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拿牌企业:毛主席曾两次推荐读《金瓶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5:25
《金瓶梅》在一个世俗故事中,夹杂了大量性行为描写。明代后期已有人说《金瓶梅》“坏人心术”、“决当焚之”。清朝廷将其列入“诲淫诲盗”书查禁。新中国建立后,《金瓶梅》名声仍不好,很少出版,读者也不敢公然阅读。都因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金瓶梅》是“淫书”。读就到什么范围。《金瓶梅》享受起按绝密级别看文件的待遇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连推荐读《金瓶梅》的毛主席指示都封锁,无怪于《金瓶梅》研究很难开展。毛主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特别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毛主席认为《金瓶梅》反映社会经济,暴露封建统治,写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是对这部所谓“淫书”高屋建瓴的认识。毛主席是共和国创立者,是社会主导思想创立者,也是才华横溢、有鉴赏力的大文人。既然他认为《金瓶梅》不可不读。读者为了广见闻、长知识,读读《金瓶梅》又何妨?

  那么,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

  但是,毛主席本人多次在谈话中推荐看《金瓶梅》。他的意见左右舆论没有?说来奇怪,居然没有。直到毛主席逝世多年,毛主席推荐看《金瓶梅》的话,才通过有关毛主席生平传记的书籍透露出来。

  毛主席推荐读《金瓶梅》至少有两次:

读就到什么范围。《金瓶梅》享受起按绝密级别看文件的待遇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连推荐读《金瓶梅》的毛主席指示都封锁,无怪于《金瓶梅》研究很难开展。毛主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特别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毛主席认为《金瓶梅》反映社会经济,暴露封建统治,写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是对这部所谓“淫书”高屋建瓴的认识。毛主席是共和国创立者,是社会主导思想创立者,也是才华横溢、有鉴赏力的大文人。既然他认为《金瓶梅》不可不读。读者为了广见闻、长知识,读读《金瓶梅》又何妨?

  1956年跟国务院各部门官员谈话;

  1961年对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大区第一书记谈话。

  2003年出版、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传》写到:1956年,毛主席为撰写《十大关系》做调查研究,听国务院各部门汇报时,问万里:看过《水浒传》和《金瓶梅》吗?万里说:没看过。毛主席说:“《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幸亏万里“没看过”《金瓶梅》,才换回毛主席的《金瓶梅》“不可不看”的“最高指示”,对实际处于“禁书”状态的《金瓶梅》是好事。不过毛主席的话压根没传到社会上。像《金瓶梅》这类“地地道道的大毒草”,意识形态掌管者怎能容许将其“封建毒素”和“黄色描写”释放到民众中?哪怕就是毛主席推荐阅读!

  2002年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记载,1961年12月20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的会议上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仔细。”

  毛主席推荐看《金瓶梅》的话,再次“被保密”。有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告诉我,20世纪60年代他们社印过极少数大字本《金瓶梅》。看来意识形态控制者落实毛主席指示的办法是:毛主席“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讲到什么范围,《金瓶梅》全本被允许阅读就到什么范围。《金瓶梅》享受起按绝密级别看文件的待遇了。

《金瓶梅》在一个世俗故事中,夹杂了大量性行为描写。明代后期已有人说《金瓶梅》“坏人心术”、“决当焚之”。清朝廷将其列入“诲淫诲盗”书查禁。新中国建立后,《金瓶梅》名声仍不好,很少出版,读者也不敢公然阅读。都因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金瓶梅》是“淫书”。  那么,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   但是,毛主席本人多次在谈话中推荐看《金瓶梅》。他的意见左右舆论没有?说来奇怪,居然没有。直到毛主席逝世多年,毛主席推荐看《金瓶梅》的话,才通过有关毛主席生平传记的书籍透露出来。  毛主席推荐读《金瓶梅》至少有两次:  1956年跟国务院各部门官员谈话;  1961年对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大区第一书记谈话。   2003年出版、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传》写到:1956年,毛主席为撰写《十大关系》做调查研究,听国务院各部门汇报时,问万里:看过《水浒传》和《金瓶梅》吗?万里说:没看过。毛主席说:“《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连推荐读《金瓶梅》的毛主席指示都封锁,无怪于《金瓶梅》研究很难开展。毛主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特别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毛主席认为《金瓶梅》反映社会经济,暴露封建统治,写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是对这部所谓“淫书”高屋建瓴的认识。毛主席是共和国创立者,是社会主导思想创立者,也是才华横溢、有鉴赏力的大文人。既然他认为《金瓶梅》不可不读。读者为了广见闻、长知识,读读《金瓶梅》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