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总想挖墙角:民建中央:推行“首次就业合同”破大学生就业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07:45

民建中央:推行“首次就业合同”破大学生就业难题

2010年03月08日 10:13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大学生求职难,企业觅才也不易

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的话来说,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中国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大学生就业话题在当前中国却越来越沉重,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待就业群体。

3月7日,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信息技术小组和民建中央直属第二支部共同提出《关于发挥知识密集型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的提案》,向全国政协递交。

按照这份提案的观点,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并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为24.2%,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在30%左右。

“在目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两难的局面,大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找人才也难。”在3月7日召开的民建中央“中小企业与创业就业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李兰说。

李兰拿出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针对592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该数据显示,有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难以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等人才;2009年的调查则显示,46.2%的企业家认为“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出现这样的矛盾,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信息技术小组、民建中央直属第二支部在经过近半年的走访和调研后发现,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知识密集型企业后不但要接受专业培训,还要进行期限不一的基础知识培训和职场生涯培训,真正开始工作的准备期比较长。

“由于新《劳动合同法》尚未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保护、试用期制度、试用标准、劳动合同的变更等方面加以区分,使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方面遇到了一定障碍。”民建中央的这份提案是这样解释原因的。

按照这份提案,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招聘大学毕业生成本增加,导致知识密集型企业更愿意直接招募在行业内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对招聘大学毕业生存有顾虑。

在这份提案中,“首次就业合同”被提出,并被推荐为吸引知识密集型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信息技术小组组长、新浪网董事长汪延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与大学毕业生签订“首次就业合同”的方式,消除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顾虑,更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首次就业合同”会设置最长为两年的工作培养期,用来替代现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3~6个月的试用期。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培养期结束后与企业自动转为普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

在“首次就业合同”中,会固定一套快速简易的解聘程序和补偿标准,比如合同签订后头3个月企业解除合同不需要提前通知和赔偿,3个月至培养期结束期间,企业解除合同须提前15天通知并支付工作期间工资总额5%的赔偿。

“表面看起来,大学毕业生见习期延长了,但在见习期间,企业要为大学生负担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这些在现有的劳动合同中是没有的。”汪延说,这样的话,企业就可以在最长两年的时间内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认真考虑哪些大学毕业生是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

按照汪延的说法,知识密集型企业培养一个合格员工通常需要的时间远比劳动密集型企业长,员工跳槽、流动又比较频繁,如果能采取签订“首次就业合同”的方式,就能消除企业在培养员工成本方面的担心,从而更愿意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

依托结构调整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2009年12月10日 09:02解放日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在我国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本应不成问题。然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却日趋严峻。一方面,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已相当务实,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价值观,薪酬预期一降再降。那么,为何大学生就业还这么难呢?

金融危机加重大学生就业难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8万,2009年为610万。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4万人,2005年增至79万人,2007年与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如果2007年与2008年的未就业学生与2009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这个数字将高达860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二是国内市场需求受影响。这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量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导致出现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保八”,也就是说,2009年我国可依靠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相对2400万劳动供给数量而言,劳动力市场仍然要面对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存在一个“滞后期”。这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表现为由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企业转向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向规模以上企业、由农民工转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劳动供给数量与劳动需求数量上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显然更易受冲击,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

重视总量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

时下有一种看法,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责于大学扩招。其实不然,扩招虽然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要就业。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与我国13亿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过剩。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以上,而且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国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技校生职场的走俏。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则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世界加工厂”吸纳的劳动力是蓝领工人,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相应的是,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这个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该比例达到60%甚至70%。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且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从长远来看,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当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均衡,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便都能提供就业机会。当我国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而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可能得到缓解。

就业市场中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经常是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业难说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但在我国,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从制度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既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行为所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还较为落后,社会对高等教育有强烈需求,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配置不合理,本来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又出现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关注就业难派生的新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会派生出不少新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首先,容易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在就业市场上也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影响,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来判断,与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就业状况的变化,对培养大学生、实施高等教育的高等学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社会应对措施提出了新考验。

