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交管局:千秋大义灞陵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9:24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 

 

景区大门

关公辞曹



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园是根据“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辟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曹操的夫人卞氏来到许昌后,每逢春来夏初,就想起家乡的青梅。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成熟季节,果实累累,香溢满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后,眉开眼笑。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道,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片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皆生津。霎时,人人浑身是劲,个个如虎添翼,一鼓作气,攻下南阳。曹操班师回到许昌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精选青梅,酿造美酒,犒赏三军,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亲书匾额“青梅亭”,还把“望梅止渴”四个字写在影壁墙上。


东边正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原之势


汉关帝挑袍处

    现在的灞陵桥已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灞陵桥,千古名桥于1959年夏天被洪水冲毁。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桥体为明、清构件。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两侧有八仙支顶、石雕栏板及戏水龙头,每侧8根望柱,望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石猴。桥两侧各嵌石碣一方,一刻“挑袍图”,传为吴道子遗墨;一刻“辞曹书”,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书法家滕之瑚所书。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桥长121米,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青石栏板上浮雕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

    位于桥南的关帝庙,是全国与关羽踪迹有关的八关庙之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前的御河桥,是帝王殿宇的象征。两边栏板的望柱上雕刻着石狮、石猴等。山门前这两匹马,都是关羽的坐骑,一匹叫白兔马,为关羽降曹前所用;一匹叫赤兔马,为关羽在许都时曹操所赠。关帝庙山门上的楹联是这样写的: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这里也曾是岳飞"颖昌捷"的古战场。关帝庙三进院落,南北相连,次第增高。九殿一阁,古朴典雅,保存完整。内设塑像栩栩如生;匾额楹联含意深邃,书法精湛;长廊壁画,展现了关羽"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生平事迹。庙碑褐荟萃,内涵深厚。更具特色的是:天下关庙都贬曹,这里关帝奉曹操。把关羽和曹操联系在一起加以歌颂,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现象。











 






    春秋阁。正面是阁楼,东西有偏殿,东偏殿为议政堂,塑有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等蜀国的核心人物,正在策划着军国事;西偏殿为五虎堂,盔铠雄伟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站立一堂。春秋阁楼下有关羽读《春秋》的彩绘塑像,右有关平捧印,左有周仓持刀,塑造了关羽文武兼备,周仓、关平从不懈怠的形象。




    庙前原有一座花戏楼,每年春秋祭,关公庙会都要上演关公戏,锣鼓喧天,歌声动地。花戏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