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环境污染的现象:- 广东:积极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49:17

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文件精神,我们根据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加大各级政府对共享工程的投入;以引进、整合数字资源为重点,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以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建设“广东流动图书馆”,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共享工程的建设;在深圳、佛山、东莞等中心城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现中心引领,整合资源,带动基层,共同发展;筹建面向全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共享工程的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全省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图书馆事业和共享工程同步发展的重大社会效益。

 

    一、以引进、整合数字资源为重点,以读者服务为中心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我省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广东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广东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列入了建设文化大省纲要,省一次性拨给专款1041万元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各地市拨给的配套资金达3000多万元(此前,全省前期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4000多万元)。2005年2月28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后,我省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贯彻会议精神。最近,省委、省政府转发了《文化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确定了2006年至2010年期间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目标,对发展重点,资源建设,网点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以引进、整合数字资源为重点,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基础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我省以省、市、县图书馆为依托,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步建立起共享工程的基础网络和服务平台。已建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以及“广东数字文化网”1个,市级分中心中心20个,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基层中心300多个,共享工程基层信息服务点1244个,远程终端19343个,投影仪1410台,服务面覆盖全省地域。各地网络平台连接畅通,文字、图象等传输响应速度快。

2、数字资源建设规模宏大。我省通过采购、引进和资源整合,已建立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省立中山图书馆、佛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分别建立了技术先进和数字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并实现联网和资源共享。全省电子图书达100多万种,期刊论文2000多万篇,学术会议论文25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35万篇,及30多个事实型数据库,多媒体影视节目5000多部。广东省文化共享工程首期实施的17个特色数据库也已全部建成和投入使用。为广东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化资源保证。

3、网上信息服务形成品牌效应。在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我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广东数字图书馆每年为来自全球的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在线阅读量达700万册次,网上参考咨询解答读者咨询46万例,远程传递文献原文150万多篇(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2005年,网上参考咨询全面升级改版,全国有12个省市的30家公共图书馆加盟,在册读者35000多名,咨询员180多位。广大读者对“联合参考咨询网”提供的及时周到的全文服务给予了好评。“联合参考咨询网”已成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品牌服务项目。东莞图书馆和佛山图书馆网站建设和网上信息服务也相当出色。

4、加强横向联合,把共享工程与政府其它工程相结合,迅速扩大基层信息服务阵地。我省根据本省网络和各行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的特点,与“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金卫通工程”等政府工程相结合,在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领域大批发展基层信息服务点用户。我们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省卫生厅的有关部门签订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开发了广东省共享工程基层中心管理系统,在网上公布资源共享公告,依托各行业已经建立的图书室、资料室和科技情报服务站开展服务,使文化信息资源在各个行业迅速推广和应用。如佛山市三水区图书馆在36个企业、学校中积极发展共享工程信息服务点,并向科研人员、教师、干部等发出共享工程读者卡3600多个。

2003年以来,我省主要依托省、市、县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实施的重点范围在县以上图书馆,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共享工程建设发展不协调,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共享工程建设差距巨大。二、投入资金不足。相当部分基层中心面临通讯费用、人员工资、设备维修维护、水电等日常运行经费的困难。三、部分基层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队伍建设难以适应现代化技术的要求,引进人才和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和行政村的共享工程建设进度慢,布点少。

我们认为,共享工程要克服上述困难和存在问题,在城市和农村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创新观念,根据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加大各级政府对共享工程的投入,依托公共图书馆建立共享工程的工作机制,结合图书馆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通过公共图书馆网络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依靠公共图书馆开展共享工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培训,才能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因此,在共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以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二、以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建设“广东流动图书馆”,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共享工程的建设

 

广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的省份。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共图书馆和共享工程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近年来,广东省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增加的投入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投入仍然十分有限。“吃饭财政”制约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和共享工程的发展。据广东省文化厅2001年和2002年对省内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统计显示,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在5万元以下、年购书量在1000册以下。2001年,全省130个地县公共图书馆中,新购图书册数为零的有16个,2002年增至19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澳县图书馆,已经20年没有买过1本新书。“跑断腿,磨破嘴,汗水加泪水。”是基层图书馆馆长们争取购书经费的艰辛写照。这些现象与广东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是极不相称的,有碍于广东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

