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站安全检查报道:作文素材: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56:17
作文素材: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一、荷马(约公元前9至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是到处行吟的盲歌者。生于小亚细亚。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他所作。     1、“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  2、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   3、人类的历史代代相传,像树叶一样,不断更新。  4、呵,青春!你永远是可亲可爱的。 (青春)   5、对人来说,不幸要比幸福多两倍。 (青春)   6、劳动是人类的命运。 (:劳动)  7、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智慧)二、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1302年因反对皇权被放逐终身。早期抒情诗集《新生》歌颂理想中的爱人,表达对美好时候的渴望。代表作《神曲》。作品还有《帝制论》、《俗语论》、《宴会》、〈书信集〉等。     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2、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但丁  3、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但丁  4、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望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5、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6、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呀!(时间)  7、别人后退,我不退;别人前进,我更进。要攀登这座山的人,起初在下部是艰难的,越上升越没有痛苦,最后就和坐着顺流而下的小船一样。(勤奋)  8、一个人坐在绒毯之上,困在绸被之下,绝对不会成名的;无声无息度一生,好比空中烟,水面泡,他在地球上的痕迹顷刻就消灭了。(勤奋)  9、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道德)  11、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思想)三、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诗剧《浮世德》,  1、“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歌德  2、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5、把时间用得节省些,我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石拿到手。  6、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7、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8、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9、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10、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11、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1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13、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14、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15、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16、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四、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贵族。代表作有长诗《唐璜》。  1、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  2、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3、青年人满身都是精力,正如春天的河水那样丰富。  4、乐观的人永葆青春。  5、没有方法能使时针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6、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五、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莱特》等。    1、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2、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3、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   4、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5、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否则等于没用。   6、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奉献)  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8、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六、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庭。作品有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2、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3、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5、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好乳汁。  6、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裉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6  7、精神象乳汁一样可以养育人,智慧便是一只乳房。七、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诗集《新月集》等和许多中、短篇小说。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2、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3、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4、我宁愿要那种虽然看不见但表现出内在品质的美。   5、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5、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6、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  7、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8、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9、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气,但它的最终任务,是把自己献给你。   10、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11、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12、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   13、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14、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5、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16、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17、我更需要的是给与,不是收受。因为爱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里蓬勃焕发,却不容易叫它们在会客室的水晶瓶里尽情开放。八、列夫.托尔斯泰(1861—1910)俄国文学巨匠。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腊烛的灯笼。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沈重的工作。   6、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7、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九、高尔基(1868—1936)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2、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3、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4、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5、时间是最公开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6、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哀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7、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8、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鸣响了。 类别:青春  9、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0、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十、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仿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2、“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3、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论教育 日期:2009-11-6 20:53:35 | Weather: | By:admin

孟子卷·论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乃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认为教育之道,应重潜移默化,使其自动自发,扩充善性,自然成德,所谓“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告子》下·二)除了自动自发,还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绝不能“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更不能“一曝十寒”,如此才能日进有功,终底于成。此为孟子教育思想中基本之概念,故本大类首列“自动自发”。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目标,还得确立标准,好比射箭,“必至于彀”;好比大匠教人,“必以规矩”,如此教育才能获得成效。孟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而教学的最高标准,是“求其自得”。因为惟其自得,研究学问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日积月累,臻于圣贤的境界,故列“确立标准”居于次。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由此可知,环境教育对人的气质变化,影响甚深。孟子以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七)即是由于环境影响所致。不过,孟子也认为好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困逆的环境,有时反而能砥砺人,使其奋发;安乐的环境,则往往会令人颓靡不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的兴衰存亡,亦复如是,可知环境教育影响之深远,故列“环境移人”次之于末。

