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周边乐园:魏长春论脉——《识常与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40:13

诊脉须识常与变》

魏长春遗作

 

整理者(连建伟)按: 1974 年春节过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对脉学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供我学习。这篇医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轻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开发表。现征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医师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缅怀魏老,并传绝学于后人。

灌水者(dclrx):本文原发表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第24卷2000年第1-2期,本人从《民间中医》网站获得PDF版本,现改成Word版本,以便大家引用、学习。整理完后我有非常“面熟”之感,好象在哪儿见过,于是查阅魏长春氏《魏长春临证经验集》(魏治平、谢恬、魏杭英校刊,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中之《仁仁斋医学笔记》,发现本文的第二部分与《笔记》内容基本一致,唯文字略有变动,故在本文部分片段之后,本人列出了《笔记》中的篇目,并用红色表明,以别原文,供同仁查阅参考。

 

正文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  知常篇

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血。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寒为虚。数为在腑为热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各别因迟数以呼吸定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两脉多主气血故此两脉虽无所统平列于浮沉迟数为六纲。

1 浮脉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即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之上。浮为风、虚、眩之候阳脉浮为表热阴脉浮为表虚。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形瘦多气者大忌。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洪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躁为口燥咽干。

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察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芤为失血之候为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之征。火犯阳经则血上溢而见吐衄火侵阴络则血下流而见便血、崩漏。

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主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弦兼数为劳疟弦兼长则中有积滞两手脉皆弦为胁急痛。

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然空虚不能自固。虚为气血俱虚之候多为内脏不足之症为伤暑为虚损为烦躁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为虚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亡血少气。

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长为气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热为阳明经热盛。

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散为气血耗散脏腑真气消耗。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犹为平脉。倘病脉见代散者病危主虚阳不敛心气不足多非佳兆。

2 沉脉

沉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间。沉为阴逆阳虚之候主阴经病主气主水主寒主骨为停饮为癖块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沉兼细少气沉兼滑是宿食停滞沉兼迟痼冷内寒沉兼伏主吐泻沉兼数是内热甚沉兼弦是心腹冷痛。

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短缩不满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为气血不足之候俱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气壅宿食不消。短脉兼浮为血涩短脉兼沉多痞块。短脉一般只见于尺寸若见关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则是阴阳危绝之候。

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主诸虚劳损。为元气不足内外俱冷虚弱洞泄忧劳过度。或为湿侵腰脊为积为痛俱主在内在下之病。

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实为三焦气满之候。俱主有余之病。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塞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觉隐隐然。伏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见脉伏者不可发汗。主痛甚为积聚为疝瘕为吐泻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营卫气闭而厥逆。

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以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牢为沉寒里实或劳伤痿极之候。沉寒里实者为疝 症瘕。劳伤痿极者多近乎无胃气之危殆病证是虚病反见实脉。此外有见于骨节疼痛之表证。

沉失常度为革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两脉相合之象

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证。

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良久方还复动前后歇止均匀而有定数。代为脏气虚衰气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见此是为一脏衰竭之象。若因病气血骤损而至元气卒不相续或因风因痛而致则为病脉妥善调治仍属无妨。

3 迟脉

迟脉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来去极慢。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居

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主寒主虚。兼浮为表寒。阳不足身必恶寒。兼沉为里寒。阳不足常脏寒下利。

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按之如欲绝。微为气虚血弱之候又主阴寒。亦有外感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不属于寒者当分别之。总之气血微脉亦微主虚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

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轻取则无。弱脉为阳陷入阴、精气不足之候亦主筋。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筋痿为虚亏。弱而兼滑为有胃气。弱而兼涩多为久病。阳浮阴弱则为血虚而筋急恶寒发热。

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迂缓呼吸徐徐。缓为气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无徐疾微弱之偏则为神气充足脾胃正常之象。倘为病脉则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为外感风邪兼沉为血气虚弱。

迟而时止为结。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又复来。结脉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此为阴脉之极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积聚为宿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食饮留滞为七情郁结。兼浮为寒邪滞结兼沉为积气在内虽多因气血凝滞所致但应注意其因阴阳虚损病变而来以免贻误病机。

4 数脉

数脉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动疾速。数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为有热的征象。数而浮多为表热数而沉多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

数而弦急为紧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如牵绳转索之状。但至数却不及六至又名急脉。紧为寒风激搏伏于营卫之候主寒主痛内而腹外而身有痛多见紧象。亦有热痛者但必兼实数。热为寒束故急数如此但须有神气为妙。紧而兼浮为外感风寒身痛。紧而兼沉为腹中有寒或为风痫。

数而时止为促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之状。促为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之候。怒气逆上亦令脉促。此阳脉之极为气痛为郁闷为毒疽为瘀血发狂为三焦郁火为痰积咳嗽为喘逆。

数见关中为动其象数而独见于关。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动脉为痛为惊为泄痢为拘挛为崩脱为虚劳体痛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5 滑脉

滑脉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滑脉为血实气壅血不胜气之候。主痰饮诸病为血瘀血盛。妇女经停无病诸脉调惟尺独滑为有胎。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而兼数为热结。

6 涩脉

涩脉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主血少精伤之病为无汗或为血痹痛。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为胎病。无孕而见涩脉为败血之候。

 

