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军阀怎么调中文:嗓音训练的基本原理_练声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01:18

科学练声讲座提纲

我的学生中,有人把嗓音看作21世纪的第一张金名片,也有人把嗓音训练称为“嗓音美容”,我个人则把我的“科学练声”讲座看作是一门系统的超级素质训练课程,因为通过嗓音的开发训练将带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令人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嗓音,嗓音训练越来越引起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
不错,优美的嗓音就像一块社交的敲门砖,两个人未曾谋面,只通过电话交谈,因为嗓音动听就能够给对方带来好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友谊。两个人初次见面,开口的表达状态、嗓音的效果,是给人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说话不利索的人,办事也不会太利索;一个说话不爽快的人,办事也难于爽快。因为他们的嗓音已经表明他们的心理上没有这些要求。
我自以为,我的《科学连声》一书所揭示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发声学原理,那就是:一个人的嗓音永远是其发声时刻的实际生命状态的反映。
这一原理表明,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下表达发声,对外就展现出什么样的嗓音效果。一个人的嗓音不到位,一定是由于某方面的状态不到位造成的,理想的嗓音只能是人人都向往的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反映。
人们在相互交流时互相倾听的并不是对方嗓音的声响动静,而是通过对方的嗓音对对方发声状态的感受。通晓了这一原理,平时听歌曲时就要善于通过歌唱家优美的歌声感受歌唱家的整体生命状态,看电视时就要通过优秀播音员的嗓音感受播音员的整体生命状态。当我们的生命状态受到他人的生命状态影响时,这就叫做“熏陶”,这样我们才没有白听、没有白看,经常听、经常看,就会经常打破自身长期养成的不良状态习性,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嗓音的训练,总体上不外乎两大方面:一个是“说”,一个是“唱”。“说”、“唱”同源,用的是同一个“嗓子”。“说”的领域的基础练声内容都是相同的,“唱”的练声除了包含了“说”的内容,还要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
电话营销所需要的是最为基本的“说”的练声。
有关“说”的练声,从技术上来说,不外乎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要去掉“喉音”,说话时不能靠挤压喉咙发声。一来挤出来的嗓音不好听;二来挤压时间长了,说话久了嗓子痛,严重的会引发咽炎,尤其以嗓音表达为职业的人长期挤压用声容易造成声带息肉、小结等重症,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嗓音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不但要“动听”,还要“感人”,要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发声器官的抗疲劳训练。发声系统的肌肉如同腿上的肌肉,跑步的技术过关了,不经过刻苦的耐力训练就不会拥有中长跑的承受能力。嗓音训练也一样,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只能说发声状态正确了,如果不经过强化的用声磨练,发声系统的肌肉同样承受不了太久的时间,因此平时要多说多练。
从审美的专业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科学练声”所涉及的内容:
(一) 声音的品质训练。
不管是什么“声”,只要人们将其作为审美的对象,则对其声音的品质就要有要求,不是什么声音都喜欢听,对人的嗓音也不例外。例如,人们喜欢听响亮、饱满、圆润的嗓音,而不喜欢听相反效果的嗓音。
(二) 语音的品质训练。
语音是说话的工具,在语音的运用上人们通常要求口齿要清晰、伶俐。口齿清晰是指音节连读时互不粘连,口齿伶俐是指拗口的音节连读时发音器官反应敏捷不结巴。为满足这一审美要求进行的训练称为“口齿磨练”。例如,一个人普通话说不好,需要的就是这方面的训练。
(三) 嗓音的美感训练。
一个人的嗓音能够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能够给人以美感。表达者想通过自己的嗓音给受众以怎样的感受,那么自己首先要有怎样的感受,自己没有美感是无法给予他人美感的。有了美感又如何通过自己的嗓音准确外化出来传递给受众,让受众也感到同样的“美”,这就需要准确“表达”的训练了。在感受的交流上,人们追求“真实、自然、生动”,在表达上人们追求“到位的表达”。