为改善广东欠发达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2003年1月15日,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等17位省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议的提案》。这一提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写入《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并于2003年11月正式实施。

广东流动图书馆不同于以往的一次性“送书下乡”,也不同于传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流动车船”,而是以物流概念构建图书馆协作网络,其具体运作模式是:广东省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款,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选定符合条件的县级图书馆设立分馆,省馆统一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分别送到加盟的县级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入藏的图书注重实用性、指导性和普及性,贴近生产生活,适合基层群众阅读。这些图书在各分馆每半年流动一次。其中根据图书的批次、品种、数量、分布的区域,以及各分馆的距离,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适当的成本,进行地级市区之内的流动和在周边范围内的流动。每年对各分馆图书进行一次剔旧,补充进数量大致相同的新书,确保常换常新。广东流动图书馆每个分馆投入包括:1.2万册新书、16个书架、2台戴尔电脑、1台激光打印机、1台复印机、1台图书防盗仪、1套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阅览桌椅一批,价值共约40万元。各分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还有:1.2万册新书馆内阅览和部分图书的外借服务;90万种电子图书、1200万篇期刊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2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16万篇学术会议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4万种外文期刊的数字化资源库检索;30个事实型数据库检索;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资源原文远程传递服务;多媒体影视资料点播:代查资料、复印、打印、传真、电邮服务。

截止到2006年5月,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先后在新兴、紫金、广宁、南澳等县建立了31个分馆,共为各地分馆配置新书37.8万册,书架496个、电脑62台,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图书防盗仪各31台,价值1000多万元。各分馆除提供新书借阅外,还包括80万种电子图书、2000万篇期刊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2万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6万篇学术会议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4万种外文期刊的数字化资源库检索;30个事实型数据库检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的各项服务等。

根据发展规划,广东流动图书馆按标准化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建设,从2003年底开始,每年建成约10个流动图书馆,争取到2008年在欠发达地区建成约60个分馆的流动图书馆,10年内建成约100个流动图书馆,覆盖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惠及广东数千万欠发达地区群众。届时,广东流动图书馆群以省会广州为中心,服务半径在500~600公里的宏观图书物流和虚拟信息物流,将产生每年服务读者数千万人次,阅览图书超亿册次的滚动效益,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人才匮乏、队伍劣化的状况,已经连续两年对各流动分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将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以促进各流动分馆办馆观念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逐步培养出一支业务技能过硬的骨干队伍,确保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们把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掀起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2003年以来,31个分馆已接待读者313万人次,借阅图书405万册次,上网人数达236万人次,回答各类信息咨询件数近5万人次,办理广东流动图书馆借书证8662个。去流动图书馆看书和上网,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在周末、节假日甚至出现读者排长队等候看书的场面。各分馆的读者通过网络,可以全天24小时免费检索和阅读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全文资源,实现省馆文献资源为基层读者所共享,成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一种新的建设模式。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也从普通的县级图书馆跃入数字图书馆行列。

曾在北京中联部图书馆工作30多年的读者张冠钦,在利用兴宁分馆后,对兴宁分馆的建设十分赞赏,他说:“兴宁分馆的藏书全都是近几年出版的新书,收藏很全面,除了一般普及性的知识读物之外,还有大量的专业性图书,其中有不少大部头或大套丛书,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十分强,这些书籍作为一个县级图书馆过去和现在都是自身无财力购买的。更为可喜的是,兴宁分馆还可检索利用多达数十万种的电子图书和期刊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极大丰富了兴宁市人民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山区欠发达地区与全省文化资源共享。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县级图书馆一下子跃进到数字化图书馆的行列,这对兴宁市图书馆事业来说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南方日报》2004年3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流动图书馆与公共财政》的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为建设文化大省迈出的可喜步伐,也是有关部门转变作风,真正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具体行动,是公共财政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四两拨千斤的成功范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立对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和民众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露,其引爆的人气引起了许多当地领导和周边地区领导的关注,各自竞相申报加盟成为分馆,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据统计,地方政府为已建立31个流动分馆的建设投入新增购书经费为334.6万元,为省财政投入的66.8%。其中乐昌市委、市政府为申报加盟流动分馆,一次性投入105万元改造馆舍,使市图书馆馆容馆貌焕然一新,使硬件和软件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

