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写汉武帝的: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用笔精熟疏朗飘逸:王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5:58
《伯远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书法欣赏特点是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祖父王导、父王恰均精于书法,“书圣”王羲之是其堂叔。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王珣,他的墨迹自然倍受重视,何况他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清高宗弘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笔者按:后二者非真迹,为描摹本)定为“三希帖”。他还在《伯远帖》上题跋褒扬,于空白处补绘树石。弘历还以“三希”为名,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王荟,字敬父,王导第六子,王珣之叔。善书,书法笔锋挺秀,与其恬虚守清、不竟荣利的人品相近,辽宁博物馆藏有其书法摹本《疖踵帖》。
董其昌称之为“尤物”,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这么评价《伯远帖》:“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的确,《伯远帖》为我们提供了“直入晋室”,“书追二王”的途径,它的笔法、结体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过更瘦硬、开张,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禦筆又識”,钤“乾”、“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宣和书谱》、《画禅室随笔》、《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初编》、《古书画过眼录》等书著录。
书法欣赏/王珣【伯远帖】书写时间与伯远其人
书法欣赏-伯远帖
行草书法《伯远帖》的书写时间:隆安四年前,王珣从兄弟十人中已有混、琨、珉、廞、谌去世。所以,其在致书伯远时,既为伯远出为临海太守感到高兴,又有失去弟兄的伤感,还有对自己病情的哀叹,心情复杂。 帖中又说“始获此出,意不剋申”。“此出”当然是指伯远,不是启功先生所猜测的是外出、出游,而是出为做官。《晋书》对伯远(王穆)着墨不多,只说穆为临海太守,至于伯远(王穆)为临海太守前后是什么情况。看来临海太守是他的最高职位。
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据此,可以断定,王珣《伯远帖》的书写时间当在隆安四年之前。
伯远其人: 伯远绝非王珣的晚辈,至少应是平辈。其次,从致信者王珣的称呼中(称字而不称名),也可以断定伯远与王珣是平辈关系。王珣和伯远为平辈既已无疑。伯远与王珣当是从父兄弟。伯远与王珣既是从父兄弟关系,那么,王珣此从兄弟是谁?《晋书》载王导有六子:悦、恬、洽、协、劭、荟,长子悦及四子协无出,分别以恬子琨和劭子谧为嗣,恬子混(见《宋书》),洽子珣、珉,劭子穆、默、恢,荟子廞、谌。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或稚)用来表示排行的。由此可知,伯远在兄弟中排行为大。伯远者穆也。其弟兄四人的字则分别为伯远、仲远、叔远、稚远。伯远就是王穆,王珣所致信者即其从弟王穆。
书法欣赏/王珣/流畅自然翰逸神飞【伯远帖】
书法欣赏-王珣伯远帖
从书法行笔来看,甚有特色,流畅自然,峭劲秀丽,姿态横生,翰逸神飞。行笔的轨迹迄今依然清晰可辨,墨迹上凡是两笔叠交之处,墨色皆较黯黑一些,盖因行笔时两次着墨所致,此帖毫无一般钩摹本上笔画不畅、有失自然、气息阻隔的板滞造作之痕迹。由此可以断定此帖并非钩摹,应属晋人法书真迹。
《伯远帖》用笔或厚重或轻盈,皆随机所适,毫无程式化之弊;首行两个“顿首”姿态各异,第二行“従”字、第三行“逰”字和第五行“逺”字的末笔均具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在若不经意之中时出巧思佳构,此实为晋人书法的一大特色。结字或紧密或疏朗,行、草书穿插谐调,布局合理自然。通篇观之,潇洒古澹,意气飞扬,甚得王氏家法。“珣顿”二字,墨色浓重,犹如“老熊当道”,压住全篇,其余则浓淡相间,疾涩互见,一派萧散简远气象。
《伯远帖》尽管字数不多,但是其艺术水平却极高。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皇宫内的“三希堂”里,收藏有三件珍稀墨宝,它们就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希”之中,《快雪时晴帖》为响搨,《中秋帖》失掉几个字也是响搨,只有王珣《伯远帖》才是手书真迹,可谓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王导的孙子,王洽的儿子,是王献之的同族兄弟。曾历官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等。祖孙三代都以善书而驰誉天下。王珣书迹除《伯远帖》外,还有《三月帖》一种。《伯远帖》是一件高25.1公分,宽17.5公分的纸本墨迹,全帖计5行,共47字。内容为:“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实。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关于此件法书墨迹的妙处,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曾题有一跋,曰:“珣书潇洒古澹,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无意”,应该是指书写时的心态相对比较“宽松”,尤其是书信往来,没什么功利意识,反倒自然随意,潇洒自如。晋人书作,多为函件书札,书写自然随意,不事雕琢,那种轻松自如、任情率性的书写状态流溢于字里行间。笔情墨趣、字势形态往往随着文字内容和书家情绪的波动而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提按顿折、大小欹正、疏密疾涩以及墨色的变化都会谐调统一起来。有一种看法,认为古人作书无意于书,即我们常说的“无意于佳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