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心理健康ppt课件:我们离“全球第三次大萧条”有多么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12:00
我们离“全球第三次大萧条”有多么近?       

我们离“全球第三次大萧条”有多么近?

 

第一次世界性大萧条爆发在1929年10月;第二次世界性大萧条爆发在2008年10月;那第三次世界性大萧条是否还会爆发呢?

2007年9月,美国中央银行行长伯南克先生开始大幅下调美国利率。当时,本人指出——伯南克先生大幅下调美国利率将会把世界经济推入第二次世界性大萧条。首先,2001年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实行日元量化货币政策,这随后产生了一个世界级“影子中央银行”,当时就是“日元套利交易者”。“日元套利交易者”为2003~2007年期间的美国地产、欧洲地产、俄罗斯地产等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2007年9月,伯南克先生的大幅下调美国利率举动,开始威胁到“日元套利交易者”的生存环境,2007年9月“日元套利交易者”开始迅速逃离美国地产、欧洲地产、俄罗斯地产等地区。具体的理论本人2009年11月出版的《多角世界下的中国房价》一书中有详细论述。其次,2007年9月,伯南克先生的大幅下调美国利率举动,开始威胁到当时中国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通货膨胀恶化,这样,就产生了美国经济体开始哀退时,中国地区和欧洲地区反而是货币政策加速度紧缩的世界“闹剧”。所以2008年2月,本人写了《股灾先生——伯南克与短暂的大萧条》一篇博文。2008年10月,世界经济爆发大崩盘。

现在的常识问题是“全球第三次大萧条”,还有多么近?

从理论上我们需要了解——中央银行是一个错误的体系。最简单证明的是2008年10月的世界性大萧条中,为什么美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中国中央银行这么多中央银行管理者,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期到世界经济危机要爆发了,反而美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中国中央银行这么多中央银行管理者事实是在加速恶化当时2008年世界经济的情况。2008年到2011年的今天,美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中国中央银行共同让世界完成20万亿美元负债去推动全球化下的经济运行。今天,用通货膨胀来打分的话,美国中央银行是60分,欧洲中央银行是20分,中国中央银行是0分。

但是,如果用“美元套利交易者”来打分的话,美国中央银行是100分,欧洲中央银行是5分,中国中央银行是0分。因为,2009年到2011年今天,全球的流动性80%是由“美元套利交易者”来提供的。“美元套利交易者”就是从美国市场拆借货币,然后投机新兴市场包括欧洲市场。紧密的全球化经济,会对世界的通货膨胀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对美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中国中央银行的管理者是无法理解的问题。中国的通货膨胀正在加速度蔓延,“美元套利交易者”的头号死敌,就是通货膨胀。现在,谈论“全球第三次大萧条”离我们还有多么近,这对中国中央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还是一个遥远的问题。但是,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问题已经说明——“全球第三次大萧条”是离我们那么的近。

 

[经济杂谈]佩佐夫的惊世预言:中国的大萧条

 

2004年11月22日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作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出生于保加利亚,现于从事研究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

 

最近读完Rothbard的《美国的大萧条》(America’s Great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Rothbard的著作(第五版)。

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Rothbard《美国的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Rothbard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崩溃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繁荣(InflationaryBoom)的出现和原因,提出了一个将之与今天中国经济政策比较的基础。

为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

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20世纪20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此时的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经过历史检验的”(tried-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的(savings-starved)的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天的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

根据Rothbard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Rothbard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93页)……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102页)”换言之,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是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130页)”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仅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衡,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86页)。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裂来得很意外。

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credit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一些分析师相信这些数字是保守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2002和2003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20年代的三倍。

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20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20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真的表明,信贷扩张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处于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20年代令人瞩目的相似,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类似同样重要。20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20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它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143页)。”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ofloans)(139页)。“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至他后来表示即使坏账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便宜手段——这种便宜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赖账和金融灾难(141页)。”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2)刺激对外贷款,以及(3)有意刺激出口。

类似的,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它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策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20年代时的一样:(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对外贷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20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

因此,很清楚,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进而引发其它国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一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1929年,(美国)扩张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溃,经济在1930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的,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2008年奥运会,但是Marc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Faber博士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沽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

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

(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

(2)美国的一次衰退,

(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还有,

(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超级强权,中国也很有可能浴火而出,成为新的超级国家。

 

中国与美国经济政策的结果

 