 

三、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图书馆之城”,实现中心引领,整合资源,带动基层,共同发展

 

    我们根据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共享工程的实施进行分类指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和图书馆事业实力雄厚的深圳、佛山、东莞等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并紧密与共享工程建设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充分借鉴国内国际先进图书馆建设模式与管理经验前提下,《方案》确立了"以发达国家著名国际化城市和国内先进城市为参照","使深圳市图书馆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大城市位居前列,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的"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目标,包含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图书情报资源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探索图书馆多元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方案》提出的核心指标有: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社区(村)图书馆(室),实现全市常住人口人均2册(件)、户籍人口人均6册(件)的藏书指标,并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建设1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在六区图书馆建设6个基层中心,在乡镇、街道(社区)建设200个基层网点;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的统一检索,初步实行书刊借还"一卡通",初步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书刊配送系统,建立全市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实现全市文献信息远程电子传递服务;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图书馆系统的多种合作形式,探索跨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逐步搭建深港澳数字图书馆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经各级公共图书馆广大员工的不懈努力,经过三年实施,《方案》所提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完善四级网络为主要内容,不断推进图书馆设施建设。2003至2005年,是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建设黄金时期,市、区、镇(街道)、社区图书馆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市财政投资8个多亿兴建的建筑面积达49000平米的深圳|图书馆新馆全面竣工,即将开馆。该馆设计现代,设施一流,将成为深圳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成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龙头。与此同时,少儿图书馆改建装修工作也准备就绪。区级图书馆建设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面积1万1千平米的盐田图书馆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龙岗区图书馆于2005年7月建成开馆,建筑面积近2万平米;福田区第二图书馆也已竣工并将启用。盐田、龙岗两区图书馆的建成,使深圳实现区区有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跨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如此,在2004年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深圳市六个区图书馆除龙岗图书馆尚未开馆外,其余5个区图书馆全部被评为地(市)一级图书馆,显示了深圳市区级图书馆建设的水平。街道图书馆建设稳步发展,全市51个街道,除4个新增街道文化站尚未申报评估定级外,其它街道全部在文化站内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街道图书馆。 2005年开展了全市街道图书馆定级评估,共有13个街道图书馆入评,5个一级馆,3个二级馆,5个三级馆。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四级网络中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之城"的重要环节。早在1998年,深圳市就开始了社区(村)图书馆达标评估工作。2003-2005年之间,我们组织了三次社区(村)图书馆达标评估,共有270家社区(村)图书馆达标,超过了《方案》制订的150个的标准,全市达标社区(村)图书馆总数达到471家,占社区总数的769毛,在建设水平上,特区内的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平均为95平方米,平均藏书为5800册,报纸16种,杂志60种,电脑1.6台;特区外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平均为220平方米,平均藏书为14000册,报纸10种,杂志、20种,平均拥有2.6台电脑,大多数基层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实现了每个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基本实现了《方案》制订的建设目标。

2.资源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资源总量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2003年,深圳市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278万册件,2004年增加到336万册件,到2005年,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384万册件,增长幅度分别是20.8%、12.5%,社区图书馆新增藏书近200万册件。在纸质图书稳步增加的同时,电子文献藏量显著攀升,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共拥有100多万种全文数据;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图书馆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基本实现数字化,并在有计划地将馆藏地方文献和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南山图书馆自主开发了南山人文多媒体数据库,购入了北大方正的APABI电子图书;宝安区图书馆引进的CIYIQ中国知网、APABI数字图书馆,并建立了《宝安报道》全文数据库,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同时,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市内各大图书情报系统网络互联,一个连接全市跨系统的信息网络和数字化资源共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全市四级图书馆纸质藏书超过800余万册(件),常住人口人均藏书超过1.6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5.8册。

