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足球场五月天图片:成功者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9:24
 成功者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持续努力

  设定目标其实并不太难,特别是如果我们设立的是1~3年的短期目标,可是要贯彻执行下去却很不容易。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30%靠规划,20%靠运气,50%靠持续努力;不同的人比例或有不同,但持续努力肯定会占到最大的比例。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而是持续努力不足。“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在遇到挫折时很多人就忘记了。

  比如学习英语,无数人在开始阶段都是热情高涨,磨刀霍霍;两三个月后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至多半年就中途而废,无疾而终。英语水平在小有提升后,不到半年又回到原点,然后等到某年某月受到什么刺激或者突然发愿,又重新再走一遍相同的循环。如此十几年过去了,英语还是不过关,然后还很委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英语,什么长进也没有。”或者是找些缺乏天赋、缺乏语言环境之类的借口。

  也有不少人说:我持续努力了,我一直在做呢,但真的没什么成效。据我观察,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够勤奋,努力了,但量不够,达不到质变的临界点;二是方法不对。这里,我们且谈前者,因为这是更普遍的现象。

  仍以学英语为例,李嘉诚14岁就辍学打工,英语基础几乎为零,但我们在电视上看他讲英语,发音语调和用词都很到位,一听便知是下过扎实工夫的。他对记者说:“一句话,是我肯学。”当年,他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到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从不间断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就是到了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节目,温习英语。”

  一位英语培训老师说:来培训英语的人,一个学期下来,能坚持到底的,只有十之二三。看看李嘉诚学英语,我们就知道自己够不够勤奋了。

  有一次我批评一个下属,说他工作虽然称职,但是几年了长进不大,不够勤奋。他有点委屈,说:“我每天上班都很忙啊,什么工作都认真在做啊,也都完成任务了啊,怎么不够勤奋呢?”我说:“你只是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工作内容,不出错,不出色,怎么能叫勤奋呢?就好比一个人说'我观察力强,你让我看什么,我拿眼睛扫一圈就看到了’,但如果真正观察力强,又何须别人让他看什么他才看得到呢?”

  我问他:“你回家之后,还会不会思考工作?会不会把工作中的困惑与心得写成工作笔记?会不会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书籍?会不会上网下载培训讲座来听?”他摇头:“不会。”我问他:“那今天你回家后能不能抽出一两个小时来思考工作,或者看书,或者来听培训呢?”他说:“可以吧。”我问他:“那你能不能一周五天,每天如此呢?”他立刻摇头:“不行,肯定做不。”

  我说:“所以,你不够勤奋。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那么回家就可以休息了。但如果你想要出人头地,你一定就得牺牲休息时间。西方有句话,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上班8小时之外。”接着我对他讲了唐骏刚进微软公司时的故事。

  唐骏在自传中说:“我进入微软时,只是一个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当年和我一起进微软的人都比我优秀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22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天才。在微软,这样的优秀之才比比皆是。我所在的Windows开发部门有3000多名员工,每个人都是很厉害的技术高手,程序无不写得漂亮异常。我没一样比得过他们,语言能力不如他们,沟通能力不如他们,写程序就更不用说。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机会所在。我甚至想,自己是不是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想体验一下大公司,我完全可以来这里参观一下就可以,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我对Windows了解甚少,别人却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个新手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呢?

  看到和微软其他员工的差距,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我一直就是从逆境中走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认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数第一,事实上我也就是倒数第一。如何脱颖而出?我告诉自己只有勤奋这一条路。要获得职场竞争中的成功,一定要靠勤奋。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每天我比你多工作20%,也许就意味着我成功的概率多了50%。

  我的住处是人力资源部安排的,在公司附近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可以免费住三个月。我在住处待的时间很少。每天下班后,我都留在办公室里看书,周末也是如此。有关Windows研发的书太复杂,看不懂还是硬着头皮看。头几个月,我完全没有所谓的休息时间,一直在拼命学,希望慢慢地跟上同事们的节奏。那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掉队,还根本没有想过超过别人。我经常请别人对我写的源代码提一些修改意见,每个同事都很乐意帮助我。5个月之后,我渐渐缩小了和同事的差距,也有些余力了。我开始考虑,能否获得属于我自己的机会。”