1991年—1992年美国与日本都陷入一场严重的衰退中。当时,有99%的经济观点都是日本将很快走出衰退带领美国复苏。可是,接下来的近十年时间里,美国经济是强劲复苏,而日本继续是强力下滑。而2009年的今天,全球同样又有趣地有99%的经济观点,都是中国将很快走出衰退带领美国复苏。未来是中国先复苏,还是美国先复苏。这完全取决是中国企业与个人先完善了企业与个人负债表,还是美国企业与个人先完善了企业与个人负债表。所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政策将最终决定真正的答案。

为什么谈中国经济政策中必须结合美国经济政策呢?因为真正的经济环境中,不存在中国复苏后带领美国复苏或美国复苏后带领中国复苏的事。只存在如果中国经济复苏,那美国经济就必然加剧衰退。而如果美国经济复苏,那就必然出现中国经济加剧衰退。大家今天必需明白现在的经济是资本控制实体经体的时代。资本是逐利的,当中国经济出现复苏时,全球资本包括美国地区资本就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地区。这样,中国地区就会借助全球资本强化复苏动力。而美国地区就会因为缺少全球资本包括本土资本而陷入加速衰退。所以同样如果美国率先复苏,那中国地区必定面对大量资本撤离而加速衰退。这点我们在1993年后美国与日本的情况就充分说明。1994年后美国经济复苏之猛烈就极大地依靠全球资本包括日本地区资本涌入。而1994年后日本经济并没有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包括日本央行与日本政府的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中复苏,而是由于大量资本撤离转战美国市场而进一步是加剧下滑。中国有一名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中国今天的经济问题真正是保8%增长吗?

2009年一季度中国地区银行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人民币,已基本完成2009年5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目标。而全国发电用量却继续保持回落。3月份全国土地价格出现环比下降,而3月份全国商品房价格环比是上升,并出现交易量大幅上升。大型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几乎为零,高风险投资意愿严重上升。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是高达3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大量信贷资金继续进入过剩产能与高风险投资市场。工业利润的下降与就业市场的困难还将持续。现在摆在中国央行面前只有一个选择,是今年全年中国地区信贷是8万亿人民币还是12万亿人民币的事。因为未来如果信贷收缩,中国经济就直接迅速恶化。如果是维持超高速信贷增长,或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货币政策,那将很快引发中国地区资产价格泡沫投机,大量投机资本与储蓄资本将首选的是地产市场。而中国地产市场未来价格上升,必然会引发中国通货膨胀上升。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重要教训就是社会成本底线问题。当工资收入跌幅小于物价跌幅时,这个社会成本底线或许应该是安全的。当工资收入跌幅大于物价跌幅时,这个社会成本底线是有问题的。如果中国央行今天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货币政策,那很快将明白上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重要教训。

如果一个经济体从通缩中是转入通胀后,那必定是会进入一个更大代价的通缩。以实际运行中经济为例,上海现在较高瑞地产在过去一年的世界性大萧条中调整幅度不到10%。中国许多一线城市房价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是表现非常惊人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中,大量海外资本进入中国主要地区优质地产。而近期上海许多顶级楼盘放巨量成交,说明中国大量信贷投机资金进场接盘,大量海外资本退场。中国央行的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必然是加速与加剧未来这场资本的转变。当中国地区通胀上升,大量从中国楼市成功套现的海外资本必然撤离中国市场,转战高级别货币中的通货膨胀低的货币。这样中国央行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货币政策将很快去挑战中国社会的社会成本底线问题。这样中国经济就必然从通胀进入一个更大代价的大通缩。而中国许多地区楼市就会从暴涨中进入一个长期暴跌中。而2007年6月份本人提出的非常明确,中国经济最坏的局面是中国股市未来跌到2000点,而中国许多重要地区楼市继续保持上升。当时我提出的时间点是2008年底,现在看来是要延后一年在2009年底左右。

现在有人或许会提出,美国现在不是也是宽松贷币与财政政策吗?美国中央银行不是也是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政策吗?要知道不是中央银行把利率放到了零或执行量化货币政策就一定是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政策。因为只要企业不去扩张借代或个人不去扩张借代,经济体的流动性再充足,通货膨胀都是不会上去的。这一点从日本经济在2001年—2006年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但日本企业债券市场是逐年萎缩中可以获得解释。现在美联储是大量购买抵押贷款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而美国政府是大量注资银行体系。而美国的实体经济包括个人消费市场并没有获得太多政府扶持。并且,美国汽车工业的倒闭风险,都让美国实体经济企业与个人现在都为了完善各自的资产负债表而努力。今天,美国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大幅提高。但这些高能货币的释放不是美国银行业所能决定的,而是美国个人与企业的真实需求的回升才会出现。所以,今天美国货币与财政的主要调控方向是不会带来经济体的短期波动。而是建立在更市场力量的维护上。