  • 2007-3-22 01:29
  • 回复
61.48.221.*

2楼

需要强调指出的:一定要明晰“练声”与“用声”的不同。“练”强调的是“开发”,是一个“开发”的过程;“用”强调的是“自如”,是一个“自如运用”的过程。只有把自身的发声潜力彻底“开发”出来了,才可能达于“自如运用”的境界。如果“练声”时就水水蹋蹋,那么实际用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说,嗓音训练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过程,我常对练声的学员讲:我们不能欺人,更不能自欺。
以上是学员首先要建立的练声理念。对于为期一天的讲座来说,我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必须了解的一点声学常识
基音、泛音、共鸣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三个最基本的声学概念。
通过对基音、泛音、共鸣的探讨我们能够通晓使自己的嗓音响亮、饱满、圆润的原理和训练方法。
二 必须了解的嗓音发声常识
A 人类嗓音的发声器官
通过对嗓音发声器官的探讨,让我们初步了解人类嗓音发声最基本的原理。例如,人类是通过呼吸的气流在呼出时通过声带,冲击摩擦声带,从而使声带震动发声的。嗓音发声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发声前如果没有先吸气的习惯,也就是说没有气流可以呼出,那么也想使声带出声,势必就要靠挤压喉咙出声。从这个角度来说,练声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去掉带有挤压感的喉音,养成用气息发声的良好习惯。
B 共鸣腔的开发和运用
从鼻腔、口腔、咽腔,通过声带,到整个胸腔,人类嗓音的共鸣腔是从上到下纵向贯通的一根“管子”。正确发声时,声带的振动是均衡地向上下两端传播的,我们的整个身体实则就是我们嗓音的一个大共鸣器。发声表达时口、鼻、咽腔乃至胸腔保持的状态不同,也就是说整个共鸣腔体利用的程度不同,对我们的嗓音效果自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了解了自身嗓音共鸣器的结构和作用,也就明晰了共鸣腔开发运用的原理和方法。
三 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发声学领域,人们最感神秘的话题之一就是“正确的呼气方法到底是怎样的?”掌握正确的呼气方法是嗓音训练的关键所在。将自身的整个生命状态充分舒展开,吸气时舒展开,以此为整体上的状态支撑,呼气时更加向外扩展,即:舒展了更舒展。
四 正确的发声状态
   正确的发声状态是正确的呼吸状态的一个翻版。发声之前先吸气,呼气的过程就是发声的过程,我们的心灵是努力向下发声的,一个理想的嗓音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声音,这样的嗓音既清脆响亮,又坦诚真挚。
五 全身心、不遗余力地发声
须知嗓音表达是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向外释放能量的过程,是一个力气活。如果我们释放多少能量就准备了多少能量,那么释放出去就没有后备的能量支持了,这样自己会就感到心虚了,听众就会感到你没有“底气”了。如果我们将自身生命的能量充分调动起来作为嗓音表达的后备能量支持,那就会后劲充裕、底气十足。
 六 说话的节奏感训练
关于说话的节奏,我在《科学练声》一书中称为“言语声的节奏”。
“言语声的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停顿机制。一个复杂的语意在表达时并不是一气呵成连续不断地表达出来的,而是象倒啤酒一样,一股一股地向外流出的。言语声的节奏是一种自然的语意节奏,这种自然的语意节奏对外展现着表达者真实的感受历程。因此,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带着自然而鲜明的语意节奏来表达,就会给人以真实的现场感。
七 意义明确程度的训练
人类的嗓音是对人有着特殊意义的声音,人们相互交流时相互倾听的对方嗓音传递来的“意义”信息。一个嗓音粗糙沙哑的糟老头子讲起话来不乏生动感人的色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家表达的意义明确。
八 准确表达的发声训练
一个人的嗓音向哪传?能传多远?目的地何在?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嗓音交流的过程中,别人的话是不是直接对我们说的,我们是能够听得出的,只有那些直接对我们说的话,对于我们才具有“交流”的意义。我们对别人说话也是如此。
九 矫正口音最简单的方法
在《科学练声》一书中,我曾谈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语种都有自己的普通话,而世界上所有的普通话都有一个共同的音色特征,那就是“音色端正”。“音色端正”是矫正地方口音的最得力的手段。很多地方话除了声韵调和普通话的规定不一致外,我们通常所说的“口音”色彩,都是地域性长期养成的不端正的发音器官运动习性造成的。标准普通话的声音形态是“柱”状的,地方普通话的声音形态是“点”状的,地方口音则是不端正、不均衡的。