  这种勤奋的习惯,一直贯穿他的职业生涯。唐骏说:“无论是在上海微软,还是在微软中国公司,平均起来计算,我一定是那个早上去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的人。如果某天因为堵车上班迟到,我会有非常强烈的负罪感。离开微软公司的时候,我给比 尔· 盖茨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在信中,我说:在微软的10年生涯里,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许我不能说我是过去10年微软5万名员工中最勤奋的人,但是我敢说微软公司没有一位员工可以站出来声称他比我更加勤奋。”

  有人说:“你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些成就比我大1000倍的人,难道就比我勤奋1000倍吗?”我说:“他们的成就比你大1000倍,是因为成功的乘数效应,但他们的勤奋,最少也是你的10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勤奋就是你唯一可控的成功必要因素,不勤奋,能行吗?”

  级别越高,就越勤奋,这是职场的普遍现象。或许有的高层管理者表现得很悠闲,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但管理者是“劳心者”,他的脑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转动的。而很多职业生涯停滞的人,首先停滞的,就是脑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长。不要说回家后,就是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工作平平,无人赏识,久了,心也停滞了,死在一个职位上,动也不动。

  剩者为王的年代

  中国人喜欢走捷径,喜欢钻空子,连修行佛法,都能找出简单的法子。一千多年前,禅宗曾有“顿悟”与“渐悟”之争,最后,由于慧能的“顿悟”说更切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成为主流门派,一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一般人都视“顿悟”为更高明的法门,追求这种境界。不但文学作品描写所谓刹那间大彻大悟的情节比比皆是,就连不少策划公司,也以帮助客户实现“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为卖点。

  但现代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任何顿悟必须以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要求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

  也就是说,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如果不是持续加热,水根本就烧不到99度,又何来最后那“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呢?成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持续行动,就没有足够的量,就一定不会有最后那一度的飞跃。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口大锅,我们就是锅里的水。那最后一度的飞跃当然是无比愉快的,但之前从0度到99度的漫长烧煮煎熬,却是这一切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如自信、坚定、忍耐等等,必须培养出来,才能扎根在你身上成为人格特质。如果没有这个经历,就算你机缘巧合成功了,也只是一时成功,不一定哪天就可能从成功的宝座上滑下来。

  正是在这个从0度到99度的烧煮煎熬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放弃了,甘于沉沦。其实他们不知道,除非跳出这口大锅,否则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被煎熬的方式。

  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做得相当差。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不断教育官兵:胜利往往源于最后五分钟的坚持。

  职场上也一样。只要你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坚持得久一点,时间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俗称的“剩者为王”。

  有些人习惯于不满意就跳槽,但跳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根据职业发展规划,让跳槽帮助自己走向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才是最好的跳槽,否则,如果只是单纯地逃离不满意的环境,很可能会“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导致反复跳槽。最要不得的,是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盲目跳槽,这是人生的最大浪费。人的职业发展,或者是沿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沿着行业的方向发展,不能在不同的专业或者行业之间跳来跳去。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即使是一个天才,要成为某行业或专业的顶级人物,一般也要花费8~10年的执著努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职场游戏中,一遇到困难就不玩了的人,哪行哪业都没有深入进去,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级工作,结果肯定一无所获。