   一、自动自发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师法孔子,聚徒讲学,阐扬圣道,影响深远。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在《孟子》一书中,有关教学的言论,丰富而精辟;许多见解,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至理名言,可以给世人无穷的启迪。本单元首列“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阐述君子教人的各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针对学习者的自动自发而施教。次列“教亦多术矣”章为第二章,探讨“不屑之教诲”这种较为特殊的教法,是要学者能自反自省。至于“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以及“山径之蹊间”章,则列为第三章、第四章,以说明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恒不懈,才可有成的道理。末列“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章,以见为学之道还应自动改过迁善,拜受善言,与人为善。其实“闻过则喜”即是舍己;“闻善则拜”,即是从人。舍己、从人,圣贤之学也不过此二事而已,即所谓感化、私淑,亦皆出之于自动自发。

   (一)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①,有成德②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④者,有私淑艾⑤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四○)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种方式。

   注释

  ①有如时雨化之者君子教性的方法,有像及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的情形。时雨,及时的雨。

  ②成德顺着学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

  ③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达,通达。财,材也。

  ④答问针对所问的问题加以答复指导。

  ⑤私淑艾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淑,善也。艾,音yì,治也。

     析论

  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性向,或研习道术,或发展技艺,而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对于资赋优异、自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当下就能领会。例如《论语》记载孔子称赞颜渊:“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渊的领悟力本来就很高,又能勤勉力学,不断精进,因此对于孔子所传授的学问都能心领神会,进而有所阐发。孔子教导颜渊,已经达到“时雨化之”的境界了。

有些学生的德性,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而充之,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导,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向,不同的材质。对于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时,也要各随不同的性向和材质,因材施教,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这就是“达财”之教。

  当然学生有了疑问,请教老师,老师也要针对问题的繁简难易,给予适当的解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答问”之教。

  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古昔圣哲,或者大师级的学者,不能亲炙,无法当面请益,那就只能掇取他们的善言、懿行来修养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私淑艾”了。孟子仰慕孔子的学问和人格,可是却较孔子晚生百年,不及躬聆圣教。但是孟子受教于子思的门人,透过传世的文献,自力精研孔子之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弘扬孔子学说的功臣,泽被生民。这就是“私淑艾”的学术传承。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今天有幸接受春风化雨、成德、达财之教,固当覃思力学,充实自我,以期达己达人。但是对于人类文化史上的圣贤,不能亲炙,那也可以效法孟子的“私淑艾”,进而阐扬他们的学问和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大气魄、大智慧的读书人。

   (二)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①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一六)

       章旨

  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注释

  ①不屑之教诲轻视其人,而不加以教诲。屑,洁。不屑,谓不以为洁而轻之拒之,表示轻视之意。

     析论

  我国传统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学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师或者加以开导,使之迁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诲,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学校教育中,若有好勇斗狠、惹事生非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三番两次的劝说、开导,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此时或许也可试一试不屑之教诲,让这种顽劣的学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师为何不理他了?等到学生受到不屑之教诲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后,再行教诲,也就比较容易改过迁善了。

  不屑之教并非万灵丹,在知能的教学或专业课程中,这种教法应是较不适宜的。只有针对某些较为特殊的个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这种不屑之教诲才能奏效。今天从事教育工作,面对新时代的年轻人,这种“不屑之教诲”更应谨慎为之。

   (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③。吾如有萌焉,何哉④?今夫弈之为数⑤,小数⑥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⑦,通国⑧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⑩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九)

       章旨

  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可有成。

       注释

  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不要怪大王不聪明。或,通“惑”,疑怪。朱熹《孟子集注》:“王,疑指齐王。”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晒一天太阳,却有十天遭到阴寒。暴,音pù,曝晒。

  ③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见大王的时候本来就很少,我退出之后,那些对大王谄媚迷惑的人就来到大王周围了。寒之,指对大王谄媚迷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如果使他有一点善端萌生出来,又能怎样呢?

