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炒饭窍门:建国二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12:22


  有人说这是美国的《建国大爷》,我觉得不恰当。美国的建国大爷应该是华盛顿,而本剧的主角约翰亚当斯算是建国二爷。
  
  这部历史剧一直在讲建国二爷和他老婆孩子的故事,相比之下建国大爷华盛顿的戏份很少,三爷杰弗逊戏也不多。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位二爷很憋屈,很窝囊。美国国内打独立战争的时候他在欧洲四处求援,什么大的功劳也没贪上。建国后第一届总统没当上,倒是当上了第一任副总统,第一个尝试到了什么叫“四轮马车上的第五个轮子”,他自己如此抱怨:“我们的国家为我设计了一个超乎人类想像、堪称人类发明史上最无足轻重的职位。”后来终于接任了第二任总统,看似美差,其实是从华盛顿那里接过了一个烫手的山药,因为当时新生的美国正在纠结于英法之间的战争,政府内部分歧很大,这时候坐上总统的位置无疑是往火坑里跳。他在任期间让新生的美国避免了卷入那场战争,可算是功劳不小,可是很少有人理解,风头也盖不过蒸蒸日上的杰弗逊,惹来骂声一片,最后残谈退出。
  
  建国三爷杰弗逊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他是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第三任总统,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关键是这还没有完!你去上维基百科上查一下,你还会发现他的名字后头有一堆头衔,简直不次于另一个天才——达芬奇(“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同样贡献已经“此生无憾矣”了,而这两个天才都是在一坨领域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望而不可及啊!无怪乎约翰.肯尼迪在一个宴请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致词说:“我觉得今晚的白宫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类知识——或许撇开当年杰弗逊独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
  
  非常巧合的是,亚当斯和杰弗逊都是在7月4号美国建国50周年那天逝世,前者仅比后者晚几个小时。这两个人真是为美国而生!冥冥之中仿佛上天有意眷恋美国,让它在开国之初就有这等贤人执政,他们一手缔造的体制让后代受益终生!
  
  对比一下贵国的建国大爷们(这事儿不能说太细),你会发现,一个人伟不伟大并不是看他拥有多大权力,而是当他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时他能知道如何限制自己的权力。滥用权力人人都会,几乎不需要学习,因为人天生就是贪婪的,而如何限制权力才是一种博大的智慧。柏拉图说得好:“衡量一个人,就是看他在拥有权力时的所作所为。”
  美国版“建国大业”《约翰.亚当斯》
2009-11-16 11:58:21 来自: Diotima
七集电视剧《约翰.亚当斯》可谓美国版的“建国大业”,以亚当斯的律师—政治生涯为主线展现了北美13州由殖民地走向独立走向建国那段复杂的历史。

由保守派到革命派
剧情以马萨诸塞殖民地时期一个经典案例为开场。当时,英国对于北美殖民统治的政策充满歧视,殖民地的移民尽管每年要一分不少的向宗主国国王交纳不菲的税款,但这些纳税人却享受不到作为国王臣民丝毫的权利——因为国王和议会从来不愿意给他们分配一个席位的议会权利。这在殖民地数百万人心中激起了熊熊怒火。在一次码头工人的骚乱中,4名英军士兵出于自卫慌乱中开枪射杀了平民。可以预想,在由一边倒的陪审团决定案件审理的当地法庭上,英军士兵处于孤立无援或者说必死无疑的境地,而地方法庭更是处于熟人社会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亚当斯律师出于对公正的信仰决定为英军士兵辩护。顶住舆论的恐吓、亲情的巨大压力,亚当斯在法庭上展现了其熟练机智的辩护技巧,除了证明士兵的开枪确实出于自卫以外,顺手,他也阐释了他清晰的、贯穿一生的政治理念:必须依法办事,如果没了法治,人们将生活在暴政之下,无论是来自君主的暴政,还是来自平民的暴政。由于亚当斯的辩护,陪审团当庭宣判士兵无罪,理性战胜了激情。这个案件就是普雷斯顿案,经常被后人引用,以说明司法独立(于民意)的重要性。
这个时候的亚当斯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他主张在法治的范畴内解决问题,对于英国国王抱有希望,不主张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因为暴力将带来对人权和法治的漠视。在另一段情境中,当愤怒的人群把英国税务官当众扒光衣服,从头到脚浇上滚烫的柏油,粘满羽毛游街示众时,亚当斯充满了无奈。他不希望看到任何非正义的事情,哪怕是针对他们的敌人。
作为报复,英国增加了波士顿的军队,并且炮轰了邦克山,目睹这些残酷的现实,亚当斯逐渐认识到英国的真实意图。没有国家和主权的北美人民是不可能享有公民权利的。亚当斯对于和平解决彻底绝望,从而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革命是为了人们生而具有的自由和权利。
由于饱读诗书、口才出众、正直无私,亚当斯被选为马萨诸塞的代表出席费城会议。在费城,亚当斯作为坚定的革命者用他富有感召力的演说呼吁各州政府为北美的独立而战。在亚当斯的游说和鼓吹之下,代表们逐渐开始支持北美独立。
在这个时候,在角落中,一个人却在冷静地旁观着这一切。其实他不是旁观者,他就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富有情感的笔触、天生的理智与骨子里的民主精神使杰斐逊成了《独立宣言》起草的不二人选。然而天性却使他在此时想得更远,他想的是独立之后的美国将驶向何方,那不应是无政府的、也不应是暴政的,而应是一个理性的新国度,如何设计新美国的政治制度、行政制度充塞了杰斐逊的头脑。
这或许正是美国的幸运之处,她没有因为革命和战争而走向暴乱和无序,始终有理性的力量在支撑着她的走向。
《独立宣言》通过了,代表们没有欢呼雀跃,而是陷入了沉寂,因为他们作为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定将决定人民的命运,谁都对战争没有绝对的把握。
今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就是这样产生的,她不是凭借受之于天命的天子或君主,而是人民的代表决定的,这也形成了美国“社会契约论”的源头。

