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旅行者真的存在吗: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及體系建構(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54:32

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及體系建構(上)

http://www.xjass.com  2011年09月09日 12:20:54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摘 要︰生態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理念,而能否構建完善的生態經濟體系則是衡量地區自身競爭力、吸引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標準。本文以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理論為研究基礎,對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並反思生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PRED戰略模式。通過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創造自然與人類高度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統一,達成社會生產過程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統一,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發展,問題,戰略模式,體系建構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理論

區域生態經濟學以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為中心,以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一功能一平衡與效益一調控為線索,尋求其理論基礎。從生態經濟實質上看,任何一個有人類經濟活動的生態系統或者說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系統,都要求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的相互適應和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平衡既不是孤立的經濟平衡,也不是孤立的生態平衡,而是以生態平衡為基礎,與經濟平衡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而形成的統一有機整體。

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理論認為,人類生存的地球及區域環境是由經濟與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組成的復合系統,經濟、生態環境都是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這兩個子系統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約,每個子系統都有一種自組織能力。當組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大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子系統發生改變,都會引起其他子系統發生變化,對整個大系統的狀態產生影響。而生態環境經濟系統是由經濟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組成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決定著生態環境一經濟系統的運行過程和演進方向。生態環境子系統是各種生物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是資源的載體,主要包括能量、空氣、水、原材料等。它的發展水平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子系統是人類利用環境子系統提供的資源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系統,由經濟組織、經濟實體、經濟產業、經濟體制等要素組成。它通過保證物質商品的生產以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為社會發展、環境治理提供了物質和資金保障。圖1反映了生態環境一經濟系統的結構關系。

可見,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系統是經濟活動的載體,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自然資源和環境保障,而良性的經濟發展又使得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只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充分利用和發展其積極的一面,弱化、消除其消極的一面,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使兩個系統都處于協調狀態,整個系統才能處于協調狀態,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是系統研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理論。通過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關系的研究,使二者間的關系由對抗性向促進性轉化,從而實現兩者矛盾的統一,使經濟活動不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和諧共贏。

二、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種成績的取得卻是以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的枯竭為代價換取的。而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是︰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土地供需矛盾尖銳,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資源型缺水問題突出,礦產及能源問題嚴重,固體廢物及土地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品種和數量不斷減少瀕危及面臨滅絕的物種數量急劇增多。

以水資源為例,我國現在的水資源總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2000多萬人口飲用水困難,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2008年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報公布︰2008年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全國由國家重點監控的地表水有26%達不到水環境V類標準,62%達不到Ⅲ類標準;流經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達不到III類標準;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46%的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沒有減輕。全國水力侵蝕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許多河流的水生態功能嚴重失調;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退化;農村環境問題突出,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危險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面對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以2008年為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別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別下降6.61%和8.95%;中央環境保護投資達到340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億元。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良好,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以下是2008年淡水環境、海洋環境的質量狀況以及廢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1.淡水環境質量狀況

雖然我國的環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根據2008年我國環境保護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8年我國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七大水系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長以上資料和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一淡水環境扛水質總體良好,松花江為輕度污染,黃河、淮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見表1。

2.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在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黃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渤海水質一般,東海水質差。渤海︰近岸海域為輕度污染;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4%,與上年相比,上升4.1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12.2%,下降10.2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pH和鉛。

黃海︰近岸海域水質為良;一、二類海水比例為92.6%,與上年相比,上升7.4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3.8%,下降1.7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東海︰近岸海域為中度污染;一、二類海水佔38.9%,與上年相比,上升10.5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43.2%,下降12.6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南海︰近岸海域水質為良;一、二類海水比例為89.3%,與上年比較,上升5.6個百分點;劣四類海水佔5.8%,下降2.3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PH。

3.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8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572.0億噸,比上年增加2.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0.7萬噸,比上年下降4.4%;氨氮排放量為127.0萬噸,比上年下降4.0%。廢水排放總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化學需氧排放量和工業氨氮排放量有下降的趨勢。

雖然以上數據顯示了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有所改善,但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仍很嚴重,往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要佔到當年GDP的8%。據中科院測算,環境污染使我國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生態狀況調查,僅西部9省區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到當地GDP的13%。中國膨脹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使空氣、水、土地、生物等環境要素遭破壞。比如︰2007年的無錫太湖藍藻事件就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2007年5月底,太湖流域無錫段水域大規模爆發“藍藻”。此次藍藻主要由農田施肥、農業廢棄物、城市生活的污水和工業廢水造成。由于太湖附近的自來水廠的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太湖,致使無錫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很大影響。近年來太湖水質不斷惡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排入太湖的工農業及城市生活污染物遠大于太湖的環境容量,加之太湖流域位于長江下游,水勢平緩,成為長江中氮氨的沉澱地,易于產生藍藻。與此相似,同為長江下游,水勢平靜的安徽巢湖在6月10日也出現了藍藻爆發的情況。這次嚴重污染事件給當地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突出反映了我國工業化過程中經濟與環境的失衡,顯示出轉變區域發展方式的迫切性和嚴峻性。

(二)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縱觀上述情況,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經濟產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的。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並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資源消耗量過大,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較為嚴重。一些主要自然資源已出現嚴重短缺,資源供需前景不容樂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自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形勢極為嚴峻。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處于不太協調的狀態。區域生態問題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致命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區域生態惡化現象加以遏制,區域發展將會步入“問題區域”的尷尬境地。同時,我們必須明確,生態問題的背後蘊含著經濟增長趨于極限的危機,隱藏著民族生存的危機,因生態環境引發的矛盾沖突將會威脅國家的長治久安。雖然中國已經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的力度,局部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整體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依然嚴峻。在我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之間的矛盾,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眾多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一些現行政策和法規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這些仍是制約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而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狀況沒有根本轉變,環境保護滯後于經濟發展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有法不依、違法難究、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育良好的公眾環保意識,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合理的經濟結構,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稿源︰ 《發展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 劉涇 劉振澤 責編︰ 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