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台宾利一年的费用:主题:咳嗽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0:22
治疗慢性咳嗽 宣肺降气为要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演变为内伤咳嗽。临床常见此类慢性咳嗽,治疗颇为棘手,据笔者多年临证经验,此时治疗当祛风宣肺降气治标,重视“风邪”的致病因素,选用防风,荆芥穗,蝉蜕,枇杷叶,桔梗,紫苏子等;健脾化痰治本,重视“痰湿”的因素,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病案举例
胡某,女,51岁,2010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平素比较劳累,3个月前外感后反复咳嗽,在多家医院治疗不效。症见:口干咽痒,咳嗽,咯白色稀痰,夜间咳甚,不能睡眠,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体淡胖大,苔薄白微腻。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邪袭肺,内动脾湿,肺失宣降;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宜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以祛风。予自拟宣肺降气汤,处方:白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紫苏子10克,砂仁5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前胡15克,蝉蜕5克,荆芥穗10克,枇杷叶15克,桑白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5克。4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6日二诊:咳嗽减轻大半,痰量减少,夜间已不咳,大便正常,但睡眠不佳。上方加夜交藤30克。5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三诊:咳止痰消睡眠佳,上方去蝉蜕、荆芥穗、桑白皮,继续服3剂,健脾化痰治本,以巩固疗效。
2011年1月8日随访一切正常。
按:本例患者为外感咳嗽迁延导致内伤慢性咳嗽。患者平素比较劳累,以致肺脾气虚,表卫不固,风邪袭肺,留恋不去,则口干咽痒;脾虚水液不归正化,聚湿生痰则咽痒而咳,咯吐稀白痰液;脾虚失运,清浊不分,则大便稀溏。舌体淡胖大,苔薄白微腻亦为肺脾气虚之象。正如《医林绳墨·咳嗽》曰:“脾虚之证,嗽多,胸膈不利,大便溏泄,此脾湿动而生痰也。”痰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夜间亦属阴,故夜间咳甚。故治以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祛风。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主升清,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以清肃气畅为顺,且为娇脏,恶寒亦恶热。风寒袭肺,肺失宣降乃咳嗽病机的关键。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咳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咽痒,咳嗽频繁,或突发阵咳均为风痰作怪,笔者常用上方治疗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外风引动内湿,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方中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甘草合用取香砂六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行气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紫苏子、前胡降气化痰,一宣一降,则肺气畅达;枇杷叶、桑白皮清肺化痰;荆芥穗、防风、蝉蜕祛风止痒,因此类咳嗽治疗以“宣肺降气”为要,故笔者将上方命之曰“宣肺降气汤”。中成药可选用苏子降气丸。二诊加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风去痰消脾健,病告痊愈。
咳嗽源于肝肺不调
刘少灿 王兵 郭圆圆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河北医科大学的张德英教授,从事教学兼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其治疗咳嗽,处方用药灵活多变,且疗效显著,并著有《痰证论》一书。笔者有幸侍诊于侧,今将跟师所得,述诸如下,并附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外感咳嗽:风邪犯肺,木击金鸣
观之外感咳嗽,感风者居多。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携他邪而侵袭人体的阳位。而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故感受外邪时,肺首当其冲。风者属木,内应于肝。感受外邪时,一方面,风邪直接犯肺,击金而鸣;另一方面,外邪闭肺,肺失宣肃,而不能制肝,导致肝木相对过亢,亦可击金而鸣。故外感咳嗽的病机是风邪犯肺,木击金鸣。治宜调理肝肺,佐以透邪,以复金木之常。
内伤咳嗽:痰浊渍肺,引风击金
观之内伤咳嗽,《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肺胃两脏的病变是导致内伤咳嗽的最主要原因。《灵枢·经脉》篇亦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肺之经脉与胃直接相连,胃中之邪容易犯肺。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或嗜食肥甘厚味,胃中痰浊酿生。然腑者,泻而不藏,故胃宜降则安。痰浊之邪宜降致大肠,排出体外,方无留寇之虞。然痰浊一般很难速去,常随升发之肝气,或借助火性炎上之力,上渍于肺,使肺之宣肃失常,咳嗽由生;或痰浊郁肺,久则化热,易招外风来袭而作咳嗽。治宜调理肝肺,或兼以化痰,透邪,扶正,或三者兼顾,当视其邪正盛衰而调之。
如上所述,“木击金鸣”的病机贯穿咳嗽的始终。不管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均是由于肝肺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所致。
病案举例
案1 史某,男,2.5岁。2009年8月14日初诊。咳嗽三天,鼻塞流涕,发热,体温37.5℃。舌淡红,中苔腻,脉滑数。张德英诊为痰火内蕴,风寒外束证。有外邪者当先以祛外邪为主,后治痰火。处方:前胡10克,黄芩10克,炒麦芽10克,薄荷5克,藿香8克,佩兰2克,桑叶5克,秦皮8克,冬瓜皮6克,桔梗15克,蝉衣8克,苏子10克。7剂,水煎服,日服1剂。服至第4剂后,患儿全身起红疹,热退,咳止。第5剂药后疹逐渐退去。二诊时见邪气已从皮毛而解,故去薄荷、佩兰、蝉衣、前胡,加浙贝母10克,清半夏8克,瓜蒌15克,败酱草8克,焦神曲10克,化痰清热,以治其本。再调理1周,病愈。
按:此案的重点在于药后起疹。张德英认为此乃药力助正气鼓邪外出从体表而解故,并非过敏。张德英善用皮类药、叶类药等轻清之品透邪,诸如冬瓜皮、秦皮、蝉衣、藿香、薄荷等药,使邪气从表而解。火大易招风,二诊外邪已解,则去透邪之药,改化痰清热之品以治其本。
案2 曹某,女,29岁。2009年9月2日初诊。咳嗽三个月,白天甚,已见喘,服止咳西药后头晕。伴黏痰,易生气,舌红苔黄腻,左脉滑、寸弱,右脉弦。右脉以滑为常,今见弦,木疏风痰故也。张德英诊为肺虚,风痰阻肺,引木来疏,而咳嗽乃作。治以调理肝肺兼化痰,方用山药15克,党参10克,瓜蒌20克,苏子10克,麻黄8克,茵陈12克,苏叶8克,藿香8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白果8克,桔梗15克,甘草8克。7剂,水煎服,日服1剂。二诊即咳喘大减,腰凉,屡感冒,尺脉见弱。此乃久咳及肾,故去麻黄、茵陈之升散,甘草之滋腻,加白芍15克,沙参12克,百部10克,取金水相生之意。再调理1周,病愈。
按:此案重点在于喘,乃为咳久伤肺,久之则母病及子,肺病伤肾,因而肾虚作喘。故咳嗽当及早治疗,明确病机转化,视其邪正盛衰而调之,以免因咳致喘而使疾病难愈。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伤津耗,中焦胃气不和,气结壅滞不得宣发,夹杂水饮上逆较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咳嗽,或喘息,或咽喉干燥、疼痛不适等证候。降逆化饮散结气,就主以麦门冬汤。
《本经》谓麦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此药能力除心腹结气,润通胃络之闭结以通畅中焦,是为君药。半夏味辛平,下气止咳化痰饮,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全方特点是寓降于补中气,寓降于通结气。辨证时,凡见中虚津伤(津液不足或气不化津),咳、喘较为剧烈,痰少或黏稠者,不论寒热,皆可应用。但用此方须注意原方药量配比,麦冬必须重量使用方能效佳。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38岁。2011年9月2日初诊。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史3年。1月前因感冒诱发胸闷心慌,夜间不能平卧,咳嗽等症状,在某医院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住院治疗,心衰症状稳定,但咳嗽无明显好转,咳有少量白色黏痰,呈阵发性,发时咳嗽剧烈,夜间较频,咳重时喘息出汗,每晚靠服用双氧异丙嗪片缓解咳嗽入眠。曾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诊见:咽干不适,口微干渴、口不苦,无恶寒发热,纳可,二便可,舌淡暗胖嫩,舌尖红,苔薄白腻,舌中两处剥落。脉寸浮关尺弦数。予麦门冬汤加味:麦冬90克,清半夏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20克,粳米30克,五味子20克,前胡15克,大枣8枚(掰开)。3剂,日1剂,先浸泡半小时,水煎1次取汁800毫升,分4次服(日三夜一服)。二诊时,患者诉咳嗽明显减轻,已停用双氧异丙嗪。又服上方6剂,痊愈。
按:该案咳嗽为久病中气亏损有饮,上焦津虚有热,胃络闭结不通,气机壅滞挟痰饮上逆而致,乃太阴阳明合病。故以麦门冬汤补虚润通,降逆止咳。加前胡意在加强降气祛痰之效,《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去痰下气”;加五味子意在加强降气止咳之效并能生津敛汗,《本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且五味子与方中麦冬、党参相伍,暗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意,以加强益气生津之功。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共 122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活用经方辨治咳嗽
摘要: 入冬以来,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多,这些病的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如治之不当,常迁延不愈。咳嗽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条文辨治咳嗽,如果辨证准确,用活经方,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非常好。咳嗽、咳痰、..入冬以来,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增些病的主要症状多表现咳嗽,如治之不当,常迁延不愈咳嗽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也是中医学的病,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条文辨治咳嗽,如果辨证准确,用活经方,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非常好。
病案一:唐某,男,80岁。咳嗽、咳痰、喘息伴汗1月余,加重1周。2009年11月19日初诊。有慢阻肺,肺心病史,寒冷季节时经常犯病。1月,因受感冒发病,频频咳嗽、咳痰,伴胸闷喘息,去某医院诊为慢阻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住院输液12天,用过甲强龙针剂,出院后不久,又发咳、痰、喘,动辄加重。1周前,天气骤寒,诸症加重,咳剧时伴全身大汗,非常痛苦,求治。诊见:精神萎顿,不时剧咳、咳白色黏痰伴喘息,阵发性胸闷心慌,疲倦乏力,畏风怕冷,咳时大汗,口干渴而不欲饮,无口苦,双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弱。四诊合参,乃太阳、少阴、太阴合病,阳虚寒盛,阴阳不和,痰凝饮阻。治宜温阳祛寒,调和阴阳,祛痰蠲饮。方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半夏厚朴汤合方化裁:炮附子(先煎1h)18g,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20g,厚朴、杏仁、苏子各18g,清半夏、茯苓各30g,肉桂10g,红枣7枚(掰开),4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二诊: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心慌减轻,出汗明显减少,仍困倦乏力,服第3服药后夜间两次流鼻血,第4服药减半量服用。笔者告诉患者这是阳回阴化的祛邪反应,不要怕,可继续服用,原方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小时),加干姜30g,继服4服。三诊:精神渐好,诸症明显减轻,夜间已可安睡,没有再流鼻血,上方炮附子加至30g(先煎1.5小时),又服8服,诸症消失。
按:患者年高久病,素体虚弱,复感风寒之邪而引动宿疾,表证未解,邪又入于少阴、太阴,既有营卫不和,又有阳虚寒盛,痰饮内阻,乃新感与宿疾兼见之证,宜表里同治,但重在温阳治本,故以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一则温经祛风寒之邪,二则复阳固卫表止汗。合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桂枝解肌祛风寒,调和营卫,以厚朴杏子通降气机,平喘止咳。合以半夏厚朴汤并将苏叶易苏子,意在加强化痰饮而止咳,降逆气而平喘之力。肉桂温肾助阳,《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其“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出汗……咳嗽”,加之以益命火,消阴寒。附子具纯阳之性,《本经》谓其“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二诊、三诊加重炮附子的用量在于加强扶阳祛寒,温化痰饮,降逆止咳之力。
