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电子商务网:成“人”: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2:17
  成“人”: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  陈鹏  【专题名称】成人教育学刊  【专题号】G5  【复印期号】2010年05期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保定)2009年4期第30~31页  【英文标题】Becomingthe"Humanbeings":TheFinalAimofAdultEducation  【作者简介】陈鹏(1982-),男,山东单县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内容提要】作为成人教育终极目的的“成‘人’”内涵丰富,本文从“生命性”、“完整性”、“充分发展性”三个角度详细解读了这一“人”所具有的真正含义,以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引起对成人教育终极目的的关照。  【日期】2009-10-17  【关键词】成“人”/成人教育/终极目的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71(2009)04-0030-02  “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他自己”代表着当代人的觉醒,更是当代教育学者的深思。可以说,从教育产生以来,教育就被赋予成“人”这一终极的使命。然而,现实却一直引起人们的担忧,尤其是在成人教育领域,由于其深受各种功利化倾向的侵蚀,使成“人”这一终极使命日益被边缘化。  早在2001年,曲阜师范大学的唐爱民老师曾以相似的题目“成‘人’:成人教育之终极追求”,对成人教育之终极追求“成‘人’”给予进一步重申和强调,不过作者只是从外在的“为什么”这一角度解析强调成人教育之成“人”这一终极目的的使然性,而对内在的“是什么”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应然性的问题没有过多地探讨。  笔者试图从成人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主题展开,从而详细地解读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通过与大量资料的对话与共鸣,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使一个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完整的人”、“充分发展的人”。  一、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是一种在多维度生物圈中的本我存在。这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传统宗教和神学的斗争中,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揭示的人的本质。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其次,人还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属性。人通过社会化,在适应社会环境、履行社会职责以及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综合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属性,人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并时刻彰显其所具有的“需求”欲望和“主体性”特点。  当代教育学者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既然“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即根本出发点,那么它同时也是教育学最终的归宿,即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如果作进一步解释的话,教育就是为了维系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提高的教育。那么作为教育学下属的成人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具备这种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归宿性,而且这种归宿在这里还应当迸发出新的特点。因此,在成人教育活动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尊重个体的“需求”和“主体性”,始终把培养一个“有生命的人”作为其终极目的。相反,如果仅把成人作为一个“被动机器”,像传统的普通教育那样给予无限制地“填鸭”的话,那么他也仅仅只是一个“披着肉壳的躯体”,连动物都不如,何谈“生命”二字?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成人个体,首先是有“需求”的。现代成人教育学的缔造者、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M.S.Knowls)将成人学习者个体的需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获得独立学习的技能的需要;二是通过发展其全部潜能达到个性的充分实现的需要;三是个体成熟的需要。其中,“独立学习的技能”是成人个体在终身学习时代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P2)在“成熟的需要”方面,诺尔斯大费笔墨地详细阐述了“成熟”这一需求的更深层次的特点,其中包括“从依赖转向独立”、“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主观转向客观”等15个方面。[2](P21)同时,诺尔斯强调“每一个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的与直接的使命,便是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帮助他们达到目的”。[2](P18)笔者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使命的履行代表了成人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即“使个体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的实现过程,因为这正是一个在不断满足“生命”之“需求”的过程。  其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成人也是有“主体性”的。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3](P491)可以看出,“自身性”、“主观性”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存在着的“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的内涵所在。因此,作为成人教育,应紧紧围绕“尊重、培养成人的‘主体性’”这一宗旨来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应倡导成人“自我导向式”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上应召唤学习者参与其中。总之,要还成人一个“独立”的空间,给成人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时刻意识到成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生命性”特点,让成人教育靠近生命、尊重生命。  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此,笔者试图从个体的自我统一性、人格统一性来谈“完整的人”的塑造。