  小文以前在外企工作,后来被事业机会所吸引,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很快,小文就发现新环境与以前的外企大不相同。没有人听她的意见,没有人愿意多做一点事情,同事们的观念意识没有到位。小文的工作需要其他组的人配合,而他们不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非要等领导压下来才做。小文发现,这里个人发挥空间很大,但管理随意,人为因素也很大。她做得很不开心,辞职又有点不甘心,不走又觉得环境实在不适合。后来小文想清楚了,决定还是留下来积极地做事情。一方面,她非常看好该行业以及该品牌的前景;另一方面,岗位也是她喜欢的,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哪怕这种满足目前还只是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层面。10个月后,她觉得自己适应了新公司的风格,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与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际遇并不少见,她的抉择是正确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所以,只要你所在的企业还在向上发展,还能让你的能力有所成长,那么就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积极的一面。跳槽可能会增加收入,但这种个人收入的增长,与一家企业由小到大给员工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例如李嘉诚的秘书洪小莲,几十年来一直追随李嘉诚,她从几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亿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长的长期回报。这种回报并非是因她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价交换,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她忠诚待在这趟车上。

  卓越是练出来的

  有人说:我脑子聪明,不需要像智商平平的人那样勤奋,工作一样干得好,而且花的时间还少。我的回答是:聪明而不勤奋,可以过得舒服,但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许多特质都是聪明人所不足的。而且,聪明人在顺境时一般都表现不错,但遇到逆境,往往会坚持不住。而持续努力的人,却不会被环境影响,反倒埋头坚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所以,在一个盛衰循环之后,那些聪明的人和聪明的企业,往往会被那些不聪明却持续努力做正确的事的人和企业所淘汰。

  《财富》杂志报道:他们的研究表明没有人是天生的公司总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师。只有通过多年大量勤奋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种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条不紊和长时间研究潜在的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没有关系——天才与建立伟业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关系。

  在几乎每一个领域,多数人开始学得很快,然后慢下来,最后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数人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杰出成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能不断提高?答案始于对许多领域出类拔萃者的连续观察。从1993年埃里克森和两个同事发表了一项重要论文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几十次研究,其中有许多集中于体育、音乐和象棋,这类项目的表现比较容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衡量并以图表表示,但是也对包括商业在内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努力,谁也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想象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天赋,一开始就超群出众——这是一件美事,但是不会成为现实。大量证据证明,甚至最有才艺的人也需要大约10年的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人物,研究人员把它称为10年定律。那么对16岁就成为象棋大师的博比·费希尔,该怎样解释呢?10年定律是适用的——他此前进行过9年的集中强化学习。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霍恩所说:“10年定律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时间。”在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精英们甚至需要二三十年的经验才能到达他们的顶峰。

  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然而这还不够,许多人数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杰出成就,甚至没有取得重大进步。那是缺少了什么?他们缺少有意识的练习。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有意识的练习”的人。这种活动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确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标,提供对结果的反应,涉及高水平的重复练习。

  在许许多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20岁的小提琴手进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组一生中有意识练习平均为10000小时,下面一组平均为7500小时,再下面一组为5000小时。在外科手术、保险推销以及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也都是这样。有意识练习越多,干得越好。

  许多顶尖运动员因为极其严格的日常训练而名扬世界。在篮球方面,迈克尔·乔丹的强化训练超越了已经很艰苦的球队训练。在橄榄球方面,创纪录的接球手杰里·赖斯曾被15个队拒绝,他们认为他动作太慢。他勤奋练习,最终使其他队员难以赶上他。泰格·伍兹也是一个典型。他的父亲在他一岁半时就教他高尔夫球,鼓励他多练习,到他18岁成为美国业余锦标赛最年轻的冠军时,他至少已经练习了15年。他从不故步自封,每天花许多时间训练。菲尔普斯从11岁开始就朝着奥运会的目标进行极其艰苦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常孩子的娱乐。每周要在水里游上100公里。365天,菲尔普斯每天都要在游泳池里接受训练,即使圣诞节也不例外。

  科学和趣闻似乎完全支持“有意识的练习”是杰出表现之源。然而经商怎样练习?实际上,商业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直接练习的。陈述、谈判、评估、解释财务报表,这些都可以练习。但它们不是创造优异经营业绩的最根本因素。要有杰出的业绩,就必须在捉摸不定的环境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商谈,寻求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这些也能练习吗?能。

