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的英文歌曲:“强国论坛”的崛起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0:08
“强国论坛”的崛起之路
舒泰峰 米艾尼
强坛每天都会把有价值的信息汇总,报给相关部门,其中也包括一些没有能够发表出来的
人民网位于人民日报大院内一栋老楼,其二楼的办公区是一间没有隔断的通透大开间,2000多平方米,占据了一层楼面。200多张工作桌整齐排开,网络编辑们就在这种开放式的格局里工作。
强国论坛办公区正中间有一个长方体的柱子,柱子的一面,写着“强国论坛”四个红色大字。下面的一行字更引人注目——“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落款是“胡锦涛”。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上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并与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如今,它成了对强国论坛最大的鼓励。
胡锦涛的到来使强国论坛人气飙升。“总书记来的当天,网络几度瘫痪。20日后,我们的上帖量和注册人数都在成倍地增加。”主持胡锦涛与网友交流的强国论坛负责人刘红,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那天,纤瘦的刘红穿一身浅蓝色的裙子,坐在胡锦涛身旁,欢迎总书记的到来,并从众多的网友提问中挑选了三个问题让总书记回答,给200万在线网友留下深刻印象。
“网友们都是冲着总书记而来,”刘红说,“事后,还有网友问,‘总书记您在看吗?’”总书记来过之后,有一位网友帮他90多岁的爷爷注册一个笔名,刘红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怎么看论坛呢,他说由他爸爸念给爷爷听。刘红又问,你爸爸多大了,他说60多了。祖孙三代因为胡锦涛的视察而成为强国论坛的网友。
作为中国新闻网站中最早开办的时政论坛之一,强国论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5个分论坛以及网摘、辩论、博客、掘客,具有71万注册用户的大型综合性社区,连续两年当选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
创办于1999年的强国论坛,因不回避敏感话题,发帖相对自由,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言论特区”,也成为国外人士观察中国政情的“晴雨表”。而在网友之间,他们更习惯称强国论坛为“强坛”,简洁而亲切。
抗议是为了强国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中国的老百姓义愤填膺。5月9日,人民网顺势推出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当时网友反应非常热烈,有篇文章叫“百万网民百万兵”,记录了网友们在论坛上抗议的激情。
这就是“强国论坛”的前身。“仅仅抗议是不够的,抗议的目的是为了强国。”刘红告诉本刊记者。
刘红于2002年来到强国论坛,“应该说每一个重大事件在这里都有反映。”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让刘红“真正开始认识互联网”。这年4月,南方一家报纸首先报道了孙志刚案,各网站纷纷转载,各种批判性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直到日趋统一,形成合力。当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这其中,网络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
“平时论坛上的话题比较分散,但是这时候非常集中,一屏一屏,全是关于孙志刚事件的帖子。”刘红说。
许多帖子反映出网友对热点问题独立思考的力量。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就发端于强坛。2002年11月16日,一位名叫“我为伊狂”的网友贴出了这篇近两万字的雄文,剖析深圳面临的危机。文章在网络间广为传播,各大网站及一些热门的BBS均有转帖,许多著名网站比如新浪还组织了同题专题。
第二年1月,当时的深圳市市长与“我为伊狂”作了一次对话,表示今后深圳将拓宽对话渠道,改变政府信息获得流程,让媒体更多地监督政府工作。
“云淡水暖”是强坛的老网民。2003年,在全国宣传学习“三个代表”正酣之际,他发表帖子《三个代表不是万金油》,被各大论坛广为转载。
文章批评了言必称“三个代表”的现象——民政干部帮助失业工人找工作,是因为“三个代表”;警察破案,是因为“三个代表”;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是因为“三个代表”;抗洪救灾,是因为“三个代表”……
“云淡水暖”说,“这样的一种风气,实际上是对‘三个代表’的轻视和贬低,是用形式主义代替认真学习研究”。
“这个帖子很尖锐,发还是不发,我们当时犹豫过,但最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还是发了。”刘红说。
强坛像野战指挥部
2007年末的华南虎照事件,强坛网友自然不会失声,一些帖子水准超高。“实际上是网民在推动这个事情一步步水落石出。”刘红说。
2008年6月30日,周正龙因涉嫌诈骗罪被批捕,陕西13名官员被查处,但是,强坛的网友们仍然“不依不饶”。7月7日,名为“金猴王”的网友说:“虎照案,葫芦僧判葫芦案,远没有真相大白!”