⑤弈之为数围棋这种技艺。数,技术、技艺。

  ⑥小数微不足道的技艺。

  ⑦弈秋古代精于围棋的人,名秋。

  ⑧通国全国。

  ⑨惟弈秋之为听只是专心听从弈秋的教导。

  ⑩鸿鹄禽鸟名。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

  缴音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引申为系有丝线的箭。

  为是其智弗若与说这是他的才智不如人吗?为,音wèi,通“谓”。是,此、这种情况。弗若,不如。

     析论

  君王想要有治理国家的智慧,除了自我的修持精进之外,“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更是相当重要。经常亲近贤者,谦逊虚心地向贤德之士请益,方能集合众人的智慧,镕铸成大智慧,以安邦定国,为人民谋幸福。

  本章所说的王是如何“不智”,由于文献不足,无从得知。但是孟子对于这位君王不智的原因,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来加以分析,却说得生动而适切,直指问题的核心。首先,君王身边被群小包围,每天不是听取谗言,就是被谄谀之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好不容易才偶尔会见贤者,他的头脑怎么会清楚呢?孟子用“天下能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来说明,是相当深刻的。君王接触贤者的机会太少,当然日益“不智”了。其次,(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就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弈秋教棋一样,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也就无法有智慧了。

  细读本章,可以发现孟子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君王而发,希望君王要时时亲近贤士,远离小人,尤其是对于贤士的雅言还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其实,教育又何尝不然呢?青年学子在求学过程中,也应自我惕励,对于所涵养、所研习的学问,必须要专心,而且要有恒,切忌“一暴十寒”而枉费工夫,切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而终无所成。

   (四)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④,则茅塞之矣⑤。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二一)

       章旨

  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不可间断。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曾经学于孟子。

  ②蹊 音xī,人行处。

  ③介然专一的样子。

  ④为间不用间隔一些时日不去行走。间,音jiàn,间隔。用,行。

  ⑤茅塞之矣生出茅草塞住道路了。之,代词,指“道路”。

     析论

  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常有固定行走的路线,路上就不易生长杂草,久之,自然形成一条道路。这是专一的结果。如果,所走的路线不变,却是每隔十天、半个月才走一回,想要形成一条小路,也是不大容易的。只有天天行走,经常行走,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是专一而不间断的结果。

  荀子《劝学》篇列举了许多例子,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等,说明为学要专一和有恒,才能“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这些内容足以和本章义理互相阐发。我们无论读书为学,或是研习技艺,行善积德,如果都能专心致志,勤勉有恒地朝既定目标不断精进,那么,假以时日,成就必然相当可观。要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连“山径之蹊”都无法形成,又怎能走出宽广平正的人生大道呢?

   (五)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①。大舜有大焉②,善与人同③,舍己从人④,乐取于人以为善⑤。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⑥。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⑦。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八)

章旨

  孟子赞美虞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注释

  ①禹闻善言则拜夏禹听到别人提供的美言,就加以拜谢。善言,嘉言、有道理的话。

  ②大舜有大焉大舜又更伟大了。有,音yòu,又也。焉,于此,“此”指上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③善与人同善为通行天下的公理,是大家所共有的。朱熹《孟子集注》:“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

  ④舍己从人牺牲自己的见解,遵从大众的公理。

  ⑤乐取于人以为善乐于采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为善,行善。

  ⑥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舜从微贱时在历山耕种,在河边烧制陶器,在雷泽捕鱼,直到做了天子,往往都是取法别人的优点来行善的。

  ⑦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采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鼓励别人行善。是,此、这。与,赞许、鼓励。

   析论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说明子路对于善言、善行,往往迫不及待地加以实践。本章所说“人告之以有过”属于“有闻”,子路除了欣喜之外,当然也是急忙改正了。勇于改过,自然寡过;过失不断减少,离纯然至善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近了。由《论语》、《孟子》的记载,可见子路真是一位善于自修的贤者。

  夏禹地位崇高,却能虚心的察纳善言,汇聚众人的智慧,使自己思虑周密,眼光深远,从而在施政时采取最佳策略,淑世济民。这种“乐善之诚”的境界,实已超过了子路。

  虞舜的修养又高过子路和夏禹,他是“善与人同”,依朱熹的讲法,也就是“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什么是“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呢?一方面是“舍己从人”,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如此“舍己从人”,别人受到鼓励,自然更加为善了。另一方面是“乐取于人以为善”,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自己来加以实践。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当然也是弘扬其善了。综合“舍己从人”和“乐取于人以为善”,就是“善与人同”。

  虞舜从一介平民,从事耕、稼、陶、渔,一直到即天子位,都是这般“善与人同”,“与人为善”,影响所及,自然形成淳朴的社会、善良的风俗了。虞舜真是一位平凡的伟人。

   问题与讨论

  1孟子认为君子之教“有如时雨化之者”,请举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私淑艾”?请举例加以说明。

  3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屑之教诲”?