  它涉及怎样去做你已经在做的事——在工作中练习。这要求进行一些重大改变。首先是给任务确定新目标:不仅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做得更好。任何人在工作中做的任何事,从最基本的任务到最令人激动的事,都是可以改进的。

  用这种思想武装头脑,人们就会以新的方式投入工作。研究表明,人们会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处理,更长时间地保存它们;要求得到更多有关他们工作的信息,寻求其他视角;有比较长远的观点,不只是在做某件工作,而是明显地努力在更大的意义上做得更好。

  对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努力的,但是没有作出更大的努力。额外的几步太难太苦了,似乎永远做不到。也许我们不能期望多数人都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因为它的要求太高了,但杰出的成就不是为少数人预先保留的,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个特点:善用资源

  持续的行动和超人的勤奋,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仅凭这些,也未必能够成功。一天只有24个小时,对所有人都一样;由于时间的限制性,再勤奋,也会有个上限。

  成功者为了超越时间的限制,在勤奋的基础上,还懂得利用资源。古语道“名师出高徒”,有些心高气傲的人对此不服:我没有“名师”,我也要凭自己闯出一番天地。这种志气是好的,但客观事实是,名师就是一种资源。名师身上沉淀着无数时间和精力所积累起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关系,弟子只要学习、掌握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化为己有。

  古今中外,同学、同乡、同事,都是人生经历的原始资源。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这些资源,不喜欢持续保养这些资源,可能会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但很难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或创业者。事实上,走专家型道路,如果开始时有人引领,出成果的时间也要快得多。

  很多人以为,自己那么努力也办不成的事,别人办起来肯定也要费不少心血,请别人帮忙,就是给别人添麻烦。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世界上的事,难易都是相对的,有些对你来说很难的事,头破血流也闯不过关的事,对另一些人,可能只是一句话的事,甚至于连一句话都不用,只需抬一下眉毛。

  有的人抱着“万事不求人”的想法生活,不是没遇到困难,而是低不下头、抹不开面子、话到嘴边就是吐不出来。正应了老话“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最后咬咬牙,还是自己扛了。这样的人,注定是不会有大成功的。

  要想成功,就要善用从目标倒推:我要实现某个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谁拥有这些资源?如何让他帮我?如果我无法直接影响此人,谁能影响此人?我又如何让这个能影响人的人来帮我?这就是“有意识地创造资源”,或者叫“整合资源”,古人称之为“用非所有”。

  仍以唐骏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中美关系的霜冻期,两国的文化交流很少。在美国的中国人思乡心切,一些国内演艺圈的朋友开始搞起了“中美文化民间交流”——把国内明星拉到美国“走穴”。

  唐骏回忆说:“1993年,我此时手里已有些资本,便瞅准时机,和国内演艺圈的朋友合作,把姜昆、宋祖英、黄宏、蔡国庆等中国一流明星都请来美国演出。在我的计划里,这些中国艺术家将去美国十大城市进行巡演。我非常看好这个市场,把做软件公司得到的所有利润都投了进去,在美国所有的华人媒体上都做了广告,把巡演城市的所需场地全部办好。我认定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事情。

  对于中国演员来美的签证问题,我付了近2万美元律师费,委托洛杉矶极有名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去办。他们向我保证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离第一场演出还有10天,我已经付清了所有场地的费用,总共10场演出的门票也已卖出了上万张。这时我突然接到姜昆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尽管有那家洛杉矶的知名律师事务所出面,但所有中国演员的签证,还是被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官拒绝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对我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我简单地计算了一下可能的损失,仅广告费加场地费就有几十万美元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已经卖出去那么多票,遇事就喜欢起诉的美国人肯定会告我商业欺诈。我不仅面临倾家荡产的窘境,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就剩下10天时间,我还能做什么?