关于“完整的人”的界定,《学会生存》中曾用“完人”一词给予了一定的阐释,“人要排除令人苦恼的矛盾;他不能容忍过度的紧张;他努力追求理智上的融贯性;他所寻求的快乐不是机械地满足欲望,而是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总之,把自己视为一个完善的人”。[1](P193)可以总结出,这里所论述的“完人”,就是那种摆脱“苦恼”和“过度紧张”等不和谐音符的纷扰,在智力、情绪、体力、美感等因素方面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的人。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这种高度协调一致的“完人”是不现实的,因为周围的环境往往“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但是仍要把“完人”的塑造作为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从而指引现行教育的健康发展。  庞学光教授曾用培养“完满的人”、“完美的人”两个概念来规定教育的终极目的。“完满的人”重在“完满人格”的塑造,而这种“完满性”的“人格”乃是“个体的各种内在能力和力量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4](P57)而这种“内在能力和力量”不仅包括人的“理性”因素,而且还包括各种“非理性”因素,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所形成的一个持久稳固的系统。与此同时,庞学光教授用培养“真、善、美”的“天人合一”的“完美人格”来解释“完美的人”的塑造。[5]无论是“完满的人”的塑造,还是“完美的人”的培养,笔者认为,在这里都是指一种健全的、和谐的、一致的“完整人”的炼狱。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理应将这种教育目的作为自身的终极指导,使人不断走向“完整”和“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领域日趋滋长的功利化倾向不断驱使着人、支配着人、异化着人,这必然将导致成人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人”、“人格分裂的人”、“不协调的人”,这种“人”将会丧失其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人的生存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学习的过程,“人也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1](P96)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但是成人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仍需将“完整的人”的塑造作为自己的目的顶点,作为所追求的一个终极价值导向,从而不断规避各种复杂环境诸如“金钱利益”、“升职旨趣”、“学历至上”等工具意识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各种“分裂人格”因素的腐蚀和侵袭,努力为成人个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公正的、平衡的和谐氛围,不断推进个体的“自我统一”以及“人格的健全”。  三、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具有自由、充分发展的本质,具有不断解放自我的指向性。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进一步阐述了个体所具有的这一“发展指向性”,他指出:“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6](P53)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不断挑战自我、规避风险、战胜脆弱、走向充分发展的内在潜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环境,他就能不断接近“发展的充分性”这一状态。  正是马斯洛运用了“自我的实现的人”来描述这种“充分发展的人”的特征。他通过对“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即“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的研究和考察,得出了人类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潜能,以及这种潜能能够实现到多大的程度。马斯洛发现这“一小部分人”有着人类精神健康方面的共同特点,如他们“能准确、全面地洞察现实”、“对自己及他人表现出极大的接纳”、“变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独立于环境与文化”、“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关心全人类”、“有强烈的道德感”、“富有创造力”等。[7](P87)马斯洛将这“一小部分”优秀的人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尽管他们还不是完全“充分发展的人”,尽管还有些“缺点”,但他们可以称得上人类中的“最好典范”。笔者认为,马斯洛所指的这一部分“自我实现的人”在洞察力、融合力、创造力、独立性、道德感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近乎充分发展的状态,可以称得上“充分发展的人”,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很多优秀特点正是人们不断求索和努力追求的,代表了个体发展的方向。  美国著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W.James)断定“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与我们应该成为的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6](P48)从中我们足可以推理出,在整个普通教育阶段,对儿童潜能开发的程度也仅仅是那“极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潜能,而那“极小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潜能的开发则当然推移到了成人教育阶段。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应该毅然承担起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重任,尽可能地促进潜能的开发,使被开发出来的部分潜能变得不太“极小”。同时,马斯洛还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人的身上”,[6](P21)这句话则更加印证了与这些“年龄大一些人”相吻合的成人教育责任的重大性和义不容辞性。据此,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是最靠近个体“潜能开发”、最能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应始终以个体的“潜能开发”、个体的“充分发展”为目标指向,引导更多的成人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扩充“自我实现”的那“一小部分人”的群体范围,使其不再是“太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5]庞学光.教育的终极目的论纲[J].教育研究,2001(5).  [6][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美]B·R·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NU1DA20100708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