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420口红图片:汉语新诗鉴赏(85)唐军林?天外?朱多锦?碧果?邹荻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29:02

汉语新诗鉴赏之八十五

唐军林/天外/朱多锦/碧果/邹荻帆

 

 

唐军林(1969-),湖南衡南人。著有诗集《你站在河边》等。

 

城市缝隙里的鸟

 

一群    乡村来的鸟
    在城市的缝隙里    不停的
    营造
    乡村的假象

    穿梭在养尊处优的城市园林
    怎么找
    也没找着
    饱腹的虫子

    此起彼伏的车流
    浮光掠影的灯火
    一次次  惊起
    鸟儿的不安

    鸟儿    失眠了
    叽叽喳喳的
    在城市的屋檐下
    叫嚷

 

(选自2009年《中国诗歌鉴赏》)

 

[赏析]

特定的环境能让人产生特定的心境。作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进了城市,没想看到城里飞动的鸟会引起他心里如此强的震动。
       诗中的鸟,不像鸟,更象寄住在城里的他及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农民工们。诗中的“乡村的假象”“养尊处优的城市园林”……等一系列具体物象,渲染出了他对所处在的城市的感触。现在城市生活,一直都是乡里人的想望,可这美好的想望一旦无法有机的融入,又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惑和不安。

诗中的“此起彼伏的车流 /浮光掠影的灯火 /一次次惊起 /鸟儿的不安”和“鸟儿  失眠了/叽叽喳喳的 /在城市的屋檐下/叫嚷”在作者笔下,就是一个明证。  (谢尚傧/文)

 

 

 

天外(1956-),本名龚鸽灵,澳大利亚汉语诗人,祖籍江苏江都。著有诗文集《终结的开始》等

 

 

镜子里的断剑

 

我分明是在你的左边

你却执意变成右边

还好  没有把我的下面

变成你的上面

 

风分明吹皱一池春水

你却纹丝不动

心如死铁  却把明亮留在表面

让所有苦难都失去颜色

只将一具躯壳细腻地呈现

 

你的叛变

发生在太阳照到你的那个刹那

金光四射  如同闪电

蓝天白云也能被你

浓缩成一个焦点  去点燃火种

燃烧一场生命的火焰

 

其实你只是真实地把

一切事物的外表再现

你没有错  错的是我

一柄

身上流着血却没有血色

眼中含着泪却没有泪流

生了锈拔不出的断剑

 

(选自冰夫、雪阳主编《良造季节——酒井园五周年诗选》,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赏析]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就对你哭”,果真如此吗?只怕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模糊了真假之分。

倘若你亲眼看到一把镜子里的断剑,是否为之动容,或悲或喜,或花容失色,或平淡无奇,想必总会思绪万千。

“我分明在你的左边,你却执意变成右边”,是啊,生活总是那么多意外,又那么多无奈,我无法控制,只能让彼此反向而行,或许,是从来就没有按我们预定的轨道行走,但是,没法改变,无论如何,生活仍在无情地继续。

纵然有外力左右你,你却一如那一池春水,纹丝不动,似乎一切都是徒劳。我的心早已停止跳动,留下的只是空壳,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我想,这种落寞和心痛,言语无法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被伤害的同时,还残忍地让世间明亮起来,与黯然失色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你“点燃了生命的火种”、“燃烧一场生命的火焰”,绚丽、多彩,却狠狠地把我燃烧直至耗尽。

《镜子里的断剑》,究竟是悲怆、哀伤、残缺还是无情,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其实你只是真实的把一切事物的外表再现,你没有错,错的是我。一柄,身上流着血却没有血色,眼中含着泪却没有外流,生了锈拔不出的断剑”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毋庸置疑,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在此时,现实一种已不再是事实,而是外表欺诈,我们宁愿选择“自欺欺人”。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后来,在人们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裸的真实。悲哀,莫过于此。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但缺乏一面镜子,有时看到的未必是真,真的未必能看到。生活也许带给了我们很多失望,但别失去信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镜子里的断剑》收录在《终结的开始》里,事情的终结并不如同镜子里的那把断剑,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希望之所在。 (莫泳诗[学生]/文)

 

 

 

朱多锦(1945-),山东齐河人。著有诗集《我们笑在最后》、《沉思岁月》等。

 

风雪中离去的人

 

那是一个风雪弥漫的黄昏

我见到了我晴日里的恋人

    ——我稳了稳脚跟,又

稳了稳脚跟
    ——她裹了裹围巾,又
    裹了裹围巾

——我抬头望了望河边的树林,又

将目光投向战栗的寒村

——她清了清喑哑的喉咙,又

将舌尖儿抵在青紫的双唇

    ——我抹了把融在脸上的雪痕,又
    抹了把融在脸上的雪痕


    ——她理了理蓬乱的发鬓,又
    理了理蓬乱的发鬓

 

最后,她送给我一句最后的话
    再过年的时候,不要
    再忘了送礼
    给那位革委会主任

她走了,在那个风雪弥漫的黄昏

 

(选自:诗集《沉思岁月》)

[赏析]

这不是执手相看泪眼,这不是挥手从兹去,这不是举手长劳劳,这是风雪隔断的离别,这是寒冷冻僵的爱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诗人不敢向心爱的人迈出一步,他只“稳了稳脚跟,又稳了稳脚跟”。他不敢看那双绝望的眼神,他只“把目光投向战栗的寒村”,他太耿直,怎么就不早送礼给那位革委会主任?

