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室内游乐场:LVM 网 络 佛 法 问 答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0:51:11
LVM 网 络 佛 法 问 答(二)禅宗
34、什么叫如来禅?什么叫祖师禅? 问:什么叫如来禅?什么叫祖师禅?如来禅是否从法身体上说的,祖师禅是否从境象用上说的?说如来禅或祖师禅是否是考察行人着空着有的善巧方便? 答:查《佛学大辞典》: 【如来禅】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师所倡,后人因名之为祖师禅。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咐嘱摩诃迦叶,便是祖师禅的来源。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祖师禅】不立文字祖祖本传之禅也,对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而立此称。即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也。传灯录十一(仰山章)曰:‘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问:请教一个问题:什么叫祖师禅?能讲的细一些吗! 答:祖师的山门:香严智闲禅师闻竹声悟道后,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知道后,对仰山慧寂说:“此子彻也。” 仰山说:“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勘过。” 仰山见到香严,说:“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香严举说前颂。 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 香严又成颂曰: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香严禅师又做了一颂: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听了,回去报给沩山:“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 从上面这个公案可以看出: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此颂连如来禅也算不上,更不用说祖师禅了。 此颂的意思是:听到击竹之声,突然能所双忘,啊!原来悟道并不是从修行得来。 “动容扬古路”句:“动容”指的是扬眉瞬目,当然是指悟后的扬眉瞬目。“扬”是扬弃,抛弃、丢掉的意思。“古路”指过去的路子,有二义:一是指过去自己扬眉瞬目、说话做事的路子(未离妄执);一是指古人悟道的路子(他吃饭我不能饱)。在自己的扬眉瞬目、说话做事之时,这二者都要扬弃。 “不堕悄然机”,意思是:也不以“悄然”为究竟。 说到威仪,都是有声有色的,而这种“威仪”却在声色之外,因为它“处处无踪迹”,它无相啊。诸方的通达之人、悟道之人,都说它是“上上机”。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此颂不会祖师禅,却算得上会如来禅。 贫,即一无所有,喻扫掉妄执。 锥,就是指的前颂里的“上上机”。还有这个在,慢说祖师禅,就连如来禅也未会得。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到这里,言语道断,却不妨说东说西;心行处灭,也无碍打风打雨。在下已无法下口,只将颂里的词义所指说一下吧:沙弥,是指仰山。“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意即:你要是还不领会,就别唤做“沙弥慧寂”了。 末了,问曰:这里的“一机”和前面的“上上机”相去多少? 问:你说这里的“一机”和前面的“上上机”相去多少? 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问:什么意思? 答:会者不差毫厘,不会者天地悬隔。 问:如来的山门是什么?请慈悲开蒙! 答:十方无壁落,四周也无门。   34、禅宗“见自性”与中观“无自性”有何差别? 问:中观说的“诸法无自性”和禅中讲的“见自性”中的“自性”有何差别,请您为后学仔细讲解。 答:我说的不一定对。抛砖引玉吧: 中观说的"诸法无自性",旨在强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者是也。是要大家先从理论上明白,而后证入。 禅宗讲“见自性”中的“自性”,是直接证入真如理体。不怕浑身落草,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处而强说。若学人看了几本禅书,便于有相中求,醍醐反成毒药也!   35、禅宗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吗? 问:老师!我以为如《心经》、《金刚经》等,当属般若了义的经典。而宗下祖师之所谓不依经,不依佛说。是对佛之精髓了然于胸,乃不依而依(依经义不依经说)。又根据学人的悟镜,趁兴而发的一种教育。 答:哦?宗下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其实,宗下祖师落实了经义、实践了佛说呀! 问:对!对!宗下祖师才是真正落实了经义、实践了佛说啊! 答:可能是某些语句障了你的眼,比如:打死了喂狗!那是要打死问话者的妄念,使他刹那之间妄念嘎然而止。既不是要打死问话者这个人喂狗,更不是要打死世尊喂狗。 问:看您的话心稍宽些。 