  在出过一身绝望和恐惧的冷汗之后,我开始冷静地思考有无解决危机的方法。根据我的日常观察,美国各级议员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忽然灵机一动,给加州的54个众议员和2个参议员写信,我在信中写道:

  作为您忠实的选民和支持者,我特别关心您和您的同僚们提倡的法律法规。你们提倡并且一直在实施的法律精神之一,就是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你们认为下一代是你们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美国的未来。这也是我和所有善良的人们投票选你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这次我邀请了许多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歌唱家和艺术家来美国演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但不知为何,他们的签证至今仍未签下来。钱的损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可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接到很多小孩子的电话,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些艺术家来不成美国了,美国不是很民主吗?

  我真的找不出理由来回答他们,我又不想找理由来骗他们,请您给我一个解释好不好?

  在信的末尾,我还告诉他们,如果几天内收不到回信,我会把这封信抄送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纸备案。写完以后,我把这封信打印了56份,抬头的议员姓名和我自己的签名用笔手写,每封信贴上31美分的邮票寄了出去。

  这封信发出后,果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议员立即给美国移民局、白宫办公厅,甚至给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写信,将我遇到的麻烦加以转述,请他们调查一下。这些机构,包括总统本人在内,最怕议员找麻烦,所以纷纷发传真到北京驻华使馆询问这件事。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使馆的签证官,一下子收到这么多有关同一件事的询问,肯定觉得这家公司来头不小呀。

  但签证官不会当即承认错误,那样他就太没面子了。他给我发来一份传真:现在我正重新审阅贵公司的申请,按照美国的签证政策,只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才能到美国进行商业演出,但您的资料中没有提供足够证据说明这些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

  收到传真,我意识到,他是在找台阶下。我在回复的传真中采用了这样的说辞:中国有11亿人口,真正会说相声的只有6个人,其中姜昆是最好的,所以全世界说中国相声最好的就是姜昆。中国湖南有一个少数民族只有53户人家,其中能唱本民族歌曲的只有3个女孩子,唱得最好的叫宋祖英,所以她是演唱那个少数民族民歌的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人。对每个演员,我都找出了诸如此类的理由,接着就把这份'证明文件’传真了过去。不到两个小时,签证官给我回复:经过判断,他们确实是世界一流演员,签证即刻发给他们。

  后来,我到了微软,很多中国人向我诉苦,他们的父母申请来美国,签证往往被拒签。我又把这招教给他们;只要给西雅图当地的议员写信,他们的秘书就会打电话给大使馆,没有一个签不出来的。写一次信,成功一次,我至少帮助了十几个微软的中国员工。”

  唐骏总结说:“遇到这样的困难,中国人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能不能通通关系,找找什么亲戚、朋友是移民局的;如果找不到关系,多半会一筹莫展。而日本人可能会教你,再坚持不懈给大使馆发几封信,反复声明重要意义。但这样肯定也行不通,因为美国人的性格绝对不会轻易否定已经作出的决定。但根据我对美国的了解,美国从表面上看是政治家们在主导,实际上最终是由选民来决定的。我以一个选民的身份和议员进行交涉,政府部门必然会非常认真严肃地来帮助我处理这件事情。这次经历令我变得'狡猾’起来,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会先看我身处何处。我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什么时候需要另辟蹊径打通关节,以及更重要的,我知道如何利用周围的资源来寻找机会。”

  第三个特点:策略实施

  “相马不如赛马”,但如果连上场比赛的机会都没有,又从何证明你是千里马呢?所以,有才能的人,要善于给自己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他年轻时从四川老家到长安谋求出人头地的机会,岂料十年过去,仍无人赏识,籍籍无名。然而一个偶然事件激发了命运的转折。

