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 宋智孝:“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39:05

 .cc {clear:both;display:block;padding:0 0 15px;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ll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left;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rr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right;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insertpictext {text-align: center;}

“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

2011-10-30 19:10:32

归档在 时光杂谈 | 浏览 5612 次 | 评论 7 条

 “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

今天《南方日报》一篇题为《网曝宁波医药行业“黑幕”:同种药差价15倍》的文章,就网贴《宁波医药行业的惊天秘密!暴利药价差十几倍!》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平均而言,药品零售价是供应价的近5倍,最高者达15倍”。而某药企销售经理表示“这在医药领域很正常”。

确实是很正常。去年上半年,媒体曝光湖南湘雅二医院“芦笋片利润1300%”的丑闻之后,没几天记录就轻松被打破了:同样用于治疗癌症的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药,陕西省物价局核定的利润竟高达2000% 。

该网贴以一款名为“甲枫霉素肠溶片”的药品为例,其供应价为6.4元,零售价则为78元,二者相差12倍。如果“这种药如果订货1000盒以上,订货价可以更低,约2.7元”,零售价则为供应价的近30倍。

为什么在老百姓高呼“病不起“的情况之下,中国的药价还会如此之乱?笔者将实情告诉大家后,希望不要吓倒你们。

自今年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类、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这也是自1997年以来,发改委第28次对国家定价药品降价。

按说,在14年时间内连续28次大规模降低药价,最大一次的平均降价幅度甚至超过60%,可为什么患者的药价负担却呈几何级数上涨呢?其实原因及其简单,其基本流程如下:

市场药价过高、老百姓反应强烈——发改委发文降价、安抚百姓——零售商停止销售降价药——药企换个名称或剂量申请“新药”——药监局批准改头换面的“新药”——“新药”以数倍于降价前的价格上市——发改委再启动降价手段……如此循环,药价也呈螺旋式上升。

这些所谓的“新药”,和此前降价的药品“成分相同但名称不同、名称相同但包装不同”,只因通过药监局换了一身马甲,就身价倍增。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以说明药监局批准的“新药”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本月中旬发布的《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药监部门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1000件,其中仿制药651件,仍占上市药品的多数。

也就是说,从批准“新药”的数量上看,国家药监局还是完全延续该局第一任局长郑筱萸的做法。在死鬼郑筱萸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2005年,共批准新药1113个,新药申请更是超过万件,达10386件之多。而同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仅批准81个新药上市,此中差距令人迷惑。

因为患者使用的药品绝大多数为西药,笔者再来帮助大家分析一下西药成本问题。

由于西药的成分是《药典》早就明确过的,不同药企生产的同一类产品,其各种原料的含量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合格的西药,所有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应该大体相当。

也就是说,要想弄清楚一种西药的大致成本,是轻而易举的。

可十分奇怪的是,中国在两年前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卫生部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收集了307种药品,一些地方还补充了若干种药物。可这些药品的真实制造成本却没有人真能弄明白,或者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最近的一次药品降价,据说调整方案是在开展成本价格调查、专家评审和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我很想知道这82种药品的价格构成,不知道发改委能否在网上公布?

“高药价”其实反映出的问题,根子还是腐败问题。而在“无处不腐败”的当今社会,药品价格混乱,明显更便于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因此,治理药品市场就和公布官员财产一样,有决策权的人并不愿意真心实意去做,因而导致药品零售价中,大部分被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拿走,最终只能由患者埋单。

笔者曾在微博中戏谑:中国药价高企,缘于发改委、药监局、药企三方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老百姓只能为他们的游戏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