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歌词翻译普通话:清末争取津浦铁路通过济宁的请愿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6:34
济宁往事:清末争取津浦铁路通过济宁的请愿活

转来的帖子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交通的建设。由于胶济铁路和张博支路的修建,使潍县、周村和博山都处在了铁路交通线上,再加潍县、周村与济南同时开埠,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济宁人民的刺激是很大的,因而济宁绅商学各界掀起了争取津浦铁路通过济宁的请愿活动。
津浦铁路勘定路线,原拟由兖州东绕曲阜再趋滕、峄两县。济宁的人们认为,这是德国工程师不谙地势,别抱阴谋,其绕折泰山左右,无非以攫矿为目的,必须另划新线,决以济宁为交通中心点。兖曲一带,无味绕折,必须抛弃。但至1908年该路开工数月后,济宁各界获悉路线仍弃济宁而就兖
曲,“大愤而哗”,遂群起要求线路由宁阳绕济宁再趋滕峄。先是济宁人潘复面谒津浦铁路大臣吕海寰进行游说,接着由济宁京官杨毓泗以山东同乡全体京官的名义提出了正式要求。吕海寰为山东同乡,对于改线宗旨,初无反对意见,所惜者不早决定耳。他的意思是,津浦线经过兖州已经奏定,然济宁又决难抛弃,若能以士绅公意复奏时声明改线济宁,似亦可办。于是他委派津浦路北段总办李德顺带工程师驰往勘测。可正在这时,李德顺营私贪污事发,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和北段总办均行更替,1909 年8月2日,清廷命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为督办,侍郎沈云沛为帮办。乘此督办大臣更替之机,济宁的京官和各界民众又多次集会,再行上书,要求改道。他们还选派调查员,对要改道的新线作了调查,绘制了图说,并推举袁景熙、潘复、吕庆圻、李其庄等头面人物,先后赴京津呈递说帖和图。其要求改道的理由是:
(1)铁路之利,全在财货交通,曲邑商务向非繁盛,物产不富,销路维艰;由济宁则商贾云集,道渠四达,既收运输之利,亦获养路之资,其利一。
(2)线绕曲邑,逼近圣陵,经我旅省同乡,结团力拒,仅移5里,究不足以昭慎重;由济宁则相距较远,震响无闻,敬昭灵爽,以示尊崇,其利二。
(3)津镇草约,附路30里矿产均归德人开采,今路政虽经收回,矿权尚在争执,曲阜近山多矿,久为德人注意,一旦借词要求,对付必多棘手;由济宁赴邹县,则一往平原,近路无矿,杜德人觊觎之渐,省将来交涉之繁,其利三。
(4) 由兖绕曲至邹,计程80余里,绕济宁至邹,计130里,然前吕大臣致兖沂曹济吴道函,本有增修兖济铁路之议,若以60 里支路之款,为40 里绕折之需,挹彼注兹,款不增巨,兴商保矿,收效无穷,其利四 。至于勘路人员称经济宁多绕78里,南北运货计里加增,实有窒碍之说,济宁代表则认为这种观点与铁路原理似有未合。他们指出,通常铁路之性质,实以发达商务为惟一之目的,轨道所经,必由民物繁盛之区,四方荟萃之地,方能多所运输,同臻发达。济宁商埠为南北枢纽,数十百年商务著名繁盛之区,较曲兖岂止十倍!设轨线一旦交通,南北商货多一伟大销场,于实业前途,关系甚大,运货收入,日有增加,更操左券,区区绕折 78 里,似无窒碍之可言济宁各界虽争之甚力,但经工程师德浦弥勒重勘后认为,以干线绕济宁,诸多窒碍,拟请另筑兖济间 60里支路,以顺舆情,得到了督办铁路大臣的允准。至于改线窒碍之处,据津浦路北段总局报告,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济宁众绅拟将奏定原线经过曲兖者改经济宁,理想未赏不是。此议若发起筹勘路线之初,原属可行之事,今则全路开工将近二年,重大材料,来自外洋者亦已购定,陆续将到,如忽翻前议,不惟已开之工弃之可惜,定购之件改易亦难。(2)如若改线,重新测量绘图筹划商订之事,须费一年时日。此节未定之前,全路不接之际,展转延误,亦须一年。因此原定四年告成之期,必须展迟一年,遂使全路减少二年之进款,借款多出二年之利息,出入比较,损失绝大。
(3) 原定路线,由大汶口经兖曲至界河,余计长72里,拟改之线,由大汶口绕济宁以至界河,增长70余里。此段地形,每里工筑费需两万余两。合计需款100多万两。且此线南北指,经过河流均东西向,泗河、洸河、沙河、白马河诸水,不但无法避过,反须移至下游,河身较宽,桥费愈重。即就购桥涵洞而论,线既较长,所造桥洞亦断不能少矣。
(4) 济宁虽绾运河两岸附近城市村镇之枢纽,惟既筑铁路,则运河以西之货物,向之必趋济宁者,将趋于最近之车站,以图便利。独运河以东无铁路可附者,乃仍经济宁,济宁既有支路,足供运输。济宁士绅为乡土争利益之源,诚为好义之举,苟兖曲明达之士绅,愤主事者强以原定路线私于济宁,亦将奔走鼓吹,揭大义以相诘难,又将何辞以答?兖曲问题而外,其他路处万一人人本乐利之心,争为改线之请,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全路告成,期于何日?济绅谓路局鳃鳃以糜款费时为虑,因发挥铁路原理,归本于商务,厥论诚伟。然本路沿革历史,及北段先后之失计,虽不能力盖前愆,亦断不能漫贻再误。若再如前此之设施,举措不定,朝令夕更,议论是非,道谋筑室,仅如目前四年之限,已恐其不能如期。今时迫款空,焦皇方始,惜时与省费,皆目前受脉之方。如不省费,则干路尚须加筹,支路尤非易易,济宁一隅之商务,亦岂易规复?最好的办法,是加紧修筑干路,同时迅勘兖济支路,同时并举,以期速成,实为两便。
经路局与济宁各界代表袁景熙、李其庄等详细讨论,将改线困难之处开诚相告,济宁代表虽仍有些意见,但亦无可如何。济宁各界争取津浦铁路改道的目的虽未达到,但争得了兖济支路的修筑,对改善济宁的交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潘复在《争路小记》中最后说:“代表此行,谓之毕功可也,谓之失败可也。”清末济宁各界把修筑铁路看成是发展城市商务之“利源”,与各项实业的发展前途“关系甚大”,这已成了当时各城市官绅民众的普遍认识。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交通的建设。由于胶济铁路和张博支路的修建,使潍县、周村和博山都处在了铁路交通线上,再加潍县、周村与济南同时开埠,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济宁人民的刺激是很大的,因而济宁绅商学各界掀起了争取津浦铁路通过济宁的请愿活动。