3.共享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深圳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将其纳入"图书馆之城"建设工作之中。根据深圳市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现状,深圳市规划建设一个省级分中心、6个基层中心和200个基层用户点。经过三年的努力,顺利超额完成以上任务,基层用户点接近300个,它们以社区图书馆、街道文化站为依托,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极大地弥补了深圳市文化信息资源不足的缺陷,拓展了空间。2004年,深圳市分别被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单位,深圳图书馆和福田区文化局被授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先进单位。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是沟通广州、香港、深圳及珠海的交通枢纽。东莞市图书馆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图书馆为龙头、镇(区)图书馆为骨干、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为补充的三级图书馆网络。但是,和全国其他地区图书馆一样,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落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影响了整体的效益发挥。为了支持和推动东莞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图书馆事业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地区文化发展规划,下发了《关于印发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东莞图书馆新馆开馆暨2005东莞首届读书节总体方案〉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意见〉》等4个文件,并且从2004年开始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考评制度,对全市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监管和有效调控。将“建设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参与东莞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采用计算机管理”“与东莞图书馆联网”“组织开展读者活动”等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要求纳入镇(区)、村(社区)、企业(单位)文化建设考评标准,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的建设。

东莞图书馆大力推行总馆加分馆的事业管理体制,构建与东莞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形态: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两个方面(镇区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三级结构(中心、镇区院校、用户与读者),形成以技术为依托的整体图书馆网群,并以此为特色,覆盖和服务全地区。总目标是建造“以东莞图书馆新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它系统图书馆加入,形成服务全市的地区图书馆网群。”推行总分馆制,遵循“政府主导、统一组织、经费分担、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专事各种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共同保障市民服务。

目前,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已建有10个分馆,包括8个镇区分馆,1个企业分馆和1个学校分馆。总分馆间开展了联合书目检索、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合作参考咨询图书流动等服务。现有厚街、大朗、黄江等镇区分馆和理想0769社区分馆正在筹建之中。第一个试点馆常平分馆和第一个分中心馆虎门正在探索在带动村级图书馆建设的模式上有所突破。

图书流动车已在镇区、社区、企业、部队设立了100个流动服务站和固定服务站,定点、定时、定线路,开展办理读者证、图书借阅、预约登记、续借图书、信息咨询等服务,覆盖范围达东莞32个镇区的一半。

东莞在推行总分馆制的过程中,利用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将各镇区、各类型的图书馆联系起来,使图书馆间的联合有了切实的支撑,让图书馆共同开展的服务有了更实际的内容;通过规范的管理为图书馆整体发展、资源整合提供了保障,给基层图书馆的业务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和“网上预约、电话预约、送书上门”等便捷读书生活在东莞成为可能。

东莞总分馆建设已初步显示了集群化管理的优势和效益:一是在整体上,总馆发挥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优势进行业务指导,高要求、高起点地进行分馆建设,保障了分馆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规范展开,地区图书馆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服务上,总分馆采用同一平台,馆际之间通借通还,读者可以到任何一家成员馆借还书,可以检索全部的书目信息和借阅情况,而且可供读者借阅的图书数量大增,并可共享数字资源,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三是在业务上,减少了文献资源重复购买、采编工作重复劳动、业务部门重复设置等重复建设问题,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四是在协作上,加强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提高了分馆的咨询服务水平,加强了业务培训活动,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五是在活动上,实现市镇文化活动联动,展览、讲座、读书等活动的传播范围更大,影响更深远;六是在特色上,各分馆可根据当地的产业优势、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确定分馆特色。

