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周边天气预报:《黄帝内经》之仁者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7:53

 "仁者寿"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怎样的人是"仁者"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充满爱心。在《中庸》中孔子更进一步说明"大德必得其寿"。韩愈对"仁"也有注解:"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是要有爱心,要胸怀要广阔,心态要平和。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仁者)襟怀开朗,无论得意或失意都是豁达乐观,不骄不躁,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小人处世以自己为中心,以求私利目的,总觉得自己吃亏,长期心理上苦闷,精神上压抑,所以要"常戚戚"。如此心态,能长寿得了么?俗话说,"名医多高寿,皇帝皆短命"。历史上不仁不德的君,一般都活不长。倒是那些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有崇高追求和高尚志趣的大德者,大都能安享天寿,颐养天年。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心里没鬼,坦坦荡荡,没有自私的偏执和妄求,没有忌贤妒能的忧虑和嫉恨,始终能保持心平气和,泰然自若和坦坦荡荡的心态,这是养心之道,更是长寿关键。现代医学不是说明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体魄更重要吗?                                                                                                      有首流行歌曲《好人一生平安》,现实中忠厚老实的人虽不见得都能健康长寿;但好人因为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而活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稳自在,比起那些心怀鬼胎、心术不正的人,日子要过得舒心坦然,人自然要健康、快乐得多。「善有善报」毕竟是一个古老的事实。  人活在世上各有所求,也就各有所累。有的人为争权夺利,整天以「阶级斗争为纲」,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既要殚精竭虑想如何置人于死地,又要提心吊胆提防对手的明枪暗箭,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人欲海无边,贪婪成性,总恨不得将天下的财富都鲸吞进肚。为达到目的,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大肆搜刮不义之财,贪污受贿,但又害怕东窗事发而日夜忧心忡忡;有的人妒能忌贤,看到别人能力比自己强,活得比自己好,职位升得比自己快,常常咬牙切齿,盘算如何踩低人家而心力交瘁;还有的人一心想往上爬,施展浑身解数,奔走于权贵名门之下,吹牛拍马、趋炎附势、看风使舵;对上奴颜婢膝,对下作威作福,当面阳一套,背后阴一套,若有风吹草动,出卖朋友亲人,出卖灵魂肉体,一切都可以当作往上爬的垫脚石。这些人的神经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思恍惚,长期失眠,要靠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但还未醒过来又在计算要怎么去跟人斗,如何再去捞一把。如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损其肌肤,「身非石木,其能久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揺」。现代科学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语说「为富不仁,理无久享」,「恶有恶报」并非没有道理的。                                                                                                                  孟子曾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浩然正气"的境界。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诱惑,使人心旌动荡,孜孜以求。孟子的"不动心",就是要排除一切困扰和引诱,做到既"不以得为喜",也"不以失为忧",保持内心的清静安宁。做人心地高洁,做事行为清白,在精神上轻轻松松、没有负担;在心理上无忧无虑,无怨无悔。

《黄帝内经》之五行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气:风热湿燥寒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肉:狗羊牛鸡猪        ——阅《黄帝内经》笔记

《黄帝内经》之五行生克     古以木、火、土、金、水生克之理,以配肝、心、脾、肺、肾制化之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谓五行相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谓五行相克。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人知生之为生;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为克,不知克中有用。所谓生中有克者,木以生火,火胜则木乃灰烬;火以生土,土胜则火为扑灭;土以生金,金胜则土无发生;金以生水,水胜则金为沉溺;水以生木,木胜则水为壅滞。此其所以相生者,实亦有所相残也。所谓克中之用者,如火之炎炽,得水克而成既济之功;金之顽钝,得火克而成煅炼之器;木之曲直,得金克而成芟削之材;土之旷墁,得木克而见发生之化;水之泛滥,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此其所以相克者,实又所以相成也。此生克制化之道也。                                                                                                                     《黄帝内经》的春季养生思想     春季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尚书大传》说:“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回大地,万物从冬眠中苏醒,大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开始向上、向外舒发。《汉律志》说:“当审时气,节宣调摄,以卫其生。”春季养生首先要把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     从生活起居上讲,应当晚睡早起,散披长发,舒展形体,信步缓行于庭院之中,使血液畅通,气血调和,精神怡悦。
 从饮食上讲,根据春季阳气升发、人体代谢开始旺盛的特点,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而温食则利于护阳,如葱、枣、花生等皆宜。春为肝气当令,肝过旺则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所以,张仲景说:“春不食肝”(《金匮要略》)孙思邈也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千金要方》)从精神上来讲,更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为原则。                                                                                           黄帝内经》之饮食文化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著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涉及饮食的理论阐述不下40余篇。从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饮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透视中医学和饮食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紧密相关的联系。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透露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心态,后者又包括为什么要吃及怎样去吃的两种饮食理念。《黄帝内经》科学地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1.膳食结构 《黄帝内经》提出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的配膳原则,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提倡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配膳原则,要求人们选择食物要分清主次,同时品种要多样化,要杂食。各种谷物是人们的主食,瓜、蔬、果、菜、肉类则是人们的副食。这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以动物性食物为辅助的膳食结构,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中华民族祖先制定的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结构,不仅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也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宝库,这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的最完善的饮食结构。  2.饮食心态 吃什么,如何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变化发展的,是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黄帝内经》对此问题也有较为详尽的说明。《黄帝内经》很重视‘吃’,把饮食因素列为中医病因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学息息相关的反映。