际·随感》,《民族文汇》中的“民族”实在老土,就在封面上改为很小的篆体字,乍一看根本看不见,只见赫然两个大字“文汇”。
    从上面的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最流行的杂志名称之一就是诸如“读者”“随感”“意林”“思维”之类,要么依靠着《读者》的声誉来来迷惑读者法眼,要么就按照大众读者所喜欢的风格,一则思辨思维智慧类,二则随感心语类,一本杂志完全改版可能会吸引一部分新读者,但同时必然会失去很多回头客老读者,怎么办呢?改版是一定要改的,但是原来的名字不变,但在屁股后面加上一个名字。这样就基本OK了,老读者的尽量少地失去,又依靠着新的时尚的名字吸引新的读者。不论是“慧”还是“意”,能想到的名称都被占用了,结果一帮子人好另辟蹊径,《思维与智慧》不是小有名气吗?咱来个《思想与智慧》吧!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和《思维与智慧》除了一字之差之外所有的都一模一样的刊物,大部分读者的识别能力还是有限的,两本就放到一块儿,看你挑哪本!
    其实,这些貌似冒牌杂志实则图书的玩意儿还是有很多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的。一是和一些小有名气的杂志模仿得很像,极易迷惑读者,稍不留心就拿错了,而且这样的几率还很大,二是因为不定期出版,不是按照月份一期一期的出版,而是论“辑”,比如每次出四本,就是四辑,为一套,每本定价3元,总定价是12元。虽然和普通的图书比起来定价很低,但是别忘了,不管出多少辑都是用的同一个书号,如果效益好的话可以无限制地去下去,而买书号却只是花了一次钱。如果不想出版,可以暂停,歇一阵子看看风头再说,非常自由,非常有流动性和可变性。不像杂志那样死板,必须定时出版。第三个原因就是这些统统属于文摘性质的,稿源十分丰富,随便找几本风格差不多的杂志,可着劲儿地摘录就行了。第四点,这些“杂志的”没有地址只有几个真真假假的名字和电子邮件,有几个作者能及时领到“稿费”呢?省却了占用一大部分成本的稿费。
    还有一些不太成功甚至很失败的跟风产品,比如《意海》《智言》《智慧林》《慧林》《思想与智慧》之类。在以上所列举的这几本刊物中,唯一标有杂志社社址同时也是唯一一本可以成为杂志的就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特的《慧林》,但实际上模仿得比较失败。其他的根本就不属于杂志。因为上面印制的是或真或假的“ISBN”(国际标准图书编号)而不是杂志专用的“ISSN”(国际标准刊物编号),而且没有杂志社的名称、地址和主编编辑之类,而只是在书尾简单地介绍了责编、策划和美编之类,和图书的上面的几乎一模一样。实际上,它们不是杂志,而是图书。笔者的评价是:杂志的包装+图书的策划和出版,也就是说这些是以杂志的形式包装出来出版的图书,内容却和综合性文摘类杂志一模一样。因为单纯的策划出版图书很难,但是要从零开始从新创刊一份杂志的话,不说发展了,就算是能否生存下去就很难说了,在现在读者越来越少杂志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很多老牌子的刊物都面临停刊的状况,还乱到你这无名小卒来分羹么?