病案二:黄某,女,68岁。咳嗽、咳痰半月余。2009年11月26日初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经常发病。半月前,因感冒而诱发,发热,咳嗽,咳痰,曾输液5天,加用过地塞米松针剂,发热退,但咳嗽,咳痰逐日加重,入夜甚,特别是凌晨4点左右,咳嗽频剧,常咳至上气不接下气。去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乏力,面色晦暗虚浮,阵发性剧咳,咳白色清稀痰,咳剧时喘促气短,畏冷,无口苦、口干、口渴,无汗,纳差,眠差,二便可,舌淡嫩,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水滑,脉沉细。四诊合参,证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阳虚寒盛,痰饮上逆。治宜温阳降逆,化痰蠲饮。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小青龙汤化裁:炮附子6g,炙麻黄、细辛各12g,桂枝、白芍、炙甘草、五味子、陈皮各15g,清半夏、茯苓、干姜各30g,肉桂6g,3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夜间咳嗽次数减少,仍畏寒,将原方炮附子加至9g,肉桂加至10g,继服4服,诸症悉除。
按:患者咳嗽入夜加重,显系阳虚寒盛之证,白昼为阳,入夜属阴,素体本虚寒,又用激素伤阳,太阴阳虚则饮停,少阴阳虚则寒盛,阳不胜其阴,故入夜加重,而凌晨之时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咳嗽尤甚,此乃太阳表寒未解,太阴、少阴阳虚饮停之证。一诊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扶阳解表,温化痰饮,笔者体会,病侧重在上焦,小量附子既可奏效。合以小青龙汤表里双解,侧重于化痰蠲饮。《汤液本草》谓肉桂“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加之治本以疗夜间咳甚之证。陈皮辛苦温,《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其“清痰涎,治上气咳嗽”,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加之用于寒痰咳嗽,可增强疗效。二诊仍有夜间咳嗽,畏寒,故稍加重附子、肉桂之量以加强温补下焦之力,方证对应,故仅服7服即见显效。
体会:上述两案或因喘息,或因发热,都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滥用激素,最易耗伤人体元阳,引邪入里,肾阳亏损常可致使水不归壑,泛为痰饮,冲肺而咳。所以辨治此类咳嗽必须重视扶阳治本,“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病案一方中附子与半夏合用并不会产生相反作用,因附子不是乌头,只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可据证与半夏在复方中合用,《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即是附子与半夏同用的范例。实践证明,对于外寒内饮而阳虚寒饮较重者,小青龙汤加附子疗效的确很好。
病案二的细辛量用至12g,已突破前人所谓“细辛不过钱”之线,实际上,“细辛不过钱”主要指用散剂,《本草纲目》有细辛“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之说,而入煎剂则没有此限,可据证而适当加量,《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细辛用三两,量就较大,且与麻黄、芍药、干姜、炙甘草、桂枝等量,可见,张仲景用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笔者临证体会,细辛一味,按《伤寒论》用法,辨证应用,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用量稍大一些,也是非常安全的。
咳嗽如何选择止咳药
咳嗽是呼吸系统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活动。轻度的咳嗽属正常生理现象,对人体是有益的,其目的在于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肺和气管内通畅无阻。但严重的咳嗽如长期咳嗽或大量咯痰,则很可能是患了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和哮喘等。常年咳嗽或剧烈的咳嗽要注意是否患有肺结核和肺癌。因此,对于咳嗽如何选择止咳药,应针对病因,具体问题具体医治。
止咳药可分为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一般应用原则为:咳嗽无痰和连续干咳者,应服用镇咳药;咳嗽有痰者,应同时服用镇咳、祛痰药,并以祛痰为主;若伴有炎症如细菌感染等,在服用镇咳、祛痰药的同时还应加服抗生素类药物以抗菌、消炎;若因支气管哮喘引起咳嗽,则应采取口服或吸入平喘药治疗,严重者还应考虑加用激素类药物以消除炎症反应。
一、镇咳药
可待因能直接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止咳作用迅速而强大,对一切原因引起的咳嗽都有一定的止咳作用。主要用于无痰干咳和剧烈、频繁咳嗽者,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患者。若有少量痰液的剧烈咳嗽者应与祛痰药并用。口服每次15-30毫克,1日3次。长期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故不宜久用。多痰患者及幼儿禁用。
咳必清兼有中枢性和末梢性镇咳作用,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无痰干咳和百日咳等。若痰多宜与祛痰药合用。口服每次25毫克,1日3~4次。青光眼及心功能不全伴有肺淤血的患者慎用。
右美沙芬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中枢性镇咳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5~30分钟起效,作用可维持3--6小时,长期应用未见耐受性和成瘾性,主要用于干咳。适用于感冒、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炎、肺结核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咳嗽。口服每次15-30毫克,1日3-4次。孕妇及痰多者慎用,妊娠3个月内妇女及有精神病患者禁用。
退嗽有局麻作用可麻醉呼吸道粘膜上的牵张感受器而发挥镇咳作用。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癌所引起的刺激性干咳、阵咳等。服药10-20分钟开始产生作用,可持续2-8小时,口服每次50-100毫克,1日3次。痰多患者禁用。
二、祛痰药
氯化铵为恶心性祛痰药,口服后刺激胃粘膜的迷走神经末梢,引起轻度的恶心,反射性地引起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多用于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常与其他镇咳、祛痰药配成复方制剂应用。口服每次0.3-0.6克,1日3次,宜溶于温开水中,饭后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及溃疡病患者慎用,代谢性酸血症患者忌用。
必嗽平为粘痰溶解剂,能使痰液中的粘性成分分解,粘痰减少,痰液稀释,易于咯出。
三、平喘药
沙丁胺醇 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本品吸入给药是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支气管痉挛。口服给药多用于预防发作,气雾吸入多用于控制急性发作。
口服给药1次2-4毫克,1日3次;气雾吸入1次0.1-0.2毫克(即喷吸1-2 次),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1次,但24小时内不宜超过8次。儿童减半或遵医嘱。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患者慎用。
氨茶碱 属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药物,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与β受体激动剂合用可提高疗效,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伍用常治疗哮喘持续发作。口服1次0.1-0.2克,1日3次。肝肾功能不良者、婴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异丙阿托品 为强效抗胆碱药,具有较强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气雾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作用维持时间为4-6小时。常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尤其适用于因用β受体激动剂产生肌肉震颤、心动过速而不能耐受此类药物的患者。气雾吸入1次40-80微克,1日4-6次。
此外,中药制剂如枇杷露具有止咳化痰功效,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痰多咳嗽、痰液粘稠等症;川贝枇杷糖浆止咳祛痰,适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蛇胆川贝液能止咳化痰,可用于感冒及痰量较多的慢性支气管炎。贝母止咳糖浆具有清热散结、润肺化痰之功效,对小儿久咳不愈有较好的效果。复方甘草片或合剂具有镇咳、祛痰作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疗效较好且无毒副作用。
总之,咳嗽药只是对症治疗,并非根治。如频繁或剧烈咳嗽及大量咯痰,要想治疗有效、彻底,关键在于搞清楚诱发的病因。只有针对病因综合医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陈汤
2012-12-24 | 阅:1  转:183
|  分享

腾讯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空间推荐给朋友举报
修改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
凡因痰引起的多种疾病,用本方加减,均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节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
1.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2.用法
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6.加减运用
本方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亦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加减。如咳声重浊,痰多气喘因痰阻气逆所为者,加厚朴、杏仁;痰色转黄时,需以寒凉之品葶苈子易白芥子;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脾失健运,症见久咳气喘,胸胁满闷加桂枝、白术;寒饮内停,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痰稀,喜唾,舌苔白滑,脉弦迟,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若痰热内郁或胆虚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咳嗽、口苦、惊悸、呕涎等,宜加竹茹、枳实;若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喘急痰嗽,涕唾黏稠,头目眩晕,甚则发生痰厥,舌苔黄腻,脉滑,宜加天南星、枳实;若因痰热互结于肺出现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壅肺证时,宜加人瓜萎、黄芩、天南星、枳实、杏仁等;若因肺肾阴虚或阴血不足,脾湿生痰或水泛为痰,痰带咸味,咳嗽气急,喘逆多痰,宜加当归、熟地黄,等等。总之,临床应用,当灵活掌握。
7.方解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之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痰湿之症,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阻碍清阳,令胃气失和,而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因气机之不顺。遂以陈皮为臣
药,辛苦而温,燥湿祛痰,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其与陈皮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去痰”(陈藏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以甘草为使药,既助茯苓健脾和中,使脾脏健运则湿化痰消,又调和诸药而兼润肺。药仅4味,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二陈汤的认识
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日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日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瓜萎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唯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医方考》)
清·李中梓:肥人多湿,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日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日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究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医方考》)
清·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成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茯苓渗湿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成方便读》)
清’张石顽: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张氏医通》)
清'唐容川: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为水,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滑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血证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此方以半夏和胃,陈皮理气,茯苓佐半夏以燥湿,甘草佐陈皮调和之,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上下左右,无所不宜,洵理脾胃、治湿痰之妙剂。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吐血、消渴、妊娠忌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三章 二陈汤的衍化方
