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中纪检委委员名单:重阳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26:42

 
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今年的重阳节是阳历的10月26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起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高;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阳节。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曹丕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月祭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人神通信
重阳节的起源与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有关。古人爱好登高,但它显然不同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个人情怀,也不同于现代人理解的娱乐或健身活动。远古人们爱好登高,这和他们的天神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与神可以互相来往。这个观念直到近代还广为流传。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古人认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径的,而这个途径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山,因此昆仑山在上古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树为天梯,则不多,只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 
火神崇拜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体现着先秦的火神崇拜情节。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星“大火”看作是火神的化身,它同时也是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火神在季秋九月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桓景勇斗瘟魔的故事。此后又不乏民间艺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孟嘉、陶渊明、王勃等文人墨客的重阳轶事,让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魅力。
      
费长房助桓景斗瘟魔 孟嘉落帽与白衣送酒 滕王阁重阳盛会
《搜神记》与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菊花仙子”的传说 
重阳节的习俗
自古以来,每逢重阳,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民俗专家认为,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虽然大多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但习俗背后却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有的习俗即使在今天也很适用。>>>>
重阳花祭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又称九花。菊是长寿之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它与重阳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赏菊是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如左图)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饮菊花酒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登高的来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 
吃重阳糕的传说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杂俗
[陕北]熬羊肉 采菊辟邪  [莆仙]重阳节蒸九层重阳米果
[香港]秋祭重阳登高扫墓  [海南]铜鼓登高唱土歌
[北京]重阳花糕滋味足    [潮汕]重阳节品味菊花餐
[台湾]放风筝不能落地    [惠州]放纸鹞
[闽南]重阳“吃鸡进成年”
>>>>
重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现代重阳节
尊老敬老,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代代相传。
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意思是说,作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并不尊敬他们,更不能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孟子则进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