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官网兴趣部落:《金匮要略》“趺蹶”条文解读  帕金森病 老年颤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4:12
《金匮要略》“趺蹶”条文解读


摘要通过对“蹶”字字义的分析,认为“趺蹶”当作“跌蹶”。结合原文,分析跌蹶的症状,并将其与帕金森病相比较,认为张仲景准确记载了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他对于此病病机、治疗的初步探讨,合乎《内》《难》有关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目前所用的“老年颤证”这一中医病名相比,“跌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远较“老年颤证”为优,建议将其作为帕金森病相应的中医病名。

关键词金匮要略 趺蹶 跌蹶 帕金森病

《金匮要略》中有“趺蹶”一病,但古今注家对于此病的解释并不明晰。近日,幸得明%26#8226;赵开美刻《金匮要略方论》影印本,反复学习,似有所悟,试对“趺蹶”条文作如下解读,并求教于方家。
依赵本,原文如下[1](注:标点为笔者所加):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本段原文,他本皆作两段。其实,只有依照赵本,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才能对“趺蹶”做出合理的解释。若将其分作两截,恐怕此条文只能永远被误解。
1 “趺蹶”病病名及其特点的研究
要想真正理解“趺蹶”病,必须结合上下文。以下,尝试通过对相关原文的校读,对“趺蹶”病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1.1 “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校读
《说文》云:“蹶,僵也。” 有学者据此认为,蹶是僵直之意,趺蹶是指足背僵硬、运动障碍的疾病[2]。然详考《说文》,以“僵”为训者尚有“踣”、“偃”,段玉裁注:“踣与仆音义皆同。……对文则偃与仆别,散文则通也。”《广韵》说:“僵,仆也。”可知,“僵”是“仆倒”、亦即“失足摔倒”之意。所以,“蹶,僵也”说明“蹶”是“僵仆”之意。《集韵》释“蹷”字云“倒也,……,亦书作‘蹶’”,可为“蹶”是“僵仆”之意的又一可靠证据。《广韵》训“蹶”为“失脚”,与《说文》有可通之处:毕竟,僵仆倒地,在常人多为不慎失足而致。
要之,根据《说文》,应将“蹶”理解为“僵仆”,而不是“僵直”。
由“蹶”字,可以推断“趺”字有误。因为“趺”就是足背,如此,则“趺蹶”当为“足背僵仆”,亦即“足背失足跌倒”,这在文法上讲不通。古代典籍中,鲁鱼虚虎之误,极为常见,“趺”、“跌”形近,误“跌”为“趺”,既有可能,又有旁证,例如:《神农本草经》中,仅“女萎”、“干地黄”二条,不同版本间至少就有5次误“跌”为“趺”[3]。有的《金匮》注本“趺蹶”作“跌蹶”,极是,可据改。
《方言》说“跌,蹷也”,郭璞注“偃地也”,所谓“偃地”,亦即“僵仆倒地”。《玉篇》则直云“跌,仆也”。可知,“跌”、“蹶”二字是同义连用。郭璞注《方言》“跌”字时,提到“江东言跢”,根据《玉篇》,“跢”字既有“倒地”之意,又可用来形容“小儿行走的样子”(《玉篇》:“跢:丁泰切,倒也;丁佐切,小儿行貌。”)。而小儿初学行走的特点,不外是“跌跌撞撞、慌慌张张、极易跌倒”。下文的“但能前,不能却”,也与“小儿行貌”颇合。所以,笔者认为,“跌蹶”一词准确地描述了患者行路不稳、跌跌撞撞,前行较易,后退较难,如果后退,极易发生跌仆的状态。
由于“跌蹶”尚有“向前跌倒”之意(《玉篇》训“仆”为“倾倒貌”,唐;杨倞注《荀子;富国》中“国蹶”之“蹶”字亦云:“蹶,倾倒也。”),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跌蹶”还说明患者具有身体前倾的特点。
1.2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校读
本句上承“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故“病人”当指“病跌蹶之人”。以往各注家未意识到这一点,所作注释不足为训。
陆渊雷谓:“‘肿动’字不词。”[4]此前,明;徐春甫将此句删改为“病人常以手指臂动身体瞤瞤”而归入“颤振候”[5],或许,他已经意识到“肿动”二字文义不属。虽然笔者也赞同陆氏的观点,却难以同意郭霭春等所谓“‘动’即‘痛’,‘动’‘痛’相通”之说 [6]。笔者考虑,“肿”字本作“腫”,且与“重”字有相同的读音(“腫”有之陇切,“重”有直陇切),此处或因音同形近而误“重”为“腫”。而“重”字,既可说明程度重,又有“多”、“善”之义(据《集韵》、《广韵》)。设此处真为“重”字,则说明“动”不仅是一个较重的症状,而且是一个多发、易发症状。
“动”即“摇动、振动”;“瞤瞤”原意为“目动”,引申为“振颤掣动”。《说文》云“臂,手上也”,《正字通》说“自肘至腕曰臂”,可见,“臂”既可指胳膊,亦可专指小臂而言,此处不必细究。“身体”指全身而言,包括头、颈、躯干和四肢。“病人常以手指臂重动,此人身体瞤瞤”,说明动的症状有一个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即从“手指臂动”逐渐到“身体瞤瞤”。据此,笔者认为,陆渊雷“‘以’字衍”[4]及郭霭春等“以”为“语助无义”[6]的说法也值得商榷。笔者怀疑此句有脱文,而文字的脱遗导致了“以”字的不易训解,若补一“始”字,作“病人常以手指臂重动[始],此人身体瞤瞤”,则文辞较为连贯。
