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抽屉滑轨怎么装:我国的文化体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26:00

论我国的文化体制

 

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1]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  文化体制   文化产业   创新   解放思想   中国风格

 

我们传统文化体制是在建国以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建国以后应该怎么搞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前苏联的经验也主要是计划经济的经验,资源配置主要是靠政府行政性地推行。这种方式对落后国家来说可以集中有限资源,迅速的形成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
的效应。总体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就文化领域而言,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
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
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

(一)  我国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对文化体制的重新界定和调整,必然要求将现有绝大多数国家文化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使其企业化、产
业化和社会化,也必然要求改革微观文化主体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改革我国文化事业管
理体制的基石,也是深化我国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逻辑。
政府始终承担着公共事业宏观管理的责任,制定公共事业发展目标、规划、法律、政策、方针、规则等。
  政府对于文化的管理,应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对于由政府举办的基本事业单位,政府一方面要行使举办者的
权利,在产权、财权、领导任免权及监督考核权方面行使职能;另一方面,还要依法赋予事业单位自主权,充分发挥事业
单位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和社会共同兴办的公共事业单位和主要由社会渠道兴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具体管理权限、
政策、方式上应有所不同,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彻底实现政事、政企分开,建立现代微观文化管理机制。克服文化
体制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
目前,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与全国统一
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
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2]
总之,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克服旧体制的弊端,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
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长远的制度保障。文
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通过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解
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选择适合市场经济
体制需要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实现文化事业管理改革的体制创新。

三、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3]从而,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四、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而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例如,上海设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对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统一行使管理、监督和运营的职能;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展开,从政策规定逐步向法律规定过渡。[4]这还只是一个过渡,能不能完全达到,依靠法律来推进,还不好说。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一开始是依靠政策来推进,这个有它的必然性,我们也不能太理想化。由政策推进上升到法律推进,这个中间还需要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

文化需要理论创新,这是关键。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这些是新的理论基础,确实为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所有的理论都没有结束真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要不然我们今后就不要发展了。所以我们要发展就还要创新。

(二)  改革我国文化体制的对策

首先应该把文化和文化体制区分开来。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化体制。我们觉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优秀。而我们现在的文化体制还存在很多弊端,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更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希望未来能建设出一个最好的文化体制,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

一、积极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应自下而上地推进建立统一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形成文化行政和市场管理的工作合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效率。

2、搭建政策法律平台,把政府对文化的管理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当前,我国在文化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应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和力度。在文化立法的过程中应加强调查研究,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相对稳定的法律规范代替多变的政策管理,形成科学配套的文化法治体系

二、稳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改革

1、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应周全,明确落实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担责任,尽量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矛盾和困难。对改革方案应采取两级审批制,即县级的文化单位改革由地级“初审”,省级“终审”,确保改革的质量与稳妥性。

2、改革方法需稳妥,即程序要合法、思想工作要到位、人员处理要细密、债权债务处置要得当、财产清单要造册,改革与发展要紧密结合。

3、分层次承担改革成本,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行业范围效益补偿,即以文养文;产业内部分配调整,即以俗养雅。

4、建立有效的横向协调机制。组成相应的职能机构协调文化单位与财政、税收、工商、社会保障等部门,统一各方认识、通力合作,确保微观改革的成效。

三、指导思想[5]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坚持的一些原则

——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谐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充分依托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积极促进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我区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重点突破,注重协调发展。要以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事业项目为重点,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以重点产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文化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要正确处理城市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

五、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1.调整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3.继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六、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改造传统文化产业。3、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4.鼓励发展文化相关产业。

七、培育文化市场主体。[6]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1、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2、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

3、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4、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八、健全各类文化市场。[7]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1、发展文化产品市场。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4、健全文化行业组织。

5、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改革原则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8][9]

【参考文献】

[1]金梦玉:《文化体制改革: 使命与方向》,《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11 月版。

[2]柳斌杰:《激情纵论新闻出版改革》,《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11 月,第51 页。

[3]石宗源:《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发展之路》,《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第37 页。[4]参见文化部党组《关于人民出版社等七个出版社整顿工作的报告》(1960-11-16)

[5]姚德权:《属性的重新界定: 新闻出版业分类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与出版》,2004 年第5 期, 第16 页。

[6]《各方人士谈改制》于国华语,《科技与出版》,2004 年第3 期。

[7]吴培华:《关于大学出版社转制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 年,第3454 期。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9]文化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