  据唐朝李亢的《独异志》记载,有一天,陈子昂在街头散步,恰巧看见有人在路边出售古琴,要价百万,几百人在那里围观。长安城里很多豪贵之人也赶来察看,但因为无法判定此琴的价值而不敢贸然购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从众人中走出来,大声说:“我买了!”在场的人全被震住了,都问他:“你买来干吗?”他回答:“我琴艺非凡,当然是买来弹的。”人群里就有人起哄:“那你弹给大伙听听啊。”他说:“行!我住在宣阳里,明天我办一场盛大酒会,专等各位过来赏琴。而且,请各位不但自己来,还请你们邀请所认识的知名人士一起来。”在场豪贵之人无不答应。

  第二天早晨,陈家就聚集了一百多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陈子昂大摆宴席,美食美酒俱备。吃好喝好后,陈子昂捧起古琴,众人安静下来,他说:“我陈子昂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这把古琴,在我看来,只是下等乐工所制,我不屑弹它!”说罢,高高举起,摔在地上,古琴当场断裂。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陈子昂将自己的文章“遍赠会者”。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品评,“会既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陈子昂的大名迅速传遍京城,作品迅速走红。时人对他作出了这样的预测:“此人必为天下文宗矣!”陈子昂的才华得到了上层人士的赏识,他也因此步入宦海。

  事实上,陈子昂的才华还达不到“天下文宗”的高度,时人对他评价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再好的才华,无人赏识,就等于没才华;再普通的才华,给你舞台,给你灯光,给你掌声,你就成了天才。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一般人总认为陈子昂运气好,又善于抓住机会,才一举成名。我看不然,这分明是陈子昂自己布的一个局。我怀疑那把古琴、卖琴者甚至人群中的起哄者,都是他事先安排好的,整个故事的发展,都在他预料和掌握之中。

  我们不要寄希望于自己撞到大运。所谓一朝成名,都是将长期积累的实力,通过策划的机遇或偶然的机会,以一种耀眼的方式显现出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一条路无论如何勤奋也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及时地尝试另外的路。有一个销售高手B君讲过自己的亲身故事。某客户发布改建项目招标,B君所在企业也被邀请参加。这个客户此前已经与一家厂商合作了20多年,关系非常好,别的企业根本没有机会中标。他判断被邀请去完全是因为他所在企业产品价格高,可以帮忙抬价。那家厂商的销售人员大概觉得胜券在握,也公开声称:“这次你们都不要来了,我们早就把关系做死了,你们跑来也没机会。”

  B君本来准备放弃,听了这话,又不服气。思索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法子来突破困难的局面,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可以一试。原来,这个客户的董事长从来不与任何厂家接触,之前的采购都由副总负责,副总和采购部门铁定要支持老关系厂商。B君的法子就是促使董事长干预此次采购招标,把水搅浑,从而浑水摸鱼。

  B君安排了几个销售员,分别到参加投标的几个厂商所在城市。在开标前一天,大家分别用当地电话打了客户董事长的手机,内容都是一样的:“听某厂商的人说你们公司这次招标已经内定他们了,你们这样对我们不公平啊,你们买不到最好的产品,这样投标也没意义啊!”董事长当然解释:“没有这回事!我们招标都是公平、公开、公正的。你们放心投标吧!”

  开标当天,客户现场来了三个人,董事长、副总和技术工程师,采购部门的一个没来。技术工程师由于之前一直没得到老关系厂商任何好处,所以没有太多倾向。经过3小时开标答疑,B君所在的企业中标。

  变换主题,寻找亮点

  在一家以业绩为导向的公司里,全国几十家分公司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业绩相差很大。既然以业绩为导向,业绩差的分公司日子自然不好过,对当地负责人的信心和职业前景的打击也非常大。如果较长时间内仍然不能提升业绩,当地负责人遭解职的命运几乎是一定的。

  有一个分公司,业绩已经连续几个月全国倒数第一,负责人焦头烂额。虽然他对自身能力与市场前景仍有信心,但因为业绩本身有一个趋势,趋势一旦形成,在没有特殊外力推动的情况下,短期内是很难突变的。他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被企业赶走。苦思冥想之后,该负责人放弃了短期内抓起业绩的幻想,决定另辟蹊径争取时间避免解职。