由革命者到外交家
美国宣布独立之后,亚当斯意识到,美国要想取得对英国的战争胜利,必须获得法国的支持,为此他告别了娇妻爱子,远赴法国。当时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外交活动对于现代诸国的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美国革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亚当斯并没有亲临战场,而是作为外交家在大洋彼岸为美国革命的胜利而奔走、寻求支援。没有亲临或许是亚当斯的遗憾,但是他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他为美国赢得了必需的国外援助。也由于亚当斯的缺席,该剧对于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制宪会议——并没有做什么交待。

从外交家到政治家
美国革命结束后,完成了光荣使命的亚当斯回到了祖国,他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当选为副总统。八年后,华盛顿功成身退,亚当斯以微弱优势当选为美国第二任总统。
在担任副总统和总统期间,亚当斯又回到了他最初的法治立场,开始理性地思考国家的建设。这种理性的建国思路难免会与民众高涨的民主热情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具有天生的民主精神的美国人对于哪怕是拥有开国功勋的“国父”也毫不留情,而亚当斯面对民众的指责却毫不动摇。出于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他支持华盛顿总统对英法战争双方保持中立的政策,这被法国人认为英美已经结成了联盟,这也导致了后来在亚当斯自己的总统任期中他不得不陷入对法战与不战的困境当中。
当时的英国依旧是君主制,且与美国有夙怨,而革命中的法国则代表着新生力量,美国政府的立场自然激起了美国人民的不满。当时的美国由于实力原因并不像今天一样打着“民主”大旗充当世界警察,保存自己的国家实力,实际上才是保证了本国人的民主权利。此时的亚当斯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辩护律师,而是一位政治家,他懂得政治中的妥协与国家利益和人民权利的平衡。
此时,由于杰斐逊的活动,美国逐渐形成了党派,一派是以杰斐逊为代表的,主张民主的共和党;另一派是以亚当斯、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主张联邦权力的联邦党。不过亚当斯并不像汉密尔顿那样激进。由于联邦党内部的分裂,他们失去了选举。但是亚当斯依旧通过其政治手腕维护了联邦党的利益,比较著名的事例便是导致“马伯利诉麦迪逊”案的任命法官行为(这一点,电视剧中未有体现)。

从政治家到农民
卸任之后,亚当斯回到了自己的农庄。虽然有些失落,但是却不缺少快乐。正如华盛顿在卸任之际所表达的,做一个农夫比总统更快乐。这或许正是美国民主精神的又一体现。由于拥有自己的家产,卸任总统依旧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甚或体面的生活,而不必留恋权力带来的利益(亚当斯的妻子甚至一度觉得总统的收入反倒不如经营农场)。
作为一个常人,亚当斯也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他曾拥有至高的权力,却从未运用权力带给子女福利,儿子和女婿都因投资破产而遭受不幸。二儿子抑郁早逝,女婿远走他乡,希望摆脱亚当斯的名望而自创事业,女儿因为夫妻的分离而病倒,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后来当选为美国第六任总统,是民选和个人努力的结果,除了家教和生养之外,与他并无直接关系。