答: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过不在经,而在于人。从根本上说,宗下教下是一致的。   36、禅宗祖师的语录,是不是要开悟后才好去看? 问:禅宗祖师的语录,是不是要开悟后才好去看? 答:悟前看是为了打开,悟后看是为了除习气(所谓保任)。 问:看语录,也是为勘验自己习气消磨的如何吧? 答:当然也可以。 问:或者看语录如同念佛,念咒等法门也可以是用来开悟? 答:是啊!目的才是重要的,方法只是工具而已。   37、刚识得本来面目是否就应该通达这些禅门公案? 问:请问 lvm老师:刚识得本来面目是否就应该通达这些禅门公案? 答:这倒未必:就象刚进学校门就能读大部头小说一样。这也要看夙世的习性,禅宗根性的人通得快些。多看看这些,总比打妄想强。   38、为什么古禅师说话都这样拐弯抹角的? 问:为什么古禅师说话都这样拐弯抹角的? 答:并非拐弯抹角。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你家来了个远客,你岳母问你“这是谁?”你会很详细的告诉她——这就象教下的语言。 如果你岳母指着你爱人问“这是谁?”你恐怕不会这么详细地介绍吧——遮诠:不识!表诠:是你!缓和的:哈哈!你都不知道,还有谁知道!   39、我想问禅宗语录有哪几部可看? 问:我想问禅宗语录有哪几部可看,我知道的有《指月录》、《五灯会元》、《碧岩录》、《续指月录》、《心灯录》这几部,请问还有哪些可看。 答:象《黄檗传心法要》、《黄檗宛陵录》、《无门关》、《赵州禅师语录》》、《临济禅师语录》、《禅海十珍》、《顿悟入道要门论》、《宗门武库》、《真心直说》……等书,不是都很好么。 问:请 lvm老师评论一下《续指月录》、《心灯录》的佛学价值。 答:其实,禅书的价值在于启迪。若能于一言一句下悟入,就体现了禅书的价值。您举的这两部书,众说纷纭,褒贬均有,我并不打算介入这种争论。但若有人能在这两部书的某些言句下刹那明白,也就体现了这两部书的价值。若只是研究禅理论,慢说这两部书,即使比这再好的书,也体现不出真正的价值来。   40、禅宗语录锯解 (1)《碧岩录》与《心灯录》 (说明:《碧岩录》、《心灯录》为论坛在 lvm老师主持下大家学习的“教材”,有关帖子较多已经另集《七嘴八舌碧岩录》、《七嘴八舌心灯录》——编者注) 问:看了老师所贴《碧岩录》,心里一直在想:“老师此举何为呢”?后终于明白了,此也是老师的用心良苦。原本是“学人啐,请师啄”,对我们而言不用说寻个入处,连一个象样的问题都提不出来,不能说不是我辈的悲哀。学人不啐,老师连一个下口(啄)地方都没有,这也是老师的一个悲哀。呜呼,吾无有出期,岂不悲哀。 答:怎会无有出期!不用啄,啐便可出。 问:师已啄。 答:你若不想出,啐它干什么? 问:某不啐,师何知吾欲出? 答:那就“犹在壳”吧。 问:噢!“呼之欲出”原来可以这么解。 答:“忆得当年画模则,几番红来几番黑。而今归去老还乡,哪管当年得不得!” 问:模则,是什么东东? 答:我借用此偈,“模则”是指当时所理解的“离念灵知”。 其实,老人所讲的灵知,既称离念,那便是超语言绝思维的,唯证乃知。任你从任何角度去理解,只要是理解,便未超思维,便不会是老人的本意。老人的本意是什么?既超语言,我就不再罗嗦了。只是当年老人曾不止一次地呵斥我:有什么灵知不灵知的!   (2)《最上乘论》 问:五祖弘忍禅师《最上乘论》说“守本真心”云:“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 答:“妄念云”——将妄想执着比作乌云。“慧日”——将本具的大智慧比作太阳,光芒四射,朗照大千。 问:“如何才能守本真心”。 答:选一个跟您对机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密,行起解绝,一门深入。 问:“慧日与真心有何区别”。我认为“慧日是人人所具真如佛性,真心是……请教? 答:真心是本体,慧日喻妙用。其实,体即用、用即体,本来不二。 问:体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答:说个“存在”,已很勉强。其实真如无在无不在。 问:我怎么才能知道体的存在呢? 答:唯证乃知。   (3)《大慧禅师语录》 问: 昨日读《大慧禅师语录》,看到大慧住江西云门庵时的一段,忍不住贴出来与各位分享。“示众。举僧问云峯。如何是心地法门。峯云。不从人得。僧云。不从人得时如何。峯云。此去衡阳不远。师云。云门即不然。如何是心地法门。不从人得。不从人得时如何。看脚下。”好一个“看脚下”! 请教各位老师,不住两头不居中位,赶路人在何处下脚? 答:借古人一句答之: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晚上不许走路,天亮必须到达! 问:天朦朦亮时如何? 答:看脚下!(若没有这个“如何”,那就连脚下也不用看了。)   (4)《五灯会元》 问:丹霞来参,经宿。明旦粥熟,行者只盛一碗与师(古寺和尚)又盛一碗自己吃,殊不顾丹霞。霞亦自盛粥吃。者曰:“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霞问:“师何不教训行者,得恁么无礼?”师曰:“净地上不要点污人家男女。”霞曰:“几不问过这老汉。”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这是夸丹霞吧,还夹着暗棒。 答:这里无夸也无棒。别处也有类似的话:“早有胡须赤,更见赤须胡”。 问:师何不教训行者,得恁么无礼~~~ ??说得这么实,或者别有用意? 答:禅宗下语从来不虚,当然“说得这么实”。若别有用意,当踩翻船跌下水去! 问:净地上不要点污人家男女~~~这是明棒吧? 答:这不是棒,而是夸,夸行者。 问:几不问过这老汉~~~这句不懂,首先,“几”是什么意思啊? 答:今人读来,改一个字就好懂了:“何不问过这老汉?”我说的懂,是字面上懂。要懂真实义么?可以开出八万四千法门! 问:“几不问过这老汉。” 老汉是谁? 答:古寺和尚。 问:又如何问? 答:得恁么无礼? 问:这样答他:凭理在!如何? 答:那就这样答你:果然!果然!