《黄帝内经》在把‘吃’视为人体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病从口入’的饮食卫生观和饮食要温饱适中的原则。《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告诫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这对于中国饮食文化‘饮德食和’气氛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3.饮食方式 《黄帝内经》还非常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饮食寒热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本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灵枢师说》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告诫人们饮食要温凉适中,不要过寒过热。《黄帝内经》还提倡清淡饮食和饮食有节,不赞成多食肥美甘甜厚腻的食物,这反衬出《黄帝内经》饮食文化观的先知科学性。古人关于饮食结构与疾病关系的预见,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饮食文化领域的展现。                                                     4.饮食‘性味’《黄帝内经》很重视食物‘性味’的理念,用性味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这也是饮食文化和中医学渊源深厚、博大精深的体现。                                                                         ‘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在追求美味的饮食生活中,中华民族经过反复验证,逐渐地认识和掌握了食物的性味和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并将五味(酸、苦、甘、辛、碱)分别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依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刻变化规律,调整人们日常食物的性味口感,增加食欲;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中利用食物或药物性味的偏胜,纠正或调和人体各部分不协调的状态。《黄帝内经》阐明食与味、药与味和药食性味之间的关系,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美味寓于食物之中。古人已认识到饮食是味的载体,进食各种不同的食物,实际上就是尝食各种不同味道的过程。饮食进入体内,变化为水谷之精气,通过‘性味’的作用,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素问五脏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依据《黄帝内经》的性味理论,使用不同性味的食物,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在感冒发热时则选用含有辛味的食物,如服葱、姜煎汤,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                                                                                     黄帝内经(大型六十集电视纪录片)  简介: 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经》)之一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带去《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至今还供奉在日本的皇家寺院中,奉为国宝。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

苏轼五次奏本反对,皇帝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黄帝内经》。
21世纪现代医学提出的生态医学等观点,竟然与二千多年的《黄帝内经》相同……
如果说,通过一部纪录片便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那么,这就是纪录片《黄帝内经》。
如果说,通过一部纪录片便能破译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机密,那么,这还是纪录片《黄帝内经》。
如果说,通过一部纪录片便能了解中国独特的养生思想,那么,这仍然是纪录片《黄帝内经》。
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着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着。
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通过这部着作我们将会知道,人可以自然地度过百岁,长寿不是每天摄取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五脏不是解剖学的五脏,精神的力量何等巨大……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会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精妙无比的思维,你可以在任何领域运用这种思维。
这是另一种思维,另一种生命表述,另一种方法论,另一种文化宝典。
本片的全部作为,就是使《黄帝内经》这部天书通俗易懂。为此,本片涉及了大量中国历史、医史,收集了大量历史故事和珍贵文物,从远古,到伏羲、神农、黄帝,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除了关照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外,我们还针对中医爱好者、中医学子,精心挑选了八十多个古代医案,令本片更加妙趣横生。同时,我们采访了数十位当今中国第一流中医专家,可令中医从业人员大大获益。
作为中国人,我们十分幸运,因为我们有《黄帝内经》,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先传给我们的。
我们的祖先怀着对后世子孙的无限关爱留下了《黄帝内经》;
我们怀着对祖先无比的崇敬、对当代人民以及后世子孙的无限关爱,将电视图书《黄帝内经》呈现给世人。

下载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6/03/15/0000094544.html

《黄帝内经》总目录(共六十集,每集25分钟)
第一部 医史篇
第1集:神奇的秘笈(《黄帝内经》是部什么书)
第2集:赫赫始祖(上)(黄帝、炎帝)
第3集:赫赫始祖(下)(远古的发明创造及医学状况)
第4集:遥远的生命呼唤(伏羲、神农)
第5集:走出洪荒的岁月(上)(伊尹的汤药、周朝的医政及医考制)
第6集:走出洪荒的岁月(下)(巫医一体的分离)
第7集:石破天荒(《黄帝内经》的诞生)
第8集:千秋圣典(上)(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第9集:千秋圣典(中)(中医外科与华佗)
第10集:千秋圣典(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11集:闲云野鹤(中国道教医学)
第12集:仙风道骨(上)(葛洪、陶弘景)
第13集:仙风道骨(下)(孙思邈与“太医精诚”)
第14集:妙手回春(当代中医名家医案)
第15集:杏林魂(中医的传承)
第16集:灵丹妙药(中草药的起源及影响)
第二部 医理篇   《黄帝内经》气学说
第1集:撩开气的盖头(上)(盘古、女娲)
第2集:撩开气的盖头(下)(管子与人体之气)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
第3集:忧患的乾坤(伏羲与八卦、周文王与六十四卦)
第4集:大智者的玄思(孔子、老子)
第5集:阴阳流变(阴阳与“量子论之父”波尔的阴阳徽章)
第6集:绝妙的辩证(上)(阴阳的偏盛与平衡)
第7集:绝妙的辩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第8集:绝妙的辩证(下)(调理阴阳以平为期)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第9集:五行大法(金木水火土的形成与邹衍)
第10集:天才的表述(五行的相生相克)
第11集:五行循环天地人(五行的中医医案)
《黄帝内经》脏腑学说
第12集:五脏的奥秘(上)(五脏的功能)
第13集:五脏的奥秘(下)(五脏的功能在体表的表现)
第14集:情绪与生命(上)(娥皇、女英与七情致病)
第15集:情绪与生命(下)(情绪太过对五脏的伤害)
神奇的经络
第16集:神妙的经络(上)
第17集:神妙的经络(下)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
第18集:阴晴圆缺(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气象医学
第19集:风调雨顺(气候、疾病与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医学地理学
第20集;生存的空间(君、中国原始第一村及古代民居)
《黄帝内经》诊法学说
第21集: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22集:秋山红叶
第三部 养生篇
第1集:孤帆远影(彭祖、不死之药与秦始皇)
第2集:风雨潇潇说君王(服丹求寿:汉武帝、隋炀帝杨广、唐代诸帝)
第3集:仁者寿(上)(苏武、101岁的幼师翁德芳)
第4集:仁者寿(下)(北京双桥老太太、116岁的老中医罗明山)
第5集:但愿人长久(夏代以来人口普查中的百岁老人,122岁的罗万)
第6集:生命水(水与养生)
第7集:万世清香(茶与养生)
第8集:对酒当歌(酒与养生)
第9集:曲水流觞(沐浴与养生)
第10集: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防病)
第11集:天若有情(上)(情绪与养生)
第12集:天若有情(下)(情绪与养生)
第13集:精神治疗有秘方(上)(情绪与养生)
第14集:精神治疗有秘方(下)(情绪与养生)
第15集:魂断广陵散(情绪与养生)
第16集:生命的强者(情绪与养生)(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
第17集:长寿之道(精神与养生)
第18集:谨和五味(饮食与养生)
第19集:生存的空间(上)(环境与养生)
第20集:生存的空间(下)(环境与养生)
第21集;起居有常(起居与养生)
第22集:蓬蓬远春(运动与养生)

《黄帝内经》的版本流传与学习内经的择本问题  读书择本很重要,酒大黄师兄大哉斯问矣!
