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打死小偷:穿越回古代 看潘金莲的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7:36

广州新盘
更多房产专题
提起《金瓶梅》,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艳情小说,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明史专家吴晗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撰文指出:《金瓶梅》是一部明末社会史。《金瓶梅》假托宋朝旧事,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面相,是对当时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入剖解。比如对我们目前非常关注的“住”问题,《金瓶梅》里也有具体的相关记载。例如潘金莲和武大郎在清河县的典房才花了十数两银子。不如就让我们通过细读此书,穿越回明朝,来对明朝的房价有个大致的了解,也能够了解明代后期的房价收入比,得出不少启示。

我想穿越[154票]
《金瓶梅》里一两银子=?人民币

《金瓶梅》中有大量现实生活描写一两银子=500元人民币
要想搞清楚明朝人的住房状况,首先我们必须算清楚一笔账,究竟当时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算这个账我们需要清楚当时的经济水平、物价水平以及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等等。
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复杂性,我们只参照当时的米价。因为大米从明代到现代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虽然时代不同、技术不同、产量不同,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最能反映每一时代的物价指数,而米价的变动也最能影响其他产品的价格。
我们以《金瓶梅》的写作时代——隆庆朝和万历朝为准,不考虑丰收和歉收时米价涨跌的因素(二者相差很大),而取其米价的平均数,按一公石米用银0.6两计算。现在的米价按2010年4月份的行情,每公斤3.50~4.00元,取中间数每市斤1.9元。而一公石以156市斤计,一两白银能购买260市斤大米,则折合人民币494元。那么就是说,隆庆、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500元左右。
《金瓶梅》里的住宅价格水平如何?
“房价收入比”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指标,但房价与居民年收入的比例问题在商品交换的早期就已经存在。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的居民普通住房“合理的价格水平”,应该相当于每户居民3~6年的平均收入。《金瓶梅》告诉我们,我国在明代后期就部分的达到了这个水平,而且还低于这个指标。我们先来看看《金瓶梅》里,与主要人物西门庆有关的住宅价格,就基本能够对当时的房价有大致的了解。
 
物业名称 物业描述 物业价格 物业说明
潘金莲、武大郎住宅 县门前楼上下二层四间房屋,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 十数两/5000多元 此物业为典房,是在一定期限内有使用权,不具备产权。此物业在县门前,应当属于闹市繁华区了。
花子虚、李瓶儿住宅 门面四间,到底三层,临街是楼;仪门内,两旁厢房,三间客坐,一间稍间;过道穿进去,第三层,三间卧房,一间厨房。 二百五十两银子/12.5万元 这是花子虚在官司输过之后在狮子街灯市买的,属于闹市区很像样的房子了,带产权,面积也大。
常峙节住宅 一套前后四间的住宅:一间门面、一间客坐、一间床房、一间厨灶。 三十五两银子/17500元 平房,有产权,质量一般,属于能“遮风避雨”的低层次需求住宅。
王六儿住宅 门面两间,到底四层,一层做客位,一层供养佛像祖先,一层做住房,一层做厨房。 一百二十两银子/6万元 位于狮子街繁华地段,有产权,属于比较体面的房子了。
夏提刑住宅 门面七间,到底五层,仪门进去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华亭,周围群房也有许多。 一千二百两银子/60万元 宅前街道宽阔,交通便利,所处地段亦不错,这样的架势堪称豪宅了。
《金瓶梅》里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
当时的“房价收入比”水平有高有低
通过对当时住宅价格和人们工资收入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当时的房价收入比还是比较合理的。作为最低层的劳动者,在西门庆丝绸店里做临时雇工的张三李四们,一年十八两的收入基本就可以典到一处繁华地段的房子,两年的收入就可以买到一处前后四间的平房了。而作为“白领阶层”的温秀才,以36两的年收入,不到四年即可购得一处繁华地段的体面房子:门面两间、到底四层。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百姓之家的低门浅户和官宦财主家的深宅大院,气象又自不同。据《明史·志第五十八》记载,那时的官俸之薄,是历史上少有的。如果全部折成银子,绝大多数五品以下官员的月俸都只有四两多。加上福利,年收入按五十两计算,何千户所买的夏提刑住宅,价格1200两,相当于他年收入的24倍,几乎快追上2010年年初广州房价收入比36:1的水平了。
 
