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值教案北师大版:高考作文应克服几种不良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3:22

高考作文应克服几种不良心理

2010-12-21 09:44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作者:李学开  点击:160

      高考作文不同于平常作文,它有特定的地点、紧张的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明确的写作要求,又有人监考和巡视。高考作文赋分高,几乎占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的成败。正因如此,考生容易产生不良心理,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发挥。那么,高考作文应努力克服哪些不良心理呢?
一、焦虑心理
    高考时间紧迫,有些考生不会合理地分配时间,考试时,前面部分花的时间太多,导致作文时间过少,于是心里非常着急,担心作文不能完篇。有的考生一看到陌生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文体,心中就发慌。考生要科学地支配好150分钟,一般来说作文时间要保证50-60分钟,这样时间宽裕,心里就比较踏实。高考时万一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不太擅长的文体,头脑要冷静,要知道,机遇是均等的,我们不可能猜中高考作文题目或材料。我们在平常的复习备考中,每一种文体都要训练到位,这样,无论高考考何种文体,都能应付自如。
二、自卑心理
    有些考生平时作文基础较差,每次模拟考试作文分数不高,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自卑心理的主宰下,高考作文时,他们总担心作文写砸了,影响自己的前途,因而患得患失。他们总在怀疑自己的作文是否跑了题,立意是否正确,选用的材料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妥当,语言是否通顺。其实,考生没有必要如此自卑,要充分相信自己,面对高考作文要冷静审题、构思,尽量把语言写通顺,只要尽心尽力写就问心无愧了。
三、犹豫心理
有些考生总想把高考作文写好,写作时非常慎重,特别是在审题立意时,总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思来想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犹豫不决,迟迟难以确定。好不容易动笔行文,写了几行又觉得不满意,于是划去重写,这样反反复复,结果交卷时间到了,作文还没有写完,卷面又不美观,只好带着遗憾离开考场。对高考作文要慎之又慎,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谨慎过度。一旦思考成熟,审题立意确定下来了,就不要再顾虑,而应迅速动笔写作,因为时间不等人。
四、投机心理
    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严禁套作或抄袭。但有些考生心存侥幸,套用报刊上、网络上发表的文章的构思、情节、人物,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更有甚者,全盘照抄照搬,企图蒙混过关。在此我奉劝广大考生,一定要老实做人,诚实为文,摒弃投机心理。我们不能低估阅卷教师的阅读视野。这类抄袭作文,一经发现,分数低得可怜,如果性质严重,甚至判为零分,这是何苦呢?希望考生不要做这种得不偿失的傻事。报刊上、网络上一些鲜活的作文素材,我们平常要留心搜集,储存在大脑里,高考作文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能当“搬运工”。
五、定势心理
    高考作文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给广大语文教师平时的作文训练提供了一个导向。考生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形成了一定的写作套路,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定势。高考作文,由于没有很多时间思考,因而更容易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考试时,考生一旦碰到曾写过的“熟题”,或曾练习过的类似题目,便沾沾自喜,麻痹大意,不认真审题,不周密构思,搬用平常现成的作文,结果使文章充满陈词滥调,缺乏新意,味同嚼蜡。有的因为疏忽,没有注意到高考作文与平常写过的作文的差别,导致文章的立意发生偏颇,成为“病文”。这样的心理定势,对考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六、猎奇心理
    有些考生为了使高考作文一鸣惊人,绞尽脑汁创新,结果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有的考生看见近几年高考有个别考生用诗歌、文言文、病历诊断书、剧本等文体写作,获得了高分,于是盲目仿效,毫不顾及自己不会写这些文体的实际,把文章写得不伦不类,如此自然不会得高分。有些考生为引起阅卷教师的注意,编织一些荒唐、离奇的故事;有些考生为博得阅卷教师的同情,不惜编造父母离异或双亡、自己身患重病或残疾的悲惨故事。这样做,适得其反,引起了阅卷教师的强烈不满,也丧失了做人的品德。希望广大考生,要端正写作态度,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倾吐自己真实的心声。
    总之,高考作文我们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控或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