当前,即使将大学生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绝对数量上依然会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根据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是随着“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而最终爆发的。原来的失业大学生可以说是社会冲突形成过程中的“准群体”,他们把失业主要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没有共同的利益认知,整个群体处于一个松散的聚合状态;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把失业的原因集中认知为社会因素,并且开始有了共同利益的认识。大学生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年龄又不大,容易冲动。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问题,是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其次,扩大教育差距甚至社会差距。在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毕业生从事一般性工作的几率开始增加,这与传统的就业观相背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绝对是高投资。一些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把孩子供出来,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待遇,这才对得起多年的苦读和家庭的投入。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因为原来经济条件不好,就更容易接受或暂时接受不理想的工作,相反,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读书的高成本要求必然的高回报。因此,他们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更大。根据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一个行动的发生,是行动者通过交换的方式对资源进行调配,最终去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如果投资没有产生回报,势必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一些青少年将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这不仅对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拉大社会差距。

总的来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更多地依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政策来加以实现。一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端产业和第三产业;二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使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求得平衡。此外,要强调的是,进一步减小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不仅会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而且会使就业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大学生如何走出就业阴影 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

2009年12月31日 14:05中广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0时20分报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大学生们的就业之路更为坎坷。

记者在河北科技大学一间阶梯教室看到,虽然明天就是元旦,放三天假,但在自习室里学习气氛还是很浓的。刚才进去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基本上都是大四的学生,在这里复习考研。

学新闻的小宋同学明年毕业,他告诉我,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报名考研,而其中许多人考研的原因就是迫于找工作的压力。她说一进入大四,就能感觉到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学校,就业这根弦都绷得很紧。学校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创业指导课等,校园的公告栏上、网站上各种招聘信息很多。她刚才还特地给我看了她的手机短信,不少都是她的辅导员给她发的一些招聘信息,好像老师比她们还着急。就业处的李老师介绍,为了给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他们前两天亲自跑到南方东莞一些城市,联系用人单位。

河北09年毕业生30.31万,明年要增加到32.5万,另外还有一些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并不小。但是各方促就业的决心和努力更大,像09年,河北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选派大学生赴基层岗位锻炼,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教师特岗”、“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完善待遇支付、参加社保、期满就业等配套政策。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征集到3万多个岗位,涵盖银行、制药、钢铁各类企业,教育、卫生、新闻、劳动保障等机关事业单位。

另外,“创业导航行动”和针对还未就业的大学生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也都在积极地进行中。09年河北毕业生就业率是80%。

记者采访的大四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小刘同学,他说去年就开始跟随他的一个师哥走了不少的招聘会,提前感受了找工作的不易。但同时也充分了解了国家和省市促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虽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就业信心还是很足的,心态也很好。

他说已经明显感觉到现在来学校招聘的单位越来越多,他想先考研,如果考不上,就找工作,大城市不行,可以到基层,现在国家也鼓励到基层就业,他们班就有八九个人报了特岗教师。即时将来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还可以选择报名参加就业见习计划,积累工作经验,再有还可以自主创业,这方面的优惠像小额贷款、创业补助也都是实实在在的。

14高校联合抵制就业歧视 求职者被歧视浑然不觉

2009年12月07日 11:05广州日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众多企业对应聘者提出身高、性别要求等与个人能力无关的限制。而多数求职毕业生对类似招聘要求习以为常,认为无关轻重。有法律专家指出,这些正是典型的就业歧视。

昨天,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场上,一个“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摊位引起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共鸣。原来是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14所高校举办联合抵制用工歧视的活动,专家们还草拟了《反就业歧视法》呼唤更多人来关注就业歧视。

何为就业歧视?

是指基于一个人的民族、性别、社会出身、年龄、身体特征、残疾等与个人能力无关的因素,雇用单位对应聘者或雇员采取不合理的差别对待,从而剥夺或损害公民的就业机会或待遇平等的行为。

哪些环节易受歧视?