人物 职业 工资
张三李四 西门庆丝绸店临时雇工 五分银子一天,一个月有一两五钱的工资,一年十八两银子
傅伙计 西门庆老铺子掌柜 每月二两银子,年收入二十八两
温秀才 西门庆家里作西宾,专修书柬,属于“白领阶层” 除了吃住招待,每月三两束修,年收入三十六两
李铭 西门庆家的乐工班头,属于当时的“艺术家” 一个月五两银子,年收入六十两
何千户 县掌刑官,相当于现在分管政法的副县级干部 不计算其他灰色收入,年收入约五十两
明朝的房子为何价格低廉?
原因一:
《金瓶梅》时代房价低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跟当时地价不高有关。韩道国夫妇商议在自家院落盖两间像样的平房,材料费也需花上30两,可知房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上。另一个例子是, “三间厅、六间厢房、一层群房”的建材,出售开价达到500两。看来建材的价格实在不低,加减之下,土地的价格也就所剩无几。可见民间房产开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材料费,所以房价并不高。
 

原因二:
政府设立“保障房” 房产交易税费低
当时肯定没有保障房的概念,但政府的某些政策却间接地实现了保障房的建设。比如明初时期政府下令“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并规定平民住房不能超过三间,客观上促成了较低的“房价收入比”的存在。另外,对民间房地产开发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擅用象征皇权的建材,比如谁敢用皇帝专用的团龙绣就要被杀头,也使得民间的房子价格不可能过于高昂。此外,当时的房产交易比较自由,没有什么“建安费”之类的征收,在西门庆撮合交易的那宗房产交易中,房产的卖家和买家双方同意,立好一定的“文书”就完成了过户手续。相对于人口,那时的房源还比较充足,使得房价比较稳定。
 
探讨《金瓶梅》里的房价收入比所带来的启示
房价收入比水平高低并存并不是一件好事
《金瓶梅》里的“房价收入比”水平高低并存,实质上并不是一件好事。很高的房价收入比的存在,暴露的是明王朝腐朽的一面。当时大部分中下级官员的月俸不过四两多,只相当于一桌宴席之费,而他们往往妻妾成群,甚至可以像何千户那样能够一次性拿出一千二百两的银子,拿下一个大宅院,很明显只能靠灰色收入。而西门庆则更为奢侈,光几处房产总值就在3000两银子以上,总家产有上万两,而这里面除了正当的月俸、店铺利润等合法收入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贿赂官员等不法手段得来的。
政府仍是控制房价的主导力量
这放到今天来看,仍不失启示意义。《金瓶梅》里的房价之所以低廉,我们不难看出,还是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地价低,低廉的地价是房价低的前提保证,间接设立保障房以及宽松自由的房产交易,则促成了房价的稳定。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得到一些控制房价的启示。
 
房价收入比过高隐含体制腐败
现阶段全国各个城市房价一路走高,房价收入比达到惊人的20-30倍,远远高于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的合理的3-6倍房价收入比。我们所需要关心的是,为何这么高的房价收入比现象会存在?它的滋生土壤是什么?早前有不少相当级别的官员称,靠自己的工资买不起现在的商品房,可事实上,不少官员的住宅水平并不商品房档次低,甚至有多套房产。如果那不是他购买的,则暗含体制的腐败;如果那是他按价购买的,无疑有个人隐蔽的腐败。这也十分值得我们警醒。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华强文章:《<金瓶梅>里的房价收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