(5)《宗镜录》 问:在《宗镜录略讲》中有关“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讲解原文:“你不要认为前念已灭,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思想没有来。我以前强调过,你们再体会一下。前面过去了,过去就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中间这一段空空洞洞,要你先认识心意识现量的这一面。” 疑问是:如故中间真有个什么空空洞洞可以来体会,则还是一个无明境界而已。 答:无明就是一念认明,“认”就已经“取”了。这么一取,就是背真逐妄,追逐妄境,背弃真如——可喻为把真如卖掉了。所以说“只许你用,不许你卖”。 问:原文:“但是有许多同学,把这个观念弄错了,认为这是个意识清明面,就是现量,也错了。你假设观想得起来,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前一念,真能观想阿弥陀佛屹立而不动,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也是意识的现量。” 疑问是:是否叫意识的凝滞状态比较妥当? 答:哈哈!这叫“观像念佛”。别再起个“凝滞状态”的名字了。 问:原文:“一个是无像的空量,一个是有像的现量。” 疑问是:都是比量。 答:无论有像无像,分明如实照了——了了分明;不起分别取舍——一念不生。就是现量。若起分别取舍之心,那就背真逐妄了。 问:原文:“千万不要弄错,弄错严重得很,不要说没有讲过。我讲了,如果有一点表达不完全,我有口过的;你们听错了,不关我的事。” 疑问是:是否我理解错了?请老师指正!! 答:是啊!起念去分别理解,才会有对错。若是现量,对错何在!   41、公案常用语旁通 (1)为止小儿啼 问:《指月录》片段中,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这小儿啼者是哪种人呢? 答:当你不懂得这样问的时候,就是这种人。 问: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这啼止时又是哪种人呢? 答:你懂得这样问了。 问: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这另外的是哪种人呢? 答:还有什么“问不问”哪,连“我不我”也没有了,更叫谁问! 问: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答:“从来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2)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区别 问:(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此三种是用功的过程,第一种与第三种有何区别呢? 答:(1)见山执取山,见水执取水。执山排除水,执水排除山。(此即《楞伽经》里讲的“建立与诽谤”。) (3)见山正是山,见水正是水。见山不碍水,见水不碍山。(菩萨离开两边——建立与诽谤,是名菩萨入欢喜地。) 问:有没有可能不经过第二段直接就到第三种呢? 答:有啊!虽然现今我没见过,古代就有。比如:广额屠儿。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个。   (3)疑情 问:古人云:“百尺杆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这是指亲证自心实相无我无人,真实体会到寂灭本性遍满虚空,还是指十方世界种种景象无非是见,乃自心见性所现? 答:您正在起疑情参它,我若多嘴讲道理,岂不是塞您悟门么!您若不参它了,我倒可多几句嘴。 问:末学并未到百尺杆头,本不该参这个。 答:若真能在此起疑情,这个也可参。 问:只是如今已是如刺在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了。 答:若真如此,便是疑情。   问:修心中心法的人起了大疑情怎么办呢?是极力参究下去呢?还是把疑情当做普通妄想“呸”了了事? 答:能“呸”掉的只是妄念。若真是大疑情,便非一“呸”能掉。若能“呸”掉,那还是妄念,并非真的就是疑情。   (4)什么是“灵龟曳尾”? 问:什么是“灵龟曳尾”? 答:灵龟之所以称“灵”,是因为人们难以找到它的踪迹。它行路时总是摇摆尾巴,把足迹扫掉。但是,有经验的猎人却能追踪扫迹。禅师拈来,以此为喻:好比灵龟曳尾,扫掉了悟迹,又添扫迹。   (5)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问: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答: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问:须弥山如何容于芥子? 答:这个小小的坛子是不是小如芥子啊?(别的地方不说,光乐趣园就有万把个论坛。) 问:爆米花就是芥子纳须弥。 答:《五灯会元》有一则“芥子纳须弥”公案:江州刺史李渤问:“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归宗智常禅师)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俯首而已。   (6)何谓孤峰顶上草里坐? 问:何谓孤峰顶上草里坐? 答:所谓“孤峰顶上”,是比喻语言不到处。 所谓“草里坐”,是说祖师为人,不惜浑身落草。 孤峰顶上,是不落语言的。不管是“离念灵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说不到它。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然而,祖师总要启发学人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浑身落草,提出种种的善巧方便。比如这个“离念灵知”,学人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连这个“离念灵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文字上非要找出个东西,那早已不“离念”了,也不会“灵”了,结果成了一种知解(法尘),进而再对这个知解评说,那能评到“离念灵知”本身么?他评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尘。还硬说他的理解就是人家原来的意思,其实并非原来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 元音老人在世时,就看到过这样的批评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一笑置之。老人说了什么?“阿谁见余开口来!”   (7)什么是“行起解绝”? 问:什么是“行起解绝”? 答:“行”是修行,“解”是理解。 在理论上理解佛法,寻求修行法门,是“闻、思、修”的闻、思阶段。一旦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便踏踏实实地行去,就连以前的理解也不要再去理会了。谓之“行起解绝”。 问:行起解绝怎么解释呢? 答:既已起行,就断绝那些妄想型的理解。 就象走路,既已上路,就别边迈步边看地图,看脚下,小心摔跤,当然,若尚未上路,读懂地图是非常必要的。   问:行起解绝是什么意思,入海算沙喻啥? 答:佛法如大海,名相似尘沙。无休止地研究名相,岂不是入海算沙么! 然而,研究名相、理解名相是为了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一旦选准了法门,已经起行,就无须再去研究名相了,这就叫“行起解绝”。
    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地行去,一旦打开本来,再去研究名相,必是一通百通,任他名相如恒沙,也未离真谛,一切见解都与佛相同,这叫做“见齐诸佛”
    若未打开本来,就去无休止地研究名相,纵有所成,充其量是个“佛学家”,若论学佛的正受,还没有入门呢。那是不是会有正见哪?其实,若不打开本来,必然似是而非,谈不上正见,禅宗称其为“似则似,是则不是”。   问:一的正负X次方是? 答:幸好我学过数学:还是一呗。 问:各个人算计的结果却常常不同。过去我竟以为结果象佛一样无穷大呢。 原来我以为,佛法越多越好,数字就越来越大;原来我还以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现在才明白:原来佛法无多子。 答:大者,大而无外;小者,小而无内。 问:那么零的正负X次方呢? 答:横生枝节——零的零次方;毫无意义——零的负X次方。   (8)什么是鬼家活计? 问:什么是鬼家活计? 答:“鬼家活计”指的是小聪明(鬼聪明)。禅家下语,一个个从阔然的胸襟中流出,绝无情识卜度。若思虑后而下转语,尽管也能学得很妙的语句,与自证境界毕竟不相干。一旦 腊月三十 到来,便过不得阎王老子这一关。所以说是“鬼家活计”。   (9)平常心是道 问:平常心是道? 答:下半句:直心是道场。 问:如此则理事双圆!不平常心是什么? 答:两个:一曰妄想、一曰执着。 问:此二者离道多远? 答:道喻手心,二者喻手背。用哪把尺子量远近哪? 问:如此,依我理解,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得随分运用,不要厚此薄彼。方与平常心相应,是吧? 答:您讲的是“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   (10)什么是“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 问:如果没有造物主,自然界的秩序却如此精妙复杂,匪夷所思,多么不可思议啊。若万法唯心,那又是怎样的心啊!天地无思无欲,而长养万物,人若无思无欲,却如何长养十方? 答:若真的无思无欲,本自具足何须长养,如如不动徧满十方。 问:天无思无欲,却有华藏报土。人无思无欲,如何区别木石? 答:华藏报土正是无思无欲之妙用。木石自木石,区别它做什么用? 问:天是天来人是人,我是我来木是木。生死却有一分颟顸。 答: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 问:这句话可这么解吗?无常鬼——牛头也没有了,马面也回去了。正好与下一句相应。 答:“牛头没,马头回”——头出头没的意思。牛头没——张三(前生)死过了。马头回——李四(后生)又来了。曹溪镜——六祖大师住曹溪。