  他向总部汇报:经过细致调查,业绩低迷的原因是当地经销商相互拆台捣鬼。他在报告中提出:为了市场能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整顿当地经销商,为此已经牺牲了几个月的业绩;此事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当地所有经销人员目前思想统一,非常信任企业,都愿意尽快搞好市场。为了证明自己的报告,他还抓到几个经销商的小问题,全部解除了经销协议。经过一番宣传,加上有上级支持,总部果然认同了他的做法和思路,同意再给他几个月的时间弥补业绩。此时,业绩也已经降到无可再降的地步,开始慢慢回升。他抓住这点,力证自己工作得法,思路有效,顺利地度过了职业危机。

  该经理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明白业绩虽然回升,但比起其他城市来,还是差得太远,于是他抓住业绩回升的有利时机,不懈地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自己的理念,居然最终打动高层领导,成立了一个市场监督部,他就任主管。不仅彻底解决职业危机,还使职业生涯更升一级。

  怎样让老板采纳你的建议

  任何一家企业,站在外面看再好,进去之后,都会发现很多问题,你也许会忍不住指出这些问题,其实,在你之前,早有人指出多次了,你无非是再多指出一次。然而指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如果指出问题的语气不对,还会惹人反感。有些人会好一些,除了指出问题,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但自己觉得了不起的建议,向领导汇报了,领导要么不置可否,要么夸两句,根本不实施。有些人就会郁闷,觉得千里马不遇伯乐,以后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下去,心态一坏,把自己的职业前程也耽搁了。

  其实领导搁置你的建议是很正常的。好的想法是一毛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你应该去做一个能够实现好想法的人,而不应仅仅站在旁边提建议。所以,职场上正确的做法是不抱怨也不提建议,先埋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实质性改进。如果实践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你再去提建议,并附上能够证明你的建议可行的那些实质性改进成果。这时候,老板不采纳你的建议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旦采纳并实施,你自然能够获得机会进一步施展才华,职业生涯也会步入新阶段。

  唐骏以普通软件工程师的身份进入微软五个月后,通过勤奋缩小了和同事的差距,工作开始有余力了,便开始考虑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经过观察,他决定从改变Windows软件的基本开发模式入手。当时,微软都是先开发英文版,再将英文版移植到其他语言版本上去。这种模式,使其他语种版本的上市时间,要比英文版晚1年,着实贻误商机。

  唐骏认为这种Windows多语言开发模式是错误的,同时他还注意到,有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不少人向经理提交了书面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共有80多份。

  唐骏自己开过公司,所以深知仅提出问题而无解决方案的人会让老板反感,认为是挑刺;对既能提出问题又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虽然会有好感,但一般不会重用。老板信任的,是能提出解决方案,还能证明方案可行的人。所以,唐骏发挥勤奋的特长,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将自己设计的开发模式进行实验论证,并得到了完全可行的结果。然后,他写了一份书面报告,将新方案和新程序都放在报告中。他的模式立刻就被微软采用,公司很快调派了资金和人手,让他领头组建了20人的团队,完成新模式的内部培训推广。顺理成章地,唐骏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程师,一跃成为微软总部Windows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

  循序渐进才是根本

  讲了这么多施展手段巧妙成功的故事,并不是鼓励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琢磨如何“一鸣惊人”上。毕竟生活是由大量的普通事件和大量的平凡时间构成的,我们成长的常态也是循序渐进,要逐渐积累实力,用一个一个小小的成功来构建上升的阶梯。否则,就算你机缘巧合一鸣惊人上去了,平凡而普通的日常工作仍将把你打回原形。

  小张是一个有灵气的人,进入广告公司的时候,构思的出来的作品最漂亮,有些创意可圈可点。谈到职业规划,他也志向远大。所以,同时入职的一批新人当中,公司比较看好他,认为虽然有点稚嫩,但有潜力、有悟性、有志气,成长空间大。