同一天,陕西省召开处长以上干部整风大会,目的是让全省领导干部深刻汲取华南虎照事件的教训,却有人在会场旁若无人地酣然入睡。强坛的网友发帖说:“干部呼呼大睡,全国人民能放心吗?”
汶川大地震后,强坛又出现了满屏聚焦同一主题的情形。在官方正式公布地震消息之前几分钟,刘红就收到强坛重庆网友的短信:“地震了,快发帖吧!”不一会,地震的帖子开始充满论坛。
一开始网友们关心为什么进入震中的道路打不通,又议及地震局的表现。
强坛利用自己的特殊平台开展赈灾,他们以“今天你捐了吗”作标题推出热点话题,“我们不能接收捐赠,但我们可以号召。”
后来网友开始关注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强坛推出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国家地震局、建设部、教育部等部门领导的访谈,“几乎一天一场”,刘红说。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非常重视强坛的邀请,随同她一起来的有秘书长王海京、新闻发言人王平。到了强坛,江亦曼主动提出,如果预定的一个半小时不够,还可以延长交流时间。
对话进行了两个小时。对于万元帐篷的传言,有网友提出要求出示采购合同。红十字会还真的带来了采购合同,但上传到论坛后,眼尖的网友发现合同是2007年的,于是又提出质疑。江亦曼解释说,有的物资用的是去年的采购储备。随后,他们又上传了2008年的采购合同。
“时间短暂,尽管还有很多网友的提问来不及回答,但是红十字会各位领导和网友的交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网友的疑问。”刘红说。
强坛还联系了人民日报6名前方记者与网友在线交流。“当时现场特别热闹。每个电话旁边都有速录员,可以想象,6位记者的回答通过电话免提不断的传来,和6名速录员劈哩叭啦的打字声交织在一起,那是多么壮观!有人说特别像野战指挥部。”
交流中,网友提问,现在灾区最缺什么,捐什么最好?前方记者说帐篷最缺。“我们就作了一个标题——灾区最缺是帐篷。”刘红说,虽然前方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可能已经发布过类似的消息,但还是有很多网友不知道,通过这种在线的方式,使大家了解到了实情。
网友被法国专家请去研讨
9年的历程,变化孕育其中。“一开始只是在网络界影响比较大,在政府官员中影响还很有限,那时候我们不敢想象总书记会来。这是网络的发展阶段问题。但是到后期,尤其是这几年,官员和专家越来越关注网络。”刘红说。
从强坛的工作平台到嘉宾访谈室,要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挂满了嘉宾做客强坛的图片,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都在其中。
6月2日,强坛还走进江西,邀请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江西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专家嘉宾则更多,国内国外都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是与强坛网友在线交流的第一人。1999年5月14日,就“炸馆”事件,王逸舟做客强坛。如今回忆起来,他仍记忆深刻:“无数问题扑面而来,丝毫没有做作与掩饰,理智的判断与冲动的质疑混杂在一起,几乎不允许应答者有任何的迂回与犹豫。”
有一位法国专家做客强坛多次,他实在好奇与他在网上交流的都是一些怎么样的人,问题如此之多、如此之刁钻。他向强坛提出想认识一下这些网友,强坛满足了他的要求,请了几位网友与他见面。后来还有网友被这位专家请到法国参加研讨会。
线下的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2007年,强坛组织了10位网友到华西村调研,“上网的都是城里人,大家对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不了解。去了之后他们觉得大开眼界。”
网友回到各自的城市之后,再把观感介绍给其他网友,“这样大家接受起来更容易。”
刘红说来到强坛的都是一些关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人,一遇到热点问题,网友们就习惯于看看强国论坛。官员的关注和网友的热心成了相互推动的两个方面。
当然,强坛也不是所有来帖都能照登,但刘红说,强坛每天都会把有价值的信息汇总,报给相关部门,“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请网友们放心,我们一定会重视。”
如今的强坛更像是一个网络大家庭,“每年的5月9日,老网友都会回来,把自己最老的‘马甲’拿出来晾晾,这一天对他们特别有纪念意义。”刘红说。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