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近期美国股市的回暖,有来自美国银体会计制度的改变,也有来自美国交易所限制抛空的规则。所以未来美国经济如再出现进一步下滑,那中国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否会更坚定。短期结果中国是好看的,但长期目标谁是正确的呢?1930年的世界性大萧条是制造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现在的这场世界性大萧条是否会制造出区域性地区冲突呢?这或许就是人性的问题了。

 

十年一萧条 - 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8是一个最吉祥的数字。不过,在经济界,它却好象是一个魔咒。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逢8必有一次大萧条。1988、1998、2008,莫不如是。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三次萧条的逻辑和结果竟然是如此一致:高速的经济成长,诱发通货膨胀,政府采取霹雳的行政调控手段,导致经济迅速转冷。

1998年的“物价闯关”至今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痛点”,在之前的三年,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空前激烈,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国营机构投身到物资的倒卖中。为了推动价格的市场化配置,中央决定实施物价改革,因为准备不足,直接导致了空前的通货膨胀,《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在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383种商品中,动价面达95%以上,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这个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续三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

“物价闯关”仅半年就被紧急叫停,到1989年初,很多建设项目下马,约有500万农民建筑工返乡,而此时在乡村,整顿也使得大量乡镇企业倒闭萧条,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到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国营企业则因产销萎缩而受到三角债的困扰。这一轮紧缩要到1991年才得到缓解。

1998年的宏观紧缩与今年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特别在家电、食品等领域中,本土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功,国内市场空前繁荣,而到1997年,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突然狙击亚洲货币,引发亚洲金融风暴――也是在那次危机中,《金融时报》宣告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为了捍卫人民币不贬值,朱镕基政府承担了空前的风险和压力,实施了严厉的金融管制和紧缩政策。与此同时,受金融风暴影响,一向形势不错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国内商品库存猛增,消费需求严重不振,6月份,长江流域又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个省市受灾,死亡4150人。内外交困,国内经济顿时由过热转入过冷,全国居民储蓄创下历史记录,被视为“笼中之虎”。

2008年的景象竟如出一辙:在过去的三年里,内外俱旺高速成长,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央政府猛然刹车,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一堆篝火被兜头浇灭,而受到牺牲的仍然是面大量广的民营资本企业,仅上半年就有6•7万家企业倒闭,不料,国际市场突变,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信心崩塌,中国经济在短短数月间,由过热直接坠入冰渊,在过去数年中,拉引经济成长的三大引擎――房地产消费、外向型的“中国制造”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有两个彻底熄火,于是,萧条骤然降临。

既然导致萧条的逻辑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再来看,走出萧条的办法有多少。

1988年的那次萧条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在1990年前后曾经非常的艰难,朱镕基于1991年赴京主管经济后,实施了很多重大的政策调整手段,其中包括严厉的金融秩序整顿、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大规模上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调整等等,与此同时,进行众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区建设,邓小平更是在1992年以“南巡讲话”的方式呼唤人民进行改革和扩大消费的信心。在那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大,而最终经济的复苏得益于国内家庭消费――特别是家用电器市场的全面激活。

1998年的拯救战略则是内外并举,在外贸方面,积极鼓励出口,利用亚洲周边国家、特别是“四小龙”受金融风暴重挫的机遇,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内需方面,中央政府被迫开放房地产市场,以此激活消费市场,经过两年调整,中国经济得以复苏。在这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继续得到了强化,通过“国退民进”的战略,政府把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抛给了市场,而在金融、能源和资源性领域坚决地形成了垄断的优势。

国经济仍然行走在这样的调控逻辑之中。从目前的景象看,基本可以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要复苏经济,仍然要启动现有的三大引擎。外贸的复苏受国际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制造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创新变得非常重要。其次,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最直接的启动方式,近期对铁路的2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推出的万亿重振方案,都是这一思路的呈现。再次,唤醒民众消费,似乎除了激活地产,别无他策。

二,管控将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经济紧缩,国家资本主义纷纷抬头的时刻,中国的宏观管制势必加强,也就是说,最好的市场化改造时间已经错过了,我们不可能指望在未来的一个经济周期里实现新的改革突破。

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变得非常敏感。在当前的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承担了60%的支出,却只分到30%左右的收入,如果地产在短期内无法复苏,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困难,本月,已有专家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中央与地方在税收上的明暗角力将非常引人关注。

