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超级武器库txt下载:改革来临:事业单位4000万人路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7:01
经过长期酝酿,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时间表已经确定,我国4000万事业单位人将接受改革的洗礼。这样的改革对于人们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按照“甩掉两头,留下中坚”的分类改革思路,被划归到企业类的将会直接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既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获得丰厚收益也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而一筹莫展;被划归到行政类和公益类的将会得到较稳定的公共财政保障,但公务员岗位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调整,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改革指导意见将对下一步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起到重要的宏观性、纲领性、指导性作用。”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宋世明说,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汪玉凯说,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保障的,不再允许其存在经营性活动。“比如乡镇诊所、社区医院等就属于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前经常说的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义务教育是不可以产业化的,长期不治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应被叫停”。汪玉凯指出,高校、职业教育、综合医院等,应该属于准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被划归到企业类的人员将会会面临市场经济的直接检验。潜藏在人们深处的活力和创造力将会被激活,为这些单位现在的滞后局面注入活力,让他们脱胎换骨,在市场经济中成为弄潮儿。当然这需要这些单位首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让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获得重用,带领一个个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为整个企业带来过去不敢想象的丰厚收益。同时,我们对这些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加强监管,避免腐败奢侈之风毁掉这些单位领导干部,搞垮整个整个企业。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单位人员承受着比之事业单位人员更大的压力。如今,更多人被划归入企业类,是不是会让双轨制待遇面临更大的改革压力?是不是会更让人们对市场不确定因素感到担忧?这更多人加入到企业类行列也为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更多机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矿产资源财政过日子,难以持续下去。更多人加入企业类行列,可以让更多人来关心我国企业发展,关心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果引导得当,就能够形成为一股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估量的强大力量。这些被划归的企业类的原事业单位人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思考问题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解决问题具有更多办法,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相信他们会大展宏图,成为科学发展的功臣,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英雄!

  而被划归到行政类和公益类的人员将会获得更为充裕更为稳定的公共财政的资金保障,让多年来我国滞后的社会事业发展面临更多资金支持。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义务阶段教育受到资金匮乏的困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用发展。很多适龄儿童无法享受优质教育服务,为他们一生的发展留下了很大遗憾。如果这些孩子能够获得较好的义务教育,那么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各种形式让自身素质获得持续提高,既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发展机会也可以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增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来自贫困环境中的孩子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懂得尊重师长,对于提高我们教育整体质量、改善教育整体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有可能,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大的投入支持他们获得更高程度的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多年来也因为资金不足而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成了社会批评最多的人之一。这显然不利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能够有更多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会有更大的保障来支持医生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法的正当的报酬,不必要在收取红包、提高医疗费用乃至乱收费上招惹众怒。当然,既使如此,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管束官员们过度膨胀的公款消费,也会让这些有限财力被官员们透支被贪官污吏大肆挥霍甚至挪用。因此,被划归行政类和公益类的人员也不能高兴得过早,如果公款消费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一切的改革仍然会继续滞后!当然,公务员考试会更加火爆,公务员岗位竞争将更加激烈。

  事业单位4000万人面临改革,所有的人员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衷心祝愿这场改革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下能达到预期目的,让我们的整个事业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也祝愿我国事业单位4000万人经过改革能焕然一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的改革喜大于忧!

  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涉及4000万人员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调整,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改革指导意见将对下一步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起到重要的宏观性、纲领性、指导性作用。”

  改革背景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改革思路

  “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宋世明说,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出现利用所占有的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

  公益分类

  叫停义务教育择校费

  被留下的“中坚”,也进行了细分。

  据了解,此次改革部署又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这样分类也可以看作是按照公益属性的纯粹程度来划分的。”汪玉凯说,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保障的,不再允许其存在经营性活动。“比如乡镇诊所、社区医院等就属于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前经常说的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义务教育是不可以产业化的,长期不治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应被叫停”。

  汪玉凯指出,高校、职业教育、综合医院等,应该属于准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提升改造

  一切为了公益服务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宋世明分析,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重塑”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保制度的改革。

  据悉,高层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此外,还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可以看出,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汪玉凯说,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

  据新华网

  改革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主要思路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怎样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怎样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26万个,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职工人数约3100万,退休人员900多万,总数超过4000万人,其中不少是专家、学者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卫生、文化等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迈出积极步伐,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总量逐步扩大,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出现了一批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服务单位。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依然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公益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公益服务总量不足,供给方式比较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运转机制不灵活;国家对公益服务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通过分类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央2010年拟下发一个文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类别。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只有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要强化公益属性,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二是实行政事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推进管办分离,逐步取消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探索多种形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900万离退休人员将被“切”到哪儿?