薪酬或福利:30.8%

岗位或工作安排:22.7%

升迁和职称评定:21.3%

应聘:17.6%

不分男女都要1.7米也是性别歧视

被歧视过,或正在被歧视,或将要被歧视,他们多数却浑然不觉。有专家表示,在招聘条件是否带有歧视性上,“招聘单位往往‘不自觉’,学生也没觉得有何不妥,双方意识都很淡薄”。

昨日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的招聘会上,记者巡场发现,大部分招聘单位都在户籍、年龄、身高、性别等方面对应聘者作出不同程度的限制。

华师大增城学院法学院的钟远珊老师带队在现场接受关于就业歧视的咨询。据她介绍,就业歧视除了“直接歧视”,还包括不易被发现的“间接歧视”。

她举例说,雇用单位规定某一职位应聘者“男士优先”或“不接受女性”,上述要求与该职位所需任职条件无关,则构成“直接歧视”;如果单位招聘员工不分男女,但身高要求1.7米以上,就是对女性“间接歧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雷人”歧视。钟远珊介绍,有公司老板属狗,就要求雇用的下属不能是在狗年出生,以防“相冲”,这就属于“生肖歧视”;求职者如有姓“裴”,公司因迷信害怕赔钱,不予录用,这就属于“姓氏歧视”。

现状一:

女大学生更易受歧视

对策:推广生育保险

现状二:

女比男早退休5~10年

对策:给女性选择退休年龄权利

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碰到的就业歧视更为严重。对于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女博士生来说,最普遍和最尴尬的是在应聘中碰到婚恋问题的提问。“你有男朋友了吗?”“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大约什么时候要小孩?”很多单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招聘面试谈话中都会提到这些问题。

在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周贤日等众多专家共同草拟的《反就业歧视法》中就有一条:“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周贤日建议,生育是个社会化的问题,“要通过实现生育保险的社会化,降低生育成本、促进企业在生育成本上的合理分配”。

在周贤日看来,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男女不能同年龄退休。目前我国仍然执行女工人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退休,男60周岁退休制度,女性比男性提早退休5~10年。因此一些大龄女性找工作很难,“到了35~40岁,就已经只能用十几年了”。在草拟的《反就业歧视法》中,要求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或者可以让女性在50~60岁之间自主选择退休时间,而不搞一刀切。”周贤日表示。

学生不觉得受歧视

华南师范大学女生小黄准备面试某电子科技公司的销售职位,此职位要求男性身高1.70米、女性身高1.60米以上。“能力可培养,身高没法变,对身高有要求是为维持公司在外形象。有要求提前讲不会浪费大家时间。” 小黄表示。

企业说自己有道理

涉嫌有歧视招聘条件的企业,理由倒是很充分。广州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员工身高作了明确要求:男1.70米以上,女1.60米以上,公司负责人表示,做咨询服务的形象要好。此外有企业招聘跟单员,明确标明只招女职工。“女员工更细心,长时间跟单能坐得住。”招聘负责人说。不过,当记者询问是否意识到公司的要求涉嫌就业歧视时,他们多认为这是企业内部需求,与是否歧视无关。

数字背后的喜与忧 盘点2009毕业生“就业之痒”

2010年01月02日 12:40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出了一张特殊时期的“就业考卷”,考试成绩如何,数字是最好的回答——

2009年1至11月,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3%、96%和146%。到11月底,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3%的水平……但另一方面,数字也折射出中国“就业难”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截至10月底,各地登记的18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尚有近50%未实现就业;从就业群体看,30%-40%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属于灵活就业,部分已就业农民工岗位不稳定、收入降低……

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这样始终贯穿着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百姓生活,也让他们在或喜或忧之间,深切地体会和感受着中国从未有过的“就业之痒”。

大学生就业:88%,一个可以企及的目标

最新动态截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基本持平。到10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距离年初预期88%的目标只有5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下基层、去部队、赴重点行业、到西部边陲……