十年一轮的萧条,让我们更真切地观察到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某种宿命与规律。我们仍然在一条充满未知感的“历史的三峡”中艰难前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中国公司观察》

 

你应该知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面对危机的经济学思考

 

一个国家的富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如果实体经济不扎实,或者空心化了,仅仅靠虚拟经济或者金融衍生产品是迟早要出问题的

危机期间可以把正常发展时属于“鸡肋”型的产品强制的淘汰,强势企业可以借机兼并重组,借机加强管理,锤炼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的企业文化等不能否认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广大的基本国情,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国民收入的分配过于向国家财政收入和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增长,但增收的幅度却远不如前两者轻度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便完全可以被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所抵消,此时就业率高,收入会相应增加,政府也会相对主动拉动经济发展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消费拉动,另一种是投资推动,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是消费拉动启动内需之时,我们不仅要保GDP的增长速度,也要注重GDP的内容和质量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同时选择了与市场经济相伴的经济周期。所谓经济周期,就是一个发展阶段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在马克思的经济学里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人们都希望高涨阶段越长越好,甚至永远是高涨阶段更好。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远是夏天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是高涨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体制,危机阶段是对以往运行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强制性的调整,例如泡沫、调整结构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危机的阶段强制性的淘汰,就没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

既然危机是客观存在,而且还有如此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寻找危机背后潜藏的机遇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金融危机,再波及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一年多了,一些背后的深层因素已经初见端倪,对其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无论对于我们制定当前的经济政策还是长远的科学发展,都将不无意义。

我们极为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

微观层面的审视: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扎实地做好实体经济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形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或者说在一国范围内,一个国家的富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如果实体经济不扎实,或者空心化了,仅仅靠虚拟经济或者金融衍生产品是迟早要出问题的。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马克思以多章篇幅分析过在信用制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在信用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连债务积累也能表现为资本积累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那种在信用制度中发生的颠倒现象已经达到了完成的地步。”马克思进一步强调,“由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以及这种证书在铁路大王等人手里的集中,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这种想象的货币财产,不仅构成私人货币财产的很大的部分,并且正如我们讲过的,也构成银行家资本的很大部分。”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来分析美国由于过度的“金融创新”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是恰如其分的。

理论分析和现实考证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但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必须是可控的。要防止金融衍生产品成为脱离经济现实的恶意赌博。

2.一定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塑造,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1997年从泰国开始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波,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各国虽然出口依存度在提高,出口的技术含量也在提高,然而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是发达国家出口平台政策的一种应用。发达国家专门出售知识产权,既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也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样的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被动的。

自主品牌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次危机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我国福建石狮市的休闲服装有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广阔,市场结构合理。自主品牌和广泛的市场认同使其在供需双方的架构中相当于卖方市场,资金回流顺畅,受到经济萧条的冲击不大。广东东莞的特征则是贴牌和出口,在这次萧条中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大。

除了品牌之外,即使有品牌的企业也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玩具为例:一些传统玩具厂家很难经营,而把玩具和动漫技术、机器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却产品销路看好,这说明在萧条期间人们并非不需要某些产品,而是对产品的要求更苛刻了,消费者的苛刻是企业成熟的杠杆。

3.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变化多端,企业通常情况下不能仅仅盯住一种市场,如果这个市场出了问题,企业将会非常被动。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

上述的分析同样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我国的山东受到的冲击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山东的很多企业不仅有国际市场,而且有国内市场。而广东的很多企业,是单纯的出口型企业,有的更是销往一个区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揭示的道理是市场的交易是有风险的,是需要自我保护的。

4.资金链不能太紧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必须同时处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态,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即生产要正常进行,资本的三种形态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所谓资金链绷的太紧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循环中货币资本的回流中断或货币资本的短缺,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据了解,种种原因使实体产业利润很薄,个别企业在股市看好的时候经不住诱惑,把资金从正常生产中抽出来从事股票炒作,也有企业盲目扩张、战线拉的过长,造成了资金紧张。还有的企业互相多重担保,这些互相担保其中一个的履行约定是以其它的履行约定为条件的,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说明面对诱惑,一定要扣紧主业,资金链一定不能绷得太紧,要留有回旋余地。