    当然,《读者·原创版》是个例外。说白了,老子《读者》的遗传基因太好了,虽然是新生儿,但根本不用自己经历任何风霜就迅速成长起来了。想起了它,会让人不由得现象到成龙的爱子房祖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老爸不承认前谁知道这是哪根从啊!可是老爸最终人了,一夜成名,第一部戏就是男一号,还没唱过一首歌呢,一大堆花环就给套在了脖子上了。呵呵,扯远了。
    闲扯了一大堆关于综合性文摘刊物,该说说小说选刊者流了。目前国内综合涵盖了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小说选刊类刊物两大劲敌非《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莫属了,《小说月报》正文112页,共计7个印张,定价仅5块,相当实惠,而《小说选刊》正文128页合计8个印张,比《小说月报》多了一个印张,定价却是6.5元,整整多出了1.5元,挪用一个IT术语,“性价比”远不如《小说月报》,因为两者的名气相当,内容质量基本对等,而一个印张在原创类刊物中也顶不到一块五那么高的价。不过毕竟还是有些安慰的,因为其印刷用纸的质量比前者好一些。
    正当两头犍牛在小说选刊市场拼杀之时,《小说精选》悄然诞生,一边依仗自己没有名气引不起敌人注意的特点悄然发展,一边乐呵呵作“坐山观虎斗”状迷惑对方在经历几年的默默奋斗精心改版,2004年狠心改版之后的《小说精选》发行量直线上升,效益越来越好。《小说精选》终于开始成熟了!最新改版之后的《小说精选》基本上和《小说月报》一样,但也有自身的一个小特点,就是在栏目中把“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截然分开对待,界线更加明朗,这是前两刊所不及之处。回首2003的《小说精选》,看到了其发展的脚步、改版的痕迹和在探索中前进的身影。2004改版之前,定价6元,但是正文却只有112页(合计7印张),和《小说月报》一样,只是在前面加了两页彩页,非但不好看,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2003年的第十期,印刷粗糙,错字甚多,显得美编和校对特别没水准。但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没过几个月,一切都变好了。现如今的《小说精选》无论从选文质量上还是印刷质量上,“性价比”都很不低,颇有誓死和那位一拼的风范!衷心祝愿这本刚刚成长起来的刊物前途光明,永不停刊!噢,对了,这本杂志是内蒙古的,全名叫《鄂尔多斯·小说精选》。当然,无论说它怎样好,都是感情用事,说句公道话的话,毕竟刚刚告别爬行阶段开始站立起来,和那两大刊物相比,依然有一些差距。如果喜欢小说选刊类杂志的话,这并非首选。
    不过,市场上另外还有一本二代模仿者,刊物名字叫《小说精品》,不用多说了,很菜。能不买就不买,能不看就别看(时间多的话可以很多更好的东东!),除非你脑子进了水,除非人家白送。
    小说类的中篇、短篇类先说到这儿,接下来怕是该轮到小小说了吧!
    窃以为,中国小小说市场选刊类最牛只有两本:一是郑州的《小小说选刊》,另一个是《微型小说选刊》。两者在风格上和影响力上不是非常接近,而是几乎一模(mu)一样!它们的名字在汉语中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叫法不同而已。我相信,如果不是文学白痴的话,差不多都多少听说过这两个名称。《小小说选刊》的同系列刊物是以原创类的小小说刊物《百花园》,在全国的影响力比《小小说选刊》也差不到多少。原来的正十六开本(787×1092毫米,1/16)只可惜改版了。2004年改版之后分为上下半月,上半月为《百花园·小小说金刊》,下半月是《百花园·小小说银刊》,大32开本(850×1168,1/32),64页2.25印张,定价2.50元。看那名字真叫一个俗!现在都啥年代还金啊银啊地叫,不是俗,而是大俗,俗得一塌糊涂。我不知道当初提出如此改版的人是谁,也不知道这厮是咋想的,反正就一个字:恨。当然了,既然改版都是有原因的,咱讨论的不是人家改版的原因,而是感触,所以不能追究原因。
    小小说原创类当然非河北的《小小说月刊》(正32开本,80页2.5个印张,定价2.50元)莫属了。至少但从发行量和影响力上面看,就知道越办越红火了。因为起步较晚,所以零二年之前还很不成熟,但之后慢慢好转。不过我还是喜欢最后一次改版前的样子,简简单单,朴朴实实,明明了了。改版之后虽然在定价不变的基础上扩增了内容,印制也更加精美,但是失去了其本身的风格。大量开设了与读者互动的栏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得到读者的青睐,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其能够在杂志上显现身的虚荣心,诸如留言啦,交友啦,刊登读者照片啦,等等等等。如果刊登一些美女帅哥的靓照还可以接受,关键是其中的绝大多数的相貌是在……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开设那么多与小小说没什么关系的栏目,无形中有“喧宾夺主”的意味。还不如该名字的了,干脆改成《读者文苑》得了,虽然很老土,但与内容更加贴切。当然,改版也并非就一无是处,起码栏目多了,而且比较注重实验性小小说,鼓励读者作者尝试不同的写法,这倒是颇有利于小小说发展的。改版之后的《小小说月刊》走的是大众化路子,分为上下半月两刊,上半月“文学版”,下半月“故事版”,从适应市场和盈利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是明智之举,因为同时可以包揽小小说和故事两大板块,不但要在小小说地盘上霸占一席之地,还决意和老不死的故事名刊《故事会》分一杯羹。