《灵枢》《素问》的版本流传均比较复杂,有正传与别传本之分。
正传本简略:《素问》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隋唐传本:现存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在敦煌卷子中目前发现2个单篇别抄本。
宋金元:《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宋金元的刊本情况:北宋刊本原本目前未见、南宋刊本有理宗绍定年间刊本,原本也未见。但明代顾从德本是翻刻宋本。金刊本,北京图书馆有原本残卷。元刊本有两种,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与不明具体年代的残卷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顾从德家传宋本翻刻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潘之恒《黄海》本、詹林刊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京口遵仁堂本。 总体来说,《素问》分两大系统本,明顾从德翻刻宋本与元代胡氏古林书堂本。根据学习目的不同,一般以提高临床疗效目的学习内经,原文就可以选用光绪京口文成堂本,目前中国古籍出版社新出影印本,正在销售,定价30元人民币。如果带有考究文献目的,那就必须至少备齐两大传本体系中的版本各一本,如果纯粹考据文献,那就全备上。;)
《灵枢》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隋唐传本:现存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宋金元:《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时期《灵枢》别传本比较多,但是正本为南宋史菘校正本《灵枢》。《内经灵枢略》、
宋金元的刊本情况:北宋刊本原本目前未见、南宋原本为史菘本,目前未见。元刊本有两种,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与不明具体年代的残卷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詹林刊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三味堂本。
《灵枢》别传本较多,一般学习原文仍然推荐使用30元那本,要考文献,那就复杂了,需要请教老师,慢慢学习。                              《黄帝内经》古书概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临床的医疗经验,所总结出的医学理论。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阐发,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如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养生等学说,对于后代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较为全面性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后,又一重要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在于,开创了中医学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 宋.林亿等校订。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 )注。
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 遗一卷。
《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讱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昆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黄帝内经》论情志 【转】  《黄帝内经》论情志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迟华基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
1.情志的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2.情志与疾病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形,指躯体。志,即情志。
 3.情志与疾病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谓:“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发生病变。 (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转】《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作者:傅文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阴虚则内热”,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类似的内容还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的其它篇章中。教课书解释为:阴虚,指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的病理状态。按照这种思路而筛选出的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方药,来治疗临床上的阴虚症,疗效并不尽人意。重新审视《黄帝内经》原文,感觉与我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黄帝内经》认为,阴虚是内热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劳倦之后而形气衰少,也就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能运化水谷,饱食水谷郁于胃中,郁而化热。这与我们当今认识的“阴虚则内热”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我们拿现代的滋阴降火方药,并不能改善“阴虚则内热”证候群。李东垣倡导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这种发热,他认为这种发热,其根本原因是“阴气上冲”所致,这种发热可导致两组证候群,一组是脾虚气陷证,如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等症;一组是气虚发热证,如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症。这也就是后世发挥的甘温除大热,这与《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认识不同,与后世的“阴虚则内热”差别更大。这说明,自金元之后,历代医家对“阴虚则内热”的认识多有疑问,近代发挥的“阴虚则内热”及其理法方药思想体系,虽然解说圆满,可临床疗效却往往事与愿违。
       阅读清代名医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之后,笔者才从中得到了解答。郑氏在《医法圆通》万病一气论说中云:“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而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郑钦安认为要想使“阴亏”得到顺利的滋补,若是没有“阳气”的参与,那一定是“独阴不生”,因为《黄帝内经》云“阳生阴长”,阳要长,阴要升,只有阳升之后,阴津才能增长。这就是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这些解释,正好验证了《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