津浦铁路勘定路线,原拟由兖州东绕曲阜再趋滕、峄两县。济宁的人们认为,这是德国工程师不谙地势,别抱阴谋,其绕折泰山左右,无非以攫矿为目的,必须另划新线,决以济宁为交通中心点。兖曲一带,无味绕折,必须抛弃。
但至1908年该路开工数月后,济宁各界获悉路线仍弃济宁而就兖曲,“大愤而哗”,遂群起要求线路由宁阳绕济宁再趋滕峄。先是济宁人潘复面谒津浦铁路大臣吕海寰进行游说,接着由济宁京官杨毓泗以山东同乡全体京官的名义提出了正式要求。吕海寰为山东同乡,对于改线宗旨,初无反对意见,所惜者不早决定耳。他的意思是,津浦线经过兖州已经奏定,然济宁又决难抛弃,若能以士绅公意复奏时声明改线济宁,似亦可办。于是他委派津浦路北段总办李德顺带工程师驰往勘测。

可正在这时,李德顺营私贪污事发,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和北段总办均行更替,1909 年8月2日,清廷命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为督办,侍郎沈云沛为帮办。乘此督办大臣更替之机,济宁的京官和各界民众又多次集会,再行上书,要求改道。他们还选派调查员,对要改道的新线作了调查,绘制了图说,并推举袁景熙、潘复、吕庆圻、李其庄等头面人物,先后赴京津呈递说帖和图。其要求改道的理由是:


(1)铁路之利,全在财货交通,曲邑商务向非繁盛,物产不富,销路维艰;由济宁则商贾云集,道渠四达,既收运输之利,亦获养路之资,其利一。

(2)线绕曲邑,逼近圣陵,经我旅省同乡,结团力拒,仅移5里,究不足以昭慎重;由济宁则相距较远,震响无闻,敬昭灵爽,以示尊崇,其利二。

(3)津镇草约,附路30里矿产均归德人开采,今路政虽经收回,矿权尚在争执,曲阜近山多矿,久为德人注意,一旦借词要求,对付必多棘手;由济宁赴邹县,则一往平原,近路无矿,杜德人觊觎之渐,省将来交涉之繁,其利三。

(4) 由兖绕曲至邹,计程80余里,绕济宁至邹,计130里,然前吕大臣致兖沂曹济吴道函,本有增修兖济铁路之议,若以60 里支路之款,为40 里绕折之需,挹彼注兹,款不增巨,兴商保矿,收效无穷,其利四。至于勘路人员称经济宁多绕78里,南北运货计里加增,实有窒碍之说,济宁代表则认为这种观点与铁路原理似有未合。他们指出,通常铁路之性质,实以发达商务为惟一之目的,轨道所经,必由民物繁盛之区,四方荟萃之地,方能多所运输,同臻发达。济宁商埠为南北枢纽,数十百年商务著名繁盛之区,较曲兖岂止十倍!设轨线一旦交通,南北商货多一伟大销场,于实业前途,关系甚大,运货收入,日有增加,更操左券,区区绕折 78 里,似无窒碍之可言济宁各界虽争之甚力,但经工程师德浦弥勒重勘后认为,以干线绕济宁,诸多窒碍,拟请另筑兖济间 60里支路,以顺舆情,得到了督办铁路大臣的允准。至于改线窒碍之处,据津浦路北段总局报告,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济宁众绅拟将奏定原线经过曲兖者改经济宁,理想未赏不是。此议若发起筹勘路线之初,原属可行之事,今则全路开工将近二年,重大材料,来自外洋者亦已购定,陆续将到,如忽翻前议,不惟已开之工弃之可惜,定购之件改易亦难。
(2)如若改线,重新测量绘图筹划商订之事,须费一年时日。此节未定之前,全路不接之际,展转延误,亦须一年。因此原定四年告成之期,必须展迟一年,遂使全路减少二年之进款,借款多出二年之利息,出入比较,损失绝大。
(3) 原定路线,由大汶口经兖曲至界河,余计长72里,拟改之线,由大汶口绕济宁以至界河,增长70余里。此段地形,每里工筑费需两万余两。合计需款100多万两。且此线南北指,经过河流均东西向,泗河、洸河、沙河、白马河诸水,不但无法避过,反须移至下游,河身较宽,桥费愈重。即就购桥涵洞而论,线既较长,所造桥洞亦断不能少矣。
(4) 济宁虽绾运河两岸附近城市村镇之枢纽,惟既筑铁路,则运河以西之货物,向之必趋济宁者,将趋于最近之车站,以图便利。独运河以东无铁路可附者,乃仍经济宁,济宁既有支路,足供运输。济宁士绅为乡土争利益之源,诚为好义之举,苟兖曲明达之士绅,愤主事者强以原定路线私于济宁,亦将奔走鼓吹,揭大义以相诘难,又将何辞以答?兖曲问题而外,其他路处万一人人本乐利之心,争为改线之请,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全路告成,期于何日?济绅谓路局鳃鳃以糜款费时为虑,因发挥铁路原理,归本于商务,厥论诚伟。然本路沿革历史,及北段先后之失计,虽不能力盖前愆,亦断不能漫贻再误。若再如前此之设施,举措不定,朝令夕更,议论是非,道谋筑室,仅如目前四年之限,已恐其不能如期。今时迫款空,焦皇方始,惜时与省费,皆目前受脉之方。如不省费,则干路尚须加筹,支路尤非易易,济宁一隅之商务,亦岂易规复?最好的办法,是加紧修筑干路,同时迅勘兖济支路,同时并举,以期速成,实为两便。


经路局与济宁各界代表袁景熙、李其庄等详细讨论,将改线困难之处开诚相告,济宁代表虽仍有些意见,但亦无可如何。济宁各界争取津浦铁路改道的目的虽未达到,但争得了兖济支路的修筑,对改善济宁的交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潘复在《争路小记》中最后说:“代表此行,谓之毕功可也,谓之失败可也。”

清末济宁各界把修筑铁路看成是发展城市商务之“利源”,与各项实业的发展前途“关系甚大”,这已成了当时各城市官绅民众的普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