    《小小说读者》也是2003年5月创刊的,大32开本(850×11681/32),80页正文,合计2.5个印张,目前2.5元,尚可。明年要因扩增0.5个印张而调价至3块。按照目前的物价,一个印张(普通印刷)基本划算一块。《小小说读者》自然是跟风产品,跟的是小小说的风。小小说类刊物名字不好该,月刊和选刊都有了,如果只用“小小说”仨字太单调,后面只好加了个“读者”(“读者”这个词组的身价因《读者》而变得越来越高了啊!)。虽然创刊不久,但发展甚快,至今成绩斐然,前途无量。
    老刊物《时代青年》不知道啥时候也改了版,其实不过是多了个下半月而已。下半月和上半月基本没什么关系,只是在法律上属于上半月而已。下半月名字叫《时代青年·校园小小说》,又是一本小小说刊物。说句实话和公道话,因为创刊不久,目前办得还很不成功,影响力还太小。比如不伦不类的小16开本,难看的刊名设计,稍微有点次的印刷质量,较高的定价(3.5元),过于偏重情感类的风格……总之性价比不太高。但是还是很值得看的,属于和《小小月刊》和《选刊》风格完全不同的小小说刊物,偏重情感类小小说,跟刊名之“校园”甚为符合,因为其办刊方针就是主要面对校园,面对在校大中专学生。属于情感类和普通小说类刊物的综合,但并不像《小小说月刊》那样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简言之,一本刚刚发展起来尚不成熟的青春校园小小说刊物。如果喜欢看短一点的文章,如果更偏重于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如果你是容易受感动的相信世间有真情存在的学生,建议你没事翻翻。
    好了,总算轮到散文了。不过狭义的散文目前并不景气,散文市场越来越小,影响力远不及小说,所以刊物市场散文杂志跟风现象不很明显。就一笔带过。不过其广义中的一种“杂文”的市场倒一直都红红火火的。可能是因为杂文和政治和时事联系更为密切的缘故吧!虽然同属散文科,但其他类别的散文诸如纯粹的写景抒情叙事或者写人甚至包括报告文学和随笔随感之类,杂文类在和杂文比起来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
    目前杂文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是《杂文选刊》和《杂文月刊》了。一个是选刊,一个是原创,各占一方领地,轰轰烈烈地推动杂文发展的车轮向前行进,但是聪明的《杂文月刊》并不满足现状,于是狠心改版弄出了个下半月《杂文月刊·选刊版》。实际上是在稳固其原创阵地的基础上向进一步蚕食“选刊的领地”。本质上说,这也是跟风,但是人家这种跟风根的你无话可说,跟得天衣无缝。不过《杂文月刊》总是舍不得在3元定价不变的基础上适当扩增内容,因为48页3块钱这样的“性价比”是再不能让人恭维啊!《青年文摘》也有过48页的历史,可那都是几年前的老皇历的,现在早就在两次扩增的基础上变成了72页,就不能向人家学学?纵观期刊市场,除了《杂文月刊》还是坚守着48页的阵地不妨外,哪还有第二位呢?其实算起来作为原创类48页3个印张定价三元该算是尚能接受,但是就是因为是16开本,48页显得特别淡薄,手感极差。要么改成32开96页,要么改成64月定价4块,虽然说本质一样,但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都行。
    今年春天市场上出现了一本《杂文精选》,跟风不言而喻,关键是这根本TMD就不是杂志,而是书,没有社址,没有主编以及下属人员名单,上面的“刊号”是ISBN(国际标准书号)。和《意海》《智言》《智慧林》《思想与智慧》一样,披着杂志皮的系列图书。外表包装、排版、格式和《杂文选刊》一样。也是4本为一套,总定价12元,每本征文56页,单价3块。性价比一般。如果要买的话,别买新的,可以到旧书摊看看,一块钱一本,搞搞价可以拿走两本没问题。也有专门处理过期杂志的书店,最少会是半价,甚至更低。但是不要买新的,太不不合算。
    写到这儿已经很长了,期刊类别千百种,暂且说这几点。以《当代》《收获》《十月》《花城》《大家》《人民文学》《天涯》为代表的大型纯文学原创刊物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长江文艺》为代表的中型纯文学刊物,以《故事会》《故事家》《故事林》《山海经》为代表的通俗故事类杂志,以及以《家庭》《女友》为代表的“家庭婚姻爱情”杂志,就留到以后再慢慢闲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