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ppt模板:先秦古歌《击壤歌》赏析咀华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33:19
先秦古歌《击壤歌①》赏析
作者:陈文忠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62    更新时间:2007-7-4
《先秦古歌·击壤歌①》译注
『咀华庐』整理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日出而作,②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③
日出去劳作,
日落回我屋。
凿井有水喝,
耕地衣食足。
尧帝功德与我关系无!
①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木片放在地上,在规定的距离外,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投中的就算得胜。《击壤歌》就是击壤游戏时唱的歌。
②作:起。
③帝力:尧帝的力量、功德。
相传,《击壤歌》是尧帝时一位老人,在作“击壤”之戏时唱的歌。此诗始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其《感虚篇》云:“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据此加以附会,末句写作“帝力于我何有哉”,并流传至今。
全诗虽五句,当分两层读。前四句以四个排比短句描述了先民们原始的劳动和生活情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起而劳作与归而休息顺从自然的规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饮水与衣食,取之丰沃的土地。这是上古黄河文明的真实写照,华夏民族就是从这种生存状况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单一的句式和重复的节奏,反映了先民朴俭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情;明白如话的语言,则体现了原始口头文学兴于自然不加修饰的特点。“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文学起源和原始文学特点的论述。日僧空海则径直以《击壤歌》为例加以阐释,其《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曰:“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朴野平和的劳作和心情与明了自然的语言和节奏,这两者可谓融合无间,自然天成。
“帝力于我何有哉?”此句承上而来。当观者看到五十之民边唱歌谣、边作击壤之戏而赞叹尧帝的力量、功德时,击壤老爹便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我来说,如今所过着的这种顺乎自然、取足大地的生活,与尧帝的力量和功德又有什么关系呢?着此一问,便使这首简明的古歌,主题倾向的阐释变得复杂起来。王充认为:击壤之民不知尧德,是因其盲而不能别青黄,暗而不能言是非(《论衡·须颂篇》),也有人认为,击壤之民不知帝力,是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葛洪《抱朴子·诘鲍篇》所谓“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萦无辱”,即以此为例阐释道家思想。更多的人则认为,它赞美了尧帝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德盛化钧,陶然自乐的盛世景象。北宋理学诗人邵雍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击壤集》,即表达了他向往“饥而食,寒而衣,不知帝力之何有于我,陶然有以自乐”的尧舜治世。
清代以前,《击壤歌》一直被视为中国韵文之肇端。所谓“《康衢》《击壤》,肇开声诗”(沈德潜《古诗源·例言》)。今人普遍疑为后人伪作。因为,诗中表现的“凿井耕田”的经济生活和所谓“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都不可能产生在尧帝时代。或许,这是战国乱世仰慕唐虞盛世的人所作。不过,诗中对先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的艺术概括,极为传神,极富魅力,为我们认识华夏祖先简朴的劳作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陈文忠)
纠错邮箱:jhlmail@126.com 
文章录入:庐夫    责任编辑:庐夫
上一篇文章:先秦古歌《伊耆氏蜡辞》赏析
下一篇文章:帝舜(传)《南风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