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穴晕穴象因何成,地之开花留踪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23:33
穴晕穴象因何成,地之开花留踪痕

   

   

连州《杨公记》开头诗道:

地在山中任你裁,可曾常见地花开。

时人痴想《杨公记》,几百年间葬一堆。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常见地花开”,是“地在山中任你裁”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能“常见地花”,那就是“时人”,要点得《杨公记》中的大地,那只是“痴想”,或许几百年可偶然撞得一穴。

可见,能“常见地花开”之人,并非一般的“时人”了。

杨公筠松在连州寻龙点穴一十八年,点下了数以千计的大地,除了他有精深的堪舆理论外,还有“常见地花开”奇术,故杨公在《杨公记》序言中,多次以“地中仙”自喻。

这“地开花”绝不是地上植物开花,地上植物开花谁不常见?也不是地壳运动和重力造成的大小山崩、地震现象。

郭璞曰:“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万物。”

这“地开花”,是“五气行乎地中”的表现,是现代科学还没有弄清的地脉灵气运行现象。

就好似人体的经脉、穴位,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已经认识了,直到现代,西方人依据获得的一点点现代科学,便以为掌握了打开一切之门的万能钥匙,拼命地否定中国的人体经络学说,直到最近有人用现代仪器证实人体经脉穴位的确切存在,还有人在闭起眼睛塞住耳朵继续瞎叫人体经脉不存在。

山川也有经脉穴位,“地开花”是山川气脉在山川穴位的表现。

“地开花”有三个层次的现象。

第一层次是地表现象,这是通常说的“太极晕”。

这一层次较好的地师都可见到。 “太极晕”很多地理书都有介绍。

清代沈镐著的《地学》一书中写道:“至于地理,一龙之始终,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域中所开之城郭,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城中有垣,又一太极也。垣中有宫,又一太极也。宫中有堂,又一太极也。堂中有座,又一太极也。穴晕乃指堂上之座,此为归根复命,至精至微之所。得此一圈,以作墓壙,纳棺藏骨,斯在其中,故名穴晕。日月在天,其傍有晕,晕无形而有影,穴晕亦然”。

穴晕,“暂看则有,久看则无,细看又有”。“粗人看之无,细人看之有。迂腐人看之无,明哲人看之有”。

此为“地开花”之第一层,它是地下的含花未放的穴位花苞。这一现象风水好的坟墓亦有,清明扫墓,有人说坟变大些了,有人说我没有看见。这是的气脉的作用,地中气脉使坟微微隆起。

“地开花”的第二层是,第二层是太极晕穴位花苞内部的现象。

锄开表土,下面是实土,实土之下是穴土,穴土必定与周围的坭土不同:质地比周围的坭土坚实,颜色比周围的土鲜艳纯净,或红土、或黄土、或白土、或青土,或具红、黄、白、青几种颜色的两种以上,名五色土,五色土有多种形状。

太极晕下,除了特殊的土之外,往往还奇土与奇石同时出现,石的颜色或红色、或白色、或青色,石的形状或成弧状成穴位之靠,或左施右转成一石之太极把坭土穴位抱住,或石头在穴位坭土之下,多种多样,这里难于一一而举。

连州《杨公记》评释(三)——望气点穴任你裁,可曾常见地花开(2)

(2)杨公神仙点穴法,百千名穴传后人

“地开花”的第三层是,即穴位之气,即龙气。

太极晕穴位花苞上面现象,是穴位外冒的龙气,或者说是穴位的灵气。这是这篇文章论述的重点。

地理通常说的理气的“气”,是指理无形之气,是通过有形的山川形象体现的。

这篇文章所说之“气”,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一般人(包括一般地师)看来是无形的,什么也看不见;像杨公那样的高级地师看来是有形的,不但能看到,而且还能感受得到。诗句中说的“常见地开花”,就是指穴位之“龙气”,是龙气外冒。

连州《杨公记》中还有这样的诗句:“八雾过头有一气,黄袍牙笏插青天,有福之人插此地,儿孙常在帝王前”。“有一气”,是有一股“龙气”,或说有一股“灵气”,龙气所在,便有真穴,此穴之大,有福之人插之,可使“儿孙常在帝王前”。

其实,关于龙脉之气。杨公救贫在他的其他著作亦有论述。

杨公救贫神仙点地法:

杨公筠松在《撼龙经·破军篇》云:“寻龙旺气先寻脉,云雾多生是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生处觅,云雾先生绝高岭,此是龙楼宝殿定。大脊巍巍云雾生,雾气如多反难证。先寻雾气识正龙,却望支龙观远应。此是神仙点地法,百里罗城不为迥”。