  • 2007-3-22 01:29
  • 回复
61.48.221.*

3楼

十 学会说“心里话”——用内听觉来练声的方法
可以说:所有的“心里话”都感人。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方说的是不是“心里话”,靠听觉是能够识别的,只有“心里话”才能令人信以为真,由此才能打动别人。越是“内心深处”的感受,自我体验越清晰,表达出来越真挚。
十一 回答学员提问

附《科学练声》一书的导引如下:
导引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西方的文化涌入了中国,随之掀起了一场至今不衰的文化热。当时在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周末沙龙上,讨论比较热点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
中国古代有足以令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代自然科学又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呢?针对这一话题,当时我想到了东西方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的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一千七百年前的中国有个“曹冲称象”的故事。当时没有那么大的度量衡称大象,曹冲想了个办法,把大象牵到船上去,把船没到水中的痕迹划下来,然后把大象牵下来,向船里装石头,当船再没到同样的深度时,分别称船上的石头,将石头的重量加在一起,这样便得到了大象的重量。由此看来,曹冲可谓绝顶的聪明了。
然而,早在曹冲生前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个阿基米德,他揭示了一个浮力定律,其大意是说“一个固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固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不难想象,曹冲和阿基米德所说的是同一回事,然而又该怎样衡量这两个人物呢?
柏拉图曾将人类的认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悟性和理性。大家想想看,“曹冲称象”体现的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哪一阶段呢?——对,悟性。
东方人的“悟性”好。“悟性”好,亦即“聪明”,现实生活需要这种“聪明”,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止步,那么,这种“悟性”只能作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归于己有,却无法作为知识广为传播。而“阿基米德”揭示的是“浮力的原理”,这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现代自然科学无疑是建立在“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思维基础上的人类知识体系。
我们在此探讨的是“科学练声”,开场推出这样两个不相干的古代人物企图说明什么问题呢?
现实生活中,一谈到“练声”,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就要想到“方法”,说“一个老师一种方法”。积累了一大堆“方法”,如何衡量、判断一种具体“练声方法”的“正确性”呢?——其唯一的原则就是把握“原理”,只有符合人类嗓音“发声原理”的“练声方法”才是“科学正确的方法”,也只有符合人类嗓音“发声原理”的“练声方法”才可能产生实际的训练效果。
记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叫做“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觉得这句话很能概括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练声方法”的客观效用,那就是:“正确的方法家家相似,错误的方法各有不同”。
“正确的方法家家相似”是因为人类嗓音的“发声原理”只有一个,所有正确的方法殊途而同归,虽然所采用的具体的手段形式不同,然而体现着同样的“发声原理”。反过来说,只要通晓了人类嗓音的“发声原理”,一切顺应“发声原理”的手段都可成为有效的“练声方法”。
本书的核心宗旨正在于揭示人类嗓音表达内在的“发声原理”并系统地加以阐述。
只要深刻领悟了嗓音发声表达的原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就能总结出最适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来。
更需强调指出的是:在采用一种具体的“练声方法”练声时,是着眼于磨炼其中的“原理”?还是着眼于“练声方法”本身?只一念之差,则一个练的就“得法”,另一个练的就“不得法”。
须知:原理是最简单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