12月9日,太原五一广场东侧,人才大市场。

一大早,一楼和二楼的两个开放大厅里已经挤满了应聘者。几排长长的招聘桌后,张贴着用人信息。其中,多数职位都标明了“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郭雪娇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到这里了。一年多以前,郭雪娇毕业于河南焦作师专国际贸易专业;两个月前,为了跟家人团聚,她辞去了在河南一家贸易公司的工作,回到太原。从那时起,太原人才大市场成了她每周必来的地方。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理想的工作却一直无法落实。“稳定、环境好的工作往往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或者英语六级,这些我都不具备;剩下的工作多数是前台、销售一类,这些工作要么待遇太低,要么需要很广泛的人脉。”郭雪娇说。不过,她也承认,能力在找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一个师姐什么证书都没有,但凭借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深圳干得不错。

“蚁族”“啃老族”“被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之下,大学生就业似乎比往年更难,和郭雪娇相似,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让不少“天之骄子”感到“越来越迷茫”,而这些新名词也成了他们中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3月,北京。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往年大学生就业比例36%左右,如果按照现在准备找工作的学生人数计算,大概只有300万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另外将近500万大学生面临着如何就业的问题。

7月,北京。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但同时也存在“被就业”现象,将“对毕业生就业率作假实行一票否决制”。

11月,宁波。“虽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明年就业形势还比较复杂,不容乐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在“2009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上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国务院办公厅早在年初就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出通知,通过一系列政策杠杆,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中央部门组织了大量基层就业项目--吸纳20万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选聘两万名“村官”到各地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工作,安排5万至7.5万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提供“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2万多个岗位,选派1万名应届毕业生服务西部……此外,各个高校也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

各地各部门纷纷想尽办法,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为他们寻找落脚点。

专家回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建议,大学生毕业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要想干大事,必须先干好小事。但内心一定要有改变自我、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这样不论将来是为别人工作还是自己创业,成功迟早都会到来。

让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解决就业问题

2010年02月19日 09:53红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日,山西、湖北等地两会政协委员提出健全相关机制,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月17日《人民网》)

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这不,前不久《中国妇女报》就报道:女大学生求职,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全国妇联开展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结果也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生有诸多困难。

当前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供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此外,相关法律不完善,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的错位,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女大学生平等就业。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尽管这是一定历史时期之下的口号,但这也说明妇女的社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正如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所表示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今后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如何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就业不再难呢?笔者认为:当前关键是要把女大学生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形成一个共识,即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当成为衡量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需要政府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有利于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接受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让那些平等对待女大学生的企业得到实惠;这就需要全社会改变这种对女性、对女大学生不利的求职性别歧视,必要时,可以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硬性规定,强制企业不得在求职过程中歧视女大学生,更不能在女大学生就业之后剥夺其相关妇女权益;这需要各级政府在公务员招收考试过程中给女大学生合理的比例与优待;同时还需要家长和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真心期待全社会多为女大学生就业“撑腰”,少在女大学生就业路上设置绊脚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她们“半边天”的作用,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试考族”抢跑国考缘于就业公平焦虑

2010年01月06日 09:4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越来越热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催生了一个新的应试群体:试考族。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谎报学历、工作经验而获得考试资格,以便在竞争猛于高考的国考中“热热身”、“练练兵”。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158名参与者中70.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试考族”。(《中国青年报》1月5日)

该调查还显示,48.5%的人赞同“试考”行为;50.1%的人认为大学生就应先知先觉、未雨绸缪,“试考族’的努力奋斗精神值得提倡。不过,也有39.5%的人认为“试考族”对真正找工作的人不公平,担心“试考”会挤占应届毕业生的机会。看来,“抢跑者”强调不放弃一切可能实现就业的机会,而反对者则更多强调抢跑对于公平的伤害。我认为,在校大学生之所以频频抢跑国考,恰缘于对就业公平的深深焦虑。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自不待言。公务员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爆,2009年有超过100万人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很多大学的本科第四年,学生纷纷去找单位实习,或提前工作;大批毕业生“蚁聚”在大城市的角落,期待着也寻觅着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9年12月就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与巨大的就业压力相比,可能很多大学生更焦虑于如今的就业公平。