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二陈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索,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二陈汤类方,具代表性的就有12首之多。依其源流关系的先后分述如下:
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参苏饮(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苏子降气汤(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藿香正气散(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涤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失语。
导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不换金正气散(宋·《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丁香柿蒂散(宋·《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七气汤(宋·《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竹茹汤(宋·《本事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半夏白术天麻汤(金·《脾胃论》):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顺气消食化痰丸(元·《瑞竹堂经验方》):由制半夏、橘红、胆南星、青皮、莱菔子、炒苏子、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葛根、杏仁、制香附、姜汁组成。功能化痰,顺气,消食。主治咳嗽痰多,胸膈痞闷,纳谷减退者。
加味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去乌梅,加砂仁、丁香组成。功能化痰理气,降逆止呕。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保和丸(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大安丸(元·《丹溪心法》):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枳砂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开郁二陈汤(明·《万氏女科》):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木香组成。功能行气解郁,燥湿化痰。主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的经闭。
清郁二陈汤(明·《万病回春》):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川芎、香附、神曲、白芍、枳壳、黄连、栀子组成。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六安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去乌梅,加杏仁、白芥子组成。功能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主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症。
二母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知母、贝母组成。功能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咳难出。
二陈平胃散(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苍术、厚朴组成。功能燥湿运脾,化痰止咳。主治食积咳嗽,脉沉滑,胸闷;小便不利,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胃有痰饮者。
二陈四七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苏梗、厚朴组成。功能理气化痰。主治气结痰凝,腹痛,痛应背心。
清气化痰丸(明·《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金水六君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黄。功用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竹沥达痰丸(明·《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橘半枳术丸(明·《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补气运脾汤(明·《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妙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香砂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夹湿和支气管炎等。
芩连二陈汤(明·《外科正宗》):黄芩、黄连、陈皮、茯苓、半苎、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生姜三片。
二术二陈汤(清·《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白术、苍术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脾虚痰盛不运。
黄连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乌梅,加黄连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黏者。
化坚二陈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僵蚕、黄连、荷叶组成。功能化痰散结。主治眼疱及周身痰核。
桔梗二陈汤(清·《杂病源流犀烛》):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桔梗、枳壳、焦栀子、黄芩、黄连组成。功能化痰清火。主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和胃二陈煎(清·《类证治裁》):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炮姜、砂仁、大枣组成。功能温中和胃,燥湿化痰。主治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胃寒生痰,及气滞嗳气者。
芩连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黄芩、竹茹、半夏、陈皮、枳实、赤茯苓、碧玉散、黄连、生姜汁、淡竹沥组成。功能清肝和胃,化痰泄饮。主治发热有汗不解,肝胃不和,痰涎壅滞,或呕黏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脘不舒,甚则胀痛,或嘈杂心烦。
香砂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檀香、砂仁组成。功能温中和胃化饮。主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
麻菊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天麻、菊花、钩藤、茯神木、川芎、姜半夏、陈皮、清炙草组成。功能息风化痰。主治痰晕,风痰上扰,头晕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
杏苏散(清·《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加味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
加味二陈汤(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二陈平胃散(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呕恶苔腻。
苍附导痰丸(清·《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加味导痰汤(清·《张氏医通》):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蒿芩清胆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清心涤痰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夹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和中丸(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竹茹汤(清·《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通气散坚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十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清·《名医方论》):二陈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胃气不和,脘痛呕恶。
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
肺心病
常见症状
本病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如长期性咳嗽、咯痰或哮喘外,主要是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肺、心衰竭的征象。临床一般分为以下两期。
1.缓解期 心功能代偿一般较好,肺功能处于部分代偿阶段。病人动则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并可有心前区疼痛和不同程度的紫组缺氧现象。
2.急性加重期 为肺、心功能失代偿期。①呼吸衰竭: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病人呼吸因难,咳白粘痰、量多,或黄绿色脓痰,出现紫组,并伴有多汗、头痛、烦躁等。发肺性脑病者可出现神志模糊、嗜睡、诣语及四肢肌肉抽搐等。②心力衰竭:以右心室衰竭为主。早期症状与呼吸衰竭近同,但以后出现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紫组明显加重,伴有尿少、浮肿及腹水等。
常用中成药
肺心病一般属于中医咳喘、痰饮、水气、心悸、肿胀和肺胀范畴。可按以下三型辨证治疗。
1.外寒内饮型 症见咳嗽喘促,不得平卧,心悸胸痞,痰多白沫,身痛体重,肢体浮肿,发热恶寒,舌苔白腻。
治宜:解表散寒,温里化饮。
可服:小青龙冲剂、小青龙糖浆、寒喘丸等。
2.上盛下虚型:症见头晕心悸,咳嗽气短,喘促痰多,形寒肢冷,尿少浮肿,舌谈或暗。
治宜:降气化痰。
可服:苏子降气丸、平喘丸、二陈丸、杏苏止咳糖浆等。
3.肺肾两虚型 症见咳嗽喘促,呼多吸少,不得平卧,神疲易汗,下肢浮肿,舌淡苔腻,脉细弱。
治宜:温肾纳气。
可服:济生肾气丸、蛤蚧定喘丸、黑锡丹等。
此外,若见气短而喘,咳嗽少痰,自汗盗汗、舌红等症,可选利肺片、养阴清肺丸、二母宁嗽丸等。
常用西药
1.治疗原发病 肺心病急性加重绝大多数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因此要使用足量的抗生素联合用药以抗感染。一般情况,青霉素类与氨基贰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对大多数肺部感染有效。
2.呼吸兴奋剂采用抗感染、祛痰、解痉挛以及物理疗法等固然有利于通气,但肺性脑病患者可酌情用呼吸兴奋剂,常用配方:10%葡萄糖浓中加入可拉明0.375×4—10支、氨茶碱0.25—0.5克、地塞米松5—10毫克,静滴,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3.心力衰竭的治疗 洋地黄类药物对右心衰疗颈较差,一般不用。利尿药应用原则是少量顿服法、保钾与排钾利尿药联合使用,如氨苯煤啶50毫克十速尿20毫克,顿服。应注意电解质的监测。
以上药物选用,要听从医生的决定。
日期:2004年7月21日 - 来自[内科选药]栏目咳嗽“缠绵”多因吃错药
本报讯  (记者邱瑞贤通讯员黄桃园)这两日天气转凉,耳边咳嗽声渐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黄琳告诉记者,这两天来治疗咳嗽的病人大增,比平日多了二三成,天气的忽然变化特别容易刺激呼吸器官,这是诱发咳嗽的常见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发现有一部分病人总是反映咳嗽难愈,甚至咳了两个多月都不见好,发烧、浓痰、喉痛等也逐渐纠缠上来。她指出,这些容易被咳嗽“缠绵”的病人并非大众以为的“体质”问题,而大多是因为“吃错药”。
不要一咳嗽就用抗生素
咳了两个多月仍未痊愈的廖小姐找到医院,说吃药都吃怕了,但是咳嗽却一直缠绵难走,经过了解知道她患病初期不过是单纯的发烧感冒,进而流鼻涕,四肢乏力,躺在床上不愿意起来。谁知道这一躺,就是整整一个星期,紧接着就是发烧,后来她吃了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也不见效。一晃竟咳了两个月,期间不得不如常上班,但却终日觉得疲累不堪,痰液也始终不断,咳嗽声也始终不绝,喉咙都咳疼了,在办公室里异常尴尬———她又烦又怕:“我不过33岁,难道就患了肺痨?怎么这咳嗽老治不好呢?”
黄琳表示,很多人咳嗽缠绵老是停不了,正是因为“医不得其法”,要对咳嗽“对症下药”就要弄清其病理,不能一咳嗽就想到用抗生素。从病理上而言,人体的咳嗽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两种,急性咳嗽70%~80%都由病毒引起,也就是常见的感冒导致咳嗽,除此之外还会有声音嘶哑、喉痒、疼痛、咯痰等症状。由于引起这种咳嗽的是病毒而非细菌,盲目使用抗生素自然没有多少疗效。
肺炎致咳嗽会相伴终身
急性咳嗽的另一种病因是由咽部的细菌引起,主要是指链球菌,这种咳嗽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往往很多人在使用时都凭自己经验,家里有什么“先锋”、“红霉素”、“头孢”等抓过来就用,用了不见效又赶紧换一种———服用抗生素如果不规范,不但达不到疗效,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耐药性,自然会出现咳嗽久治不愈的情况。
慢性咳嗽是咳嗽的另一种情形,这种咳嗽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的“专利”,他们的咳嗽发作有季节性特征,一般每年都要发作2~3次。近日这种变化较大的天气就是其发作高峰期,这种病人如果因为自己咳声不绝而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只会使自己的体质更为虚弱,寒热夹杂,令病情更趋复杂。至于因罹患肺炎、肺痨、肺癌等严重病而引起的咳嗽,咳嗽作为其中一种病征,自然无法彻底治愈。
不过要指出的是,部分人会出现“肺热咳”,这种咳嗽未必伴有浑身骨痛、发烧、忽冷忽热等感冒病征;而会有口干、口苦、喉咙痛、痰涎黄稠等“燥热”征象。肺热之所以会咳嗽,全因机体热盛,黏膜组织充血,令细菌有机可乘。这种咳嗽如果不是病人肺功能受损,可以用清热的方法缓解。