       对《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后世也有的理解为“阴虚火旺”,关键在于“火旺”一词误导固深。这个“火”来源于何处?明明是阴分不足,由于阴阳二者的不可离、不可分性,阴虚必是阳亦亏,这里那来的“火邪”?李东垣独具慧眼,他虽然没有弄清楚《黄帝内经》解释“阴虚则内热”之原意,但却发明了“阴火上冲”之假想,也并没有解说“阴虚则火旺”之语,可见后世之解多有曲意说。而郑钦安之说:“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现明明是阴虚阳损,完全是不足之象,哪里还会“火旺”呢?如果阴亏过甚,阴不抱阳,而真阳上浮,则这时阳气“火旺”便是虚阳上越之假象,更没有“火旺”之来源。而只有外来之火邪或是气之有余,才会“火旺”,而这种“火”郑钦安认为“邪火始所伤阴”,像白虎汤证,才是这样的“火旺”证候。
       关于“阴虚则内热”的治疗上,如果我们参照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可以给我们启发,而郑钦安对“阴虚”证治疗经验,则对我们提高认识更胜一筹。如郑氏阴虚症问答中,第9条中说:“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肺火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治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千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郑氏补肺阴之不易,方选补血汤加五味子,此不难理解,原因是虽补阴,又补气,气阴双补,气能生阴;而不可思议的是,甘草干姜汤,甘草用炙,干姜用炮,干姜辛温,炮黑即苦,辛甘化阳,而苦甘化阴,阳属气,能统血,能胜寒,能温中;阴属血,能胜热,能润燥,能养筋。同时,郑钦安认为“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故而阴虚症可愈也,这种症情,若用当今之思维方法,绝对不会首选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主之,可见。“善治阴者,于阳中求阴”,此难明之理也。
       “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认为是中气郁滞而发热,与后世解释的不尽相同,同时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更说明阴阳的互根性,而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要想弄清楚其原意,而我们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去认知,更重要的是要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找到精确的答案。内经学习心得     生气通天论第一      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这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之语。意思就是说上古的人,一般都能寿达百岁,而现在的,还不到五十就衰老了。
    这是中华文化的始祖黄帝问天师歧伯,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那么长寿,现在的人还达不到古人的一半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普通人也就是五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那个时期的人,也算不上很长寿。只是以那个时期为起始点,在更远古的时候人是长寿的,一般都能百岁这个高度。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大部分人对此怀疑。怀疑者自有主见:在当今科学如此发达的时候,能达到百岁的长寿者也是屈指可数,更别说蒙昧的古代人了。     但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却经常可以看到长寿者的记录。
    黄帝之后的彭祖,寿命达八百八十多岁;三国时候的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朝药王孙思邈在百岁之时还写下《千金翼方》,历史记载寿达一百四十余岁;宋代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的医学家吴又可年至百岁,建国初期的虚云大和尚,寿年120岁;虚云老和尚的一个弟子妙智法师,118岁。后代的这些长寿者却都达到了春秋百岁的这个标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在养生方面遵循的都是传统知识。以此来衡量,远古之人,深懂养生保健之术,一般寿达百岁是可信的。
    但一般的人,也就是半百而衰。一到了五十岁左右,都显了衰老之相。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黄帝问歧伯天师的话。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歧伯就解释了,他说上古的人,了解道的人,能够按照阴阳术数、饮食、起居、劳动的规律去养生,所以能够做到形与神在,最后达到百岁这个天年。     这里就有现在人所难以明白的知识了。其中“其知道者”,这里的知道者,是知道“道”的人。什么是道呢?那就是古人以自身的智慧所明了的天地之间的规律,只有知道天地之间的规律了,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如此才是顺应天地;否则处处违背天地规律去做事情,那就是逆天而行,肯定不会成功。
    这个道,不是目前西方科学所能研究透的,西方科学越分越细,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事情。比如流行感冒,西医就非要弄个显微镜去检测是何种微生物引起的,把这个微生物分离出来,经过纯培养,然后再用药物去试验,看那种药物能够杀灭这种微生物,药物找到了,然后还要经过制剂研究,就是看究竟是做成胶囊、输液、还是药片好,然后定出质量标准,生产出小量的产品,再去做药理和毒理试验,再然后去作人体试验,这一切都得过关,才谈得上去大规模的生产,然而此时该种微生物可能已经进化了、变异了,于是这种药物便归于无用。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虽然是流行感冒,但是只要明白内外环境即可,看外环境是由风、寒、暑、湿、燥、火那种环境,再看患者本身是阴阳哪种体质,就可以对症下药,一般是一付药就能减轻,几付药就能痊愈。所以这把握的就是大的方面,即天的环境,就是自然界的环境;人的环境,即个体的小环境。从宏观上去把握,就比较简明,容易操作。