5.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正确对待经济萧条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同时选择了与市场经济相伴的经济周期。所谓经济周期,就是一个发展阶段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在马克思的经济学里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周而复始的,所不同的是有时这个阶段长一点,另外的阶段短一点。当然,人们都希望高涨阶段越长越好,甚至永远是高涨阶段更好。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远是夏天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是高涨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体制,危机阶段是对以往运行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强制性的调整,例如泡沫、调整结构等。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讲的正是这个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危机的阶段强制性的淘汰,就没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

既然危机是客观存在,而且还有如此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寻找危机背后潜藏的机遇。世界上没有没有问题的时候,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家总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机遇,总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企业发展上升到新的层次。相反,那些只是看到问题的人,最终必然会被问题所压倒。

那么,危机期间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机遇呢?危机期间可以把正常发展时属于“鸡肋”型的产品强制的淘汰,强势企业可以借机兼并重组,借机加强管理,锤炼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的企业文化等。

宏观层面的审视: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1.注重内需应当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

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消费对于生产、对于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消费即需求又分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国际需求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制约,而国内市场则相对主动。不仅如此,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还是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还取决于一国的具体情况,包括国家的大小。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针对中国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种多样,因此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客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研究得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致相同的结论:“大国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大国,“那些在大国中导致有限贸易和平衡增长的因素在小国中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后者具有较少多样性的资源和较小的市场,这就使对外贸易的利益增加了”。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我们虽然不能否认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广大的基本国情,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重视内需,应当是一个战略举措。

2.国民收入分配应当适当地向城乡居民倾斜,以有利于启动内需一个时期以来,国民收入的分配过于向国家财政收入和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增长,但增收的幅度却远不如前两者,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成时曾经指出,资本家一方面提高剩余价值率,一方面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但他们没有想到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生产了大量的商品,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又有限时,相对过剩的危机爆发了。马克思所讲的虽然是资本主义下的情况,但抛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论,实际上揭示了任何市场经济下的一般规律。只要消费能力有限,就会必然产生过剩,就会产生危机。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下为了规避危机,收入分配有必要向劳动者转移,以提升消费能力。

为了使分配更好地有利于消费,贫富差距也不能过大。按照凯恩斯的研究,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用来消费的比例)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了从总体上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即通过提高穷人的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使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以维持一个较高的就业率,具体可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

3.在经济政策的设计上,要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宁肯接受与经济发展相伴的轻度的通货膨胀,也不要虽然价格指数没有上涨,但却通货紧缩,经济紧缩和严重失业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告诉人们,失业率和工业变化的速度(也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成反方向变化,因而可以互相替代。具体地讲,即在经济发展时价格会上扬,并出现通货膨胀,此时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多,失业率就会下降,通货膨胀放慢时,经济随之紧缩,失业率就会上升。轻度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便完全可以被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所抵消,此时就业率高,收入会相应增加,政府也会相对主动。如果我们只能在经济发展伴随的轻度通胀和经济紧缩伴随的巨大失业之间选择的话,我们宁肯选择前者而不选择后者。所以如此,不仅在于二者的后果不同,而且在于紧缩比通货膨胀更难治理。这次紧缩的产生与担心通货膨胀而长期实行的紧缩政策不无关系。当然,我们必须反对恶性通货膨胀。

4.启动经济,要立足于消费拉动而不仅仅是投资拉动拉动经济发展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消费拉动,另一种是投资推动,市场经济国家几乎都是消费拉动。在马克思经济学所讲的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标志着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完成。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完成了马克思所讲的商品交换惊险的跳跃。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背后的力量是消费者,是市场。投资拉动是引致性需求,期望已有的投资发挥凯恩斯所讲的乘数效应,并最终传达为消费。投资推动的效果最终需要市场的检验。在启动内需的关键时刻,投资推动的主导力量通常是政府,在我国特定体制下,投资推动容易伴随着政绩工程和亮点工程。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改革,例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劳动者收入的适当提高,逐渐地调整拉动经济的力量。

还应当指出的是,在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时,应当努力做到GDP的增长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更要看到GDP的具体内容,例如产品种类、结构和档次,包括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在国际同类产品中所处的档次和地位以及有没有国际驰名品牌等。其次,既要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要看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各自所占的比例和结构。如果构成GDP具体内容的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高端产品比重大,技术密集或创新型产品多,国际驰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多,附加值高,通常就可以认为是高质量的GDP。一旦讲到GDP的质量,我们还必须指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负面问题对GDP增加可能还是一种积极效应。这些分析说明,当此启动内需之时,我们不仅要保GDP的增长速度,也要注重GDP的内容和质量。