此外,有心脏疾患的人如慢性心功能不全、二尖瓣脱垂等原发性心脏病,也会出现慢性咳嗽症状,但他们通常伴有气促、胸闷、心慌等症状,这种咳嗽同样只是其一种病征,因此就真的有可能相伴终身,那就不是单纯治疗咳嗽的问题了。
小孩咳嗽更易“缠绵”
黄琳表示,相对而言小孩和老人容易出现咳嗽缠绵的情况。处在发育阶段的小孩肌肤柔弱,抵抗外邪的能力较差,又不懂得照顾自己以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因此本来就容易被风寒、风热、风燥所侵袭,引起外感咳嗽。同时,他们胃肠薄弱,易被乳食及生冷食品和油腻、煎炸的食物所伤,导致消化功能失调,内生痰浊,阻塞气道而引起咳嗽。得上咳嗽后,孩子的适应能力低,免疫系统又没建立好,如果不加以及时而正确的诊治,让其“缠绵”难去,就很容易使孩子落下呼吸系统疾病。
一般而言,持续的干咳症状如果得不到遏止而加剧,就会演变成“湿咳”,诱发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及心脏瓣膜等疾病。因此不能忽视咳嗽久治不愈的情况,应尽快接受医生适当的诊治。此外,还须留意有无伴有胸痛、头痛、腹痛或发烧等症状。
分清咳嗽类型再治疗
对于久咳未愈的病人,应该从病因治疗着手,中医一般以辨证法先诊断患者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咳嗽。目前中医根据咳嗽的不同表征,将咳嗽分为5种类型:
一、风寒咳嗽:
症状:周身肌肉酸痛、畏寒怕冷、喉痛、吐白色痰,伴有头痛、流清涕及发烧等,治疗上多使用驱风解表的办法,可服用杏苏散治疗。
二、风热咳嗽:
症状:发烧、口干、鼻塞、吐黄痰且吐痰不爽、喉痛。治疗上重疏风清热,可用桑菊治疗。
三、燥火咳嗽:
症状:干咳、少痰、唇及咽喉干燥。可用清燥救肺汤来清燥润肺。
四、痰湿咳嗽:
症状:痰多黏稠,喉中呼噜作响,可能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重健脾燥湿,可服用二陈汤治疗。
五、体虚咳嗽:
症状:咳嗽时发时止,面目苍白、两颧发红、提气不上或手足发烧,有时痰中带血或咯血。治疗重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治疗。(邱瑞贤)
虫草与贝母


谚语云:“虫草鸭子贝母鸡。”由此可知,民间历来看重这两味中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名贵中药和保健药品格外青睐,其中包括虫草、贝母。因而一些自觉体虚(尤其是肾虚)或咳嗽的人,从自由市场买回虫草、贝母,或炖鸭蒸鸡,或泡酒蒸梨等服用。遗憾的是,他们中不少人服虫草后,不仅没有补到“虚”,反而出现心烦意乱,鼻血长流;而服贝母者,则绝大多数无效,进而对这止咳“圣药”产生怀疑。究其原因,显系这些人不懂药理、病理,盲目滥服的结果。现将虫草、贝母的药理作用,以及适应证简述如下。   虫草,全称为冬虫夏草。为麦角科属植物冬虫夏草的子座及其寄生的干燥虫体。据药理研究:浸剂有显著扩张动物支气管平滑肌而平喘的作用。然而,祖国医学认为,所谓平喘是指虚喘,如肺结核、支气管炎中晚期的咳喘。   虫草味甘性温,功能滋肺补肾。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虚喘、盗汗、遗精等。当然,虚劳咳嗽、咯血还应配贝母、沙参、麦冬、生地、白及等药,其效果才会明显。同样,治阳萎遗精还须配枸杞、枣皮、山药等药才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虫草虽属补品,但系助阳药,凡形体强盛或血热的人,不宜服本品,否则会逼血外溢,造成鼻出血等不良后果。   贝母的适应证,首先要从咳嗽的种类谈起。从临床来看,咳嗽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风寒咳嗽其致因由感受风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风热感冒(俗称“热伤风”)致因是感受风热病毒,引起咽喉肿痛,其咳嗽系因炎症刺激所致。两者的共同点为均有痰,前者痰清稀,后者痰浓稠。此外,还有燥咳、肺癌(肺结核)咳嗽。其致因是:前者系因燥邪灼伤肺阴(津)所致;而后者则因结核杆菌侵蚀肺组织,伤其肺津,亦称虚痨咳嗽。两者的共同点是干咳无痰,严重者还会出现咯血现象,此系肺和支气管毛细血管破裂所致。而贝母的适应证正是后两类咳嗽——即燥咳和虚痨性咳嗽。因贝母味甘、苦,性平,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之功能,可治肺燥咳嗽、咳嗽咯血等伤其肺阴(津)之症。倘用其治疗有痰之风寒、风热咳嗽,则无效果。   然而,时下有不少咳嗽患者,到自由市场上去买廉价贝母,蒸梨和冰糖服用,结果是多数无效。究其原因有二:1、对贝母的适应证缺乏了解,错误地认为凡咳嗽皆可用贝母,因而盲目服用;2、受骗上当,一些人买到假贝母,这些所谓“贝母”苦而涩口,均系俗称“串朱树”(落叶小乔木)所结的籽,去其壳皮,其外形酷似贝母。应该承认,贝母蒸梨加冰糖乃民间验方,如果对症且药真,确有一定疗效。   贝母的品种繁多,其中以川贝母疗效最佳。而川贝母又以四川阿坝州松藩县产的为上品,故又称为松贝。对川贝母的简单鉴别法是:1、形状——梨、桃形且顶尖;2、色泽——粉(淡)白色;3、味道——微苦微甜,即苦后有回甜。凡纯苦纯甜,皆非本品。
日期:2004年12月20日 - 来自[辨药识药]栏目经行咳喘 肺痨等证
妊娠咳嗽   胎气壅滞   痰热阻肺    咳嗽喘急    胸腹胀满
新加马兜铃汤
【方名】 本方以马兜铃为主药,故在《太平圣惠方》中名为马兜铃散,我们进行加减,可适合当前的子嗽证。
【组成】 蜜炙马兜铃10克,桔梗6~9克,甘草5克,贝母6~9克,紫苏5克,陈皮6克,炙桑白皮10克,炙百部9克,杏仁10克,青蛤壳(先煎)10克,炙枇杷叶9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适应证】 用治妊娠咳嗽,胎气壅滞,痰热阻肺,咳嗽喘急,胸腹胀满,或者支气管炎咳喘者。
【方解】 本方以马兜铃为主药,是针对子嗽而用的。子嗽多热,热犯乎肺,与痰浊相阻,以致肺失肃降,故致咳嗽不已,马兜铃清热化痰,肃降肺气。因本病常由外邪所引起,故方中又用桔梗、紫苏、杏仁、百部等,开肺撤邪,理气化痰以止咳;再用桑白皮、青蛤壳,清肺热,肃降肺气,贝母以化痰止咳;子嗽者,常与胎气有关,因此又用陈皮配合紫苏以理气,并有和降肺胃的作用;加入枇杷叶,旨在肃降肺气耳。
【临床运用】 本方药除应用于子嗽外,还可以用于经行咳喘、肺痨等病证。
1.经行咳喘月经失调,大多先期量多,色红,质黏腻有小血块,伴有经行咳嗽气喘,痰多黏腻,胸闷烦躁,气喘,口渴便艰,小便黄少,脉象细弦滑带数,舌质红,苔色黄腻,每至经后,咳喘烦热即愈。以本方治疗时,加入赤、白芍各10克,炒荆芥6克,蒲黄(包煎)9克等为合。
2.肺痨或蓐劳形体清瘦,午后低热,入夜盗汗,咳嗽频作,咽喉干痒,咯出黏痰较多,有时夹红,神疲乏力,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绛,苔少色黄,病来已久。以本方治疗时,应去桔梗,加入阿胶珠10克,炙知母6克,西洋参3~10克。
【按语】 我们认为,子嗽者,也即是胎气胎火导致的咳嗽,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子嗽的病程较长,有的甚至很长,大约有三个过程。初期时,子嗽出现感冒状态,或者正由于感冒所引起,所以此期治疗,着重在宣肺散邪,化痰止咳,可以一般的桑菊饮、银翘散,加入杏仁、前胡、大贝母即可,但初期甚短,中期较长。中期,即痰热阻肺,胎气壅滞,这是新加马兜铃汤的适应证。我们在临床曾经碰到多例子嗽病证,即妊娠咳嗽,均在一个月以上,咽痒咳剧,以早晚为著,尤以入晚至夜间为剧,胸闷气窒,不得平卧,烦热口渴,妊娠中后期还应有胎动腹痛,脉象弦滑带数,舌质红绛,苔黄腻,治疗以清肺化痰,肃肺止咳的新加马兜铃汤加减,药用:蜜炙马兜铃10克,炒黄芩9克,炙百部、杏仁、青蛤壳(先煎)各10克,炙橘皮6克,炙桑白皮9克,紫苏5克,炙枇杷叶9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前后服此药10余剂,子嗽基本控制。在子嗽的后期,常因咳嗽咯痰偏多而耗伤肺胃之阴,甚或耗损肾阴,故宜从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止咳治疗,可用百合固金汤合新加马兜铃汤治疗,同时必须注意休息,避免接触和服食刺激之品,避免感冒伤风,以免愈后复发。在新加马兜铃汤中,马兜铃、百部、青蛤壳为主要药物,当分别介绍之。
马兜铃:又名蛇参果,味苦、微辛,性寒,归肺经,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一般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桑白皮、贝母合用。亦可用于痔瘘肿痛,且可治水肿,能泻肺行水,此外尚多用于梅核气、百日咳、早期高血压等病证。《药性论》认为其“性平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本草纲目》认为它“微苦、辛,寒能清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本草经疏》云:“马兜铃,入肺除热,使气下降,咳嗽者,即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温润肺气,止咳杀虫,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湿疹等病。关于其具体作用《本草纲目》曰:“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嫩宜之,此为异耳。”《本草述》认为:“百部,乃先哲多谓其能治久嗽,损庵所云,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入,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如治久嗽者,加蜜因为其虚而定有热也,岂漫无区别乎哉!”由此观之,百部治久嗽,性润而偏温,所以在子嗽中用之,必须蜜炙之。
青蛤壳:为蛤蜊之壳,又称蛤粉,味咸,性寒,入肺、肾经,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之功,能治疗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等疾,《本草纲目》认为:“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软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本草经疏》认为:“蛤壳粉味咸气寒无毒,为诸痰之要药。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的,咸能软坚润下,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矣。”可见蛤壳咸降,清火化痰,合诸药而调肺肾,故能建功。
【加减】 子嗽早期,风寒外袭,痰火内炽者,本方应加入桑叶6克,炒荆芥6克;如烦热口渴,午后面部升火者,咳逆倚息不得收者,去桔梗、紫苏,加入炙知母6克,炒黄柏9克,炒子芩9克;如咳嗽日久,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少津亏者,应加入川百合、北沙参各10克,麦冬6~9克。
抑肝泻肺汤治疗肝火犯肺咳嗽101例
咳嗽为常见症状,在临床上较常见,多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而肝火犯肺在临床上常见于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用前人的抑肝泻肺汤治疗肝火犯肺的咳嗽10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共2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1例,男44例,女57例,年龄16~75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1天;对照组103例,男49例,女54例,年龄18~80岁,平均37.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0天,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1.3 辨证标准 按《中医内科学》咳嗽病里的肝火犯肺为标准拟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黄少津,脉弦数。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白细胞多于正常者,静滴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每日2次;白细胞正常者,口服氨苄青霉素胶囊,0.25g,3次/日,咳嗽有痰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次/日;无痰咳者用咳必清25mg,3次/日;咯吐不利者用必咳平8~16mg,3次/日。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不用止咳药,加服抑肝泻肺汤(出自《辨证施治纲要》)。处方:柴胡10~15g,黄芩10~15g,青皮10g,桑白皮10~30g,杏仁10g,枇杷叶10g,法夏10~15g,甘草6g。火旺者加山栀10g,丹皮10g;胸闷加瓜蒌10~15g;胸痛加郁金10g,姜黄10~18g;痰粘难咯加川贝母10g,海浮石10g;咯血加藕节炭10~15g,改黄芩为黄芩炭10~20g;咽喉干燥、口干、咳嗽不减去法
夏加沙参10~20g,麦冬10~15g,花粉10~20g;咽痒加蝉衣5~10g,僵虫5~10g。上药加水
600ml,煎至200ml;二煎加水400ml,煎至200ml,两煎混合,分早晚2次服,日服1剂。两组均
服药10天,10天后统计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咯痰消失,体征消失或好转;显效:咳嗽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略)
3 讨论
《素问·咳嗽》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火犯肺乃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即木火刑金之咳,治宜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教科书中主张用黛哈散合黄芩泻白散主之,笔者则采用前人的抑肝泻肺汤治之,方中柴胡性味苦辛而微寒,入肝胆二经,能舒畅郁滞之气机,又可和解退热;青皮舒肝止痛兼和胃;桑白皮、黄芩清上焦之火,起泻肺的作用,此四药合用,清散并举,共奏清肝泻肺之功;法夏、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兼肃降肺气,甘草调合诸药,故诸药合用,则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此方乃我院名老中医治肝火犯肺的常用方,从以上对比来看,抑肝泻肺汤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的止咳药,故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据其说此方治肝火犯肺之咳嗽比黛哈散与黄芩泻白散合用效果更好,因笔者未曾对比,不敢妄言。
老年外感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老年外感咳嗽是肺系疾病的证候之一,临床最为常见,多见于西医所称的呼吸道感染。《内经》、《景岳全书》及《河间六书》等古籍中对外感咳嗽各自侧重作了专篇论述,但如何结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予以论治,后世对此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其理论更趋成熟,更加完善。本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对此病的认识略有所得,兹结合文献浅述个人点滴体会。
1 病因病机