“曹溪镜”即是禅宗的见地,虽如镜照物,了了分明,却不属知,也不属不知。绝尘埃——曹溪镜里着不得“牛头没,马头回”这样的闲家具。 问:搞了半天,俺佛是白学。师兄!交白卷您要不? 答: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 问:咚咚咚,脱落去!(俺觉得牙根酸,您老拽文,毒啊。)可惜您不会蹦迪。 答:哪里是拽文,这正是《碧岩录》第五则里的“雪窦颂”啊。   (11)什么是“明破即不堪”? 问:犯了“明破即不堪”又怎样? 答:就不堪了也。“不堪”有“不可”之意。 记得早年我去信向上师索取照片。上师寄来一张,并自提“像赞”一首: 非僧非俗,亦食亦宿。 满腹经纶,不识荣辱。 咦!你是何人? 我回信说: 非僧非俗观世音,亦食亦宿随色身。 满腹经纶摄无念,不识荣辱却识真。 啊!此是我师。 我这种说法太白了,本来深含禅的韵味,经这一说,也味同嚼蜡了。所以上师回信批曰:明破即不堪。   (12)什么是“物外常年客”? 问:近几天不知怎的,甚么都看不顺眼,脾气非常厉害。 答:现在脾气还大吗? 问:嘿嘿,打了两个喷嚏,好了。 答:以后脾气大的时候,别忘了打喷嚏。 问:脾气不可得嘛。 答 : ^o^ 问:这个圆圈和两个眉毛到底代表什么呀? 答:代表脾气不大了。 问:什么代表没有脾气? 答:? 问:老师要不要我用吉祥草通他的鼻孔呢? 答:他正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口打盹儿呢。 问:您在给我们讲西游记啊? 答:物外常年客,山中永寿童。 问:那我这个物内迷糊客该怎么办呀? 答:马祖说,南泉独超物外:“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马祖禅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你也拂袖便行可也。^o^ 问:什么时候成“物外常年客”,我给你抱扇守门当童子! 答:那要跟须菩提商量才行。 问:为啥要同他商量呀? 答:因为他是“物外常年客”呀。 甲:那“物外常年客”和商量与否不相干嘛。如果一商量就不行了,那还能叫“超然物外”么。 乙:您去问南泉吧。 甲:嗯,南泉今在什么处,麻烦您老给指个路 乙: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13)临济将军——四料简三要语 【临济“主客四看”】 问:能帮我弄些“主客四看”的资料吗? 答:临济禅师说: 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 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 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 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 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 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 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只说“客看客”吧。您知道披什么枷、带什么锁么? 问:啊哈!今天天气不错么! 答:您想答“披什么枷、带什么锁”么? 问:此语,要捂了嘴巴才说得出口。 答 : ^o^ 问:且说主看主,明明大好善知识,却落得个礼拜分。岂非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答:黄檗禅师说:常礼如是事。 雪窦禅师颂曰:“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读Sha才有韵味)。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 问:普明禅师牧牛图颂之一: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答:步其韵而和:碰过南墙知转头,心愿化作绕指柔。哪怕明眼全不许,须系留处且系留。   【印空印泥印水三要语】 问:“若到作家面前,将三要语印空、印泥、印水验他”这里的三要语,就是临济老祖的三要么? 答:印空、印泥、印水,便是三要语。 问:如何是印空、印泥、印水?愿闻其详。 答:印空——看他是否“说来句句空,行时处处有”。其实,只这“说来句句空”就已经是“有”了,有个“空”在。
    印泥——痕迹宛然!比如:“我开悟了”(悟迹宛然)或者“我没开悟”(迷迹宛然)。
    印水——落在“无事甲”里,乃至以为不存在“解脱”这回事,象流水一样,见低处就停滞。这种人不适合修无上道,不能跟他讲无上佛法。《涅盘经》云:为非器众生说无上道,是菩萨谬。
    以三要语印他,若真,必不落空有,必不滞两边,必不迷有无,如“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头朝下。若也不信,问取东村王大姐”。若假,“便见方木逗圆孔,无下落处。”   (14)曹洞士民——四禁偈三渗漏 【洞山禅师《四禁偈》】 问:我曾问一位师兄:“听说你见性了?”他的反应简直象挨了骂一样!哈哈! 答:洞山禅师《四禁偈》: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古人既知这是“当今讳”(“当今”是指皇上,“讳”是忌讳、名讳,犯了皇上的名讳要杀头的。比喻犯之者便断送了法身慧命),便用别的语言来描述开悟见性:
    ①常住真心。这就是“心处路”。
    ②打开本来。这就是“本来衣”。
    ③正恁么时如何如何。
    ④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然而,这四种说法用的多了,也含有了“证圣”之意。所以洞山禅师来了个《四禁偈》。
    为什么要避讳?为什么要禁忌?因为有凡有圣、有高有下,不能平等一如,分明是分别心作祟,那跟开悟见性是不沾边的。   【三种渗漏】 问:老师,好象有“三种渗漏”,行人当知是哪“三种渗漏”啊?好象有一个是语渗漏,还有就记不清了,老师禅书读的多,给讲讲。 答:洞山禅师所说的三种渗漏: 曹洞宗开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将修行者所易陷入之弊害归纳为三种:“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 (一)见渗漏:犹有我见法见之意,执着于知之对象,而不见真实。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法见不空,不能彻见诸法实相。即所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犹存情识之意,取此舍彼,乃含有彼此对立之思维方法。即所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滞碍于语句,不知文字仅为了悟真理之工具,徒然用心于文字、语言之解明。指滞迷于文字言句之见解。即所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   问:“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离什么位?“毒海”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横生知见,左右拘泥? 答:例如,“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若答“鱼龙虾蟹向何处着!”便是机不离位。这并非横生知见、左右拘泥,而是不能离开“西江水”之语脉,这就是机不离位。因为见地不真,眼光不明,不能洞察言句真实义,才会如此,故谓之见渗露。 问:“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向背”之说,可得闻乎?“偏枯”是指怎样的错误? 答:例如,说到“一真一切真”,便放纵贪欲,立论求取,此谓之“向”;说到“一假一切假”,便力图断念,排斥一切,此谓之“背”。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知道“皆是虚妄,凡所有相”么?怎么能见到“虚妄”呢?正是这些相啊!若如此,便不偏枯。为什么会偏枯呢?只因情见未尽。故谓之情渗露。 问: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为甚么“体……”叫语渗漏,而不叫“见渗漏”。 答:例如古之“心性禅”,讲心说性,指为妙体,左说右说,横说竖说,分明立了一法,不能“阿谁见余开口来”。所说之“体”,其实非体,而是光影或者概念。因未见体,故不名“见渗露”。他要立言,故谓之语渗露。   问:我的理解是否歪了?为何叫“渗”漏?这是超高手对高手的评价? 答:莫如说:是超越高低者对“高手”的评价。 问:见渗漏,缘木求鱼,出网入笼。 答:如麻似粟。 问:情渗漏,剪有剪空,谁剪剪刀 答:扔了剪刀可也。 问:语渗漏,即空即有,亦是戏论 答:为何戏论?只因立论。   (15)云门天子——一曲三句 【一曲三句】 甲问:思而知、虑而得,是谁家活计? 答:古禅师云:思而知、虑而得,是鬼家活计! 甲问: 腊月三十 ! 问: 腊月三十一 ! 答:为什么云门说“ 腊月二十五 ”? 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 师云:“ 腊月二十五 。” 进云:“唱者如何?” 师云:“且缓缓。” 问:是黄道吉日啊~ 答:前几年有人问过我,我是这样答的。若错请批评: 问:云门以“ 腊月二十五 ”答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并继“唱者如何”之问,进答“且缓缓”。是何意思?所谓“且缓缓”者,是否示“距 腊月三十 尚有几日”,故云“且缓缓”,已示其对生死之幽闲无挂碍之心境? 答:这是两问,先讨论第二问:禅宗里确曾用“ 腊月三十 ”比喻死到临头。若这里的“ 腊月二十五 ”是对“死到临头”而讲,那么“且缓缓”就是等死的意思了。为什么解脱者幽闲无挂碍?因为他已亲证“本无生死”。若未亲证“本无生死”,面对生死,应生起“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紧迫感,这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面对生死”与“幽闲无挂碍”在修行人那里是不能并存的!一朝打破漆筒,亲证“生死涅盘等空华”,才可能真的“幽闲无挂碍”。 故知云门的“ 腊月二十五 ”并非对“ 腊月三十 ”而言,答他“ 正月二十三 ”也不失云门意。 