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 70年代服装:中国人没读懂卢安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39:17
众说纷纭卢安克
“圣徒”卢安克

一个真正的圣徒,“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富有牺牲精神,充满美德的人,这也是听得到的对卢安克主要的评价之一。

“白求恩、洋雷锋”

一个公式化的说法是,“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这种说法跟“圣徒”论有交叉之处,不同的是,它强调了卢安克的德国人身份,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一个当代“白求恩”。…[详细]

“异类”卢安克

他不赌博,不喝酒,不吃肉,不恋爱,一切芸芸众生的欲望爱好似乎与他隔缘,还偏偏“不是本国人,还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这不是典型的“异类”,不合时宜嘛?…[详细]

“失败者”卢安克

一个人的收入几乎为零,甚至还需要父母每年赞助他5000块人民币,到了40来岁,还是单身一人,窝在异国他乡的大山里,进行所谓的教育活动,这难道还够不上失败么?按照我们盛行的成功学的标准来说,这可谓惨淡的人生。

“偏执狂”卢安克

这样一个“失败者”,竟然如此生活了了这么久,而且还要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甚至他还认为,自己是在从事一种很有意义的生活,这已经非常符合很多人对于“偏执狂”的定义。

被误读的卢安克

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卢安克”,而是“自己”

大多数的评价,我们看到卢安克的事迹,做出解读,以为“卢安克”是“圣徒”,是“白求恩、洋雷锋”,是“异类”,是“失败者”,其实看到不是“卢安克”,而是我们“自己”,用一个基本的公式来陈述就是:

因为我自己做不到把青春奉献在留守儿童身上,所以我看到了一个“圣徒”;

因为我不能漂洋过海,去另一个国家搞支教,所以我看到了“白求恩、活雷锋”;

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都要吸烟喝酒打牌吃肉谈恋爱上网看电视,所以我看到了一个“异类”;

因为如果我身无分文,甚至还要上父母每年赞助4000多块,那我肯定会被唾弃,所以我又看到了一个失败者……

 

这就是症结所在,我们屈从于大多数的标准和这个社会最流行的看法,从外部去解读卢安克,却从来没有从“卢安克”看“卢安克”——

从卢安克看卢安克
非“圣徒”卢安克

卢安克说,“我没有想过帮助更多人。一个人的影响力越大,这个人的自由就越小。我不希望失去我的自由。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推广的。”对于自己的教育研究,在中国山村的教育实践,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在卢安克自己看来,所谓的“圣徒”之类的念想,最终都会妨害这种自由…[详细]

非“白求恩、洋雷锋”

“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则是因为更符合自己的教育研究,只有这些没有接受教育机会的儿童,才可能接受这种不是标准化,完全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而且,“ 在农村的生活很自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和竞争,不需要达到什么。”

非“异类”卢安克

卢安克不赌博,不喝酒,不吃肉,不恋爱,在回答记者“不为这些,你为了什么生活”的问题时,他只是说:“有更大的乐趣啊,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同样的,这种生活方式,以及投入留守儿童教育的选择,都是顺乎内心的选择,难道这样就成了“异类”…[详细]

非“失败者”卢安克

父亲也曾担心卢安克不能赚到钱。为了尊重父亲,卢安克作了卡车装卸工。他每天要扛3000个包,回到家倒头就睡。他把赚到的钱全部交给了父亲,并告诉父亲一个道理:仅仅为了钱去工作,是可惜的。后来,卢安克的父母理解他了,还资助他现在的工作。同样的,他的哥哥、妹妹都在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类似于志愿者的工作,在家人眼里,卢安克根本就不是失败者,当然,更重要的是,卢安克认为自己在从事自己最喜欢,能让自己更自由、更快乐的事情,而这恰恰是生命价值最大化的体现…[详细]

 

非“偏执狂”卢安克

一个顺应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