  事业单位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据称: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原则是“甩掉两头、留下中间”。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切”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从而实现“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

  应当说,这次改革的成败与否,是有关国泰民安的大事。其中900万离退休人员将是被“甩”还是被“留”,更是一个来不得半点闪失的切实的问题。

  因为“离退休人员”大多是工作数十年的老同志,这一群体有着他们的特殊性,这就是:他们从“入伍”的那一天起,就是受雇于国家机构的“公职人员”,一切待遇与当前的“公务员”一样,都是由“财政”这一“盘子”支出的。因此,他们也就成了这次“事业单位改革”最心存顾虑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群体。

  而他们所以“值得关注”的“顾虑”,也就是他们的“养老待遇”是否将随着“单位”的改制而改变?是被切入“甩掉的两头”?还是切入“留下的中间”?要是后者,当然无忧无虑,要是前者,那就惶恐不安了。因为那样一来,就意味着这些老“公职人员”将要端上泥饭碗,靠人吃饭了:如果所在单位的“当家人”德才兼备,事业发展,离退休人员当然乐在其中;但要是“当家人”是个私欲熏心甚或是庸碌无才的人,把“单位”搞得入不敷出,甚至破产,那这些工作了数十年的老人该如何是好?

  要是这300万为国家贡献多年的老人都不能安度晚年,难道不也是社会的一种隐患?

  总之,单位可以改制,老人不能甩掉!900万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老人将被“切”到哪儿?——应当能引起有关职能部门足够的关注!

  而以我之见:不论“单位”是“甩掉”还是“留下”,“老人”的待遇都不能因“单位”的改制而改变!因为这才是以民为本的“老人老办法”!

  “事业人”改革应问计“当事人”

  吴睿鸫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出整体部署,改革时间表已确定。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重庆晚报》4月10日)

  尽管“甩掉两头、留下中坚”的改革思路,公益分类以及改革总体目标等方面,都考虑得非常稳妥、周全和详细,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笔者发现,无论是前两年推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还是眼下事业单位整体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部署,大都由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联手“操办”,既没听到改革“当事人”充分发出声音,也没见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

  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水平和能力。但事业单位改革,与改革对象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福利标准和生活来源,特别敏感,也容易产生矛盾。而相关部门和专家们,高居“庙堂”,既难以深刻体会到广大“当事人”的感受和期望,也不好把握制度改良对象的承受底线。

  目前,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情况之复杂,矛盾点之多,利益涉及面之广,超出常人想象。仅从收入来源上看,就有“参公(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倘若按照服务领域、治理结构等方式划分,种类就更加繁多。这样复杂的架构,也就注定了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赢得“当事人”的力挺,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譬如,美国2005年明尼苏达州设计了全州范围的教师工资绩效变革计划,整个改革,都让教师全程参与。

  很明显,即将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要经过广大一线事业单位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广泛讨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才可能得到改革“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笔者建议,这项关乎我国事业单位庞大群体的改革,一定要多问计于“当事人”,听听“当事人”的声音,而不能闭门造车。

    必须充分估计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

  必须充分估计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

  据报道,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正式开闸,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亦已明确。

  事业单位被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确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体制之一,按其职责来分,事业单位存在的价值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可中国的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沉积,很多被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尽管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已到了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地步,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必须有充分的预估和判断,切不可怀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改革可轻松推进。与企业改革一样,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知易行难,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企业改革更难。因为企业毕竟是以利润为中心,无论改革者还是改革对象,对企业改革的必要性有一定认知和共识;但事业单位还披着一件公益的外衣,长期以来靠吃皇粮养起来,改革意识不但淡薄,在改革红利越来越少的今天,还希望回归行政系统。事实上,国家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事业单位的改革,之所以这么多年来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回归,除了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和步骤存在问题外,最大的阻力,就是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

  例如,国家在2008年选取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但迄今五省市没有一家真正推开,谁也不愿开这个头。广东倒是在2009年曾想雄心勃勃地在高校推进这项改革,然而方案还未实行,就遇到了高校教师强大的反对声浪,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把事业单位改革深入不下去的板子全打在4000万“事业人”身上,也有失公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想自己往好的看齐。如果一个事业单位的高工发现自己退休时竟然比不过一个行政机关的办事员,自会对导致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改革说“不”。所以,事业单位的改革还牵涉到政府转型和行政体制的改革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缓慢,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政府转型不到位的因素之一;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和转型不到位,也使得事业单位的改革缺乏内在动力。两者相互作用与强化。就此而言,若要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敢啃政府转型和行政体制改革这块“硬骨头”。

  除此以外,事业单位改革也与财政体制改革、行业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同时,事业单位改革本身还涉及到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上述任何一个方面搞不好,都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其他方面,影响改革的总体进程和总体效果。所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立足于统筹协调,与上述各项改革相衔接,并做好自身的配套改革工作,从而做到政策一致,相互配套,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体现整体效应。

  事业单位的改革大幕既启,必须坚定地推进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但鉴于事业单位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及其整体上的公益性质,对事业地位改革的艰巨性尤其要有充足的估计,改革的策略和手段必须灵活,特别是应充分尊重被改革者的意愿,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在改革中不受损。邓聿文(北京  学者)