    所以这个道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天地规律的。天地是阴阳,而这个道是在阴阳之上的,是阴阳之母。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上形容这个道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道是在天地没有产生之前的那个东西,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形成前的那个东西。那个宇宙已经形成了,这个东西还在吗?还在,在在处处都有,人身上也有。所以认识了这个最基本的道,那么道所派生出来的阴阳、术数自然也就明了了,也就是天地之间的规律能够明白,然后按照这个规律去办事,就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饮食有节。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饮食。所以讲饮食是非常大的学问,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二是要适度的饮食。假如一个人内寒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吃点姜一类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内热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喝点绿茶。如果不根据自身的情况而乱用,看见别人说绿茶多好多好,不管自身内寒的体质去猛喝绿茶,其结果必然是寒上加寒;而内热的人如果再去吃姜,那也是热上加热。所以不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去饮食,只有损害,没有好处。再就是适度的饮食,不能妄饮妄食,不吃当然是不对的,但吃的太多也是不对的。特别是现代人疼爱孩子,巴不得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的多了,孩子就消化不了或者吸收不了。
    曾有一个老家人,带孩子到济南来看病,两岁的孩子,浑身皮肤结痂,发硬。多方求医未果,来济南想找我买些高级的外用药。经过诊断,判断孩子为脾胃虚弱,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因而皮肤得不到滋养而形成的病变。这个时候,其病根不在皮肤,而在脾胃上,问其父母,则云: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不下去还给灌点,怎么还会脾胃不好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孩子很小,脾胃发育尚不完善,吃的东西越多越不能消化吸收,反而成了脾胃的重大负担,长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负,就罢工了,所以就表现出了硬皮病。让他们回去节制饮食,用了些健脾之药,孩子就慢慢痊愈了。
    起居有常。要有良好的起居习惯。现代人多数做不到,现代的城市,晚上是灯红酒绿,特别是好多年轻人不到临晨两点不睡觉,认为睡觉太早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其实这样熬夜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晚上熬夜,所消耗的能量都是肾的阳气,都是肾中所贮存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以后生活、繁衍后代的基础,在年轻的时候就被消耗掉,那以后的身体健康是很糟糕的。有没有消耗肾的阳气,高明的人一号脉就能知道。
    不妄作劳。不去作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太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现在人为了工作和挣钱,常常加班到深夜,长期以往,也是在消耗自身的阳气。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万物有生成就有坏灭,身体也是一样。最后自身的元气耗尽,五脏俱虚。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分藏神、魂、意、魄、志。藏神的地方坏了,神就离开,这就是形与神分。
生命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形体,一部分是精神。精神寄居于形体,方为生命。精神为什么要寄居于这个形体呢?打个比方,很容易理解,我们住在房子里,如果房子破旧不堪,就容易倒塌,这个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再住下去了,就得再找新的房子。神与形的关系也是这样,是寄居的关系。如果形体毁坏,精神自然就离体而去了,此时的形体就变成了尸体。
    综上所述,远古时候的人,能够知道天地的规律,按照规律活动、饮食、休息,不去消耗自身的阳气,所以能保持形体的健康,因此神方能寄居这个肉身,这样保持,才能得尽天年,即度百岁乃去
那么现代的人呢?为什么没有古人长寿呢?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以酒为浆。现代人和古人不一样。以酒为常用之品。酒为热性,于人体有毒。饮酒之后,酒气上行,湿气独留脾胃。酒气蒙蔽清窍,所以人醉后感觉看东西不真切,听声音也模糊,头晕目眩。酒气上行,气郁在上焦,就化为痰;酒热下行,容易造成小便涩痛。湿热留在中焦,就形成呕吐、自汗、心痛、皮肤病等。如果长期酗酒,可引起糖尿病、腹胀、失明、哮喘、癫痫、痔疮等病。
   以妄为常。任意妄行,比如通宵狂欢等。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醉酒行房,不知道节制,长此以往,就为欲望而用尽精气。西方科学不懂得房事的危害性,就肆意宣传邪淫,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后会讲到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是二七天癸至,所以这里的精不是普通的蛋白质,男子要在16岁、女子14岁以后才能形成精,五脏之精,皆藏于肾,如果不节制房事,精失太多,就会形成五脏亏损,大伤元气,久之成为虚劳之病。使人的意志与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家庭难成,事业难立。
以耗散其真。以消耗的办法散其真元。人的先天元气是受之父母的,好比一罐煤气,耗就是消耗,煤气阀门开的太大,自然就用的快。用完的时候也就是形与神分离的时候,即死亡。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不知道满足,不能调配自己的精神与情绪,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虚妄的享乐。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暂时的快乐过后,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起居没有节制,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处处逆天而行,所以年过半百就已衰相现前了。                                                                                                 上古天真论第二       以下的内容为上古圣人所讲的养生方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的圣人皆能春秋百岁,尽其天年而去。圣人是怎么养生的呢?
       首先的一条,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就是四时不正之气,四时,就是季节。正常的季节是春天渐渐温暖、夏天炎热、暑天潮湿、秋天逐渐变凉、冬天寒冷。四时不正之气,就是春天不温暖,夏天不炎热,秋天不清凉,冬天不严寒。这几种都属于不正常的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就是外界的致病性因素之一。