  4为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间断,才能有成。孟子是如何阐发这个道理的?

  5试举例说明“与人为善”对社会的影响。

   二、确立标准

  本单元编列《孟子》书中有关为学的篇章,一共五章。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依循方法,黾勉为学。如此才能合于规矩,厚植学艺根基,因此编列“羿之教人射”为第一章。为学必须循序渐进,蓄积深厚,每一阶段都应成章而达,因此编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为第二章。(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为学要追求深造自得、居之安、资之深、左右逢源的境界,因此编列“君子深造之以道”为第三章。为学不达标准,不可半途而废,才能自我实现,有所成就,因此编列“有为者辟若掘井”为第四章。至于“仲尼亟称于水”章,畅论为学必须有本有源、按部就班、盈科而进,乃可底于有成,今编为第五章,以为本单元的结论。

   (一)

  孟子曰:“羿①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②。大匠③诲人,必以规矩④。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二○)

       章旨

孟子以射箭、工艺为喻,说明为学必须先确切把握基本方法。

       注释

  ①羿音yì,人名,古代善射者。

  ②志于彀用心把弓拉满。彀,音gòu,弓满。

  ③大匠技艺高超的工匠。

  ④以规矩使用规矩画方圆。

     析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做老师的一定是把追求知识、研究学问、涵养智慧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依据老师传授的方法和指点的要领,勤下工夫,不断练习、思考、体验,才能娴熟技艺,融会贯通,深造自得,从容中道。不但习得学术的精华,甚至于还能激发创造力,对于所学有所创获发明,对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

  教学过程中,“志于彀”、“志于规矩”是相当重要的。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四一)彀与规矩是学射箭、学工艺最起码的要求。像羿那样的神射手,教弟子射箭,无论弓箭或弩箭,一定先传授张弓射箭的正确姿势和基本方法;以期集中心志,射中目标。这就是教人“必志于彀”的教学原理。至于技术老练的师傅,教学内容虽然异于神射手,然而教学原理却是相通的。他一定是先把工艺的基本知能教给徒弟,让徒弟操作娴熟。至于掌握诀窍、激发创意、出蓝胜蓝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那就是做徒弟的事了。

  孟子强调“学者亦必以规矩”,换言之,就是指点弟子研究发展身心性命之学,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四端,实践仁、义、礼、智等各种德目,遵循“尊德性”的规矩。等到义精仁熟之后,自能从容中道,成贤成圣。

   (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①,登太山而小天下②。故观于海者难为水③,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④。观水有术,必观其澜⑤;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⑥。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⑧。”(《尽心》上·二四)

       章旨

  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注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顶看鲁国,就觉得鲁国小了。东山,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小,作动词用,以……为小。下一句“登太山而小天下”的“小”,词性与此相同。

  ②登太山而小天下登上太山顶看天下,就觉得天下小了。太山,即泰山,主峰在山东泰安县北,为五岳中的东岳。

  ③观于海者难为水观看大海壮阔波澜的人,就觉得江、河、湖、潭等便难以称得上是水了。难为水,难以算得上是水。

  ④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圣人门下接受圣学启迪的人,就觉得天下其他的言论便不足观了。

  ⑤澜水中大波。

  ⑥容光必照焉只要是能够容受光线的缝隙,一定会照得明亮。容光,容受光线的缝隙。焉,代词,指容受光线的缝隙。

  ⑦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流水这种东西的特性呀,它是不把坑洞填满就不会向前流的。盈,满。科,坎也,坑洞。