5.要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来自于市场经济的成就。人类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例如,在人类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经济基本上没有发展,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只有0.11%,630年才增长1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也大抵如此。当人类步入市场经济之后,那些率先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820年-1990年这170年间,人均收入增长英国翻了10倍,德国翻了15倍,美国翻了15倍,日本翻了25倍。

市场经济所以具有如此的功能,就在于市场经济第一,符合人类本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竞争和创新;第二,市场经济特有的价格机制可以正确而灵敏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资源的流向,并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能够代替价格机制的体制。

不错,市场经济存在着所谓的市场失灵的地方,但政府不是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地方吗?政府掌握各种信息的能力同样是有限的,有选择的,这样的选择取决于其决策者的价值倾向。政府的带有主观意向的失灵所带来的损失,比市场失灵产生的危害更大。

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6.刺激内需要把握好调控力度和调控方向

经济周期中的危机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是以往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一次性解决,包括挤出经济快速发展时的泡沫,调整经济结构。马克思就曾经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如果人们一遇经济下滑马上反应过激,过度刺激,那就会把本该在危机阶段解决的问题包下来。

以美国为例,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一个季度的衰退,因为美联诸国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被刺激起来,很成功地避免了经济衰退,但代价是房地产泡沫是更大的泡沫。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段对此时此刻的经济调整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针对如何治理经济萧条,他说:“只有让它自己治愈自己才是可取的,任何人为刺激带来的复苏,都会令那些在萧条中未能完成调整的剩余问题更加严重,从中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再造成另一次更严重的商业威胁。”这就是说,我们在启动内需的时候,一定要把本该通过“危机机制”强制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而不能留有后患,更不能产生新的问题。

7.向全社会进行职业道德和责任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是由华尔街的一些金融家的贪欲和缺少职业道德造成的。他们投机、误导、欺骗、不负责任。那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竟然骗了40年。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职业就是天职,个人必须履行他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而市场经济所以要求人们必须遵守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因为市场运行是有费用的,遵守职业道德,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费用,不仅有利于社会,也同样有利于自己。

总结此次危机的发生和演变,我们必须向人们进行有关市场经济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责任教育。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当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渡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2007~2009中国经济危机 [转贴] 发表者: propc

 

上篇

 

当今有多少国人会相信我国可能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呢?完全是危言耸听。

但我看来这已经不是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且即将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

看当今美元萎靡不振,美国经济滑坡,前景暗淡。日本虽说刚摆脱近二十年的经济低迷,还是回升缓慢。

看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好似一片热土。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节节攀升。

中国股市摆脱五年熊市牛气冲天。

中国的对外出口,年年月月创新高。出口顺差不断刷新记录,外汇储备突破万亿元。

在这样的好景中是谁会想到灾难即将来临呢?

看了以下的数据就知道引发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在哪里了。实际上引发这场灾难的土壤这几年来一直在培育。

中国老百姓的新的“三座大山 ”即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 ”压的中国老百姓喘不过气来。这“三座大山”搜刮了老百姓毕生的财富。

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中国居民的财富搜刮一空,还拿什么去消费呢?

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比较起来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对中国的富豪阶层的正常生活不构成任何影响,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中国的高房价,间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

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就“出口”热而言,贸易顺差继续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形成了独特的世界奇观,GDP猛的往上窜,但老百姓幸福指数往下跌。

现在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已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自8月份开始,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进入11月份,米价、面价、菜价及副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报道认为,是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风而涨,25公斤装的富强粉涨幅达12%以上,500克大米上涨了6分钱。

据了解,在上海、广州、深圳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涨升一遍,并持续一个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涨幅分别已达一成和二成。

中国的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决外偶然。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然而,这种声音太微弱。

一个缺乏消费能力的社会如何能百业兴旺,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

房地产市场如果要出大事,首当其冲的是金融危机,其次是社会危机,再者就是政治危机。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对比1996年的东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地产泡沫破灭前的迹象已经显现。试图为了一已私利而继续哄抬房价的地方政府,将迎来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这种处在萌芽状态的通货膨胀选择了一个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好时机——2007年的元旦和春节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开始涨价时,这场经济危机已无法遏制了。