       比如冬天如果不冷,有利于病毒细菌的滋生,那么就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同时由于冬天不冷,使人体的收藏功能不正常,来年春天就容易得风热感冒。这种反季节的气候,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来讲,是可以预知的。这门学问就是五运六气学说。比如2003年非典流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树中教授就断言五月中下旬,非典就没戏了,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这门学问搞明白了,哪年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和灾害都能测的出来,远比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的多。
       所以说冬天冷一点是正常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城市里几乎家家有暖气,在室内温度都在20度以上,室内外温差非常大,在室内的时候毛孔都是开的,到了室外,冷风一吹,寒气马上就能侵犯到体内,形成风寒感冒;另外在这个温度是春夏时候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气机根本收藏不了,汗液蒸发,形成人体的阴液损失,来年春风一吹,阳气迅速上涨,体内的阴液不能与阳气相平衡,就出现了发烧、怕热等风热感冒症状。      所以这个暖气也是一种人造的虚邪。要想身体健康,就应该避一避暖气。
      另外夏天的空调也属于不正之气。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正常的功能是疏泄,所以多出点汗是无所谓的。如果汗在体内出不来,体内的热量蓄积过度,会发生中暑,此为阳暑;如果在高楼大厦等特别阴凉的地方为凉气所袭,所发生的中暑就是阴暑。现在由于空调的原因,人造冷气遍地存在,人在外边出了一身汗,进到冷气房间,冷气就会顺着毛孔进入人体,造成受寒的表现。所以夏天治疗这种患者,就和治疗风寒感冒是一样的。好多大夫惧怕在夏天用麻黄、桂枝、干姜等药物,就不能有效的治疗这类疾病。
同样的道理,如果春天过冷,则收藏之令过长,不利于生发,阳气生发不起来,就不利于一年的成长;如果春天过热,则易生发太过,温病易于流行。
       关于贼风,还有另外一层解释,就是从人体后背吹过来的风。人体后背,有很多关键性的穴位,比如风府和风池,如果风吹进这两个穴位,就能形成中风感冒;后背有五脏的腧穴,风吹会造成五脏中风。
       所以讲即使很健康的人,遇到这种虚邪贼风,还是应该避一避。以前有反中医的论调,说你们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么你们内守真气,来了化学武器也不怕吗?这就是在胡搅蛮缠,因为他没有看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一句,就断章取义。
      这里就以此为例,不再展开,如要展开讲的话,需要讲很长的时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安定,真气自然流通。练气功的经常讲这句话,只有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人体的真气才能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真气运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影响,常讲以意领气,就是后天的意识来影响气的运行,把它引到特别的地方来发挥特殊的作用。真正修道的人,却必须按照恬淡虚无这个原则来修,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所依靠的原理就是这个。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息止杂念,静坐的时候,人体的真气可以自动去修复不健康的地方。好多人在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很容易弯腰驼背,但是坐到一定程度,腰自然就直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精神内守,不去外面追求声色犬马,自然真气就不耗散,真气强大,脏腑的功能就正常,病又怎么会来呢?所谓病因,不外两种,一种为外因,即四时不正之气,一种为内因,即七情六欲,没有这两种原因,自然就不会生病。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向属于褒义,欲望多为贬义,其实属于同类,志向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就是志向,如果为了自己就是欲望。欲望多,心自然难安,因为贪欲,时时怕自己的东西损失,处处防范,整天提心吊胆,生活自然劳累不堪。如果欲望少,恬淡虚无,即使有所劳动也不感到劳累。现在人经常讲心累,就是最恰当的例子。
       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心静而气有所养,自然气息平和顺利,因为自己的私欲很少,所以都能得到满足。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国家地大物博,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各自有适合自己的食物、服装和风俗,彼此不相羡慕,所以民风为朴。有句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的也不去羡慕。所以养生讲适合自己当地的习惯。以饮食蔬菜来讲,养生要食用自己本土所产的当令季节的食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一个地方的植物与蔬菜是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一致的,与当地之人的体质是一致的,换到了另外的地方就很难保证和人的体质相一致;反季节蔬菜为什么滋味不好,就是因为与时令季节不符,没有时令季节的信息,其气机与季节不符,人食用后容易造成气机紊乱。所以以适合自己的食物为美食,以适合自己的服装为服装,顺应自己风俗,相互不羡慕,不攀比,这样的民风是有利于养生的。
    在佛门中,有很多高僧,都是长寿者。佛家讲修心养性,以修心为主,不着于外相,所以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就什么都满足了,修行高的人还能日中一食,什么都不贪恋,无忧愁挂心之事,心得自在,所以长寿者也非常多。
    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都喜欢看美丽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自然伤眼睛;如果君火不明,就易为淫邪所迷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一个健康者,如果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淫欲心就重。看现在社会,到处都是声色犬马,各种杂志都充斥着色情。老子说,不使见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对于没有定力的人来讲,是很大的危害。但上古之人,都是得道之人,有道者,自然其德全,是不讲戒律的戒律,所以不会有危险,都能安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四时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气,就是我们说的四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每个季节的特点和规律去养生,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不然的话,从操作形式上看来是养生,但实际上收不到养生的功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前几天有一个患者来咨询养生,说我这阵子每天晚上都出去跑步,怎么身体还是这么多病呢?