  ⑧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立志行道,不到文理成就蓄积深厚而斐然可观的境界,是不能通达圣学的。成章,文理成就斐然可观。达,通达圣学。

     析论

  我们探讨学理,研习技艺,只要精进不已,往往能日新又新,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一旦达到较高的层次,眼界自然就开阔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在其中,往往不自觉其狭小。一旦自身学艺高明了,再回头观照,就自然有“小鲁”、“小天下”的观感。朱熹《孟子集注》对于本章发端两句诠释得相当中肯:“此言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

  天下的水域中,大海是最辽阔、最壮观的,观眺大海之后,我们还会认为江、河之水比大海辽阔、壮观吗?假使我们有幸成为圣人的弟子,得以饫(音yù,饱也)闻圣道,体悟最高的智慧;那么,世间的许多俗学、俗论,还能再让我们着迷吗?“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见过最壮丽的景观,听过最高明的哲理,眼界自然不凡了。

要研习圣道,就必须体会圣道是有本有源,广远无穷的。孟子先以观水为喻,又以日、月之光来比方。大海之所以有浩渺的烟波、汹涌的涛澜,是因为大海本身的深广无涯所使然。因此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由波澜之壮观,可以想见本体之深广。同样的道理,只要能容纳光线的缝隙,日、月之光都能照到。仔细观察缝隙中的光,而日、月之明为其本体也就可想而知了。然则,我们研究圣道,是否也应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何研习圣道呢?孟子进而提醒世人必须脚踏实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把圣道的全体大用深细体悟,必须如此,才能够登上圣道的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指点学者要取法于流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盈科而进,细密踏实,以体现圣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成章不达”。对于圣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力求“成章”,换言之,就是对每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要蓄积深厚,求其文理成就卓然可观。如此精熟所学,就是“达”。一旦对于圣道的全体大用无不通达,于是“志于道”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盈科而后进,是流水的标准;成章而后达,是求学的标准。

   (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①,欲其自得之也②。自得之,则居之安③;居之安,则资之深④;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一四)

     章旨

  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注释

  ①深造之以道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断研究进取。造,诣、至。道,事物的道理。朱熹《孟子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之,所学的道理。下文各“之”字的意思与此相同。

  ②欲其自得之也要让他自己体验道理而有所得。

  ③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

  ④资之深可凭借使用的道理深远无尽。资,凭借。

  ⑤取之左右逢其原拿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都能遇到其根源。朱熹《孟子集注》:“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值、遇。原,源也,本源。

     析论

  孟子“深造自得”的阐述,应该就是他自己为学的深刻体验。对于本章的内容,我们若能切实理解,而又身体力行,那么无论钻研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学问,都能有得心应手、触类旁通、精进不已的乐趣。

  我们每天锲而不舍地探研某一学问,就是“深造”。只要是学问,就一定有其原理、方法,按照学问的原理、方法去钻研,就是“以道”。针对某一学问“深造之以道”,经过长时期的积累、精熟,自然对于此一学问的本、末、精、粗了然于胸;甚至还能更上层楼,发展出高明的研究成果呢!这就是“自得之”。

  “自得之”之后,就能:(1)“居之安”,所学自然融入生命,信心十足,安固而无所疑惑。(2)“资之深”,所学深远无尽,能有深厚的凭借,转相贯通而不穷。(3)“取之左右逢其原”,所学本体深厚,源远流长,能随宜触发,以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学理的源头。幽默大师林语堂曾说:“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的智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明的语句把这专门智识贡献出来。”(《生活的艺术·论幽默感》)能用平易简明的言辞和例证,阐说深奥难懂的道理,或许就是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吧!