“病人常以手指臂重动[始],此人身体瞤瞤”,不仅告诉我们大部分跌蹶患者具有较为严重的振颤掣动症状,还告诉我们,振颤掣动是大多数跌蹶患者的首发症状,而且,这一症状从手指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乃至全身。
2 跌蹶所对应的西方医学疾病
结合上文,将跌蹶病与西方医学中的帕金森病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极其相似:
①大多数跌蹶患者具有较重的振颤掣动症状,且大部分以其为首发症状;振颤掣动最早出现于手指,逐渐发展到小臂乃至全身。而约75%的帕金森病病人以振颤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振颤由一侧上肢远端逐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只有少数(5.6%-10%)的帕金森病病人无振颤。
②跌蹶患者行路不稳,跌跌撞撞,慌慌张张,前行较易,后退较难。而帕金森病病人的慌张步态表现为行走时以细小碎步向前冲去,难以及时止步,转弯困难。
③跌蹶患者极易发生跌仆,而帕金森病病人姿势反射障碍,可以表现为跌到的倾向。
④跌蹶患者身体前倾,而帕金森病病人姿势反射障碍者可出现前倾姿态。
在临床表现上,跌蹶病与帕金森病之间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足以使我们相信跌蹶病就是西方医学中的帕金森病。
3 跌蹶病病机与治疗
尽管我们不能肯定仲景对跌蹶病病机已有深刻认识,也难以断言他对此病具有十分成熟的治疗经验,但书中的有关论述却值得我们深思。
3.1 “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本句承“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而言,自然主要是针对具有行动障碍、前倾体位及极易跌仆等症的论述。而它又运用了倒装的文法,其中,“此太阳经伤也”讲的是病机,“刺腨入二寸”说的是治疗措施。足太阳经行于背部,纵贯头足,或许,仲景认为,行动障碍、前倾体位及极易跌仆等症是因太阳经脉受伤、经气不利所致,因此,治疗上采取了取太阳经脉而刺腨(即小腿部位)的方法。考诸《素问》,《刺腰痛篇》有“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即委中穴——笔者注)出血”之语,《厥论篇》有“巨阳之厥,……,足不能行”及“太阳厥逆,僵仆……,治主病者”之说,故笔者认为,仲景“太阳经伤”的病机学说,实与《内经》一脉相承,而“刺腨入二寸”的治疗方法,亦与《内经》基本精神一致。
3.2 “藜芦甘草汤主之”
原文云:“病人常以手指臂重动[始],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不难看出,藜芦甘草汤主要是为振颤而设。虽此方早已不存,但就仅存于方名的两味药来看,仍觉得仲景组方颇有法度。《内经》云“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故振颤之症自当从肝论治;《内经》又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仲景既用藜芦之辛,又用甘草之甘,想来绝非巧合。又,藜芦为肝经之药,而甘草则归脾、胃二经,仲景以此组方,既合乎《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的理论,又与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学术思想一致。
考藜芦为涌吐风痰之要药,甘草为补脾之良品,仲景以此组方,或许,他认为本病之振颤是因脾虚肝乘、风痰阻络而致。
4 关于帕金森病中医病名的思考
1994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研讨会将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出现振颤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统一命名为“老年颤证”。现在,中医药工作者在诊治帕金森病时,多以此为病名。很明显,“老年颤证”这一概念,难以包含一些不具有振颤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例。而在谈到帕金森病时,不少学者不论患者有无振颤症状,总爱将其与中医的“颤证”相联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而与“颤证”相比,“跌蹶”不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帕金森病的症状学特点,将其作为帕金森病相应的中医病名,更为准确、合理。故笔者建议,将“跌蹶”作为帕金森病相应的中医病名。
5 结语
仲景之书,微言大义,笔者学识有限,理解定有不到之处。但是,“趺蹶”当作“跌蹶”,本条文是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的最早记载,笔者自信能够断言。可以说,张仲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帕金森病的宝贵资料,他对于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的把握深刻而准确,对于病机、治疗的探讨,合乎《内》《难》有关理论,与其一贯的学术思想一致。有关论述,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