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是“验主问”,要检验云门的境界,要探探云门宗的宗风。云门一句含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这是云门宗的宗风。函盖乾坤,即佛性摄尽一切法。截断众流,即斩断一切妄想执着。换句话说,截断众流是大死,函盖乾坤是大活。死中得活后如何?“空假不立中亦无,化做春泥群芳护”——随波逐浪去也!应一切缘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对一切机说一切法,而无一法可说。这岂是用语言能阐明、用思维能测度的么?答他一句无意味的话,截断他的思维,以期他能函盖乾坤、随波逐浪,这就是云门问“曲”答“日期”的一片苦心。 这僧并非不解云门意,“唱者如何”的“者”做“这”讲,我就唱这么一曲好不好?即:我放下一切分别取舍,再也不打任何妄想了。云门恐他落入断见,那就不能函盖乾坤乃至随波逐浪了,故云“且缓缓”,其义与“承当个事,大须仔细”颇同。 须通过这公案契入“云门三句”始得。 问:那么,可不可这么说, 腊月三十一 是函盖乾坤句、 腊月三十 截断众流句、 腊月二十五 随波逐浪句。 答:妙! 问:清曲本应天上有,此间谁人能得闻,且缓莫惊帘后人,云门三叠正时分。请指正! 答:此曲不应天上有,唯于人间能得闻。云门三句随分唱,只为惊醒帘后人。   (接上贴) 甲:思而知、虑而得,是谁家活计? 答:古禅师云:思而知、虑而得,是鬼家活计! 甲: 腊月三十 ! 答: 腊月三十 是一年之末,比喻人生走到尽头。 问:老师从阔然的胸襟中流出是慈悲。 答:哈哈!莫谤我好。   问:禅客常患三种病。 一病:识零不识一和二,为死而双目不瞑 二病:识一不识二和零,为活而眼大无神 三病:识二不识零和一,只是死活的玩物 嗨,能识三者而又通行无碍者,鲜矣,故言象之形状莫能一。零与一二有别无别乎?老混沌掩口溜之大吉也。 答:随喜【老混沌】兄:真识零者,契“截断众流”;真识一者,契“函盖乾坤”;真识二者,契“随波逐浪”。   【“对一说”和“倒一说”】 问:云门“对一说”和“倒一说”各应什么机? 答:应的都是“如何”机。一个是“一代时教”——教,一个是“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禅。 问:那么,云门这样答就不行了吧: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门云:“对一说。”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倒一说。” 答:在云门,这样答未必不行。在我们,这样依文解义却不行。 问:“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那么就只能将口挂壁了? 答:不将问来问,也未必将口挂壁。 问:可是,凡有言说,皆是戏论。该怎么办? 答:正言说时,又何曾开口。 问:倒一说,对一说,没有区别吧? 答:那么,“一代时教”和“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有没有区别? 问:我看都是杀人刀。杀人刀就是活人剑吧? 答:杀人刀——斩断一切世间情见。活人剑——应机起无量无边妙用。   (16)如何理解“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问:认准离念灵知,以后就只是保任除习气了,是吗? 答:是即是。此时正是“朗月当空”。 问:如何理解(曹山禅师)“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答:“朗月当空”也不可得,才算“登堂入室”。   (17)何谓“老僧不在明白里”? 问:不可思议,就不思也不议,明明白白做事? 答:赵州禅师说:“老僧不在明白里。” 问:“老僧不在明白里”,“明白里”是否指尚有可明之事。若当下香象过河,是什么? 答:“香象过河”与“脚跟点地”同义,都是喻。 问:停住了!!许久!就是这个吗?一个,思惑起!! 答:“这个”与“思惑”相去多少? 问:不怀疑,住在这里,死不了的,思惑就没了? 答:有所住耶?无所住耶? 问:只是想说个状态。但这个东西没地方住,我体察不出他的边界。 答:没边界,即是无量光。 问:可惜不精进,知此为常寂光,未见无量报光,师对我很打。 答:原来您讲的是“用”。可我说的是“体”。   问:“老僧不在明白里”,“明白里”是否指尚有可明之事。若当下香象过河,是什么? 答:曾闻“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乎? 问:闷住了,但是是活的,眼会动,耳会听,腿会走,一片安祥,是吗? 答:安祥可得乎? 问:只是跟原来思惑多时比,很平静的生理的心理感觉。但明白事的那个东西,就在那,它即无所谓安祥,也不思索。比如抬腿,不用思的,那东西不是指挥腿抬起来了? 答:不抬腿时,那东西还有么? 问:它就在这里,当下只是未通万物? 答:怎么个“未通万物”?怎样才是通万物? 问:怎么体察不出别人在想什么? 答:我是想让您自己体察。 问:我和您的不是一个吗?您当下和我一体。 答:您在这儿又讲“体”,那就应该“一也不可得”。 问:先明体,当下安住寂然不动。活的,如虚眼看花,知面不执点。 答:哈哈!“体”是本来就寂然不动。 问:花落而拾,用吗? 答:花未落时,是什么? 问:体! 答:慢说“花”是喻,即此“体”也是喻。 