   (四)

  孟子曰:“有为者①,辟若②掘井。掘井九仞③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二九)

       章旨

  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注释

①有为者要有所作为。者,助词。

  ②辟若譬如。辟,音pì,譬也。若,如。

  ③仞古制八尺为仞。

     析论

  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秉持着一贯的恒心毅力,朝夕惕厉,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小则学习一技一艺,大则修身为学,开创事业,莫不如此。

  哥伦布首度探险航行北大西洋时,屡遭艰险,但是他每天都在私人航海日志写下这样的话:“今天我们仍然航行,航向西南方。”当时他的船队中,樯倾楫摧,险象环生,以叛变为威胁的水手,不乏其人。但是哥伦布凭着无比的勇气和信念,坚毅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为人类的历史写下崭新的一页,他发现了新大陆。(参考黄文范译《珠玑集》)哥伦布坚持理念,不为势劫,终能有成,此一事迹,正足以和本章旨趣相印证。

  孟子认为为学一定要达到标准,好比挖井,没有挖到水,这井都是白挖的。为学达不到标准,也是白学,以此勉人不可半途而废。

   (五)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③,不舍昼夜④,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⑤。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⑥。苟为无本⑦,七、八月⑧之间,雨集,沟浍⑨皆盈。其涸⑩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章旨

  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闻过情,徒有其表。

       注释

  ①徐子徐辟,孟子弟子。

  ②亟音qì,屡次。

  ③原泉混混有源头的水不断地涌出。原泉,有源头的水。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混,音gǔn。

  ④不舍昼夜指水日夜不停地流。

  ⑤放乎四海流到大海。放,音fǎng,至。四海,四方之海。

  ⑥是之取尔即“取是尔”,就是取这一点罢了。是,此。尔,罢了。

  ⑦苟为无本假使是没有源头的水。苟,若。

  ⑧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换言之,也就相当于现代农历的五、六月,正是仲夏、季夏的时序。

  ⑨沟浍田间水道。浍,音kuài。

  ⑩涸音hé,水干竭。

  声闻过情名气超过了实际的学养。声闻,名气。闻,音wèn,名声。情,实情。

     析论

  孔子对于水的称道,见于文献记载的,不止一则。然而世人较为熟悉的,或许就是《论语·子罕》篇第一六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书论语卷将这章编为“论学”类的第二章)这章至少有两层涵义:(一)时光不停消逝,一如流水,因此君子应珍惜光阴,及时为学。(二)道体的流行,就像川流之水一般,永不休歇,君子为学也应精进不已,止于至善。

  徐辟向孟子提出“仲尼……何取于水也”的问题,就如同林放向孔子请问“礼之本”(《论语·八佾》)一样,真是“大哉问”。因此孟子层层深入地加以启发:首先是“原泉混混”,为学要为“有本之学”。接着是“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为学千万不可躐等,必须按部就班,精进不已,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孟子用这样的道理来指点徐辟为学之道,是非常中肯的。由此可见孟子教导学生方法之高明。

  孟子不但从正面说理,他还逼紧一步,再从反面设喻申论。无本之学像什么呢?像无本之水。怎样的水是无本之水呢?那就是七、八月之间的倾盆骤雨,来得快,停得也快。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时,“沟浍皆盈”。然而那沟浍中的雨水不像泉水一般,时时有源头活水注入,因此,“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只一会儿工夫,就蒸发干涸了。如此无本无源的沟浍之水,还能“放乎四海”,浩浩荡荡吗?为学之道是否也是如此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

孟子畅发议论之后,用“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作为收束。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实际的学养,那么他的学养自然是不够深厚了。学养不深,当然不是有本有源之学。只有按部就班,不断精进所学,才是君子应有的作为,假以时日,才能成为有本有源之学。如果不这么做,却想一步登天,想要提高知名度,那就是“声闻过情”,这和孔子所“取于水”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徐辟接受了孟子的开导,应是深有所悟而身体力行吧!

       问题与讨论

  1何以为学必须先把握基本方法?试举例加以说明。

  2我们可从大海体会出怎样的道理?

  3何以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4何以为学要“成章而达”?