  事业单位改革是加法不是减法

  文/陈一舟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重庆晚报》4月10日)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早已势在必行。据报道,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主导理念在于,剥离非公益组织使之划归行政机构或转化为企业,强化中坚力量的“公益”属性,“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这样的改革思路无疑是理性而积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防止改革做成一道简单的“减法”题(甩包袱)。

  在我看来,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更规范的责效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而不是简单地削减单位、人员和经费。一些组织即便是脱去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外衣”,也不代表剥离其公益属性,将之完全推向市场。比如公用事业领域,虽然这一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早已实现市场化运行,但依赖于政府的监管和财政的补贴才保证了产品价格的公益性,如果一旦政府撒手不管,旧体制下本来就不强的公共服务功能,很快就会趋于瓦解,转而逐渐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集团,引发更深层次的公共问题。

  也就是说,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甩掉两头”的市场化要把握好一个度,即只能是部分的、可控的“市场化”,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供给水平为目标,采用逐步推进的市场化手段,政府的责任和财政的投入更不能淡化。

  另一方面,“留下中坚”——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强化政府责任的问题。在现实语境下,要想强化“中坚力量”的公益属性,仅仅是确保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财政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再譬如公立医院,在过度市场化的医改背景下,时下很多公立医院已经患上了“逐利病”,彻底转变为市场主体或者纯商业性机构。政府投入的减少导致了公立医院的“蜕变”,显然要扭转这种困局起码要大幅提高公共财政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这是一个基础。教育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取决和受制于“医改”和“教改”,其难度之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减法”而是一道“加法”题,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在社会事业上的各项财政投入的“系统工程”,不是减少多少事业单位和“事业人”那么简单。

    改革,期待多打通“最后一公里”

  改革,期待多打通“最后一公里”

  但愿有关部门在令人期盼的“十二五”期间,能走出部门利益的桎梏,着眼全局,放眼长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毅力,坚定地推进改革,打通各个领域的“最后一公里”

  人们常用“最后一公里”来形容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也借此喻指完成某件事的最后而且最关键的步骤。很显然,如果这“最后一公里”未能及时打通,即便之前的九十九公里付出了诸多努力,仍难免会心生遗憾。

  过去一周,有好几条新闻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皆与“最后一公里”有关,有的让人意犹未尽,有的让人充满期待。

  事业单位违规招聘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但往往都是媒体像买彩票一样偶然曝光了某起事件,当地相关部门才慢吞吞地出来予以回应。制度性杜绝违规招聘的工作做得还太少,违规招聘甚至成了引发民众不满的一个节点。上周,中组部和人社部“强强联手”,对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进行了情况通报,并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要求涉事部门对违规招聘进行“自查自纠”。

  联手曝光事业单位招聘不正之风,公众大多能对此予以理解和肯定。但是,遗憾也不是没有,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对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均未拿出行之有效的惩治措施,也就是在“最后一公里”戛然而止。

  舆论认为,这种没有“罚则”跟进、靠自律产生作用的“通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更像“稻草人”“纸老虎”,根本挡不住某些单位某些人的贪欲。唯有附上“罚则”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和畅通监督,并在日常中严加督查,才能减少乃至杜绝违规招聘的歪风。

  类似的遗憾,来自武汉市政府部门整顿会风的行动。上周,在武汉市高调开展的“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中,市政府办公厅等部门表示将下发文件对领导开会的不正之风予以整顿,具体要求包括:在全市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一般不超过8000字;在其他会议上的讲话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汇报发言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其他与会人员发言一般不超过5分钟等。

  官员讲稿中空话套话太多,领导讲话打官腔浪费时间,都是让公众深为厌恶的官场积弊,武汉市有关部门此次能将文风和会风一起整顿,的确是号准了脉。但是,这样的整肃行动来势汹汹,却在行政问责这“最后一公里”处偃旗息鼓,难免让人唏嘘。如果徒有一纸空文而没有配套的问责机制及时跟进,更像是一个“倡议”,能否得到实施,就看当事人的“觉悟”了,而如果大家“觉悟”都那么高,其实也用不着“倡议”。所以,仅凭这一“文件”就想祛除空话套话连篇的积弊,未免过于乐观。

  同样在上周,7日在天津举行的2011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透露出不少令人振奋的消息,不少领域,颇有即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希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会上表示,对铁路、盐业等行业,加快推进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相分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对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这次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传递出的信息显示,“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推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环境价格、社会体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八大领域改革。

  其实,惩治违规招考也好,整顿官场不正之风也罢,包括很多领域的改革,大家一直都十分清楚“最后一公里”该往哪个方向走。但是,有时是掣肘太多,有时是顾虑太多,有时是利益盘算太重,以至于在关键节点上举棋不定,迟迟不敢举步,在最为关键的一环“功亏一篑”,甚至让之前的万分努力白白付诸东流。

  “‘十二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收入分配问题、财税体制问题、公共服务体制问题、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等等。”但愿有关部门在令人期盼的“十二五”期间,能走出部门利益的桎梏,着眼全局,放眼长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毅力,坚定地推进改革,打通各个领域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