这场危机的内因,大家想必知道,当外因也是重要的因素。

再看世界这几年的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就想想不难理解了。

在97年东南亚危机前后,美国已经瞄上了中国。这场金融之战在本世纪初就已经上演,美国现在已经掌握了这次战争的所有主导权,而我们还在梦中。

先看日本,美国人是如何骗日本人的。在里根第一任期,里根大谈强大美国、强势美元,造成大量日本资金流入美元。到里根第二任期,里根政府与各国签订“广场协议”(美元贬值协议)。美元对日元从240日元贬到最高峰时80日元。里根政府免费收入几千亿美元(这几千亿美元是从日本国民身上搜刮来的)。顺利解决赤字融资,创建了里根时代的盛世。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军事打击、美元资本垄断、和思想上的渗透是他维护霸主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国希望有第三世界为他提供廉价的商品服务和资源但同时又不充许任何强大的经济体挑战他的霸主地位。美国除了用战争军事手段外,还在金融这个战场上杀敌于无形。

美国金融体系和华尔街金融机构建立了他的国际主导地位;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控制许多国家金融体系和汇率,越来越受到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体系中,美国在政策选择上的自由度相当大,一切以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标准,日本、拉美、冬南亚无一例外在金融危机中体会金融战败的恶果,

有些传媒比较各国财富时,便以香港,新加坡,台湾,中国,日本等地拥有多少“外汇储备”来代表经济实力,其实他们都没有搞清楚许多的“外汇储备”都是美国的国库券。

对美国政府来说,只不过是印张表格,签个字这么小意思,根本比戴高乐当时所反对的“美元霸权”还‘霸道’。

在60年代,美元起码代表兑换黄金的承诺,而现在则美元只是美元,是美国政府可无限量供应的票据。现在连印钞纸都省了,甚至只是数据库的一个电子符号。

实际上欧洲强国,如法,德,英,北欧工业国等都很少持有这些如美元储备,一旦大幅贬值,便近似废纸的“外汇储备”。所以见了“美元储备”就恶心,一旦任何国家与美国交恶,美国政府说要“冻结资产”,这些“外汇储备”自然亦是被冻结之列。欧盟甘愿选择真金白银来储存,甚至铜,铝等战略金属来做储备。

美国却透过这种金融霸权,不单只掌控各国的经济盛衰,亦为自已国民带来大量的平价消费品,满足美国人购物成性的欲望。

亚洲越来越平价的消费品,工业品令美国可在高就业率的情况下维持低通胀。亚洲中央银行在美国威逼利诱下购买美国国库券,各国大小投资者争相加入美国股市,这金钱游戏令美国在90年代中后期一直可在高增长中维持低利息。这些其实就是在前数年被吹捧为美国“新经济”中的低息,低通胀,高就业,高增长的“秘诀”。说穿了就是亚洲的廉价高质劳工和国民为美国不单只提供了平宜的产品和服务,还提供了平宜的资金!最近两年,亚洲中央银行减少持有美国国库券,美国利息自然拾级而上。而其在低息年代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便岌岌可危。

在美元快速贬值的今天,中国央行存有的万亿外汇储备将面临大幅缩水,中国一代人辛苦工作换来的血汗钱将付之东流。随着前期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外资外流,大量的美元抛出,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

加之人民币的升值,出口的下降,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风险,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工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险。工作岗位的大幅度减少,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的动荡在所难免。

作为每一个聪明的中国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在高位接过烫手山芋。如在高位房产和股票,套死他们。否则您的余生将在痛苦中深受煎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无疑的及时和针对性,切中当前国内的经济存在的要害。

“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怎样在经济危机中保护财产?经济危机正朝我们轰隆隆扑来--作者:忧楼客

 

假如经济危机来临,你将怎样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个问题我早在4年前一堂讲座上对50多名信贷员讲解过,此后,我对凡是大约能听懂道理的亲朋好友乃至良民百姓都私下给过这方面的忠告。但在我,这个命题不是假如经济危机来临,而是经济危机必然来临,很快来临。在这点上,我首先要检讨自己。尽管我坚信自己对这个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状况的洞察是敏锐和超前的,但是我忽视了经济理论中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之反作用的认识,低估了现代强权政治控制社会一切的巨大能力。我所断言经济危机必然来临是对的,但很快来临却错了,当时我是预测经济危机在一两年内就会来到的。不过,请原谅我主观上急切希望这个腐!败体制尽快垮台的盲目性吧,毕竟从历史长河来看,从人生历程来比,这场危机迟到三五年还不算大误差。况且,朱熔基总理也曾有此类“失误”呢,他在3、4年(恕我不记得具体年份)前视察深圳时,面对高楼林立的房地产繁荣景象,再一次就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问题告诫道,走着瞧吧,再过两年会看到泡沫吹破的结果的。如今他老人家大概也为自己的看走眼深感困惑。

