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有剪刀吗?:李鸿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8:25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我想应该为这个老人说句公道话了

   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李鸿章死了。 

“死了”?当时慈禧和光绪失声痛哭,诸王公贵族惊惧异常,恐后事难料、、、、、、。(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临事方知一死难!千古罪业归一人!李鸿章,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安徽合肥人士,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中国官僚;官至直隶总督,不可谓无才;兴办洋务,筹建水师,推进改革,不可谓无识;而中法之战不败而败,甲午一战水师倾覆,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辛丑条约一赔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千古罪责加于一身,不可谓遇之不悲。

    其死后,梁启超为其做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氏一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道尽人事沧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据说这首诗伊藤博文最喜欢,马关条约签定后,得意洋洋:“我以小材胜大材”)。青年的有点愤青,传统的儒家:身、治国、平天下,那时候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走不出来这个局,李借助乡党平步青云,后自己带着淮军先灭太平,后剿捻军,位及人臣,曾国藩门生如云,他最欣赏的弟子仅有两个,一个是准确预言“大清不出五十年必亡”,明知不可为则不为,精通帝王学,潜心治学,乱世坚决不做官的赵烈文,二是逆流而上,“一心一意把官做大”(曾国藩语)的李鸿章。

   李非常果断、敏捷、干练、精明的人,是处理矛盾、利用关系的老手,一个汉人能纵横满清官场40年而不到,一是会做人,做官,敢于担当,而是靠拉关系,对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和上层满蒙亲贵大肆行贿,晚清官场肮脏不堪,如同没人打扫的公共厕所;李鸿章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深知圣人教诲,知道礼义廉耻而如此,更能说明他不是酸书生,勇于面对现实,他知道自己做不了圣人,也不想做圣人。以“裱糊匠”自嘲的李鸿章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卖命到死,他遭遇的麻烦、非议和恶评最多,毫不奇怪。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纽约时报)。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药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当时清政府发的密电,已全部被日本人破解,所以伊藤博文断不肯让步,慈禧太后和大臣中的弹丸小国打败了“天朝上国”,于是一个人不得不在60多岁时,横渡大海去承受再一次的耻辱,在这之前,海军的军费被挪用把生日晚宴去了,已谈好的号称全求最快的军舰被日本买去,命名为“吉野号”----击沉了包括邓世仓座舰在内的三艘中国军舰,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水师并不逊色于日本,同样的铁甲舰,同样的火炮,何以打不过人家?不是将士不肯用命,而是朝廷腐败无能。李鸿章有苦说不出,唯有洒泪自怜。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是当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令这个60多岁的老人老泪纵横,跟个孩子一样抽泣、、、、、、。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在全国都在追杀康党的情况下,慈禧召见李鸿章说:有人参尔康党。意思是,有人说你是康党。这话从慈禧的口中说出来,声音再低也比满天炸雷还响。没有想到李鸿章回答:康有为所做之事,乃臣十数年想做而没有做成之事,如此说来,臣实是康党。就是说,康有为想干的事我都没干成,人家比我厉害。在那种情况下,在那样的氛围中,一个70多岁的老头敢有这样的骨气,面对慈禧太后这个灭绝师太式的人物敢讲这话,李鸿章是很有骨头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庚子年李鸿章敢于发出“此是乱命,粤不奉诏”这样的电报,同时与孙中山密谋广东独立;辛丑巨变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北京一战,慈禧太后跑了,留下个偌大的中国和其可怜的人民到八国联军手中,整个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华夏神州再次遭受浩劫,等待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是什么呢?被瓜分?殖民地?还是后院农场?“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不是文人骚客简单的无病呻吟,是需要像英雄那样站出来,然后抗着这个悲哀民族的命运继续向前走,这次又是李鸿章来了,慈禧太后边跑边催李鸿章去收拾残局、、、、、、。

   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样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到了北京,这个老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去争,意料之中的结果就是遭受耻辱,弱国无外交不是空洞的教科书语言,谈判一开始,洋人就要砍慈禧,杀亲王、、、、、、;然后是慈禧免罪,中国人均赔一两银子共4.5亿两、、、、、、。然后毫无疑问,举国痛骂 “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再然后李鸿章病倒了:“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事机不顺,朝夕焦思,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 直隶布政使周馥闻讯赶到贤良寺的时候,李鸿章已身着殓衣,处在呼之能应口不能语的弥留状态,两目炯炯,瞠视不瞑。周馥哭喊着:“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李鸿章的嘴唇忽然喃喃翕动,欲语泪流。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

    李鸿章内心抱着“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的主旨,最后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令人感慨良多。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又说,我不能说李鸿章不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不是造时势的英雄。至于因中法、中日战争而把李骂成秦桧,只能算是狂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老人得此言也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