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老年人肺的卫外功能减退失调,为外感咳嗽的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首先提出咳嗽是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河间六书·咳嗽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挟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挟寒者居多,但笔者地处亚热带,所诊患者多见风热湿,盖地域所致也!总之,该病是外邪侵袭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
2 辨证施治
对于外感咳嗽的辨证施治,各家思想不尽相同,但只要通过临证了解咳嗽的时间、声音、性质和加重的有关因素,同时注意痰的色、质、量、味,外感咳嗽的证型是不难诊断的。在治疗上,《景岳全书》说:“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医宗必读》认为:“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医学入门》则较全面阐明其观点:“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无论各学派如何阐明,此病即以外邪为主因,病位在肺,故“宣肺祛邪”实乃治疗总则。现代中医惯将此类咳嗽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及凉燥证四种证型来辨证施治。近几年来,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将老年外感咳嗽分为四型施治多例,收到较好效果,其疗程短,见效快,试举例说明。
3 症治举例
病案1:患者,男,68岁。因“咳嗽5天伴浓痰、咽干2天”于200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6天前因天较热未盖被,次日起微咳嗽,先咳稀痰后2天转浓痰伴咽干,无喘。查体温不高,舌苔薄黄,脉浮数。辨属:风热袭肺引动宿饮;治则:泄肺理嗽,方用越婢汤:麻黄9g,石膏15g,芍药6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3剂愈。(按:此病发于立冬未冷,温热之气外侵肌体,引动宿饮。老年咳嗽,大要宣调脾肾,最忌发散)。
病例2:患者,女,73岁。因“咳嗽、发热伴胁痛4天”,于2004年5月7日初诊。病者4天前晨起散步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清涕,身微热胁痛,日轻夜重;病前有饭后饱胀伴失眠。查舌苔薄白,脉之左手浮弦,右手弦滑。辨属:风寒束肺,痰饮食积。治则:散寒理肺消食。方用杏苏散加减:苏叶6g,柴胡6g,青皮6g,白芥6g,桑皮9g,杏仁6g,陈皮8g,半夏6g,山楂10g,枳实6g,每日1剂,水煎,2剂而减。(按:此证候高龄老人较多,因脾胃衰弱,既易生痰饮,又易停食积滞;老人受风寒不可动辄用麻桂,以致大汗亡阳)。
病案3:患者,男,60岁。平素有痰嗽本恙。2003年9月18日就诊时诉咳嗽加重2天,并伴自汗、身热、痰多欲呕。查舌苔薄白,舌边光红,脉浮缓。辨属:风痰闭肺引动伏邪咳嗽。治则: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桔梗8g,荆芥6g,紫菀6g,白前6g,沙参8g,川贝6g,甘草5g,每日1剂,服5贴症状缓解,脉象平和如常。(按:内伏痰火被风邪引发,且病人久咳有伤津化燥之征兆,故加用沙参,川贝生津润肺以祛痰)。
病案4:患者,男,77岁。因皮肤瘙痒症频以中药煎水沐浴而致咳嗽气塞,少痰不易咳出,伴纳呆,便燥结3天,2003年10月27日就诊。查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辨属:燥热伤肺;治则:清肺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霜桑叶6g,杏仁8g,玉竹8g,沙参9g,麦冬8g,豆鼓6g,梨皮10g,蔗汁20ml,每日1剂,连服3付痊愈。(按:燥热经皮毛入肌体易使老年人胃津耗竭,致食不甘,不思供肺,加上秋多燥气,渐至老年痰火之象,药故悉用甘寒滋润之法,使胃汁得以供肺,肺得濡润,燥金自宁,咳嗽自止)。
4 讨论
咳嗽的分类,历代所用名称甚多,但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这种辨证分类较完善,切合临床实用。本体会只涉及外感咳嗽,西医学认为它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中医学可将它作为一个病名,其病位在肺,病性属于邪实,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另外本病的诊断要着重与肺痨、肺胀、哮喘相鉴别,必要时可结合X线检查,以助诊断。本病的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外感咳嗽,大忌敛肺止咳,或起病即予补涩,反使肺气不畅,外邪内郁,痰浊不易排除,咳嗽愈加繁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笔者在诊治过程中体会到老年人各脏腑气血亏虚,功能减退,又常合并各种宿疾,因此选方不可拘泥一方,要灵活用药,“随症加减”值得重视。本文4例用方均做了加减,故此疗效大增。本地病例中确以肺热痰火证多见,如迁延失治,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常危及老年人生命。因此,认真研究疾病证型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在当今抗生素普遍耐用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更具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516002广东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间断咳嗽45年,高热,咳脓性痰5天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7岁。间断性咳嗽45年,高热,咳脓痰5天,于2003年6月1日入呼吸内科。患者45年前患麻疹后肺炎而出现间断性咳嗽,咳白色粘痰,经X线胸片及碘油造影诊断左下支气管扩张,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冬重夏轻,2年前开始呈经常性咳嗽、黄痰、喘息,自行静滴抗生素好转。入院前5天症状加重并出现高热(39℃)、胸痛、气短、咳黄色脓性臭痰(每日约50~100ml),静滴抗生素和地塞米松无好转而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22次/min,脉搏105次/min,血压16.0/10.0kPa。重症热病容,呼吸急促。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和皮下出血。五官端正,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左下胸廓略内陷,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胸片示:左肺中下野大片致密阴影,上缘弧形突出且不清,侧位阴影更致密,内有多发小透光区。CT片示:左下肺大分叶团块影,CT值30~50Hu,内有蜂窝样透光区。白细胞36.5×10 9 /L,分叶94.2%,余正常。入院后诊断: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感染,给予包括泰能在内的多种抗生素治疗2.5个月,病情稳定。8月15日转胸外科行左肺下叶及下舌段切除术。
2 讨论
2.1 呼吸内科讨论 科主任:重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是全球临床界不可忽视的一大难题。讨论这个病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这种病例是怎样形成的,在治疗过程中怎样选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应注意的问题。住院医生:病例特点:(1)中年女性;(2)间断咳嗽45年,高热、气短、咳脓痰5天;(3)45年前麻疹后肺炎史;(4)长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病情逐年加重;(5)查体见重症热病容,呼吸急促,体温38.8℃,左下肺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实音,呼吸减弱或消失,胸廓内陷;(6)影像学示左膈抬高,左中下肋骨辐辏,左肺中下野一致密性阴影,内有蜂窝样透光区,右肺中下野有圆形阴影;(7)白细胞明显增多,核左移。病人幼年患麻疹肺炎后咳嗽、咳痰,冬重夏轻。即往多次诊断支气管扩张是成立的,此次急性感染使病情加重,病程中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此次用头孢三代和糖皮质激素无效,实属“难治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in tratable bacterial rtpiatory infection)(IBRI)。
主治医生:IBRI是指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使用适宜的抗生素,但仍不能达到治疗效果。于润江教授指出:IBRT的内涵是:“易感染”和“治愈迁延性”两个概念。其形成与宿主、致病菌和抗生素三者有关,而宿主的机体状态是最重要因素。如人口老化、高龄者,自身通气能力减损,中枢咳嗽反射降低,气道净化清除能力减弱。各种原因,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致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增多,T细胞数量减少,再受抗原激素时T细胞的反应性减弱,白介素Ⅱ对T细胞的反应性亦下降,容易引起分支杆菌、奴卡氏菌等感染。该病例在病程中可能遭遇多种细菌的侵袭和感染,支气管扩张为基础病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感染机会多,严重时为绿脓杆菌感染。猪狞淳报道日本全国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感染占第一位。于润江教授也提出流感嗜血杆菌和绿脓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正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致病菌谱变迁形成IBRI的原因是对抗生素的低敏性而出现耐药。而致病菌谱变迁原因正是细菌本身通过天然或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即染色体基因介质对抗生素存在固有耐药性。如乱用亚培胺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率明显增加,说明其他细菌生长抑制也是该菌移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对抗生素产生获得性耐药,这种耐药基因易于传播。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改变可使该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自然耐药,而且细菌的染色体携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并能产生传代耐药。
副主任医师:近20年来耐药致病菌和菌种不断增加,抗生素抑菌活性逐渐下降。本病例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尤其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可产生耐药菌、菌群交替、乃至“L”型细菌和复数型菌珠,是导致IBRI的重要因素,原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扩张者,最初多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感染,由于长期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迟早发生菌群交替,且多为绿脓杆菌代之。有时流感嗜血杆菌为避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攻击而向没有完整细胞壁、但可分裂增殖的“L”型流感嗜血杆菌转变,一般不具致病性,当终止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后又可恢复具有致病性的原型菌,再次引起感染。早在40年代百分之百的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到70年代已达90%。80年代和90年代初沈阳地区大量使用头孢塞肟钠,使该地区呼吸道感染的肠杆菌对该药的耐药率达42.9%。1992年停此药后,1997年耐药率降至8.2%。1996年Hiramatsa发现,1997年报道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以后美国等几个国家也相继报道,使人类面临更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
主任医师:抗生素的使用尽管各医院、各科室的特点、规律和习惯不同,但都必须了解:(1)各种抗生素的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杀菌药还是抑菌药,作用于繁殖期还是静止期)。(2)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一种抗生素的就不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优点是:①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③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范围;④可以减少单一抗生素的用量,减少毒副反应。联合用药的指征是:①病原菌不明的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心内膜炎等;③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或为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达到相加和协同效果,避免拮抗和无关的效果。繁殖期杀菌和静止期杀菌药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因为繁殖期杀菌药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使静止期杀菌药顺利进入细菌的细胞而杀死细菌。青霉素和链霉素联用,传统的金三联(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红氯合剂(红霉素+氯霉素)等在过去的抗感染治疗中曾起到很好的作用。繁殖期杀菌药和速效抑菌药联合有拮抗作用,后者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繁殖期杀菌药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抗菌活性减弱。速效抑菌药和慢性抑菌药联用机会少,如青霉素和磺胺药只有流行性脑膜炎时联用可提高疗效。(3)了解各种抗生素的用法及毒副反应(包括剂量、给药途径、配伍禁忌、毒副反应及处理等)。(4)监测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根据细菌的发展趋势有计划的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提高疗效。