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汉字听写大赛题库:《初中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1:42

初中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期,往往是自主与依赖并存、稳定与多变相生、成熟与发展交融、现实与理想相伴,其价值观、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阶段,价值多元、行为自由、情感丰富、充满困惑,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以积极的文化来熏陶。抓好“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研究与探索,建构符合八中实际、有八中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功能,深挖德育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有层次的德育体系,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使学校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对于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的德育工作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实践“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的新路子,进一步加强德育方式、途径的大胆尝试,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创德育新局面。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积极推动我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学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现代人”育人目标的实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德育有机融合,使全校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为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优秀教师队伍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铸造我校“德育”品牌,发挥德育名校示范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前苏联学者凯洛夫在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出:“学校知识武装新生一代的同时,就形成了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培养了他们的共产主义行为习惯”。美国学者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倡活动性德育,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并认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活动性德育的重要形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德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心的教育”,着眼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上述理论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加快中学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并亟待加强的工作。因此,深入研究中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未成年人的德育原则,构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资源体系,已经是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当前学校德育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德育内容教条化倾向严重,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模式也多“说教”,少实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工作出现“重视有加,收效甚微”的局面;存在忽视学生的需要、德育方法的滞后、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和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不足;学校德育工作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忽略学生内心世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与活动远离学生生活。针对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对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行动研究,研究和探索开展具有八种特色的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探索加强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方式与方法,对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的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发挥各种德育资源的的育人作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德育工作要有层次,由低向高螺旋上升,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6、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全程分层德育工作的开展,充分挖掘和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8、学习并继承中国传统品德心理五要素观,即知、情、意、行、心相结合的观念,古人强调品德不同心理成分之间的彼此相互关系,提出“知心合一”、“情理交融”和“文质彬彬”等观点,突出了道德自我对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指导和统摄作用,对于我校实施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四、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

全程式分层德育是指依据《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坚持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按年级不同分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我校德育发展状况及增长点

3.我校“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4.探索适合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全程式分层德育”的主要形式

5.全程分层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效果

6.全程分层德育工作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7.全程分层德育实施对我校年级德育创新特色的引领作用

(二)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力求在初中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探索如何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有层次的德育体系,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使学校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以成绩高低论成败的教育评价方式,建立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形成八中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打造德育品牌学校。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个性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2、活动法:校德育处与年级组、班主任、家长协同一致,开展丰富多彩的、针对性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年级组、班主任、家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全面实施全程分层德育,力求收到成效。

①针对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开展“好习惯我养成——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成长”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时期,是初中教育的关键时期。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容易出现不良的品德和行为问题。对此,我校在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八年级深入开展“三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德育工程活动,加强学生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③九年级加强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爱心、孝心、信心”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活化德育工作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心、孝心、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4.理论研究法: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德育理论,探索初中德育的新途径。

5.谈话法:研究人员定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谈话,了解工作开展状况,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学会处理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七、研究工作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2月)

a.成立课题组,确定成员及分工,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使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b.查阅文献,开展前期调查,收集与整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制定详细的课题实施工作计划,确定课题实施的工作流程,确定本阶段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收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材料、案例,反思初步实施阶段的全过程,改进不足,提炼经验,进一步深化研究。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根据实施情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提炼有效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以及推广的意义。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 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1、课题负责人:吴春梅  44岁 中教一级  心理健康教师  长期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承担自治区级课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强,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2、张亚兰(51岁,英语教师  中教高级  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德育处主任):长期从事学校德育领导工作,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曾从事课题研究,科研能力强。

3、张英(语文教师   中教一级):正在从事课题研究,担任班主任工作,擅长做学生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具备教科研能力与经验。

4、刘玉红(42岁   政治教师   中教一级):有亲和力,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5、全伟(38岁   历史教师   中教一级):有亲和力,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6、刘玉萍(34   政治教师   中教一级):有亲和力,教学能力强,长期担任政治课教学,善于与学生沟通。

7、张玉红(41岁  地理教师  中教一级):有亲和力,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8、金红(41岁  英语教师  年级组长  中教一级):有亲和力,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9、李晓红(41岁  数学教师   中教高级):有亲和力,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10、王云英(49岁  英语教师  中教高级  年级组长)有亲和力,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11、马少军(34岁 数学教师  中教二级  年级组长):有亲和力,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善于创新,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

12、王平(37岁  体育教师  中教一级  德育处副主任):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年富力强,勇于创新,工作积极主动。

13、晁伟(33岁  信息技术教师  中教二级):年轻、有时代感,用于创新,善于与学生交流。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承担各级课题研究。

2、保证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

把上课与研究有机地结合,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通过考核保证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面对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好观察记录,积极撰写论文。

4、按计划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经费由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并由专人管理,实行“奖优惩差,奖勤罚懒”的原则。为保证课题按期按质完成。课题经费的拨款,根据项目资助金额和完成期限,按分年、分期和分月拨付的方式进行。课题经费的使用范围,限于课题研究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课题经费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小型会议、书籍资料、交流参观、实验调查、硬件设备等费用。

九、预期研究成果

1、2011.1—2011.12:《初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问卷,负责人吴春梅、张英、王平。

2、2011.12—2012.12:《初中全程式分层德育模式教育案例分析》、 阶段性、总结、案例集,负责人吴春梅、张英、张亚兰。

3、2013.1—2013.7:《初中全程式层德育工作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论文集,负责人吴春梅、张英。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  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学校德育概论》  郑航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传统德育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凤炎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4、《人格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王晓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7、《当代教育心理学》  朱月龙  主编  海南出版社

8、《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梁华  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