杨公筠松在此段文字中提到的云雾、云霓、雾气,应是指两种东西:一是在地面上生成的烟雾,二是从地脉中冒出的龙气(灵气)。烟雾常人可见,龙气常人通常不可见。在高级地师眼中,既可见烟雾,又可见龙气,如烟雾与龙气混合,就较难分辨,故“雾气如多反难证”。望龙气的最佳时间是春夏之交和春分秋分之时。望气很远便能点穴,“百里罗城不为迥”。

写杨公救贫神仙点地法的,还有一段文字:

杨公筠松在《疑龙经·下巻》云:“试言裁穴出机巧,穴法分毫争微妙,假穴斩关莫道真,正穴正形都差了。京国丹徒之后山,常有云气在期间,曲阿之中有真穴,却被刘侯斩一关。斩关之穴始于此,却只一代生龙颜。后来子孙即凋零,盖为正穴寻真难。孔恭以为不凿坏,可以数代王无难。我今复此旧坟垄,乃知垣局多回环”。

杨公筠松在此段文字中,说京国丹徒后山,常有云气(龙气),却被刘侯葬了,只一代生龙颜,后代子孙凋零。杨公筠松复此旧坟垄,知他是用斩关法葬的,是葬在龙的经脉上,没有葬在龙的真穴上,故发福不长。龙的真穴是在“曲阿之中”。

杨公筠松就是凭他精深的堪舆理论和独有的望气点穴术,十八年来在连州一带点下了数以千计的名穴大地。

杨公筠松在连州点了这么多大地,记在《杨公记》上。有人却不相信,说《杨公记》是托名的,进而怀疑杨公筠松堪舆理论也是假的。故真正的杨公学说却很难流传,假冒的杨公学说却充斥着堪舆界。因杨公的名气实在太大,故那些假东西都打着杨公的招牌。正如商界打着名牌的名字卖假货那样。

堪舆界历来恪守秘传之道。真的东西是秘传,假的东西也秘传。从唐朝传到现在,已经传了一千多年了,仍各守秘密,也不知谁得了真传,谁得了假传。也许是不少真传的而不是全是真,不少假传的也不是全是假。这样真假混杂,更使人难于分辨。

要弄清真假,就必须到堪舆的源头理论去寻找答案,即到郭璞和杨公学说去找答案。但有些人只相信自己师傅传授的,而对郭公杨公之书不肖一顾,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那些人片面理解“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本书”之名言,认为真的东西是用口传的而不是用书传的。真传的那句话他们自然不肯拿出来,书是假传他们拿不出来,或许不愿拿出来。他们如此深藏不露,却使人怀疑他们到底有多少东西。

与“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本书”有互补作用的另一句话是:“传诀不传窍”。

“诀”者,是主要内容的顺口词句,口诀也;“窍”者,是理解主要内容的关键,也可以是口诀,这“窍”的口诀,往往口传而不立文字。传“窍”口传而不立文字,传“诀”可不立文字,亦可立文字。

不立文字的“诀”,涉及的内容只能是比较单一的东西,若是内容丰富而深奥的东西,不立文字是无法传承的。

杨公筠松的《天玉经》就是杨公理气学说的“诀”,这“诀”很深奥,后人研究了一千多年,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得“窍”之真传,或是研究得到真“窍”的,一直不愿外露;未得“窍”之真传,或是在研究中错误理解“窍”的,却一直以讹传讹,一直贻误子弟,贻误千年。

山人曾见不少有师承的地师错解“黄泉水”的,甚至有不少书本也同样错解“黄泉水”。如“庚丁坤上是黄泉”一句,不少人解释成立庚向和丁向,坤上去水是黄泉水。从三合角度看,庚向坤上去水是泉水,而丁向向坤上去水是禄存流尽佩金鱼,是好水法。把“庚丁坤上是黄泉”一句解释成立庚向和丁向,坤上去水是黄泉水之原因,是知“诀”不知“窍”,“庚丁坤上是黄泉”一句的窍是“庚丁”不是指“庚丁”之向而是指“庚丁”之局,即金局。这“窍”的确很难,通常师傅不点破,弟子就很难弄通,师傅点破的办法通常是用口传,这是防止洩密。

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派别,不知那一派传承了《天玉经》“窍”之真传,山人估计,完全得《天玉经》“窍”之真传之派别已经不复存在了。董得《天玉经》部分“窍”的,还大有人在——这“窍”可能是一直师傅所得,亦可能是某代师祖研究《天玉经》所悟得。

反正,完全得《天玉经》“窍”之真传之派别已经不复存在了。若不是,当今,杨公的学说已被不少新兴的堪舆理论掩埋了,杨公的学说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那些完全得《天玉经》“窍”之真传之派别为什么不出来维护呢?在天国之上的杨公祖师老人家,不会责怪他徒子徒孙不忠不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