上世纪一度流行的“不如有个好爸爸”,以及现在就业市场上权力和资本的通吃,都在向社会和公众传递一个信号,所谓就业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那些与权力和资本不搭界的人群的就业难。每年不分寒暑苦苦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多都属于这个群体。

不是这些大学生天生喜欢奔波,喜欢渲染找工作的悲情,喜欢发明类似“蚁族”、“试考族”这样的新词、新说法,实在是不得已。拿“试考族”来说,从表面上看,这些抢跑的考生纷纷提前坐进考场,在程序上确有侵犯其他应届生就业机会的嫌疑;但从更深层次讲,其抢跑行为仍是一种出于对就业公平的自力救济,是在个体能力范围内突破既定制度框架的一种努力,其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于就业公平的焦虑。

当然,焦虑归焦虑,“试考族”纷纷抢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原本严肃的国考秩序,反过来受到伤害的可能依然是那些苦苦寻觅就业机会的大学生。所以,一方面应倡导大学生不要抢跑应试;另一方面,还是应从制度上多一些规范,在应考人群的资格上多一些甄别机制,而不要动辄指责如今的大学生缺乏诚信、不讲道德。最根本的,则是要逐步实现就业公平,降低权力和资本等社会资源的权重,增加大学生个体才干的权重,让那些平民、贫困大学生多一些上升通道。这样,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才可能一点点缓解。

2010年就业最吃香的五大专业(组图)

2009年09月23日 16:00凤凰网教育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现就预计的2010年就业吃香的民航类、机械类、材料类、精算、护理这几类的专业或相关专业进行解析介绍:

民航运输类——梦想的天空不遥远

民航运输类

行业现状

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民航将实现强国战略目标。根据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是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启动的关键时期。未来几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旅客乘坐飞机进出中国的各大机场,航空运输业务量将大幅度增加。

伴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开始同步扩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 200:1,这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到2007年年底,中国民航开辟的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近1400条,民航服务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经济活动量占全国的82%。中国民航已形成了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和连接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如此巨大的航运网络,期待着网罗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就业远景

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民航类专业培养的侧重点,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掌握民航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空中交通管制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专业侧重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团结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的空乘、空勤人员。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民航类专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美丽潇洒的“空姐”“空哥”一直头顶着令人羡慕的光环。从近年来的发展看,行业人才需求热度不减。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重组后的民航产业进入了第二次高速发展期,飞机量猛增。

就拿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以及认真、投入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还需纠正的一个观念是,“空姐”并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它有很大的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毕业生入职后,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可以从内航线的普通舱晋升到头等舱,再进入国际航线,从短途到长途……从职务角度看,也可以从乘务员入手,逐步晋升到乘务长、主任乘务长等。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大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虽然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才适应性强,但是稳定性较差,做不了多久就会跳槽。从稳定性上考虑,国内航空公司更青睐高职毕业生,他们更加适合现代化服务业的素质要求。

机械类——含而不露的“就业大佬”

机械类

一提到机械类专业,大家就不免和工厂里满身油污,手拿冰冷坚硬“铁疙瘩”的工人联想到一起,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在机械类专业面前望而却步了,转而去挤一些爆热的专业,直到三四年后看着机械类专业学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时才后悔不已。

行业现状

有关专家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像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的就业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一次就业的结构和地域都非常好。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就业远景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少同学对该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存在着误解,认为该类专业的对口工作看起来不太“体面”。其实,他们都忽视了机械类专业所具备的广度适应性,比如在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环保设备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机械类专业还涉及不少交叉学科,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为跨专业、跨行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该类专业要求同学们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富于想像力,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其实,机械类专业也并非全部都只是和硬梆梆的机器打交道,比如工业设计专业,就是一门和艺术相关的机械类专业。“什么是工业设计?”有人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其实不然,工业设计是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它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着陆点,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该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国外有些类似的比方,如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5倍。这样说来,工业设计师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比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成型设备与工艺、成型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控制、质量检测和可靠性评价等。随着各种新材料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加之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成型设备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既有材料科学知识,又能掌握材料成型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有所增加。

