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地置业有限公司:期盼“农舍”绿更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5:44
赵学富《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18日   20 版)

  笔者因公下乡,或于节假日到乡下拜访亲戚好友,深感农民居住环境变化之大,变化之快。途经乡间,只见水泥路四通八达,连接千家万户;崭新的农家小楼随处可见,样式新颖别致;进院入屋,感受到的不再是过去的“脏、乱、差”,而是窗明几净,宽敞明亮,让身居小城的笔者羡慕不已。

  美中不足的是,绝大多数新房周围及院坝里几乎看不到一棵树、一根草、一朵花,全是光秃秃的硬化水泥地面;就连悦耳的鸟鸣声,都是从远处传来,缺乏活力,少了生机,令人遗憾。有的农民虽然也在房前的地坝边上砌有花台,但实在太窄太小,也没有栽种花草树木,成了一种摆设;有的甚至把花台当成倒放垃圾的地方。从远处望去,突兀而起的房子灰秃秃的,虽有红色的大门、绿色的门框和白墙映衬,但总觉得不太协调,缺点什么。

  这些房子怎么建成这个样子,周围的环境为什么不绿化一下?笔者了解到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受宅基地地形和面积的限制,不得不建“高高耸立”的房子;另一方面是建房设计时,从晾晒物品等实用方面考虑得多,从绿化环境和愉悦身心的角度考虑得少。一些农民朋友戏谑地对笔者说:“现在你们城里人建新房喜欢种点花花草草,农村有这个条件,反倒弄得全是水泥、钢筋和砖头,刚好整反了。”

  从过去的“脏、乱、差”到如今的“高房大屋压顶、钢筋水泥绕身”,农民的住房、庭院表面上好像实现了“现代化”,其实他们住得并不舒坦。因为这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现代化”并不代表良好的人居环境。事实上,广大农民朋友在“居者有其屋”之后,还有更多美好的生活追求,其中之一就是期待有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当然,如今的种种改善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还不够。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增加一些自然之绿,人居环境就会更有生机活力。从全国来看,除了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完全有条件做到“居者有其绿”,因此,各地政府在鼓励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大家植绿种绿,营造一个绿树环绕、花草繁茂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