正是由于朱多锦先生在那个时代,他没送礼给革委会主任,正是由于他在文革开始的第二年就把文革当做了研究对象,正是由于他在文革第三年,就预言文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命题。正因为众人皆醉他独醒,才使“她走了,在那个风雪弥漫的黄昏。”

这首诗写于文革时期,在那个只有政治口号的年代,朱多锦先生的诗写出了被压抑的人性真情!整首诗通过几个细节抒发了一对恋人的凄苦离别。  (平林/文)

 

 

 

碧果(1932-),本名姜海洲。台湾诗人,祖籍河北永清县。著有诗集《秋?看这个人》、《肉身意识》等。

 

空着的一支瓶子

 

一支
    瓶子在那里空着
    我在那里空着

    风过时,瓶子口,发生鸣声
    发出鸣声,是我张口,在风里

    鸣声
    在空里
    纠缠。

    纠缠
    在空里的
   
    鸣声。

    风纠缠在空里的鸣声中
    鸣声在纠缠的风里鸣着

    之后
    一支瓶子在那里空着
    之后
    从此到彼无风
    无鸣声无
   
    和缠

    之后
    道成。
    佛生。
    之后

    啥也没有。之后
    我……………………
    ……。也许…………
    ………。……………
   
    一支瓶子。依是
    空着
    空着
    迎风
    而之的
 
    空在那里

 

(选自2002年9月18日《台湾日报》副刊)

 

[赏析]

碧果的《空着的一支瓶子》是一首具哲学思辨的诗。前五段简洁利落,短句相连,缓慢道出,像说书,却又诡异辗转,非常地碧果。各段乍看相似,其实段段意义互异,而且层层堆栈,观察的既是外物,又是内心。在常人看来,一支空瓶(不管之前装的是酒是饮料)原不足奇,无人会从其中“想象”出诗来,然而碧果对瓶子,尤其是空瓶有其“偏执”,在他心中,那可能是酒倒空后的体悟,也是岁月倒空后的领受。

碧果说“我在那里空着」“瓶子口,发出鸣声”、“是我张口,在风里”,说的是鸣声与人的合一,乃有“风纠缠在空里的鸣声中/鸣声在纠缠的风里鸣着”,风与鸣声既非瓶与人,又同一了瓶与人,所以当鸣熄风止,则瓶与人是否存在已无关紧要。既有此体会,则已近道,那么再有空瓶迎风,当然自如自在。碧果此诗带领读者如此贴近日常平凡之物,真是妙悟,当然非以上解所可完满。 (白灵/文)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等。

 

在天池的下面

 

在天池的下面,

瀑布碰击岩石

粉身碎骨

化成亿万块碎玻璃

狂奔又呼号。

重压在山岩的地下泉

听到了

出迎了

含着热泪而纷纷拥抱,

那就是温泉!

在乱石的千百条石涧间

争先夺道。

那是绝唱∶

山谷的键盘

带着生命的不同的脉温

交响着歌潮……

 

(选自《邹荻帆抒情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赏析]

这是一首带有歌颂意味的山水诗。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赞美瀑布和温泉来赞美抗联英雄和东北人民,赞美一切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赞美所有反对侵略争取解放的人民。”

诗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做到了历史事实与山水意象的完美对应。天池,象征着抗日战争的策源地;瀑布,象征革命的洪流;岩石,象征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及一切反动势力;“碎片”,象征着散布在各地的抗日战士及工作者;地下泉,象征着处于日统区重压统治下的人民。

诗作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对山水意象真实动态的描摹,再现了当年抗联英雄唤起千百万人民共同战斗的生动历史场景。以“化成亿万块玻璃/狂奔又呼号”、“出迎了/含着热泪而纷纷拥抱”、“在乱石的千百条石涧中/争先夺道”几句尤为生动传神。

最后一节,以“啊”字直接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由视觉描写转为听觉描写。流泉飞瀑的喧响,犹如万千军民用生命弹奏的历史交响和撼人的歌潮,穿越了时空在诗人的耳际久久萦绕。

诗人说:“我写这首诗,也受到了山水诗的启发。”通篇不离山水,但整体意蕴又高于山水,与柳宗元的《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遣词精当,感情饱满热烈,意向与主题完美合一,达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 

 (余文杰[学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