  5研究学问,深造自得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三、环境移人

  接受教育的人,除了遵循规矩,修心养性,持恒不懈,深造自得之外;学习环境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个人与环境之间,若能有良性的互动,那么教育的成效才能彰显昭著。《孟子》一书对于上述内容,多所阐发,兹择其三章,编为本单元。一傅众咻,就不能学好语言;一位善士,也无法导正国君。学习环境的重要,由此可知,故编列“孟子谓戴不胜”为第一章。家庭是相当重要的学习环境,父(母)兄(姊)若是贤德,常可熏陶出优秀的子弟,因此“人乐有贤父兄”,故编列“中也养不中”为第二章。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困心衡虑,每能奋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接受来自环境的种种挑战,并加以克服,才能生存、成长,培养出大智慧,故编列“舜发于畎亩之中”为第三章,以收束本单元。

   (一)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②?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③?”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⑤,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⑥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⑦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⑩?(《滕文公》下·六)

     章旨

  孟子以学习语言做譬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

       注释

  ①戴不胜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您想要您的国君向善吗?之善,往善、向善。

  ③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傅,教也。

  ④咻音xiū,喧扰。

  ⑤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说齐国话。挞,音tà,责打。

  ⑥庄岳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⑦薛居州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⑧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在大王身边的人,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地位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

  ⑨王谁与为不善王和哪一个人去做不善的事呢?

  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一个薛居州,对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王引之《经传释词》:“独,犹‘将’也。”

     析论

  许多外国朋友来我国学中文,除了中国老师课堂上的教导之外,他们住的是中国家庭,交的是中国朋友,上的是中国饭馆。日常生活中,他们打开电视,扭开收音机,到商店购物,耳濡目染的,莫非中文。因此,他们的中文自然进步得很快了。学习语文,首重良好的语文环境。这个道理,孟子早就如此主张了。他认为若要楚国大夫的孩子学好齐国的语言,就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让这个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文的熏陶,假以时日,必定能说得一口道地的齐国话。

学习语文,固然要重视环境;修德为学,更须讲究环境。孟子向戴不胜提出一个良策,以诱导宋国国君向善。假使在宋国国君身边的官员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那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篇),国君经常接触君子,自能向上、向善了。反之,国君如果经常接近奸佞小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而正人君子则饱受排挤,那又怎能使国君熏陶成德呢?再者,身为国君,固然应该亲近贤德之士,一般人又何尝不然呢?只有向损友发出绝交书,并且“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我们的修养才能日进于高明,我们的学问才可精益求精。环境对于学习者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

   (二)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①,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离娄》下·七)

  章旨

  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育熏陶子女的义务。

       注释

  ①中也养不中能行中道的人,教养不合中道的人。朱熹《孟子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也,句中语气助词。

  ②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指贤德和不肖,其中的距离相差不多。所谓贤父、兄,若不能教养子弟,也就算不上有贤德了。其间不能以寸,其间距离不到一寸。

     析论

  父(母)兄(姊)若能实践中道,那么必然是孝悌忠信、乐善不倦的人;而涵育熏陶其子弟,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也是合于情理、极为自然的事。有这样贤德的父(母)兄(姊),其幸福自是不在话下。至于才华出众的父(母)兄(姊),除了自己有所成就之外,也应分一些心力、时间,以教养、裁成其子弟。须知才德、智慧兼备的人,必然会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想。对于他人,尚且要立之、达之,何况是自己的子(女)弟(妹)呢?无论是品德之熏陶,或是才学之裁成,固然是由于父兄贤才,实则良好的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只顾成就自己,对于子弟却不加以教养裁成;那么纵使自己能守中道,有才德,这种人和那些不能守中道、而又没有才德的人,实在也没有多大差别。就像今天社会上有很多家庭,父母亲的才德学问都是很有成就,却整天忙着事业应酬,无暇以其才德、学问熏陶子女,而子女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于是成为不肖子弟。果真如此,则为人父母者,诚难辞其咎。

   (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一五)

       章旨

  孟子借圣贤兴起、国家存亡的事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困心衡虑,动心忍性;安乐的环境,则会使人苟且偷安,生活糜烂。