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专业。强调以计算机应用为平台,使工艺、装备和控制紧密结合,侧重于阀门密封、低温与制冷、压力容器等过程装备与控制成套技术的设计开发及应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同学接受了正规的机电一体化训练,具备机械设计、电子控制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是企业和研究机关的抢手人才。

材料类——站在科技的高端

材料类

“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行业现状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化学组成、组织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稀土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稀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稀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稀土冶金与分析、稀土采矿及矿物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与经营、工程设计、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而稀土一般就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为稀土。我国稀土矿藏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有“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之称。稀土除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外,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密切,产品市场全球化特点突出,其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如开设这一专业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稀土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当然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均被相关企业“抢购”一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将该专业定位为未来五年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

就业远景

据了解,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20余所,占本科学位学校的66%;“211工程”高校中设有与材料相关专业的有 80余所,占总数的88%。由此可见,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人才的数量也应该是比较充足的。材料学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因此人才市场对材料学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材料表面改性、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继续深造,也可以在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对外贸易等相应工作。

2010年就业最吃香的五大专业(组图)

2009年09月23日 16:00凤凰网教育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精算——就业新宠“钻石领”

精算

当人们还在为当白领而不懈努力的时候,已有人跃居金领行列,当有人在金领行列洋洋得意之时,已有人先行阔步迈入钻石领行列。

精算师,就是一个公认为“钻石领”、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目前,精算师是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精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随着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

行业现状

精算学是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他客观事务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的一门科学。在保险、金融、投资和各类风险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科学和技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保险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精算人才的客观需求应运而生。精算师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其传统的工作领域为商业保险业,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重要工作。随着精算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精算师的工作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保险、投资、人口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

就业远景

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的精算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精算师是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投资学等各类知识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总之,精算师是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宗旨是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一个合格的精算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精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所处保险市场的保险法规以及与保险相关的税务、会计、投资等领域的知识。当然,精算人的就业面也并非是保险公司一条路,对新人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银行、保监会等机构,都需要精算师加入。而在保险公司里,精算师也有很多专业方向可以选择,涵盖寿险、产险、团险和投资等领域。

不过,要对众多想加入精算行业的年轻人提个醒,想要成为钻石领,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要有抵抗压力和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精算工作就像是跟时间赛跑,上级上午出题目,下午就要求给出答案,而这些决定往往是需要承担重大风险的决策性问题。因此,精算师做决定不仅要快,还要精确。精算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喜欢稳定、不愿意变动的人不适合做精算师,而且精算师资格证的考取难度也相当大。

2010年就业最吃香的五大专业(组图)

2009年09月23日 16:00凤凰网教育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护理学——播撒爱的天使

护理学

中国护士网上有人留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不能知道我能做多少,在经历过多次生离死别后我认识到,珍惜吧。我会坚持走下去,不管前方有多难。”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护士就是病人眼中的天使。

行业现状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 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就业远景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再者,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未来几年最吃香的七大职业(组图)

2010年02月21日 21:00重庆晚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随着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职业划分也越来越细化。调查统计数据称,今年,汽车销售工程师、小语种导游、速录师等职业将成职场新宠。专业职业顾问唐冯刚先生(以下简称专家)表示,这些职业现有人才少,需求却很大,颇具成长潜力,未来几年将成为主要的就业增长点。

一、汽车销售工程师

平均年薪45000元

调查:以往每年七八月都是汽车市场淡季,而我国去年在淡季却呈现出产销两旺局面,不少4S店出现人等车的情况,热销车型甚至要等一个月才能提到。我国汽车市场坐上“世界产销第一”的宝座,这让汽车销售工程师职位快速升温。