      这个患者虽然很认真的去锻炼身体,却没有得到锻炼的好处。原因是什么呢?他没有遵守冬天这个季节的养生规律。根据中医原理,冬天是不适合做体育运动的,晚上尤其不适合。所以在冬天的晚上去跑步,弄得大汗淋漓的,不但收不到养生的效果,还会为来年的风热感冒留下祸根。所以养生必须要明白每个季节的特点和规律。
       内经中这篇“四气调神大论”就是专门讲每个季节养生的特点的。
       因为现在是冬天,所以咱们先从冬三月的养生特点谈起。
       冬天是什么特点呢?非常的寒冷,冰天雪地的,动物都冬眠了,大地上一片沉寂。当然现在的城市生活看不出来这些,在农村就比较明显。今年的冬天有点特殊,前阵子天比较暖和,不太象冬天。凡事都有定数和变数,冬天寒冷是定,冬天暖和是变,在研究了整个的内经之后,就能把握住这个定和变的规律,就能判断哪一年的气候、每一个季节的气候。这是非常科学的东西。今天先不讨论这些变数,只讨论这个定数。
       正常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就从寒冷这个角度去分析,物理上都学过热胀冷缩,一个事物在寒冷的环境中都是收缩的。收缩就是从一个事物的外部向内部紧缩。我们在非常冷的时候都会蜷缩起来,这也是一种收缩。地面以下在夏天非常的凉爽,在冬天非常的暖和,从传统角度来讲,这是热气从地面上收缩到了地面以下了。这个阳气就是我们讲的阳气。
       再比如萝卜,天气还比较温暖的时候种上,到了天冷的时候就收获了非常饱满鲜润的萝卜,但一到春天,萝卜一发芽,一生长,地面下的萝卜很快就瘪了。再比如冬天常吃的大白菜,也是在八月份开始种上,到了冬天白菜长大了就开始往中间“窝心”,所以农民伯伯都知道白菜有芯的,芯比较紧实的质量就好。所以萝卜是把整体的营养收到了根上,白菜是把营养都收缩到了白菜芯里。这些现象都在说明这类蔬菜的能量运行都是往里收的。其他的植物也是一样,冬天的根都比较饱满,来年春风一吹,一发新芽,根就开始瘪了。所以在冬天,我们北半球的气机都是收缩的,收缩到中心贮藏起来,作为来年生发的基础,所以叫收藏。
      人也是一样,冬天的时候都喜欢睡懒觉,为什么,阳气收回到体内,不容易再生发出来。所以以前冬天没有别的蔬菜,只有白菜和萝卜等,这时人的气机也是往里收的,吃的蔬菜的气机也是往里收的,这就叫相应。现在有了反季节的蔬菜,在冬天可以吃到夏天才生长的蔬菜,这样人的气机就和所食用的蔬菜的气机不协调了,就造成人体内气机的混乱,人体的气机不能正常的收藏,来年生发的基础就不牢固,很容易长病。所以搞传统养生就要慎用反季节的蔬菜。
       冬天的气机是收藏的,人也是把阳气和阴精都收藏到了肾里了。从秋天开始人体的气机就往肾中收藏,而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就和萝卜是一样的,是人体的根子。所以讲秋冬进补,就是在秋天和冬天吃的营养价值好的冬天,其营养就随着人体的气机收藏到肾中了,这样以后这些营养会慢慢的发挥出作用来,使身体健康情况得到改善。这才是补的真正含义。  现在的人倒好,今天吃点好东西,马上就要消耗掉,所以根本就补不到肾中,这点能量反而会因为消耗而把肾中原来贮藏的能量引发出来,提前用掉。这样的“进补”其实就是在缩短寿命。现在好多人都喜欢这样来补,一个个吃的红光满面的,可是经常有血压高、血脂粘稠等指标,为什么呢?都是用所谓的“补品”把肾中的能量提前消耗掉了,这样肾气就虚,肾气一虚,人体的气机就会慢下来,新陈代谢也减慢,这样人体代谢的垃圾排放到血液中,而血液却没有足够的能量把这些垃圾及时排出去,滞留在血液中,这就形成了血液粘稠。血液一粘稠,心脏就得用更大的压力去推动血液,这就是血压高了。这些都是错误的养生保健方式造成的。
      所以讲进补应该顺应人体的气机在秋冬进补,当然这里的进补也不是吃些所谓的海鲜,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进补应该选用一些补肾的食品或药物,使这些东西进入人体化为人体的肾气。比如现在人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可以服用一阵子桂附地黄丸,而不能乱用六味地黄丸。也是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过来,说晚上精神好,睡眠很晚。我就推荐他用桂附地黄丸,结果服用后,晚上的精神头没有了,一到晚上就开始犯困。这就是说他原来的气机是收藏不好,一用补肾的药物,也促进了他气机的收藏。他原来晚上精神好其实不是什么好事,是一种能量的透支,用了药物,这个能量就收藏回去了。这样才能细水长流,否则能量用完,这个肉身就坏掉了。
      上面讲的能量就是人的阳气,冬天人的阳气是收藏到人体的肾中的。所以讲“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睡觉的时候,阳气就收藏起来,阳气一生发,人就醒了。后面讲的“卫气行于阴则寐,行于阳则寤”是一个道理。人早早的睡觉,晚一点起床,就是尽量保持阳气的收藏状态,和天地相应。
      收藏还不单指上述这些,包括自己的志向、想法和念头都要收藏起来。易经中讲“潜龙在渊”就是志的收藏状态,“潜龙无用”这个时候是不能乱行动的,因为此时不是自己该表现的时候。就比如咱们党成立初期,要是一个党员到处说自己是共产党员,那早被反动派给逮捕杀头了。这种时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保好密,隐藏起来,等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到来了,再好好的表现,给大家作榜样才好。“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另外一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心一动,阳气就动,而外边天寒地冻的,阳气一冒头,就被寒冷给消灭了,只能是白白的损耗自己的能量。
      但是太寒冷了也不行啊,会冻死人的。所以在躲在房子里,可以生个小炉子来取暖,或者是身上穿的多一点,穿上棉袄,戴上帽子,穿上靴子,尽量使自己的皮肤不要泄露,这样就使自己的阳气损耗的少一点。这个就是冬天的养生原则,重点是养的这个“藏”。
      如果不能养好这个“藏”的话,就使肾受到损害。就是内经中讲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养不好这个“藏”来年的生发力量就弱。就好比一个根很弱小的树不可能长的参天一样。
      有的人说了,内经也要我们“去寒就温”啊,我家里开着暖气,温度在20多度,有时候穿单衣还会出汗,应该可以了吧。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了。室温那么热,人体就不可能行使冬天这个收藏的功能了,这样就导致阳气和阴津不能收藏到肾中了。肾气不足,来年自然界春风一吹,温度呼呼的上涨,人体就难以和自然界相应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温病,就是风热感冒。不说来年吧,室温那么高,毛孔都开着,一出家门,受到冷空气的袭击,也是很容易得风寒感冒的。这样还谈不到养生呢,都已经生病了,又何必呢?
      包括现在的全球变暖,就是地球自身阳气不藏的表现。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地球自身的能量贮存形式,好比人的肾气。现在我们都把它们给挖出来,在地球表面给烧了,就使得地球内部空虚,表面反而热。和人上虚火一个道理,上虚火的人一般都是有内寒,肾虚的人尤其容易上火,这类人虽然上面有火,但肾气却是寒的。地球也一样,表面越热,内部越寒。这样等温室效应把冰川溶化,海水上涨把一部分文明给毁灭掉,地面上不再燃烧地球内部的能量时,它才能慢慢的把自己的“肾气”补足,地球才能恢复原来正常的气候。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立春以后就属于春天了。咱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的特点就是生。这里的生也是阳气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以地球来说,冬天的时候,阳气收藏到地下,收藏到极点的时候,就是冬至,随后阳气又开始生发,等阳气生发到地表面的时候,就是立春,随即阳气透出地表,大地便开始充满生机。这个阳气的运动也好比是人的呼吸,呼出后再吸,吸到极点再呼,所以庄子曾说“天地之间,有犹囊龠乎?”