(5)长期应用抗生素还要注意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和二重感染,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IBRI病人的 抗生素治疗应分两个阶段,也称“两步曲”。获得细菌培养之前最初的经验性治疗阶段,在充分考虑以前用药品种的基础上,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应当足以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以提高首次用药的成功率。有人称此为“抗生素首次用药效应”。称此种选用抗生素的方法为“猛击策略”(hitting hard)。根据培养结果报告针对性调窄抗菌谱,这是避免治疗不彻底的最好方法。还可以避免传统的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和逐渐升级的“螺旋式”治疗方案。使抗生素应用“到位而不越位”。此方法不但可以减少费用,更有利于保护某些所谓“王牌抗生素”品种。目前第一、二代头孢对大多数G - 菌和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头孢是重症感染常用的抗生素,尤其对绿脓肝菌可做为首选。抗菌活性依次为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磺吡苄头孢菌素(达克舒林)>头胞噻肟三嗪(罗氏芬)>头孢去甲噻肟钠(凯福隆)>头孢哌酮钠,但后者加舒巴坦钠即舒普深,对绿脓杆菌颇有效,可做首选。第四头孢菌素的代表是头孢匹罗(马斯平),抗菌谱广,对G + 菌及部分G - 菌都显示良好的杀菌性能,可用于重感染病例,马斯平与氨布霉素联用,对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可增加8倍。亚培安南是青霉素烯类及碳青霉素烯类的代表药物,体外试验敏感率与马斯平相近,疗效确切。铜绿假单孢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但增加治疗难度也增加其死亡率。重症呼吸道感染(IBRI),考虑G - 菌时应用碳青霉烯类或抗铜绿假单孢菌头孢菌类,联合喹诺酮类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加万古霉素以覆盖MRSA是最佳组合方案,培养结果汇报后再调查。
2.2 胸外科讨论 住院医师:支气管扩张症并不少见,由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常被误诊误治。凡幼年患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肺炎后经常咳嗽、咳痰、咯血、发烧;X线胸片和CT片上可无明显表现、纹理增强、炎症性阴影、蜂窝样、卷发状阴影,反复感染可导致肺实变;查体常有固定部位的水泡音、呼吸音减弱和杵状指(趾)等,应考虑本病。支气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好方法,可示柱状、囊状扩张或混合样扩张、支气管狭窄、扭曲、阻塞、聚拢、造影剂中断等改变,明确病变的范围、形态,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支气管炎症和阻塞是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原因,二者互为因果。左肺下叶支气管细长与隆突角度大,左肺动脉横跨左肺下叶支气管与心脏共同对左肺下叶支气管构成压迫,使引流不畅,因此支气管扩张多见于左肺下叶。且因舌段开口与下叶背段开口接近,故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70%左右合并舌段支气管扩张。该患者经内科2.5个月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在30ml以内,体温正常,白细胞不高,几次X线胸片病灶无明显变化,说明病情稳定,应不失时机的手术治疗
止咳方治疗肺寒咳嗽126例
【摘要】 目的 观察止咳方治疗肺寒咳嗽126例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宣肺散寒,化痰利气,利咽镇咳之止咳方辨证治疗肺寒咳嗽126例。全部病例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判断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总有效率为76.2%,其中临床控制11例,显效33例,有效52例,无效30例。结论宣肺散寒,化痰利气,利咽镇咳之止咳方辨证治疗肺寒咳嗽12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笔者自拟止咳方治疗肺寒咳嗽,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2月~2003年12月的门诊肺寒咳嗽患者126例,男62例,女6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7岁,平均46岁,病程2周~1.5年,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喉痒、有痰或无痰,可伴有胸闷、咽痛、咽痒,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血常规正常者121例,白细胞(10.2~10.10)×10 9 /L者5例。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正常者为98例,肺纹理增粗者28例。
2 治疗方法
自拟止咳方予以治疗。止咳方组成:炙麻黄6g,北杏仁15g,蝉衣5g,射干10g,百部15g,桔梗15g,僵蚕10g,紫菀20g,川贝10g,陈皮5g,半夏15g,高良姜10g,细辛6g,五味子8g,茯苓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上午及晚饭后分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2周为1个疗程,儿童酌情减量。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标准拟定[1] 。临床控制:咳嗽症状消失;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好转(+++→+);有效:咳嗽症状好转(+++→++或++→+);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126例肺寒咳嗽患者,临床控制11例,显效33例,有效52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76.2%。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3岁,2003年11月5日初诊。反复发作性咳嗽7个月,再发并加重2周,患者因生意繁忙,经常熬夜,7个月前劳累受凉后,开始出现反复咳嗽,痰白、胸闷、喉痒,曾就诊于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咳特灵、阿莫西林、罗红霉素、联邦止咳露、急支糖浆;并先后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米松,先锋霉素,克林霉素针剂等治疗。未能显效,诊时精神不振,咳嗽时作,遇风寒,饮生冷则发。喉痒、痰白、胸闷、有气上冲感,晨起及夜晚咳嗽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胸透示肺纹理稍增多,此为肺寒咳嗽。治疗宣肺散寒,化痰利气,利咽镇咳,方用止咳方。处方:炙麻黄6g,北杏仁15g,蝉衣5g,射干10g,百部15g,桔梗15g,僵蚕10g,紫菀20g,川贝10g,陈皮5g,半夏15g,高良姜10g,细辛6g,五味子8g,茯苓30g,甘草5g,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服药3天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按原方继服5剂,诸症大减,精神大振。调治2周后,肺部听诊及胸透均正常。
5 讨论
《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篇指出:“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于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肺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只病气,病气于之则呛而咳矣。”明确地阐明不论导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必须病起于肺或由他脏腑之病累及于肺始能发生。肺寒咳嗽多见于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其病因病理多为风寒袭于咽喉、肺脏,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及时采用宣肺散寒,化痰利气,利咽镇咳,驱邪外出,咳嗽易平;若失于表散,邪留体内而为病根,每遇风寒则复感咳嗽,临证中可见,不少医患人员往往一见咳嗽则以为是炎症,遂大量应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物,但收效甚微 [2] 。肺寒咳嗽病人,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不高,咽喉不充血,应用消炎类药难收良效。故此,采用止咳方对此类型咳嗽进行辨证治疗。方中取三拗汤宣肺散寒,有启门驱邪之功;二陈汤燥湿化痰,高良姜、细辛温肺散寒;蝉衣、射干、僵蚕、桔梗以疏风祛邪,利咽宣肺;紫菀、五味子止咳化痰敛气。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散寒,止咳祛痰利咽之功。临床上运用止咳方治疗肺寒咳嗽,能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和控制复发,疗效满意。此外,本病患者注意饮食调摄,生活起居,忌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忌浓茶、烟酒;同时坚持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重调治结合,效果会 更加明显
久咳的辨证治疗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常为痰声并见,遂合称为咳嗽。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证侯,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且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时,常致内邪干肺,亦见咳嗽,故《医学三字经·咳嗽》又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病因来分,咳嗽可因外感和内伤而起,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皆因肺系受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从病程来看,咳嗽亦有新旧之辨,新咳多为外感咳嗽或内伤初起,久咳则常为外感失治、误治,或者内伤咳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从病性来看,咳嗽又有实证、虚证和虚实并见之不同。咳嗽虽最为常见,但因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所以治疗亦并非简单,尤其是治疗久咳,如辨证失误,很容易犯“虚虚实实”之谬。《医学入门·咳嗽》指出:“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多年来,笔者对久咳先辨虚实,再辨病因,以脏腑辨证为纲,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该病尤其与肺、脾、肾、肝四脏关系密切。实证分为寒饮郁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3型,虚证分为肺阴亏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3型,还有上实下虚之证,现总结如下。
1 实证
1.1 寒饮郁肺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严重时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因痰而嗽,痰出而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则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若咳而上气,治宜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0g,麻黄10g,细辛3g,紫菀10g,款冬花10g,法夏10g,五味子10g,大枣5枚,生姜3片。若痰多色白清稀,甚至须呕净痰涎后咳嗽方止,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以温肺化饮。药用:茯苓15g,干姜10g,细辛5g,法夏10g,五味子10g,甘草5g。
1.2 痰热壅肺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粘稠,咯吐不爽,色黄或带血丝,或有热腥味,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饮水多,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以清气化痰汤加减:瓜蒌皮20g,陈皮15g,黄芩10g,杏仁10g,枳实10g,茯苓10g,法夏15g,胆南星15g,百部10g,海蛤粉15g。
1.3 肝火犯肺 气逆而咳,咳时面赤,痰少粘滞咽喉,咳之不爽,或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而干,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治宜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加味:桑白皮15g,地骨皮15g,丹皮10g,知母10g,黄芩10g,郁金10g,川贝10g,枇杷叶15g,枳壳10g,海蛤粉15g,诃子10g。
2 虚证
2.1 肺阴亏虚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咽干口燥,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桑白皮10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10g,地骨皮15g,青蒿10g,鳖甲20g(先煎),五味子10g,诃子10g,罗汉果1个(打碎)。若咳血,可酌加侧柏叶15g,白茅根20g或白芨15g以凉血止血。
2.2 肺脾气虚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低微,痰质清稀量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少淡而无味,便溏尿多,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卫。方用六君子汤加味:陈皮15g,半夏10g,人参10g(或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五味子10g,百部10g,杏仁10g,大枣5枚。