特别是图书馆集群作为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托;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整合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库资源,适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发展和需求,支持多馆联合服务。因此,我们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进与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集群化管理效益。由地区图书馆集群网络整体承担和实现共享工程的任务和目标,在资源上是利用图书馆群的整体资源,不仅限于共享工程的资源,在服务上是利用覆盖全地区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使文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扩大了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

佛山市是广东经济强市之一。佛山图书馆于2004年提出了旨在“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搭建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服务体系,保障市民享受到更加充分和平等的文化权利”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实施方案》。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框架体系不改变原有行政、人事、财政隶属关系,以佛山市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总馆和各分馆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网络平台,合理配置本市文献信息资源,拓展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功能,提高全市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联合图书馆各成员馆之问合作开展书目检索、书刊借阅、文献传递、参考咨询、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及文化推广等服务。

联合图书馆的构成包括两大部分:主体是公共图书馆网络,即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镇)图书馆为节点、遍布全市的社区(村)图书馆为网点的四级图书馆网络;二是学校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其它类型加盟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办馆、联合服务,搭建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市图书馆主要负责全市联合图书馆总体规划的制订,统筹全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维护全市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管理和运作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采编中心,推广标准化的业务管理,开展业务辅导、人员培训与图书馆考核评估。

区图书馆负责制订本区联合图书馆的发展规划,统筹本区联合图书馆的建设和运作,承担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除满足读者的一般性需求外,按照联合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分工开展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形成地方特色。同时,承担部分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的任务,负责本区内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人员培训和技术维护。

街道(镇)图书馆和社区(村)图书馆,主要提供文献服务,开展基层读书活动。

加盟图书馆,主要以网络数字资源和特色文献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基础,与公共图书馆开展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逐步开放、服务社群。

佛山联合图书馆还将通过数字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和专业物流公司把服务送入家庭,带到百姓身边。

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建设的建设,大大推进了图书馆事业和共享工程的建设,区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地市和县一级图书馆标准;发展壮大街道(镇)图书馆,全部建成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吸引社会力量共建社区(村)图书馆,在佛山市力争实现每2万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图书馆。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各级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书刊通借通还。组建联合图书馆采编中心,开展各图书馆间的协调采购、联合编目。管理和运作联合图书馆专项购书费.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调配。建设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实现与其它系统的互通互联。

 

四、筹建面向全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共享工程的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图书馆分属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领导,财政分灶吃饭,对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对图书文献、电子资源的购置难以协调,图书情报资源共享也难以实现,对我省图书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障碍。为了使共享工程协调发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组织了由广东省财政厅、文化厅、科技厅、教育厅的代表所组成的五人调研小组,于2005年9月19日至23日专程赴北京、上海,考察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CALIS中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五个单位,对其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网络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运作模式、政府投入和社会服务效益、数字资源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并与各单位的领导和业务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获得了许多信息和宝贵经验。此后,调研小组提出将三大系统图书情报资源共享列入我省共享工程的建议,被省委、省政府所接受,正式写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06]45号)。省财政厅已同意下拨200万元进行广东省共享工程(2006-2010)实施方案的前期研究。

我省三大系统图书情报单位实施共享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主要有: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和持续支持的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实现公共、科技、教育三大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共享平台。

2、建立资源整合为目标的联合目录检索系统,能对全省主要图书情报机构的中外文文献进行跨库检索和原文索取导航。

3、建立数字化参考咨询和全文传递服务系统。支持全省各文献情报机构和经过授权、建立帐户的用户进行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请求,并对请求及其满足情况进行统计。

4、建立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支持图书情报机构对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过程进行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