问:性? 答:“性”、“体”,异名而已。 问:老师,我觉得退道很容易,要进屋门坎一拌摔一下,可能又疑惑了。 答:这也未必是退道啊。 问:我在体上好好呆着,是不是好些,因还有惑? 答:哪一个不在体上呆着啊? 问:就怕糊涂。 答:对!对!这句最好。   (18)其它 问:(白云端和尚颂)“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 答:证体。黄鹤楼——喻妄想;鹦鹉洲——喻执着。 问:“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答:起用。“有意气”——有,“不风流”——无。不落有、无两边,意气风发、风流倜傥。干脆利落、勇猛迅捷。这正是临济宗的宗风啊。   问:(船子和尚)“竿头丝线 从 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答:任凭你该干啥就干啥,只要不妄想执着,心态自然不一样。 问:“清波”是指什么? 答:是指终日吃饭、终日穿衣。 问:怎么算“不犯”? 答:没咬着一粒米、没挂着一丝纱,才算不犯。 问:然后怎么样? 答:既已不犯,慢说“然后”,连“然前”也没有。   甲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答:此即是汉阳。 乙问:若如此,还用磨做么? 丙答:为伊不识好歹。 答:答语虽多,此句响亮。 甲问:“磨后如何?” 答:打破镜来相见。 乙问:若打破镜,还如何见? 丙答:坐地日行八万里。 答:此句与镜何干! 丙答:左眼半斤,右眼八两。 答:上次只差半句。何不道“巡天遥看一千河。”   42、网上梦禅录 问:老师是建起网上道场,大做虚拟佛事!哈哈! 答:哈哈!网上道场不是我建的,虚拟佛事是大家做的。我给大家送茶来了。“请喝茶。” ^o^ 何:坛是心中坛,茶为赵州茶?心眼看心坛,谁喝赵州茶? 答:何兄!吃茶去。   问: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尚有十万八千距离。(鸟巢) 答:把“巢”拿掉,“鸟”归哪儿去? 问:万里无云万里天 答:狂风暴雨来也! 问:道是无晴却有晴,嘻嘻。 答:何不道:不曾湿着羽毛尖! 问:学生受教矣。   问:请问一灵不假胞胎时如何? 答:孤魂野鬼! 问:终是闲言语,吃我一棒。 答:莫棒!免得把鸟吓飞,就只剩巢了。 问:只剩下巢也好,潇洒自在,不为情所苦~~~~~ 答:若真这样,鸟住哪儿啊? 问:飞到哪儿算哪儿。 答:何不道“无鸟也无住”! 问:会有个什么地方~~~? 答:哈哈!此正是“一灵不假胞胎时”。   问:有个傻念头:…… 答 : 哈哈 ! ^o^ 问:难得见您笑得这么开心。 答:笑坏了要你赔。^o^ 问:这个就是那个。 答:那个却不是这个。 问:这个坏了,如何赔? 答:哈哈!若论这个,赔了才会坏。 问:不坏也不赔。 答:若这样,赔了也不坏。   问:白刃临头时如何? 答:[囫——勿+力]! 问:是“谁”的头落地? 答:堕也!   问:老师您说您的第一义是什么? 答:达磨祖师说:廓然无圣! 问:我也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问:未见! 答: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问:无事生非。 答:若如此,也难怪道“未见”。   问:某法师前几天让我参的话头,请老 lvm师和大家指教:既然“一人出家,九族超升”,目犍连尊者因何还要救母? 答:这岂不正是“一人出家,九族超升”么。   问:如何是“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答:哈哈!非要从这个角度说漏底的话才行吗——若人识得心,大地便是心(而不是土)。 问:大地便是心(而不是土),受用,受用。 答:再修饰一下(大概能招来四十棒):大地便是心(而不是心外还有个“土”——大地无寸土)。 问: 齐 老师该打二十棒,若人不识心,大地亦是心哩! 答:“ 齐 老师该打二十棒”——蛮象回事。“若人不识心,大地亦是心”——也该吃棒。   甲:当前开悟心性的人,请回答一句,什么是佛法第一义? 乙:西西,悟了的谁到处说自己悟了,没悟的谁能说第一义?当我没说吧。 答:果然“是鱼终究食饵”。您上他的当了。 乙:西西,昨夜雨打芭蕉,今朝芭蕉打雨。 答:雨打芭蕉点点响,芭蕉打雨点点湿。 【白菜】问:请问 lvm,三心不可得是怎么回事? 答:白菜有几心?   问:先有轮回还是先有无明呀?这可是一个象鸡生蛋,蛋变鸡一样的难题。 答:曾有人问元音老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老人瞪了他一眼,大声说:“先有你!”   问:老师,业力现前如何? 答:一点笔墨,几处成龙。 问:唉,不会。 答:苦也。 问:多 谢 老师指点迷津,顶礼。 答:莫草草。 问:生死事大,不敢草草。   问:挥手已断来时路,遥望更无涅盘城。法王风光现成是,哈哈一笑释无生。(再见恩 师齐 老师,师母有感。) 答:改两三字如何:挥手已断来时路,证到方无涅盘城。法王风光现成是,哈哈一笑释无生。   问: 知妄原非妄,识真真不真,长啸动天地,轻歌快吾心。 答:好偈! 知妄原非妄——“知”之一字,还喜闻不? 识真真不真——犹带“识”在。 长啸动天地——声震三十里。 轻歌快吾心——还有这个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