2.3 肺肾气虚 久咳不愈,咳嗽频作,痰白如沫,甚至咳而少气,气不得续,不能平卧,或咳则遗尿,胸闷心慌,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肺纳肾,降气止咳。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党参30g,北芪30g,熟地20g,山茱萸10g,淮山15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五味子10g,苏子10g,肉桂粉3g(冲服),淫羊藿15g。若病情较重,而可选用人参蛤蚧核桃饮:人参30g,蛤蚧1对,核桃肉150g。人参切薄片;蛤蚧去头、足和鳞片,切成小块;核桃肉捣碎,加水2000ml,浓煎至800ml,去渣取汁,加入冰糖或蜂蜜适量煮沸调匀至味甜,置冷后瓶装密闭保存。每日服2次,每次约100ml,4~5日服完1剂,可视病情加服1~2剂以巩固疗效。
3 上实下虚证
痰涎壅盛,阵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乏力;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等。治宜降气祛痰、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10g,苏叶5g,法夏10g,橘红10g,前胡10g,厚朴10g,当归5g,党参15g,肉桂粉3g(冲服),炙甘草5g,大枣3枚,生姜3片。
总而言之,治疗久咳需分清虚实、辨清寒热、有痰无痰,方可下药,宜先去除病因,切不可一味地使用敛涩止咳之 品,正如《医门法律·咳嗽》所云:“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宜,不宜饮汤太多,否则咳嗽将缠绵不愈,甚则转为痿、喘之证。
从五行论治咳嗽
《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可导致咳嗽。治疗咳嗽不能仅用泻肺、润肺、补肺、温肺、化痰止咳等法,临床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辨治,收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1 木火刑金平肝清肺法
患者,男,60岁,近5年反复咳嗽伴气逆,咳时面红,咽干,咳痰质粘难咯,咳引胁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曾服抗生素及清肺化痰中药疗效不佳,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属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咳嗽,治宜清肝泻肺、顺气降火,方药:桑白皮15g,黄芩12g,陈皮10g,青皮10g,茯苓15g,青黛5g,海蛤壳15g,川贝母10g,栀子10g,连服10剂,诸症减轻,再进10余剂,诸症消失,电话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肝木之气有余,反侮肺金,木火刑金,影响肺金清肃,方中桑白皮、黄芩等清肺热,青黛、栀子泻肝火,加用理气化痰等药,以清肝泻肺、理气化痰,治愈久咳。
2 母子同病(脾肺气虚)培土生金
患者,女,62岁,咳嗽咳痰反复发作10余年,晨起咳甚,痰白量多,胸闷脘痞,纳呆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证属脾肺气虚、痰湿内蕴之咳嗽。治宜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方药: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12g,半夏10g,五味子12g,黄芪18g,桔梗10g,干姜10g,甘草12g,服药7剂,诸症减轻,守方加减20余剂,治愈久咳。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内贮痰之器,患者久咳乃肺脾气虚,痰湿上阻于肺而致,治疗时采用《高注金匮要略》:“虚则补其母,非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径趋脾胃,佐以辛温之干姜,是直从中土,升其生金之化”。方中参芪术苓等补脾益气,二陈汤燥湿化痰,甘草、干姜辛甘合用,桔梗、五味子宣肺敛肺,诸药配伍,培土生金、止咳化痰而治愈久咳。
3 母病及子(肺肾阴虚)金水相生
患者,男,70岁,反复咳嗽10余年,干咳少痰而粘,气短,潮热盗汗,腰酸倦怠,动则气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证属肺肾阴虚之咳嗽,治宜:滋阴润肺,以金水相生。方药:百合15g,生地15g,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2g,川贝母10g,杏仁10g,地骨皮12g,百部12g,青蒿12g,鳖甲10g,服药7剂,咳嗽、潮热盗汗明显减轻,痰易咯出,加减20余剂,诸症消失,后以金水宝调理善后。
按:肺属金,金能生水,肺金受病,不能布津液滋肾水,肾脏阴虚生内热,阴虚火炎,灼液为痰而致咳嗽等症。方中: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阴,地骨皮、青蒿、鳖甲清虚退热,生地补肾阴,并加化痰止咳之贝母,杏仁等,全方共奏,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使金水相生,治愈咳嗽。
顽固性外感咳嗽方
《家庭医药》2003年5月号
(原方名:固表宣肺汤)
方药:生黄芪24克,防风、荆芥、杏仁、桔梗、前胡、白前、浙贝各10克,麻黄、炙甘草各6克。
加减变化:风寒犯肺证加苏叶、桂枝各10克;风热犯肺证加生石膏、牛蒡子各15克,连翘、芦根各10克;燥邪犯肺证加北沙参、麦冬各10克,天花粉12克,山药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取汁450毫升,分3次服,7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固表宣肺,化痰止咳。主治顽固性外感咳嗽。
疗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报道,用本方治疗44例,其中治愈29例,占65.9%;显效9例,占20.5%;好转5例,占11.3%;无效1例,占2.3%。总有效率97.7%。
日期:2005年8月11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多发病,大多由肺炎双球菌感染而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的渗出性炎症和实变,呈叶、段分布,重者可累及数叶,有20-30%病例可发生菌血症,严重菌毒血症可有周围循环衰竭。
中医学认为肺炎是肺系的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以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口渴、汗出为主症,属于中医学的“风温犯肺”“肺热咳喘”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肺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据免疫血清试验已测知有86型,其中第3型致病力最强,该菌存在于正常人体的上呼吸道,当机体突然受寒、疲劳、醉酒等及病毒感染后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时,影响纤毛的活动。细菌在肺泡内繁殖而导致肺炎。常呈叶、段分布,病程可分为四期;早期为充血水肿期,细菌侵入肺泡后引起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水肿和浆液渗出;继而为红色肝样变期,肺泡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及红细胞的渗出;进而为灰色肝样变期,肺泡内充满大量白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最后为消散期,肺泡内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被溶纤维蛋白酶所溶解后经血液吸收。消散后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
二、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人体寒热失调,受凉淋雨,或起居无常,过度疲劳时,正气受损,卫外不固,风温之邪乘虚犯肺而发病。
《温病经纬》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初起风温外袭,邪犯肺卫,卫气郁阻,肺气不宜,故见恶寒发热,咳嗽,头痛身楚等肺卫表征,继而热入气分,热毒壅肺,肺失宣降,故见高热、咳喘、汗出、口渴;热灼肺津,炼液为痰,故喀黄痰;热伤肺络,则喀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痰热交阻,气血阻滞,则胸痛。若正不胜邪,热毒炽盛,为传营血,扰乱心神,轻则烦躁不安,心悸失眠;重则神昏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邪热太盛,正气不支,可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阴竭阳脱之危象。若正胜邪却,痰热消退,则可出现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脉细数等气阴两伤之候。
临床诊断
一、辩病
(一)症状与体征:常有受凉、淋雨、劳累、酗酒等诱因,发病急骤,突然寒战,高热可达(39-400C以上),咳嗽、胸痛、咯脓性痰或铁锈色痰,,病变范围广泛者有呼吸困难、紫绀或消化道症状,严重菌毒血症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早期体征仅有呼吸音减低,实变期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有管性呼吸音和湿性罗音。
(二)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肺炎双球菌。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有肺纹理增多,有淡薄均匀的阴影,实变期可见大片状致密阴影波及整个肺叶或肺段。
二、辩证
按病情发展及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五型。
1.邪犯肺卫
主证:发病急骤,恶寒或寒战、发热、咳嗽、痰微黄、口干渴、舌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辩证:风温为阳邪,故发病急骤;风温上受,首先犯肺,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轻者恶寒发热,重者寒战发热;卫气郁阻,肺失宣肃,故咳嗽、痰微黄;风温之邪,易伤津液,故口干渴;舌稍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2.痰热壅肺
主证:高热不退、咳嗽、胸痛、咯痰黄稠或铁锈色痰,气促发绀,口干欲饮,尿少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洪滑数。
辩证:温邪入里,热毒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不退,咳嗽气促;热灼肺津,炼液为痰,故咳痰黄稠;热伤肺络则咯铁锈色痰;痰热蕴结,气血阻滞,故紫绀、胸痛;热伤阴液,肺不布津,故口渴欲饮,尿少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滑数为痰热之象。
3.热入营血
主证:高热、咳喘、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甚则抽搐,面色青紫或衄血,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细数。
辩证:热毒内陷,逆传心包,神明被扰,故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热劫肾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见抽搐;热入营血、气血阻滞,故面色青紫;迫血妄行则衄血;舌红绛,苔黄干,脉细数为热入营血之象。
4.正气虚脱
主证:体温骤绛,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神志模糊、舌质暗淡,脉微欲绝。
辩证:邪热太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热极生寒,故体温骤降,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神志模糊等;或汗出太过,阴液骤耗,气随液泄,气阴两伤之故;舌质暗淡,脉微欲绝为阴竭阳脱之危象。
5.温邪伤阴
主证:病邪留恋,日久不愈,低热,咳嗽气促,痰少而粘,手足心热,动则乏力汗出,唇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
辩证:正胜邪却,热邪虽渐退,但痰热未净,故见低热,咳嗽气促,痰少而粘;热伤阴液,虚热内生,故见手足心热;肺不布津则唇舌干燥;肺气不足则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舌红,少苔,脉细为气明两虚之象。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高热时可头枕冰袋或酒精擦浴,气急紫绀时可给以鼻导管吸氧,咳嗽咯痰时可用氯化铵0.6g3次/日,或必嗽平16mg3/日。
(二)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轻者可用青霉素G80万u2次/日,肌注;重者可静脉滴注,每天剂量400万u-800万u或更多。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轻症者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2次/日,或用红霉素0.4g 3次/日,重症患者静脉滴注红霉素每日1-1.5g或用头孢唑啉每日4-6g静脉滴注;其他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先锋铋等也有效。疗程一般为1周,或热退后3天停药。
二、中医治疗
1.邪犯肺卫 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方药用银翘散加减:银花20克、连翘15克、大青叶30克、薄荷6克 前胡9克 桔梗9克 杏仁9克 桑白皮12克 玄参18克、芒根30克。
2.痰热壅肺 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药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麻黄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30克 鱼腥草30克 虎杖15克 蒲公英30克 黄芩15克 冬瓜仁15克 桃仁10克 生薏仁30克 芦根30克 甘草6克。
3.热入营血 治宜清营透热,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方药用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 黄连9克 生地24克 玄参15克 麦冬12克 银花30克、连翘12克、鱼腥草30克 丹皮12克 菖蒲10克 白芍18克 甘草6克。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抽搐加羚羊角、全蝎。
4.正气虚脱 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药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10克 熟附子9克 肉桂6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9克 龙骨20克 牡蛎20克。