薪酬水平:目前,汽车销售工程师在我国平均年薪在45000元左右。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地的平均年薪最高,约为其他城市平均年薪的1.8倍。除工资外,奖金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外语技能的销售工程师,薪资比平均年薪还要高出1.3倍左右。

专家点评:汽车销售工程师约占汽车销售人员的20%,其职业热度不亚于现在的车市。要胜任这一职位,除了熟悉汽车产品设计市场、具有汽车设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整车开发流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人际交流、财务及培训能力。

二、小语种导游

阿拉伯语导游日薪千元

调查:随着海内外旅游市场迅速扩张,我国小语种导游人才严重不足,越南语、泰语、蒙古语、韩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导游人才,已成为各大旅行社的追捧对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共600多万,实际需求将超过800万。

薪酬水平:专职小语种导游薪酬由底薪和带团补贴构成,底薪一般为2000元至3500元,带团补贴一般为每天30元至50元。兼职小语种导游工资则以天数计算,日薪一般为200元至500元,阿拉伯语等奇缺小语种导游日薪可达1000元以上。

专家点评:巨大的发展空间使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要想加入这一职业队伍,在具有过硬外语能力的同时,还须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并加强地理、民族民俗、建筑、宗教、文化差异等知识积累。

三、速录师

两三小时收入1200元

调查:在大型会议密集的城市,速录师已成为热门行当,正迎来它的黄金时期。目前,我国速录师的年需求量为5万至8万,但具有国家劳动部门资质认定的仅2000人左右,能达到每分钟速录220字的高级速录师少之又少。

薪酬水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速录师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高级速录师收入甚至上万。服务于大型会议的速录师薪水更是以小时计算,短短两三小时,收入可达1200元左右。

专家点评:除了专职速录师,如今很多大型企业对行政、文秘等人员的要求中,也提到了速录技能。文职人员不妨朝这方面发展,考取速录师职业资格证,为求职简历加分。

四、景观设计师

年薪20万至50万元

调查:随着市民对居住质量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师逐渐成为职场新宠。目前,我国从事景观设计的人员几乎都是从建筑、园林等专业转行过来的,真正景观设计出身的人非常少。与很多岗位不同,没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涉足此行当,国内目前只有同济大学等几所高校专门设有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

薪酬水平:景观设计师已逐渐步入高薪行列,刚毕业的初级景观设计师月薪一般为2000元至3000元,工作3年以上月薪可升至6000元,有八至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又有大型设计项目负责经验的,年薪在10万元至30万元。加之一般5%左右的项目提成,景观设计师年薪可达20万元至50万,开出百万年薪招主任景观设计师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专家点评:房地产市场升温为景观建设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初入门者应耐心从基础做起,手绘与电脑绘图不可偏废,要走富有个性特色的创意之路,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小设计成为大亮点。

五、职业规划师

一个个案赚2000元

调查:帮助咨询者认识是否适合当前职业以及最适合的职业是什么,这种服务在国外已有90多年的历史,不少人甚至拥有自己的私人职业顾问。目前,我国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职业指导仍属非常稀缺的服务,专业人才并不多见。

薪酬水平: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职业规划师收入也有所不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做一个个案的收入从2000元至8000元不等。兼职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若是全职且有一定资历,月收入则多半上万。

专家点评:根据调查,有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的意见,然后自己规划;25%愿意接受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专业服务,由顾问规划;70%的人认为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评估;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咨询服务费用。被誉为“金领”的职业规划师,在未来30年,都将是极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六、手机报编辑

刚入行月薪可达2000元

调查:短短几年,我国已有100多家新闻机构办起了手机报,手机正式以“第五媒体”身份浮出水面。而作为手机报的内容组织者,手机报编辑逐渐成为人才需求数量不多,但绝对热门的小众职业。去年,网络编辑再度进入IT类职位需求前10位,手机报编辑则是其中一部分。