实施广东省图书情报资源共享项目后,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服务可覆盖全省地域,从而大幅度提高我省图书情报机构文献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1)我省主要图书情报机构加入资源共享体系,其中省级2个,副省级5个,地市级100个,乡镇和基层单位1000个,大学图书馆70个,中小学图书馆2000个,资源共享和文献保障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已开通互联网服务的地域。(2)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提升中文文献保障率,其中图书保障率达到70%,期刊达到80%,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达到60%,标准文献达到90%,专利文献达到95%,整体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重点保障科研、教学所需的外文文献的原文传递,免费为成员馆读者提供外文文献的远程传递服务,满足率达到50%以上。(4)全省图书情报机构将拥有120万种电子图书,2000万篇中文期刊论文,10000种外文期刊以及大量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电子化资源,全省图书情报机构均可共享和建立虚拟馆藏。这对于我省许多缺少经费购买图书期刊的市、县、区图书馆和基层图书馆,以及各级科技情报所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对广东省“十一五”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战略思考

 

在新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被列为七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并要求工程“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农村为重点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共享工程,必须结合实际认真抓好下列工作:

1、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级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使用,让基层和农村的人民群众共享开放改革的成果。从1998年至2002年,为落实山区议案,全省山区文化建设共投入10.64亿元,基本建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其中乡镇文化站796个,并给山区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各配备了一批价值3至7万元的文化器材。从2005年至2008年,省财政将投入1亿元扶持广东省东西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是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和山区文化事业建设的结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现在出现了部分基础文化设施维护管理不善和利用率低的倾向,相当部分的乡镇文化站建立起来后,当地政府没有投入运行经费,有书架而没有书,有场地而没有人,文化活动不正常,场馆利用率低。依托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共享工程,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如何加强管理并发挥最大效益,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广东实施共享工程必须进一步与广东流动图书馆相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以农村为重点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为在乡镇和村一级实施共享工程,必须依托相应的文化机构,而在广东,选择与广东流动图书馆相结合则是最佳方案。广东流动图书馆至今在全省建立31个流动图书馆分馆,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成为人们业余的好去处,被称为“知识的宝库”、“读书的天堂”。我们提出的方案是:1、在县图书馆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指导和推进全县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和村图书室的业务管理与服务。2、在县图书馆建立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配备宽带网络和服务器1台,投影仪1台,电子阅览室座位20个以上,多媒体观众坐席20个以上,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信息服务和辅导工作。投资约30万元。3、在每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建立共享工程基层中心,配备图书1000册,报纸杂志20种,计算机4台,连接宽带网,配备2名专职人员开展信息服务。每个投资约6万元。4、在全县10%以上的行政村图书室建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备图书200册,报纸杂志5种,计算机1台,连接互联网,配备1名专职人员开展信息服务。每个投资约3万元。流动分馆以整批外借方式,将新书分配到乡镇图书馆(室)和村图书馆。书刊每隔半年由县图书馆组织流动一次。这样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馆,有书,有联网电脑,有读者,有管理人员,所以能够承担共享工程和流动图书馆的任务,并能够长期运行和提供服务。这比仅仅投入几台服务器、电脑和投影仪所发挥的社会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广东省共享工程试点县首批5个,将新建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和基层中心55个,新建村图书室86个,总投资576万元。

3、明确投资主体,完善共享工程的保障机制。我们必须明确,共享工程是政府组织实施的公益性工程,其投资主体毫无疑问是各级政府。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和建立这方面的保障机制。佛山市四年来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达1300万元,每年拨给共享工程运行经费160万元。省财政每年拨给省分中心共享工程运行经费64万元,开支购买电子数据库等资源300多万元。深圳、东莞等市对共享工程不仅有数以百万即专项经费,而且每年有运行维护费。但是,有部分市、县政府对共享工程的投入不足,也没有安排运行维护经费,影响了共享工程的发展。今后,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我省共享工程的经费投入,建立人才、政策等保障机制,确保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

4、加强协作和争取社会支持。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及争取社会支持,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实施共享工程的必由之路。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与各相关单位合作,大批发展基层中心用户,分别与省教育厅的“校校通工程”、与省科技厅的“村村通工程”、与省卫生厅的“金卫工程“等政府工程密切合作,签定资源共享协议,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关系,并依托各行业的图书馆、情报资料室和科技情报服务站使文化资源得以迅速推广和应用。这些协作,惠及基层,惠及农民,为在基层和农村实施共享工程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