  对于新人,公司有一套培养计划,从小事杂事做起,从制作职位做起。这是对新人的爱护,也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可是小张不这么想,进公司没几天,就大张旗鼓来做他的“飞机稿”(指没有客户、自己随意创作的广告或者没有通过客户确认的广告,不能出街,自然无法接受实践检验;但因为创作没有限制,自由度很大,出彩的可能性也大,一般以参赛为目的)。

  小张的作品当然还没有拿奖的实力,但公司依然很支持,让资深人士指导,并在会议上加以表扬。小张自己也干劲十足,经常加班。但是,对交给他的那些能看见真金白银的业务,小张的态度就截然相反。大概是觉得大材小用吧,到手的活儿,恨不得马上就完成丢到一边,好继续进行他的大师梦想。而现实却是,鲜花掌声奖杯都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一个新手,首先面对的都是一些小单,而且更多的是学习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有些枯燥刻板,但却是基础。

  公司给小张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一个简单的排版,小张弄了1个小时还没搞定。这时客户突然来了,马上就要定稿输出,于是老板马上安排有经验的设计师来完成。活儿并不难,其中一些是技术性问题,新手不懂,边看边学,一下子就明白了,可小张却闪到一边看杂志去了。此后小张开始不断犯错,昏招迭出,能犯的低级错误,他基本都犯。做一本画册,不是封底的企业名称弄错,就是电话号码弄错;布置一个会场,主席台上的台卡放错,让人哭笑不得,无计可施。出错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他几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赔,更重要的是,公司声誉遭到了极大的损失。

  渐渐地,同事们都不愿跟他在一个组做事,因为他根本就不在这些地方多花心思。不久,小张连招呼也不打突然从公司辞职了,临了只有一句:“我要寻找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他觉得是公司抑制了他的创作能力。两年多过去了,他辗转几家公司,也依然还只是个普通的设计助理,飞机稿倒是越来越厚了,只不过离获奖还是那么遥远。

  与小张同期进公司的小刘,是中文系的才子,单就文字功底而言确实不错,所以也有点自负。老板跟他讲文字校对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说话,但满脸都是不以为然,仿佛在说:“难道我还会写错别字?”结果,方方正正的宋体字给他上了一课。

  一天,他把反复修改近十次的最后定稿文案交给设计重新排好。这时,已经是晚上10点。校对一遍之后,他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他的组长接过来一检查,几百字的文案里就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个错用的标点。事实为证,小刘老实了。小刘是个聪明人,马上接受这个教训,此后他校稿再也不马虎,拿支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遇到拿不准的地方,还向其他人请教。

  由小见大,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小刘在其他事情上学得也特别快。公司在做的案子,他都留意地学,同时还和外面已经出街的作品比较;与客户开会,安排他做会议记录,他就特别细心地拿本子记下双方的讨论和交锋,会后不仅提交一份详尽的会议纪要,还会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学习笔记。在新人里,小刘是成长最快的一个,还不到三年时间,他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并且担任了公司创作部一个小组的组长,待遇不错,客户的评价也不错。

  小张这种人,职场中并不少见,我称之为得了“渴望暴富症”。这种人往往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成功的规律,因此不屑于做小事,没有耐心与毅力,不愿意长期积累,结果是与成功背道而驰。生活中也有大量这样的人,看见什么热就跟风,看见中大奖的机会就去试,却在彩票、股票、生意等方面屡战屡败。

  其实,看准某项事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才是正道。可是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即使许多风云一时的企业,也往往因此而倒闭。三株集团总裁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对血气方刚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通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后来分别成了中国企业家中因“超常规扩张”和“超常规多元化”而失败的典型。

  人人都想走捷径,很多人忘记了“慢就是快”的道理。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凭什么走到更高的一级台阶上去呢?人的提升,在于能够适应更高的要求,担当更大的责任,然后,才能谈到更大的权力、更好的报酬。耐心执著地做正确的事,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