5.温邪伤阴 治宜益气养阴,清肺化痰。方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9克 石膏20克 麦冬12克 太子参20克 桑白皮12克 地骨皮12克 石斛9克 贝母9克 瓜萎15克。
三、验方成药
1.唐都医院中医科,自拟清肺消炎汤治疗大叶肺炎33例,全部治愈。药用鱼腥草30克 虎仗30克 大青叶30克 黄芩15克 赤芍15克 丹皮10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大黄10克 白茅根30克。一日一付,水煎服,高热者一日二付。
咳甚加百部、桔梗;胸痛加瓜萎、元胡;阴伤加沙参、麦冬;气虚加黄芪、山药。适用于痰热壅肺及热毒内陷者。
2.银翘解毒片4片3次/日,适用于风温犯肺。
3.鱼腥草20克、蒲公英20克 虎仗20克 败酱草20克 水煎服。适用于痰热壅肺。
4.羚羊角3克或羚羊骨30克,加水300ml,煎成200ml,频频饮用,适用于热入营血。
预防和护理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可做气功或保健操等。
2.注意生活起居方面的卫生,如注意寒热,预防感冒;注意作息,避免疲劳;注意饮食清洁,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等。
浅谈《金匮要略》咳嗽治疗特点
《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书中有关咳嗽的论述,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具备,确为治疗咳嗽的典范,现将其治疗特点归纳如下。
1  散寒宣肺法
此法用寒饮郁肺型咳嗽。寒饮郁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咳嗽。痰饮郁肺,阻塞气道,气动其痰,故痰鸣。治疗应当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止咳,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为其代表。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宣肺。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芍药防止辛散伤阴。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宣肺,细辛、生姜散寒,射干消痰开结,款冬、紫苑、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诸药同用散中有收,以防止正气耗散,大枣安中,调和诸药。
2  清热泄肺法
此法用于痰热壅肺型咳嗽。痰热壅肺,肺气郁闭,正盛邪实,可见胸闷咳吐脓血,呼吸急促之实热型。治疗当清热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其代表。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清热逐痰,恐其峻猛泻肺伤正气,佐大枣缓其药性,祛邪而不伤正气。
3  散寒清热法
此法用于寒饮内盛,郁久化热,痰饮挟热上凌于肺,寒热并见,之咳嗽。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中以麻黄宣肺,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止咳化痰,加用石膏清热除烦。
4  润肺止咳法
此法用于虚热肺痿型咳嗽。肺为华盖,清虚之脏,喜润恶燥,肺胃津亏,阴虚内热,失其清肃,气逆而咳。治疗当润肺清热,降逆止咳,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清热润肺,佐半夏降逆化痰止咳,(半夏用量小且配伍大量清润药物,降逆不伤正,且无燥热之嫌),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养胃,胃阴充足则肺水津四布,虚热自去,咳嗽自然消除。
5  培土生金法
此法用于虚寒肺痿型咳嗽。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不足,不能四布水津。虚则补其母,土能生金,益脾之阳以复肺气。甘草干姜汤和生姜甘草汤均可。
6  温清补消法
此法用于痰饮久留,郁久化热,同时伤正气,有虚、实、寒、热错杂之咳嗽。木防己汤主之。此方中木防己合桂枝温通而利痰饮,石膏清其郁热,人参扶正补虚。四药合用,温清补消组成治疗虚实寒热错杂之咳嗽之良方。
可见张仲景在治疗咳嗽时,充分把握了寒热虚实这一辨证纲领。其辨证过程由实证之寒,热到寒热错杂。及实证,虚证之寒/热到虚实寒热均存在的木防己汤证。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之精髓。
谈治咳用当归
咳嗽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一般经治疗都会预期而愈。但部分内伤咳嗽,久咳、夜咳不止,常常治之非易,每予止咳化痰,肃降肺气,培土生金,补益肺气之品而未能奏效。若于方中加入当归,竟获显效。笔者临床之余,仔细推敲。
1  当归止咳,古方有载
当归止咳,古方有载。例如:《局方》的苏子降气汤,景岳的金水六君子汤,《医方集解》的百合固金汤等均伍以当归……清·唐容川认为:“苏子降气汤之所以用当归,乃因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当归有使耗散上逆之气收敛肃降,即有使“荡子归母”的作用。而景岳之金水六君煎,则取二陈化痰,配当归、熟地血药,扶正达邪,其正是以阴阳互根,阴生阳化,水生万物的原理为基础,使精血充而气化振,终使痰浊镯消。
2  当归止咳,本草亦载
当归止咳,本草亦载,如《本草经》说:“当归主咳逆上气”。《本草从新》也谈当归“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本草汇编》说得更好:“当归血药,如何治腼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上之载正道破了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百合固金汤用当归之玄机。
3  咳用当归验案
余综前贤之论,于临床治内伤咳嗽常加当归一味奏效甚验,兹举验案如下。
3.1  验案1,宿饮致咳  患者,女,68岁,退休老师。门诊时间:2005年11月10日。主诉:咳嗽二月余。经多方治疗,效甚微来就诊。刻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白沫,日夜不止,晚上尤甚,苔薄白,质淡,脉滑。辅助检查: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模糊。血液分析无特殊。此为宿饮停留,上逆阻肺,出纳失常,治以降气化痰为法,拟二陈汤加味,茯苓15g,半夏10g,陈皮5g,甘草5g,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前胡10g,杏仁10g,苏子10g,沉香10g,当归10g。方中以二陈汤化痰,旋复花、赭石、前胡、杏仁、苏子降气,沉香入肾以纳气,佐以当归以辛润通降,服5剂好转,再稍出入5剂乃痊愈。
3.2  验案2,因虚致咳  患者,女,65岁,退休老师。门诊时间:2003年10月16日。  主诉:反复咳嗽3个多月,曾经过多方检查无特殊,用药效未著来就诊,刻见咳嗽无痰,或者痰少粘稠。先后3次咯血,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虚数,此为营阴不足,痰阻气机之症。治以润肺肃降,佐以和血畅中,拟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20g,百部10g,麦冬15g,桑叶10g,甘草5g,苏子10g,炙紫菀10g,枳实10g,当归10g,方中沙参、麦冬、桑叶、甘草润肺,苏子、炙紫菀、百部肃肺,枳实行气畅中,配当归以补血增阴,和营降气,药症合拍,服十余剂,诸症痊愈。
4  小结
咳嗽用当归,所指的是内伤咳嗽,非一见咳嗽就加用当归。内伤咳嗽,是一种时愈时复,难以根治之症,须补虚固本,增强抗病能力,防止复发,力图治根。一般偏于肺气虚者,当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宜六君子汤类方;偏于脾肾阳虚者,当温补脾肾,宜右归饮类方;偏于肺肾阴虚者,当滋养肺肾,八仙长寿丸类方……笔者经临床实践,认为内伤久咳多伤其气,而气血一家,久咳气逆荡而忘返者,加入当归使耗散上逆之气收敛、肃降,即可使荡子归母。其意是以阴阳互根,阴生阳化,水生万物的阴阳原理。使其精血充而气化振,终使痰浊镯消,咳从何来
黄芪参麦汤加味治疗肺虚咳嗽及提高免疫机能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参麦汤加味对肺虚咳嗽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免疫机能低下、肺虚咳嗽患者46例、服用黄芪参麦汤(加味)。 结果  46例中,3年抗病免疫力低下32例,10年8例,15年6例,从年龄组46岁18例,56岁12例,64岁10例,74岁6例,抗病免疫力增强,肺虚咳嗽消失占42例,咳嗽减半3例,无效1例。2年后发病2例。 结论  本方有增强人体抗病免疫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之功。
【关键词】  黄芪参麦汤;肺虚咳嗽;免疫力
笔者选用黄芪参麦汤加味治疗肺虚咳嗽及提高免疫机能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患者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46岁18例,56~74岁28例,平均年龄58岁。
1.2 病例选择 抗病免疫力低下,肺虚咳嗽,发病时间为3~15年。患者大多数临床上出现久病气虚,抗病免疫力低下,肺虚咳嗽或气血双虚、头昏头晕、心慌心跳、怕冷畏寒、四肢酸软、面色苍白,动则气喘,休则气平;遇气候变化寒冷病情加重;脉沉细无力,舌苔腻,舌尖红灼,口干但饮水不多等症。
1.3 方法 服黄芪参麦汤加味主要对久病气血双虚抗病免疫低下的肺虚咳嗽,气喘或是外伤手术一年以上伤好体虚,抗病免疫低下患者。临床上一派气血双虚之意。
2 结果
观察46例病人3年抗病免疫力低下的占32例,10年的占8例,15年的占6例,从年龄组看46岁的占18例,56岁的占12例,64岁的占10例,74岁的占6例;总观察46例治疗后抗病免疫力增强肺虚咳嗽消失的占42例,效果稍差、抗病能力增强、咳嗽减半的仅占3例,而无效的则只占1例;其中2年之后发病的占2例,差异各有显著意义。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6岁,患者10年前做右肺手术后咳嗽气喘、四肢冷,动则喘咳加重,天天需服西药及止咳平喘类中成药,并每半月或每月需点滴5~6天抗感染针剂,而初次几年用药有效,后六、七年则无效。并病情逐步加重,除出现以上症状外还出现头昏头晕、虚汗出、食欲不佳等症。2004年8月来我院诊治,初步诊断为抗病免疫力低下肺虚咳嗽,治疗原则为加强抗病免疫力、补气止咳平喘。方用黄芪参麦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黄芪18g,麦冬18g,五味子9g,甘草6g,太子参12g,冬花9g,百合12g,红参12g,玉竹参12g,山药12g,茯苓9g,杏仁6g,茴心草6g。先服5剂后,病情大为好转,头昏头晕、虚汗出、咳喘大减,二诊后出现食欲不佳加白术12g,黄仁9g,服10剂后患者食欲大增,抗病能力增强、咳喘、气喘、头昏头晕、出虚汗消失,面色转红润,精神焕发,半年无一次感冒,8个月来未服西药及输液,体重增加3公斤,抗病免疫力明显增强,喘咳平息,能做家务琐事。三诊以原方去茴心草再服5剂以保抗病免疫能力及疗效。随访患者9个月来未服一粒西药。
4 体会
本方黄芪、人参、太子参补气血双虚,生肌强体、延衰老,太子参、麦冬滋阴润肺,而四味配用则加强抗病免疫力。茴心草、五味子强心安神,使人精神焕发;百合、杏仁、冬花、五味子止咳平喘,宣通肺气并滋补肺阴虚;山药、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调节肺脾肾功能协调作用。本方诸药和用补而不燥,滋而不滥,有加强人体抗病免疫能力低下所致的肺虚咳嗽,并有调解心肾功能协调作用,使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增高,回新延老之功。为中医药增强抗病免疫功能之良方。值得研究应用。
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久咳56例
1999年7月开始笔者使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久咳5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0例。女36例,病程14~30天21例,1~2个月26例,2个月以上9例。其中45岁以下28例,45~60岁11例,60岁以上17例。
1.2  治疗方法  炙麻黄6~12g,射干15~25g,桑白皮15~25g,桔梗6~12g,沙参15~30g,麦门冬20~30g,炙紫菀12~20g,炙冬花10~15g,生苡仁15~20g,冬瓜子15~20g,车前子10~15g。一般每日1剂,分2次口服。
1.3  疗效观察  观察咳嗽缓解和消失的时间。
1.4  结果  多数3日内咳嗽症状减轻,有明显好转,14日内痊愈。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大学教师。2001年3月15日就诊。主诉咳嗽3个月,间断服用各种抗生素无效。曾做血常规、胸透、胸部正侧位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症见干咳少痰,咽痒,胸部发闷,口苦,口干。查:咽红,扁桃体(-),舌红,苔薄微黄,脉濡。中医辨证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治宜宣肺降气,润肺化痰,通利止咳。处方:炙麻黄6g,射干15g,桑白皮15g,桔梗6g,沙参15g,麦门冬20g,炙紫菀12g,炙冬花10g,生苡仁15g,冬瓜子15g,车前子10g。服药3剂咳嗽、咽痒、口苦症状明显减轻,10日痊愈。
3  讨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云:“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即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亦咳矣。”《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襞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痰热)等病变。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为因虚致实。
咳嗽辨证当分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属于邪实,治应祛邪利肺;内伤久病多属邪实正虚,治应去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一症,大家多以宣肺化痰治之。但久咳不愈者,实令医者棘手。笔者认为,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的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久咳多与脾肾二脏气机不利有关,中焦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蕴而生痰;下焦摄纳失司,水气上逆犯肺均可令人久咳。在治疗久咳时,除应用宣肺降气,化痰止咳法以外,还需佐以调理脾肾之品。
故用麻黄、射干辛开苦降,桑白皮、桔梗宣泄并用。辅以炙紫莞、炙冬花润肺化痰,沙参、麦门冬养阴清肺。佐以生苡仁、冬瓜子、车前子上清肺热化痰,下利肠胃之湿以降逆。全方共奏宣肺降逆,化痰止咳之功。在门诊治病运用时,疗效深受病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