纵观亚当斯的一生,可谓田园生活的自由、法治正义的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实用完美的结合。这也典型地反映了美国社会。或许是由于北美人民大多是为了追求自由从欧洲而来,所以他们不大需要启蒙。在美国建国之时,可以说是政治(救亡)超越启蒙。为了避免分裂,建国者们对奴隶制问题避而不谈,保留了奴隶制。而奴隶制在美国的废除是在八十多年后通过政治——战争的方式解决的。启蒙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问题,这也是美国政治的实用主义的源头。
该剧以亚当斯为中心,描绘了美国“国父”们的活动。该剧的真实之处(虽然难免有戏剧化之处)在于,剧中的“国父”们并不是“伟光正”的完人,他们各有特色、个性不同、观点迥异,也会在争吵中和权力面前暴露人性的弱点。但是美国的民主协商和代议的制度框架保证了他们的争吵只限于观点之争,不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无政府或暴政。即使今天看来,也很难说各方孰是孰非,政治是复杂的、利益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方都有道理。因而保证各方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基于人民的选择而把自己的政见运用于政治实践是多么重要。怪不得连美国的敌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都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充满了期待。美国革命也与反反复复、战乱不断的法国革命形成了对比。
美国画家约翰.特朗布尔(John Trumbull)于1819年国庆之际创作了油画“签署《独立宣言》”。这幅画成为后人回忆和纪念《独立宣言》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亚当斯在看过该画后却说,这是篡改历史。因为在签署《独立宣言》之时,正是最危急的时刻,代表们根本不可能聚在一起签署什么文件,艺术创作总会想当然地勾勒出一幅美好、完整的图像,但历史并非如此。诚然艺术家有创作自由,但是危险在于掌史者也成为艺术家,对于近代史或当代史,被篡改的危险更大。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国父”中,亚当斯算不上头面人物,常常被忽视,被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的光芒所遮盖,这是否是历史的真实,只能交由历史评说。

奥巴马口中的先贤们
  
来自: 毒书少

  写这篇东西的时候,电视正在直播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他已经是美国的第43位总统了。
  
  这部《约翰.亚当斯》是由HBO制作的7集电视剧,它由汤姆汉克斯担任制片人,在刚刚过去的金球奖上获得了最佳电视电影系列短剧等4项大奖,制作的水平可想而知。
  
  这是一套历史剧,讲的是约翰.亚当斯一生的故事。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参与了《独立宣言》的撰写,曾任美国第一、二届副总统(总统是华盛顿应该不用我说了吧),第二任总统,而他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则是美国第六任总统。
  
  以我作为一个外国人的浅薄印象,在美国的开国历史里,亚当斯并不算一个特别著名的人物,和他一起立国的那些人,像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汉密尔顿等,都是中学历史里的必考人物,可以说在看这套剧之前,我对亚当斯的历史事迹一无所知。其实就算不知道我也可以想象,能够成为华盛顿的副总统,然后又被选为总统,他自然是个不简单的大人物。
  
  故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展开,其实那些重大事件都众所周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细节也已经在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里看过,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对美国早期的历史梳理清晰,引申出来的议论也引人入胜,强烈推荐给对美国历史和政制感兴趣的人。此剧是亚当斯的传记剧,自然只围绕他展开,所以华盛顿等人就只好屈居配角了,很多重大事件若非亚当斯参与的,都一笔带过。看到那么多熟悉的历史人物逐一登场,与自己心目中既有的想象一一对照,这个过程非常有趣。看到开始召开大陆会议的时候,冒出一个念头:这其实是美国的《开国大典》呀!
  