薪酬水平:刚入行的手机报编辑,一般薪资为每月2000元至2500元。根据手机报业务的发行量多少,相关编辑的岗位薪酬将有调整,或以奖金的形式给予补贴。

专家点评:表面上看,手机报编辑无非就是把新闻从纸媒转移到手机网络上,但手机报的容量和字数限制,要求编辑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完整而富有观点的内容。要想成为手机报编辑,“缩写”能力的实践磨练不可少,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也很关键。

七、搜索引擎优化专员

普通人员月入4000元

调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网络宣传,然而仅仅建好一个网站,未必能使客户“不请自来”,这就是搜索引擎优化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重视的主要原因。他们运用网络技术提高网站访问量,提升网站的销售或宣传能力。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搜索引擎优化专员目前也是供不应求。

薪酬水平:目前在我国,搜索引擎优化总监月薪普遍达到1.5万元,主管级别搜索引擎优化专员月薪一般在8000元至12000元,普通专员每月收入也能达到4000元至7000元。

专家点评:很多中小企业都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产品,达到提高销量赢得名声的目的,搜索引擎优化专员自然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有意入行者可先熟悉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排名优化原理、各种优化工具、HTML、CSS代码等,并培养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等。

职场人必备十个生存技巧(组图)

2010年02月18日 12:50凤凰网教育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1. 找出你承担职位的意义

媒体往往给人一种印象,即「成功」的人不需要工作,我们对现职的不满,部分也导因于此。

然而,或许让人难以接受,但你所以在现职上工作,是有原因的。

2. 成就感不是别人给的

知道自己是谁,比我们是在什么职位更重要。这对我们职场成功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的资历和才干。

3. 拥抱任何一个改变

在职场里,改变经常导致摩擦产生。

一般人常希望能够预期前景,宁愿千篇一律,宁愿因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而窒息,也不愿面对改革带来的种种不快。

4. 别忘了更远大的目标

工作的首要原因不应是金钱。重点不是「Show me the money」,而是「告诉我使命是什么」。

5. 别让外在纷扰影响你

不想被职场敌意病毒感染,我们必须以行动证明。

水能载舟,但如果船进了水,即使是战舰也会沉。穿行过你工作环境的水上,但不要让这「水」污染你。

6.和难搞的人一起工作

遇到难搞的人,要保持专业精神。首先,要把目光摆在目标上。还有,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千万不要对人不对事,要为生活而工作,不要为工作而生活。

7. 乐在当下的工作

要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迈出好几大步,但不要一味想着这些大步,只要一次跨出一小步就行了。

人生是场马拉松,将整段路程划为许多小步骤,逐步完成。

8. 有志难伸的真相:失焦

我们得认清自己的限度,如果有人因超过限度而出事,他们的创伤会像涟漪一样在组织扩散。

我们要注意身体的讯号,注意职场生活中自我加诸的需求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9. 别搞办公室小圈圈

办公室的勾心斗角哪儿都有,谣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背后中伤以及人类可能制造的一切丑事,都在这类派系汇聚。忙着这些事,会忘掉来到职场所为何来。

10. 心里要有一首歌

对于在敌意工作环境中奋战的我们,心中能不能常保那首灵魂之乐的活跃,可能是我们成功或挫败的关键。

歌声是威力强大的武器,它能化解人的仇怨,有时小哼一曲能将千万烦恼一扫而空。

职业生涯最致命的七大陷阱(组图)

2009年08月11日 09:07凤凰网教育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2位网友发表评论

人在职场,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很多时候战胜了自己,自信、坚韧、坚强,就能战胜职场上的千难万苦。而职场上,最大的困难,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七种致命想法,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七大致命陷阱。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

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2、非黑即白看世界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3、无止境地追求卓越

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结果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

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4、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一位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的主管,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5、强横压制反对者

他们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因为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的技巧,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

6、天生喜欢引人侧目

这种人为了某种理想,奋斗不懈。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有人注意为止。

7、过度自信,急于成功

这种人过度自信,急于成功。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达成,仍不会停止挥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

这种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须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断想挥棒的行为。除此之外,也必须强制自己不作为,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