       注释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迹于历山的田野中。畎亩,田野。畎,音quǎn,田沟。亩,田垄。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在捣土筑墙的生涯中被殷高宗所举用。傅说,殷代贤士,隐于版筑,殷高宗举以为相,国大治。说,音yuè。版筑,古人筑墙的方法,以版夹土,将土捣实以筑墙。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在贩售鱼、盐的商场中被周文王举用。胶鬲,殷代贤臣,遭纣之乱,隐世经商,周文王知其贤而加以举用。鬲,音gé。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牢狱中被齐桓公举用。管夷吾,字仲,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谥敬。士,狱官,此处指狱官所掌理的囚系人犯之事。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在海边耕种,被楚庄王举用为令尹。孙叔敖,字叔,名敖。春秋时楚国人。

  ⑥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在交易货物的市场中被秦穆公所举用。百里奚,春秋时人。原来任虞国大夫,晋献公消灭虞国,俘虏了百里奚。百里奚逃到宛,被楚国人抓到,秦穆公听说他贤能,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秦霸。

  ⑦饿其体肤让他身体受到饥饿。

  ⑧空乏其身使他困穷。空乏,穷困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做事时,拂逆扰乱他的所作所为,行,行事。拂,违戾。

  ⑩动心忍性耸动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动,耸动、警动。

  曾增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般人常是有了不当的言行之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滞郁结在心志中,阻碍梗塞在思虑中,然后才能奋起振作。赵岐《孟子注》:“衡,横也,横塞其意于胸臆中。”作,奋起。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别人的脸色来验证,从别人的声音来听取,然后才能警悟通晓自己的过失。征,验。喻,知晓。

  法家拂士法度的世臣与辅弼的贤士。拂,音bì,弼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忧患中才知奋斗生存,处在安乐中易于纵恣而败亡。

     析论

  孟子综观古史,发现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都是早年遭逢艰困,备受煎熬。然而,这六位圣贤都是刚毅坚忍,不屈不挠,以恶劣的处境为熔炉,自我淬砺;以横逆的人、事为养分,涵养智慧。他们终于通过严格的考验,步步提高人生的境界,或成为仁民爱物的帝王,或成为辅弼君王的贤臣,对天下、对国家、对历史文化各有其卓越而深远的贡献。

  于是孟子进而提出相当深刻的阐释。他认为像虞舜、傅说等这样的圣贤之所以饱经忧患,备历艰困,是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肩负上天所交付的重责大任(启迪民众,安定天下的责任),必须接受怎样的磨炼呢?孟子昭示世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换句话说,也就是“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圣贤的潜力更是可以不断开发。越是环境艰困,越是横逆当前,就越能激发出潜藏在生命深处的能力、(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智慧。一旦他们丰富了阅历,恢弘了气魄,充实了学养才能,深厚了道德修为,因缘际会,得遇英主,自能成就大格局、大事业。

  至于一般人,是否也要历经磨炼,才能成长、成熟,从而有所作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人恒过”到“而后喻”八句,就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一般人还未成为圣贤,自然难免犯过。当他们遭逢事穷势蹙的际遇,自然会心中郁结,思路不畅了。经过深思力索,终于想通了,于是奋然兴起,有所改善,有所作为。当他们犯了言行之过,别人的不满、怨怒之气,或者形于脸色和眼神,或者发于声音和言辞。察觉别人的辞色,于是心中有所警悟,从而知过、改过。像这样不断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虽然本身原非圣贤,但是假以时日,也能培养相当的才智,而发奋图强,有所作为了。

  个人的人生,固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的兴亡,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政府中,如果缺少老成谋国、能遵守大经大法的大臣;如果缺少忠肝义胆、具大智慧、骨鲠端方的辅弼之臣,必然是小人道长,日益沉沦。在国际间,如果没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那么这种群小当道、君臣怠弛的政权,其前途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与讨论

  1学习语言,必须安排怎样的环境?

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环境。

  3孟子说:“人乐有贤父兄。”原因何在?你对这句话有何感想?

  4在求学的生涯中,你曾有过“动心忍性”的经验吗?这样的经验,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扼要加以叙述。

  5请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