  但看下去就知道,就算拍的是“国父”们,美国人也不会像我们只会折腾些高大全的东西,在剧中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正常人,所以可以看到亚当斯夫妇的床戏!你能想象在文艺作品里看到我们伟大领袖的性生活吗?他们甚至连爱情都难以看见!他们是正常人,所以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亚当斯就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有暴怒骂人的时候。而杰弗逊和汉密尔顿也因为不同意对方的政见,极尽抹黑辱骂之能事。但正是这些人,用他们思想的光辉筑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一个在地球上前所未有的自由国度。林达在书里说这是一次次妥协的结果,是半人半神的产物。的确是的,电视剧里独立前召开的费城大陆会议,充满了歧见和争吵,在独立还是跟英国妥协的问题上,因为既得利益不同,自然难以一致。而恰恰是费城会议,让亚当斯走到了历史的前沿,他本身就是个律师,以在法庭上的辩论见称。此时因为自己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正遭受英军的武力镇压,使他成为了独立宣言最激烈的推动者。说这是半神半人的会议,一点也不为过,“神”在于他们思想的神圣。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也没有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而是坚持要“全体达成一致”,所以对那些最初并不赞成独立的州代表,应该更加尊敬,因为他们走出了妥协的第一步。看到这美洲大陆第一次会议的过程,我想起了另一部伟大的电影《十二怒汉》,电影里所坚持的陪审团必须就案件达成完全一致的精神,正是这些美国先贤们留下来的啊。
  
  这批先贤的神圣,还在于他们的表率作用。华盛顿的故事大家都听多了,他是凭卓越的功勋和极大的声誉被选为总统的,在做了8年总统后坚决不再参选回家做农民去了。亚当斯自己本身也是个出色的律师和农场主,起初并不愿意参政,因为实在不赚钱,家里又一堆小孩。在他做总统的时候,把首都从费城搬到了华盛顿,白宫就是他下令建的,但是他搬进去没几天,选举中就输给了杰弗逊,他也就乖乖地搬回自己的农场做农民,路上坐的是马车BUS,他对旁边的乘客说:看什么看,我也是个普通公民。卸任总统连个专车都没有,这在今天真是难以想象,小布什走了都还有直升机坐呢。华盛顿、亚当斯、杰弗逊这些早期总统对后来者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中哪怕是谁想要做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啊,美国的陆军是在亚当斯时期抗衡法国建立的,军队的领导人物都是亲亚当斯的人物,他如果想独裁其实一点也不难,但法国的威胁一消除,他竟然下令解散陆军!因为在当初的合众国设想里,除了各州的民兵,国家是不应该有军队的,这些当然跟今天的美国强大军力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批建国者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亚当斯在费城会议上说“还有什么比能按自己的理想来建立一个国家更令人激动的呢”,对《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亚当斯终生都是很推崇的,虽然他们后来的政治观点越走越远。《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自由平等基本原则,里面的文字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而后来制宪会议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使得这个国家不断强大并且能够在犯错的时候自我修正。所以奥巴马一直强调重溯先贤们的精神和理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美国政治的确偏离了当初国父们的理想。其实这种偏离从华盛顿执政的时期就开始了,那时形成了分别以杰弗逊和汉密尔顿为首的两派,党争由此开始,到了亚当斯执政时期,更加争的不可开交,在今天选举中看到的种种诋毁抹黑手段,两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亚当斯作为总统,成了诋毁文化的最大受害者,甚至曾经的好朋友杰弗逊也不惜写书骂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历史上亚当斯的坏名声。今天的两党政治、强大的军队、越来越庞大的政府队伍等等一切集权的东西,其实是当初立国者们不愿见到的,权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无法制衡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历史上的例子俯拾皆是。
  
  看着剧中泥泞的荒地上还没完工的白宫,又看看直播里白宫的盛大场面,还有镜头所及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你很难不去想是什么造就了她的成功。

如彗星划过夜空
  
本书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四本,依旧是以书信形式来表达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看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终于明白了心中一个一直难解的疑惑:美国建立的违宪审查制度,让几个并非民选的精英法官能够运用个人判断,断定民选的议会通过的法案违宪与否,岂不是精英政治对于民主政治的反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从阅读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到这本《如彗星划过夜空》,终于可以稍解我的困惑。《总统是靠不住的》说明美国制度的构建就是出于对人性对一切的怀疑,尽力把权力分散使之制衡。而《如慧星划过夜空》中说道费城制宪会议与会人士不仅是恐惧专制权力,也对“民主”深深的警惕。后世很多人对此大惑不解,而实际上此处的民主是特指雅典市的全民民主,容易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美国参众两院的架构也源于对民意被滥用可能性的警惕。当整个社会的民众素质未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直接的不受控制的民主极容易导致民意的被操控,民众在集体之中会丧失理性,互相为自己的恶行做出正当解释。典型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对于民意的掌控,使之成为扩张自己野心的工具。很佩服费城制宪会议的先哲,在那个年代已经对于多数人的暴政有了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