      生机是表面现象,生机背后的根本就是气,所以说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阳气透出地表,大地便开始泛绿,地面长出小草,树抽出绿叶,机体有了阳气,便开始增殖。到了秋天,地球的阳气回收,草木变黄,一片萧条。
      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肿瘤也离不开这个法则。肿瘤细胞增殖,那就是气郁到那个地方了。人体的气机本来是平衡的,气郁积到一个地方,彼处气必然虚弱,所以肿瘤疾病应该是虚实参半的疾病。我治疗过几个乳腺肿块的病人,把气机给它泻掉,马上就能有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个病号,医院让她做手术,她也给吓的不轻,还好听过我讲健康课程,还算信任我,就跑来找我,我让她吃了五付药就全消了,当然肿块消了后非常的虚,后来又用药物补了一阵子,基本全面恢复正常。
       去年五月份,有个邻居,我该叫他大爷,觉得胸闷气短,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打电话找我,当时正好有一师兄在附近医院,我就介绍他过去看,这个师兄诊断完毕,认为是阳气虚引起的,就一直用附子理中汤加减。病人用药后,感觉症状都在减轻,精神变好了,胸闷气短也渐渐消退,这样连着吃了一阵子药,去拍片检查,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肿瘤不但没有小,反而增加了。从此以后就不信任我这个师兄了,其实这个师兄的本意应该是先用补药把他的正气补上来,然后再慢慢地去化这个肿瘤,但是病人没有这个缘分,多方打听,找到一个所谓的专治肿瘤的民间大夫,用了好多蝎子、蜈蚣之类的药,说是三百付药包好,结果吃了后身体素质迅速下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走了。
      在这里想起以前的胡万林,用大量的芒硝给人治疗癌症,据说治愈的不少。用芒硝也是把肿瘤的这个气机给泻掉,没有了气,就好比到了秋天,肿瘤就开始萧条萎缩了。但后来也有人说虽然把肿瘤患者治疗好了,但是好多患者没过几年也走了。这可能是把气泻调之后没有补上来,人的气少了,那生命能量就低,消耗完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是讲的一段题外话。发陈,也就是推陈出新。比如黄河,冬天表面结了很厚的冰,春天一到,阳气生发,就把阴结之气破掉了,冰就融化。大地生,新生的草木接替了冬天已经枯萎的草木,新的接替了旧的,就是推陈出新。天地之间一派生机。
      此时怎么养生呢?“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可以晚一点睡觉,要早一点起床。为什么,因为春天的气机是生发,而睡觉之时,人的阳气是归于体内的,冬天收藏,人可以早睡晚起,使阳气保持收藏的状态;春天气机外发,人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可以使阳气尽量的生发,这样就和春天的气机相应。“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散着头发,使身体松缓,阳气可以自然的升发,这样就是对阳气不加以约束,否则约束太紧,阳气就升发不出来,运动太激烈,阳气升发太过,都不符合春天的气机。应该说,此时早起练太极拳非常的不错。
     此时对生命要善待,不要随意的杀害损伤其他的生命,不但是动物,你看以前农村打猎,都是在秋天,应肃杀之气。这样在春天就不合适,不但是动物,植物也是一样,比如一棵树正在抽枝发芽,那你就不要去给它折断。这样的话,整个天地间气机就非常的和谐。所以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得了,现在人哪能考虑的这么全?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假如没有和这个规律相应,那么就会伤害到肝。不知道大家最近注意到没有,最近得肝病的非常多。春之气为少阳,肝之气与之对应,都为升发之势。遇到了阻力,肝气升发受阻,就会郁积,首先是经气的郁积,到了一定程度,就影响到脏器,内脏和经络的关系就好比是蓄水湖和江河的关系,江河的水受阻了,那蓄水湖里的水也会涨,很简单的道理。肝木之气不能正常的升发,就不能化火,火就是心火,是阳气最盛之处,心阳不盛,则夏天就出现寒变。
      药店里,现在买眼药水的非常多,眼睛不舒服。白内障患者加重的也非常多。肝开窍于目,但现在肝气升不上去了,眼睛得不到经气的充养,就表现为疾病。原因在哪里呢?以前说过好多次,现在脾肾阳虚的人非常多,脾虚则水盛,脾就好比咱们这个大地层,肝气好比地下的阳气,现在大地层是汪洋、或者是沼泽,那下边的阳气就受阻,升不上来,就郁积到下边了。这样,上边虚,表现为眼病。下边郁积,表现为腰痛,左腿疼痛,疝气(这一类的最近就遇到好几个缓所谓精索曲张的患者,从脉象上看都是脾湿导致肝木不升),小腹痛(肝木克脾土),小便频(肝木郁积,疏泄过度)等等。还有一些肝胆部位的病变,如胆囊炎,肝癌等等。最近连着看了两个肝癌的病号,一个精神还好,在医院输液半月回家,家人隐瞒,自己不知道是肝癌,只是肝胆区疼痛,舌头虚,两边齿痕非常严重,肚子容易涨,大便干,左关弦,明明就是肝气郁积,木克土的脉象,检查出来刚二十天。
     另外一个是在医院里,前一阵子我为非人干扰,病了一阵子,这个患者的女儿是我的朋友,给我联系,我还在病中,就推荐了很有名的老师过去,老师恐怕济南的都知道,医术非常高,中西医都精通,病人听了道理,非常的佩服,但老师的药量非常大,吃下去胃受不了,全吐了。这样这个朋友又找我,此时我已经病愈,就过去看,诊断完后,心中开了一个处方,随即看老师的处方,不禁莞尔,竟然就差一味药不一样。但病人因为呕吐,俱不接受再用中药,思索良久,换了小方令其泡服。原来患者在医院睡眠非常不好,现在用过三付药,效果还不错,刚才朋友打电话过来说,老太太这两天睡眠质量非常好。我听了心中也很高兴,毕竟能为病人解决痛苦,是自己的责任。
    按:看到好多朋友希望把自己学习内经的心得写出来,甚是惭愧,我也是初入医门,学识和经验和大家相比都很浅薄,也怕自己对经典不正确的理解会误导大家,再加上前阵子由于受到非人干扰,好好的病了接近一月,百药莫效,后知原委,才以佛法化解,深知自己在佛法和医学中之知少。但既然大家愿意看,就不揣浅陋,慢慢的发上来。有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