第二部分  达变篇

1 脉有疑似须辨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脉多热迟脉多寒。弦紧为实细微为虚此为常理。然疑似之中须当辨别真假关系非轻不可不察。

如浮虽属表而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其脉见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作为表证。

沉虽属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则见沉紧。是沉不可概作为里。

数为热但真热者未必数。而虚损症阴阳俱困气血失调衰弱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概作为热。

迟为寒但外感病初愈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作寒。

弦紧类实但真阴胃气大亏阴阳关格等症脉多豁大弦紧。是弦紧不可概作实证看。

微细类虚但凡痛极气闭脉络壅滞不通常见伏匿微细。是伏未必为虚。

由此推之诸脉中皆有疑似皆须详辨。

2 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此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舍症从脉舍脉从症》)

徐灵胎曰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若辨证不明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噎嗝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21 舍脉从证

脉浮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之不宜发汗。

脉沉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从汗解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脉促为阳盛当用葛根芩连汤清之。而脉促并见厥冷则非灸百会穴以通其阳不可。此等促脉非阳盛之候应当舍脉以从证。

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身体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则迟非阴寒之候。

22 舍证从脉

有表证应发汗是为常法。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

里证用下法则属常规如日晡发热则属阳明而脉则浮虚则宜发汗可用桂枝汤。

结胸症具当与陷胸汤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予桂枝人参汤温之。

身体疼痛当以桂枝、麻黄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

3 切脉以有神无神辨吉凶

李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神无不在。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有力”二字最当细心体察。如实、紧、弦、牢均系有力均属病脉以是知力者非强硬之谓是中和之谓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之脉。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脉也。若其太过即弦紧真脏之脉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

4 诊脉实践经验点滴

4.1 热病脉伏乃火邪内郁。外感热病邪热内闭有脉不起者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此非阳证见阴脉乃火邪内郁血分郁结不得发越阳极似阴之候必得大汗方解。治法当以凉药透达为主忌用辛温热药。(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2 脉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临证遇到脉极粗大重按无力面色苍白头部有汗往往是阳气浮散于外的虚证。此等证候虽有外感亦忌表散须当急进纳气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脱(即休克)。(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3 脉极微也有伏匿脉为邪闭之症。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则现坚牢者六部皆无脉惟尺后则实数有力为伏匿脉不可认作虚寒是实热邪闭之候。(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4 牢脉多主症瘕肿瘤。牢脉浮按不见沉按坚硬实大有力触指。牢脉主实证。凡见此脉其腹多有症瘕肿瘤或癌症。

牢脉与革脉不同牢脉沉坚有根革脉浮坚无根。

牢脉与伏脉不同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则实大弦长重按便满指有力。(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5 革脉为大虚之脉主亡血失精。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临证实践革脉形状如按鼓皮外虽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虚虽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凡见此脉其面色多苍白按其腹必软行动则气促是外浮内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多见此脉极难治愈。(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6 久病倦怠无神而见缓脉则是败症。《三指禅脉诀》说缓脉为无病之脉最佳诸病见此则无危险。临证实践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纳日减其脉虽见和缓多致不救。因而深信《慎柔五书》查丁吾之言。他说凡久病之人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见和缓体倦者决死。实践证明确实可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7 暴病发热脉虽弱须从外感论治。治病必须详察外感与内伤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同时兼察舌质与舌苔外感发热大多有苔或黄或白内伤症发热舌光无苔居多。其舌嫩红、淡红、绛赤需分辨其血虚、气虚、血热脉证合参分辨益明。(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8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能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是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如火在下而以湿草盖之则闷而不舒必至烧干而自尽。故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9 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虞摶(天明)《医学正传》曰“生成之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故多寿。”按脉急数多夭验之临证确然。凡青年男女患劳损而脉大急疾者证多难治。虞摶所云急数者气血易亏迟缓者气血和平盖全在平日涵养功夫。要做到外动内静心平气和使自身气血调和自然身体健康少病。(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0 寡妇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妊娠脉以滑动滑疾居多但寡妇及逾龄未婚处女其两尺脉滑动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欲不遂所致。《褚氏遗书》曾有论及凡临证必需细辨切勿误诊为怀孕。故古人四诊望、闻、问、切以察脉殿后是脉有可凭有不可凭的至理存在应当通常达变。(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11 脉过旺与过弱须细心详辨。老年人气血已衰脉宜衰弱过旺则病。若脉盛而不躁健饭如常此禀受先天特厚是长寿之征。若脉强而躁疾则为孤阳。

青壮年脉宜充实。若脉弱则多病。青年气血旺盛之年而见脉弱是虚弱不足之象。若脉体小而和缓寸关尺脉相等此秉质清静有涵养是无病之征。若脉细而劲急,,则为凶兆。

执脉辨证是为常随人变通灵机变法。肥盛之人气盛于外而肌肉丰厚其脉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气结于中肌肉浅薄其脉多数而浮。饮酒之后脉必浮洪。远行初至气血未宁脉多见疾。(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2 秉体不同脉有六阳、六阴、反关及无脉之异。六阳脉是强大有力之脉而不是坚硬脉此乃秉体特征而非病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与沉细细微脉不同。凡遇此等脉象必须从整体考虑并在平时注意。若初诊遇着脉象强大或细微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平日脉象有无特殊。

还有反关脉和终身两手无脉的病人都是素体的脉象临证均宜细辨。(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