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亚泰手机报价: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剂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8:15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剂策略  

单位:遂宁市大英县实验学校   作者:唐  兵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近20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剂策略,其内容是: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活化剂;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润滑剂;3、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功能,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4、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兴奋剂;5、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助推剂;6、关爱学生“弱势群体”,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救剂。  

【关 键 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剂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活化剂。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第一节化学课不要急于上新课,先玩玩“魔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 “烧不坏的手帕”等,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猜疑”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精彩变化,通过动眼(观察实验现象)、动口(描述实验现象)、动手(尝试实验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引发、激发、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灵动、高效。因此,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活化剂。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润滑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 在一堂课中,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教师要善于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质性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创新大力赞扬,对学生的进步以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等形式及时肯定;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歧视、不嘲笑,多鼓励,多指点;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就能用自己的尊重、理解、宽容去赢得学生的心,就能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教师要善于运用扣人心弦的开场白、意犹未尽的结束语、有趣的故事插曲、直观的实验演示、独特的教式教法、巧妙的教学机智等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虽尽,趣犹存”,就会促进师生心理相融、互动协调有序、对话轻松和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可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润滑剂。  

    三、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功能,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关注学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正如朱慕菊在“校本研究丛书”总序中所指出的:“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它的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已成为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因此,对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模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期待和内部动力日益高涨。”  

集体备课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模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第一阶段,集中备课。第一是“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会上“说课”,说教材、课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练习设计、教学理论、学生现状等;第二是“合作”,讨论、完善发言人的内容;第三是“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第四是“整合”,由学科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形成教学方案。第二阶段,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评课会诊,互动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第三阶段,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执教教师结合听课教师的交流情况,结合学生作业的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参看自己的教学实况录象,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分析,写出本堂课的教学反思。第四阶段,形成新教案。同一教学内容,多次研讨,多角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集体备课的全面成功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一个班、一个级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科组全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可谓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四、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兴奋剂。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过程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要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我不是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对比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CO2的方法。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基本上没有学生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时教师再作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CO2还要收集起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CO2,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2、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被激活了以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高峰状态,继续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因此,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实验室制CO2的原理后,继而提出“你能根据实验室制CO2的原理设计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CO2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好几个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节化学课是我读书以来最兴奋的一节课,我可以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可见学生在完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愉快和激动,这正是《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CO2的原理以及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我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马上就可以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有一个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当看到自己制取到CO2后,我真想大喊一声——我成功了!我可以自己找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还可以自己当设计师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哦。”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可见,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兴奋剂。  

    五、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助推剂。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优势,对于抽象难懂的微观知识和板书量大的内容,如实验组装图、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信息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概述、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利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为师生互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六、关爱学生“弱势群体”,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救剂。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者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对这个特殊群体,教师应时刻关注,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笔者历经一线教学实践近20年,认为“教学”包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学会做人”。“教育”与“教学”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育人”,“育人”中“教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对“弱势群体”的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主要有:1、要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2、不空洞说教,最好用文学艺术去启发良知;3、巧妙地让他看到习惯不良的后果;4、想方设法让他在学习上取得成功;5、发现他的学习困难之所在,及时加以弥补;6、帮助他不断改进学习方法;7、找出心理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言之教”,不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8、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9、促进他在参加活动中改善心理素质;10、“兵教兵”,“手拉手”,充分发动学生互帮互助。学生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三者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要努力实践“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理念。只要“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必定会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见,关爱学生“弱势群体”,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救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社会在变化,教材在变化,我们的学生也在变化,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永远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3]、王小明 主编《化学教学实施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4]、查有梁 著《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