为什么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这种悲观的断言呢?我曾经在国有银行省级分行信贷部门工作16年,从信贷员一直做到较高职位的官员,在中国多少可以算得上一个信贷行家。对银行信贷内幕太多的了解使我对信贷资产的家底也就是中国经济的实质有着透彻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讲一个数字和一个案例。一个数字就是不良贷款率,正如网友“hyyj123”在回复“简朴”的帖子里所说的“其实现在的银行坏帐接近50%,老百姓的钱已经有一半没了”,我纠正为,按照1999年开始试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当时我手上掌握的数字是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50%,那么,只要大家按照我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相差的水分以及随着这几年时间贷款质量的恶化来推算就可以知道现在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大概是多少。一个案例是,我行的一个贷款客户是养殖企业,我检查时发现其资产总额只有不足1亿元,但在各家银行的贷款总额却超过10亿元,而且连正常的利息都不还,还向银行要新增贷款。支行的信贷员报告说,企业扬言,要逼他还利息,他就跑出国,10亿元就别想再要了。大家都看懂了吧,其实那10亿元早就大部分跑出国了。可怕的是,象这样的贷款客户遍地都是,只不过贪得无厌的程度不同,厚颜无耻的表现不一罢了,总之都是在明目张胆地敲诈百姓的血汗钱,而我们国有银行的各级爷们官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协同他们作恶。

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存款(其中是60%储蓄存款),也就是说当每个老百姓的血汗钱存进银行,就这样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地被银行轻而易举的转送给那些无耻之徒,你们的存款早已是虚拟资金和名义财产,不信,只要30%的储户明天都去银行提款试试看,呵呵,银行就要关门,人民币就要贬值,物价马上飞涨,金融危机凸现,经济危机也就爆发了……

银行是什么?银行是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是国家经济防线的最后一道堤坝。中国的银行蓄水池容蓄的是物流畅通资金周转良性循环的清水活水吗?不,这是一池腐臭的死水!堤坝是坚固牢靠的吗?不,这是一道千疮百孔的“豆腐渣”工程!大家只要联想一下,当今国家已经开始动用450亿美元外汇黄金储备来救治这个蓄水池和这最后一道堤坝了,那么难道还听不到经济危机的洪水猛兽正朝我们扑来的轰隆隆的声音吗?

至于国债、股票、期货、保险、房地产这些所谓的投资渠道,和银行这个蓄水池相比,不过是圈钱骗钱的小水沟,不值一提。

最后,解答如何保值的切身问题。我看在上一帖里,大部分网友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在隐约的危机感下大致找到了出路。我在此将自己的观点融合进去,梳理一下次序,供善良的人们参考,以维护正当收益换来的财产安全。前提是,你现在正有一部分富余的人民币现金,但不要存款,更不要国债、股票、期货、保险、房地产这些玩意。

 

一、短期保值:

 

1、保证正常的生活需要和适当超前消费。提高消费质量,扩大消费数量,提前消费额度,但不要变成浪费、消耗、超支。

2、 尽量储备流动资产。包括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3、 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费。体育、文艺、旅游……

 

二、中期保值:

 

1、 投资购置固定资产(房地产除外)。主要是指生产资料。

2、向国家银行贷款、负债,利用远期债务来抵消通货膨胀的风险,在投资概念中,相当于平盘的作用。当然在此所指的贷款是正当的善意的贷款行为,如扩大生产的合理资金需要且有能力归还的,合理的各种消费贷款且有能力偿还的。

3、 投资收藏各种贵重物品包括珠宝黄金。

4、最好是兑换成美元或欧元,还要切忌存入银行。这实际上是我向所有人推荐的第一方案!

 

三、长期(根本)保值:

 

说来说去,大家不要忘了根本。我们之所担忧的经济危机的到来是政治体制的腐败必然导致的,反过来,经济危机也必然导致政治危机,一旦危机爆发,那么上述的财产保值措施就只有理论上的相对意义和技术上的相对价值。因为严格来说,我们在这种体制下,连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都从来没有得到过保障,又何谈身外之物的保值呢。所以,要长期(根本)保值,唯有:有条件的连人带钱一起出国,彻底逃避风险。

 

由于我长期在银行这个机关里生存,我的经济理论水平既不深入也不系统,加之受官样文章的八股文风影响,因此本文的理论观点仍不够深刻,内容表述恐不够全面,语言形式也嫌生涩。在此我恳切希望真正的经济学家(不是那些沽名钓誉的御用学者)在各方面对本文给予指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